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40年前,通過引進外資和法國技術,中國大陸建成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當時,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率不到1%,連鋼筋水泥都需要從國外進口。40年後,EPR機型的全球首堆在廣東臺山建設完成,作為中法兩國能源領域的最大合作項目,台山核電一期見證了中法合作從師徒關係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推動者就是奮鬥在一線的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青年職工。

大好天地是青年的主場。今年正值五四運動100週年,中國電力報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採訪團走進中廣核。深入台山核電、陽江海上風電兩大基地,探訪中國青年為個人價值、國家榮耀而奮鬥的故事。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中廣核供圖

死磕:攻克最複雜工業體

2009年,台山核電1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是全球第三臺開工建設的EPR三代壓水堆核電機組。台山核電站採用的EPR技術是由法國電力集團和法馬通共同開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後來居上的台山核電1號機組,成為EPR全球三代核電機組的首堆工程,但是首堆之路充滿坎坷———到了2012年,國際上已經沒有經驗可循。台山核電當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暫停建設,二是走自主創新之路。中廣核選擇繼續走下去。朱小霞在這個關鍵轉折點來到了台山核電,她是一名電氣調試工程師,也是首堆啟動項目唯一的女成員。

來到台山核電的朱小霞發現,“EPR全球首堆”的調試團隊,是由和她一樣的年輕人組成,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工作嘛,跟性別沒有太大關係。”他告訴記者,因為性別原因她確實會得到工友們額外的照顧,但都是在工作之外。“有時連續加班久了,我會提出要大吃一頓的願望,工友們都會滿足我。”久而久之她得到“吃貨”的外號。身為發電機勵磁系統調試負責人,朱小霞每次在調試工作時都會繃緊自己的每一根神經線堅守在現場,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場調試下來,身心俱疲,就想好好吃一頓犒勞自己。”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朱小霞工作照 中廣核供圖

“我的師傅對我說,他來這裡,就是因為這裡有新技術新設備。”朱小霞也覺得能參與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核電機組調試是自我價值的最好體現。她告訴記者,在臺山1號機組發電機短路試驗期間,由於現場某一個點的檢查情況與預期存在偏差,所以調試暫停試驗。“當時已經到了凌晨,法方同事覺得試驗做不下去了,想要先回去休息。但其餘的中方同事仍然在堅持試驗。等到第二天法方詢問我們處理進展的時候,我們的試驗都做完了。”國外專家對中方團隊的效率感到非常驚訝。

核電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業系統之一,調試難度非常大、時間跨度大,但調試標準又非常高,需要驗證機組所有性能滿足法規和設計要求,機組才能投入運行。首堆調試,很多調試項目都屬首次進行,是開創性的工作。例如其中的電源切換試驗歷時長達3年,貫穿冷試、熱試、裝料、併網等重大節點,其中包括多個首堆試驗,是驗證全廠集成控制系統、設備聯動、機組控制功能的大型綜合性試驗,涉及負荷動作近3000個、核安全驗收準則492項、運行準則226項,覆蓋了全廠集成設計和設備核安全性能的檢驗,期間任何一個超出準則範圍的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試驗失敗或重做,難度非常大。

朱小霞所在的團隊在臺山核電站調試工作中,自主探索、實踐,掌握三代EPR核電機組的核心技術,圓滿完成了複雜的機組調試工作。多位青年員工作為技術專家,前往芬蘭、法國的同類核電機組建設現場,支持國外機組的調試工作。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調試團隊合影 中廣核供圖

像朱小霞一樣,電源切換試驗工程師顏旭也特別不服輸。他回憶,由於EPR是法國人的技術,前期常常會有技術受制於人的痛苦。顏旭提到,在臺山核電1號機組進行BAS103試驗時,因為儀控系統的一個卡件問題直接導致試驗停工。當時,法方的初步結論是:由於涉及儀控、工藝等方面問題,在給出分析結論前,這個試驗只能中止。

“試驗做到一半,結論還需要法方給出,我們的心情其實很複雜,有沮喪、有失落,更有不甘心!我們就想,為什麼自己不能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呢?”顏旭說。

為此顏旭和他的團隊通宵達旦。“有時就是為了爭口氣。”顏旭告訴記者。第二天開會時,法方設計部門也給出了一個變更方案,是通過修改硬件來解決問題,會直接導致BAS試驗停工3個月。“我們的方案和法方方案最終效果一樣,但只需要2~3天就可以搞定。最終,我們的方案得到了認可。”在那之後顏旭的兩名同事被邀請去芬蘭EPR項目做電源切換的技術支持。“我覺得我們是真的逐漸開始了從徒弟超越師父的轉變。”

奉獻:與大自然搶施工時間

距台山核電站不遠的陽江,有著另一支青年團隊。如果說朱小霞、顏旭他們是死磕,這個團隊的信條就是奉獻。

中廣核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位於陽江市海陵島東側和陽東區南側海域,距離北側的南鵬島約4.6公里,水深在20~30米之間,中心距離陽江市陸域約28.5公里,屬於颱風高發海域,颱風高發期窗口時間短,窗口期施工任務急。 項目所在地水深22~31米,地質情況複雜,風機基礎形式多,國內首創大型水下鋼管樁沉樁及高應變檢測技術,項目建設難。離岸遠,達到20公里,現場海況惡劣,長波大涌,日常坐船需要2個小時,容易出現暈船情況,且登離船舶危險,項目建設險。受冬季大風及夏季颱風影響,年度可作業時間少,項目建設任務重。為此中廣核新能源公司組建突擊隊:風之子——核陽江風電項目突擊小分隊。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中廣核供圖

這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長期駐紮海邊,善牧海風,在環境上克服惡劣海況,在心理上克服由於信號缺失無法聯繫家人的苦惱,在技術上克服水下沉樁、水下高應變檢測、水下灌漿等難題,被譽為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風之子”。

陽江海上風電項目的作業地點,是距離海岸二十多公里的“創立號”打樁船。項目工作人員每次前往“創立號”都要經過2個多小時海上行駛。由於距離陸地較遠,在船上幾乎不能和外界取得聯繫。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中廣核供圖

作為2018年應屆畢業生,突擊小分隊成員梁遠鏗還沒來得及做好充足準備就匆忙迎接了“9天9夜”的出海考驗,念家、難適應是他第一次工作最大的感受。相比大多數同齡人城市工作生活場景,簡陋的生活環境、單一無趣的生活模式難免讓他心理有落差,但他認為這是人生道路上難得寶貴的財富,也是青年人勇於肩負的責任和擔當。

“我最喜歡聽的歌是《TalkingtotheMoon》,而我在船上的生活也只能是‘talkingtothemoon’。”梁遠鏗告訴記者,第一次上船時,由於不太瞭解情況加上心情激動,忘記告知父母,9天9夜沒有和家人聯繫。9天的船上生活無比寂寞,粱遠鏗說平時只能在船上一邊聽歌一邊看海看月亮。9天過後上岸,他的手機短信提示振到手機發燙。梁遠鏗馬上給母親打電話,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母親的痛罵:“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參加工作還讓父母擔心!”“雖然和同學其他相比,我的工作條件、生活質量差一些,會有一些心理落差,但是我經歷了他們無法經歷的,這也是我的收穫。時代賦予了我們使命,我們作為青年,也應該擔起這份責任。”梁遠鏗說。

據瞭解,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於2017年9月11日獲得廣東省發改委核准批覆,是我國迄今為止一次性核准的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在建項目。該項目是國內首個水深最深的導管架風機基礎的海上風電項目,是國內首次採用水下高應變檢測系統進行裝機承載力檢測的項目,且是目前國內單樁直徑最大(8.7米),單樁重量最重(1600噸)的海上風電項目。

國務院國資委“新時代Young起來”活動走進中廣核

中廣核供圖

今年4月7日,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首套風機導管架完成吊裝,該導管架重量超過900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海上風機導管架,刷新了國內海上風電行業紀錄。該項目預計在今年5月初完成首臺風機吊裝,8月15日實現首臺風機併網。(記者 謝文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