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比不过平遥介休。"多么大的口气,平遥是一座古城,闻名全国,那么介休呢?紧密相连,更是人杰地灵,历史悠远,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首当其冲是介子推。介子推原是春秋时期晋献公朝廷中的一个大夫,为人正直、忠厚、仁义,处处以国事为重。到了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父杀子,弟杀兄,争夺王位。介子推极为不满,护着公子重耳出逃,周游列国,一直流浪了19年。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在重耳亡命途中最饥饿的时候,介子推"割股啖君",解燃眉之急。等到重耳复国,成就霸业,即位晋文公的时候,介子推又"不言禄",功成身退,回到家中,甘守清贫,奉侍老母。后来,重耳论功行赏,因没见到介子推竟然将其忘掉。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心中不平,将"偿有遗下功劳未取,许其自言"的诏令告诉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没有去言明,反而背着母亲悄悄离开住地,奔往绵山。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解张更是不平,竟然写了一张"小字报",悬挂朝门,替介子推鸣冤叫屈。重耳看后大惊,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当得知已上绵山时,便亲自去寻。绵山蜿蜒数百里,树木成林,百草丛生,一连几天也没找到。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母亲出来"。哪知,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心坚如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见其骸骨,痛哭数日,为表彰他清廉谦退的品格,令人将其母子安葬在绵山脚下,立祠祭祀,改绵山为介山,以示自己的过失。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从此,留下三个典故。其一是"足下"。重耳令人伐下介子推死后烧焦的那棵枯柳树,回朝制作了一双木鞋,穿在脚上,每当怀念介子推的功劳时,就弯腰看自己的双脚,悲中叫道:"足下、足下!"这就是"足下"称呼的来源,刘敬叔《异苑》卷十专有记载。其二,为了纪念介子推,后人在绵山立县,叫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这又是介休的来历。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其三,当地人民思慕介子推,不忍生火,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烟炊而寒食的礼仪。相传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禁火三日,民皆冷食,以纪念自焚于绵山中的介子推。因时间接近清明,后人又定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到了这一天,家家门上都要插柳条,以招介子推的魂灵,或到原野上烧纸钱。唐代卢象《咏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又是寒食节的来历。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介子推一生光明磊落,不计名,不计利,青史留名,至今传诵。古诗云:"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各颠连。食君刳骨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至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其二是郭泰,字林宗,号有道,东汉末年名士,为"八顾"之首。"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引起朝野上下不满。当时,在首都洛阳的太学,以郭泰、贾彪为首,利用太学"品核,裁量执政",讨论政治,抨击宦官,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得到朝野上下官僚、士人的支持,被称为"清议"。 郭泰虽好臧否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后辞官不就,遂归乡里,闭门教授,弟子千载,名士六十。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时任司隶校尉、"八俊"之首的李膺,敢于不避权贵,裁治不法,很受"清议"的推重。大宦官张让之弟张朔当县令时,贪残无道,甚至虐杀孕妇,后逃匿在张让家中的活动柱子里,李膺便率部"破柱取朔",按法杀掉。从此,宦官与李膺更结下了仇,但太学生却标榜李膺为"天下楷模李无礼"。宦官伺机反扑,不时指使人上书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后来,桓帝果为震怒,下令逮捕"党人",罢官禁锢,株连杀害,李膺等百人死于狱中。史称"党锢之祸"。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郭泰闻党人之死,曾私下哭道:"《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鸟爰止,于谁之屋'耳!" 次年春,病逝于家,终年42岁。史称"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途",有近万人前来会葬。同志者刻石立碑,蔡邕作碑文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有郭有道无愧色耳。"后来以"郭泰碑铭"内容真实,称颂人生前品行,亦省作"郭碑"。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有人问过范滂,"郭如何人?"范滂说:"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后汉书赞曰:"林宗怀宝,识深甄藻。明发周流,永言时道------"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郭泰故里就在介休城东北角外郭家村,离我们原部队住的农机校不远。往东走,南同蒲铁路从中穿过,北面有郭林宗祠堂,南面是郭泰的墓。可惜"文革"时期,郭林宗祠堂被毁坏。我们在时,西屋还住着县打井队,现在不知如何?有关他的传说,更是不少。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其三是文彦博,北宋大臣,介休城文家巷人。从顺城关过去,离郭家村也不远。其曾祖文崇远就曾效仿北面邻村东汉第一大儒郭泰创办"林宗书院"之举,创办"崇仁学堂",并亲自任教。

文彦博从小就非常聪明。一次,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儿,不小心把皮球掉在了树坑里。小朋友们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文彦博就跑回家,提来一桶水往树坑里灌,皮球终于浮了上来。还有"积豆修身"的故事,当文彦博懂事后,就接受父亲的建议,准备了两个小罐,做了好事,便往一个罐里放红豆,做了错事,便往一个罐里放黑豆,日日检点,激励自己修身励志。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文彦博长大以后,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先后历任四朝将相,约50年,名闻四夷。《宋史》载"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至于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又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一直活到92岁才去世,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可谓是高寿、国宝了。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文彦博还在汾州府做官时,就较好地处理了家乡洪山争执多年的水利纠纷。始开三河,以分水利,自此规矩已成,不仅解决了争水纠纷,也为后来的水利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现如今,坐落在介休顺城关东端的祆神庙,也是文彦博所建,据考证,是我国唯一仅存的一座祆教建筑。北宋年间,文彦博率兵去讨伐河北贝州农民起义,战斗非常不顺利,眼看要被起义军覆灭,突然一只白猿从天而降,帮助文彦博突出重围,而后又打败了起义军。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在建宗祠时,建了这座祆神庙,以报答神猿襄助。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祆神庙离我们原部队住的农机校特别近,每天早晨出操,都要经过祆神庙,沿顺城关街道跑一圈,现在回想起来。纯属扰民,部队跑起步来步调整齐多么共振。

三贤故里伴我成长

前段回介休老部队营房看望,十多年的"三贤故里"军旅生涯,使我非常感慨,特意写诗言道:"三贤故里介休城,战友重逢难忘情。回首当年终不悔,人生砺练是军营。"多少年过去,仍是十分眷恋介休。"绵山汾水两相间,秦柏宋槐绽笑颜。文巷郭村史悠久,介公更是几千年。"

九口2019-4-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