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去世後,為何沒人出來奪取劉禪的皇位?


一、蜀漢的江山是劉備打下來的,劉禪作為法定繼承人,有很大的合法性。



劉備和天下群雄鬥智鬥勇,笑到最後,赤壁大戰曹操後,分得荊州的一片土地,又開疆拓土,攻益州、熬漢中,先晉漢中王,在漢獻帝被曹丕逼退位後,劉備趁機更上一層樓,登基上位。作為中山靖王之後,他有地盤、再上位,還是挺能忽悠你的。同期的曹操一代奸雄,縱橫江湖幾十載,擁有天下地盤的十分之七,在孫權擁他稱帝時,笑曰:這是把孤放在火上燒烤!曹操只稱孤不稱朕!同期的孫權儘管也得位於父兄,在江東極有人脈,又有地盤,但仍羞答答了好多年,才稱帝。劉阿斗作為皇太子即父皇位,名正言順,符合《古代帝位繼承法》(大笑!)



二、劉阿斗極有政治謀略。

孔明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之臣,極為驃悍、極為能幹、極為忠臣,相父在日,阿斗尾巴夾緊得不要不要的。

劉備到另一個世界編席做草鞋之後,孔明奉旨開府監國,他把另一位託孤之臣李嚴晾在白帝城,軍政大權全控後,又兼任司隸校尉(負責糾察文武百官),孔明接過劉備的爛攤子,擊退多路圍攻,又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撫平南中,把孟獲帶回中央當官,穩定後方、搞好生產後,又馬不停蹄五伐中原,諸葛大爺彷彿恢復了第二春。阿斗以假父、監國重臣視之,曾明言: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爺兒倆分工明確,阿斗利用這段時光跟相父學習治國韜略,禮遇有加,和平共處,傳為君臣佳話。

相父嘔心瀝血,病死五丈原。劉禪對孔明身後事處置極為高明,率成都幾十萬子民出郭幾十裡迎接孔明靈柩;對相父幼子諸葛瞻禮遇有加,襲爵賜官招女婿,讓孔明部屬極為感動。但孔明之後,阿斗深知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廢掉丞相一職,設大將軍、大司馬,隸尚書事。而且一直是兩人並設,如前期蔣琬、費禕,後期費禕、姜維,互相制約、互相分權。

後主延熙十二年春正月,魏國誅殺大將軍曹爽,右將軍夏侯霸降蜀,夏侯霸是夏侯淵之子,當年蜀魏爭漢中,定軍山一仗夏侯淵被劉備部將黃忠殺掉。劉阿斗對夏侯霸一席話極顯政治才華:當年殺死我老丈人平方的夏侯淵(夏侯淵的侄女兼養女嫁張飛,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阿斗先後做了皇上)是黃忠,他早已死了,且無後,我和將軍是親戚,將軍論輩份是我舅舅。感動得夏侯霸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後來以車騎將軍之職隨姜維北伐,戰死沙場。

鍾會、鄧艾伐蜀,鄧艾偷襲陰平,又在綿竹打敗“老子英雄、兒子混蛋"的衛將軍諸葛瞻,後主見大勢已去,乾脆投降。儘管裝逼過了頭,留下“此間樂、不思蜀”的政治笑話,但也保全了劉氏家族。其弟北地王劉諶哀傷國家滅亡,先殺妻兒子女,隨後自盡,儘管青史留名,但劉備兒子都這樣幹,劉備就沒後代了。他降魏後,被賜封為安樂縣令。後主子孫擔任三都尉和被封侯的有五人餘人。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劉備、孔明素有識人之能,到蜀漢亡國時,幾無叛亂之重臣。

魏延也無反叛之心,他作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符節、南鄭侯,他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孔明死後,仍想掛帥北伐,後來的人生悲劇一是因為性格太驃悍太狂傲,二是和楊儀不和、不願為他斷後,最終被殺、被誅三族,他的一生證明了一句名言: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李嚴亦無反心,楊儀是狗肚子裡裝不下四兩豬油。

至於後孔明時代三大亨:蔣琬、費禕、姜維,都恭忠體國,降將姜維在劉禪投降亡國後,仍想復國,這等忠臣對大漢赤膽忠心!三人間也實行了分權,不像孔明時代政務、軍事一把抓!劉阿斗還有國舅吳懿、張翼、廖化、王平等大將分軍權!總之一是重臣們是忠臣,不想反;二是大權分散,無法反!

四、蜀漢政權派系林立,不造反尚有利益衝突,哪派真的造反,授人口實,必成箭耙,何況造反成功率極率、犯罪成本太貴。

誠如網友言,蜀漢有原從派(劉備起家相從的)、荊州派、益州派,三派互相牽制,如孔明這等牛人也要通過北伐等統一全國全軍思想,誰想造反而蜀漢全國影從那是做夢娶媳婦一儘想美事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禪在位42年,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也沒幾個,劉禪是其中之一。而且,劉禪在位期間,權力還在不斷加強,越往後權力越向他手裡集中,這和曹魏、孫吳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曹魏從曹叡去世後,曹爽和司馬懿就先後以輔政的名義,實際上掌控了曹魏政權,司馬氏更是歷經三代四個人,最後完成了皇權轉移。但即便是最後完成了三國歸一的司馬氏,權力也沒有完全集中起來,門閥士族在兩晉都是影響非常大的。東晉如田餘慶先生所說,是門閥以皇權為點綴,但即便是在皇權相對穩固的西晉,門閥士族的影響也非常大,司馬炎也一直在搞政治平衡。

孫吳就更不用說了,從孫權死後,就權臣迭出,先是諸葛恪,後是孫綝、孫峻兄弟,都是權侔人主的權臣,並和曹魏在司馬懿時期一樣,經歷了皇帝廢立,皇帝幾乎沒有什麼實權。一直到孫皓繼位,權力才相對比較集中一些,沒有再出現影響比較大的權臣了。除了權臣,包括朱張顧陸四大家族在內的孫吳其他門閥士族的政治影響也始終非常大。

只有蜀漢始終是個例外。雖然諸葛亮也以託孤大臣的名義實際掌控蜀漢政權十多年,但諸葛亮並沒有在輔政期間過多的培植個人勢力,而是盡心竭力的忠於王室的。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安排的接班人蔣琬、費禕雖然也先後輔政,但權力並不集中,他們也和諸葛亮一樣忠於王室,並沒有培植個人勢力。所以,費禕去世之後,劉禪自己親政,並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劉禪能夠迅速掌權,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在於,此前蜀漢具備權臣潛力的兩個人都被諸葛亮先後設計除掉了,這就是魏延和劉封。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但曾經被劉備視為繼嗣,在蜀漢的地位類似曹真在曹魏的地位。如果劉封不死,而劉禪也早死的話,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像曹真受遺詔輔政的局面,蜀漢的皇權也可能會受到威脅。魏延也一樣,如果諸葛亮臨終時真的安排他接掌兵權,那麼魏延就有可能成為蜀漢的董卓。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偶然性的因素,這就是劉禪本人身體健康,在三國時期算是比較長壽的。他繼位的時候只有十六歲,最後蜀漢滅亡的時候五十八歲,當時他的兒子都已經成年了。假如劉禪也像曹丕、曹叡一樣短命,不斷出現必須依賴輔政大臣才能維持政權運轉的情況,那麼蜀漢的皇權也不一定能夠持續的穩固。而司馬懿能夠篡奪曹魏皇權,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他長壽,熬死了曹氏三代人。

此外,益州在東漢時期開發程度還比較低,所以並沒有形成太多的當地門閥世家家族,僅有的一些當地豪強實力,也在和劉焉、劉璋父子的對抗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到劉備入蜀的時候,益州當地豪強的勢力並不強大,也就沒有類似曹魏那種門閥世家和孫吳的朱張顧陸那種當地門閥勢力,並不能威脅蜀漢皇權的安全。有意思的是,反而是在蜀漢後期,益州境內相對安定的環境下,當地反而開始逐步出現了一些門閥勢力,比如譙周家族就是一個例子,後來還建立過譙蜀政權。


蕭武


三分天下魏、蜀、吳,其中蜀國血統最純淨,是大漢皇室後裔,同時蜀漢的實力最弱小。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再兵敗夷陵,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個弱小的國家遭到兩次重創,然後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多次與人鬥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國家離滅亡不遠了。當皇帝固然好,但是當亡國之君不如當普通大臣,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漢沒有人奪阿斗的君位的原因所在。<strong><strong>

三國中魏國最強大,三分天下他佔有兩分,且佔據的是當時最為富庶的北方大地,關中平原,華北平原都在魏國的掌控之中。吳國佔據江南地區,雖說富庶程度不及北方大地,但是他有長江天險阻隔,又最不愛發動戰爭,因此實際國力是強於蜀國的。蜀國佔據巴蜀二郡,荊州部分與漢中之地,當時巴蜀雖然得到開發,但是富庶不及北方大地。

蜀國領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餘萬,共歷二帝,國祚四十三年。劉備當皇帝兩年時間,劉禪當皇帝四十一年,劉禪作為皇帝約有十二年時間是諸葛亮在主政,也就是說劉禪親政的時間約有三十年。劉禪當了這麼長時間的皇帝,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篡位呢?原因在於劉備只有阿斗一個兒子,蜀漢的政權也牢牢掌控在荊州功勳集團手中。蜀地本土人士也看出蜀國國運不長,不願意揹負弒君之名再當亡國之君。

為了延長蜀漢國運,諸葛亮殫精竭慮興復漢室,他不顧年老力衰,親自領軍六次遠征魏國。諸葛亮累死後,姜維又領軍先後十一次北伐魏國,這前後十七次伐魏嚴重損傷了蜀國的實力。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又在《後出師表》中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蜀國君臣在“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之中選擇了北伐,精英喪盡之後,就選擇“坐而待亡”,所以鄧艾孤軍伐蜀入境,劉阿斗就開城投降了。反正遲早要當亡國之君,不如早降,混個封妻廕子也是很好的;比如劉阿斗降魏後受封安樂公,日子過得很安逸。面臨亡國之時,很多皇帝都會傳給兒子,這樣免得當亡國之君,比如宋徽宗亡國之前,就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欽宗。



大秦鐵鷹劍士


人們常把軟弱無能的人稱作撫不起來的“阿斗",其實後主劉禪還是有幾把劇子的,三國幾個皇帝中劉禪在位時間最長,達四十年時間,諸葛亮死後,還獨掌國政三十餘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劉備乃厚黑學大家,甚至不惜摔孩子收買人心,劉禪亦深諳權力平衡之術,嚴防一家作大。

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尊他為相父,軍國大事全都委拖給諸葛亮。無論是南征孟獲,還是北伐中原,劉禪都鼎力支持作好後勤工作。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在五丈原,劉禪立刻停止北伐,不再設丞相一制,軍政大權由蔣宛和楊儀分別掌握,避免權臣出現。


姜維是諸葛亮遺志的繼承者,開始的時侯並沒有成為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費禕任大將軍時每次讓姜維帶兵都不超過萬人。費禕被刺以後,姜維才逐步成為大將軍。劉禪權力制衡的另一個棋子是宦官黃皓。黃皓沒什麼根基,劉禪是他的唯一靠山。


黃皓竭立維護劉禪的利益。姜姜維是魏國降將,信任度不高。黃皓想用親信閻將軍取代姜維大將軍之位,兩個人關糸勢同水火。
這是劉禪樂意看到的,手下兩個權臣爭鬥的越歷害,自己的龍椅才能做穩。當姜維主張要把宦官黃皓殺掉時,後主劉禪競不為所動。姜維看自己在成都呆下去恐怕凶多吉少,便帶著十萬大軍去沓中屯田自保去了。 ←後主劉禪是一個識時務的人,為鄧艾大軍兵困成都時獻城投降。此時蜀漢人口已不足十萬戶,再打下去人都死光了,罪莫大焉!成都城沒有毀於戰火,劉禪有力焉,當地百姓非常感激劉禪的恩德。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頗思蜀否?”劉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冖司馬昭感嘆:人之無情以至於此。"

劉禪因此被嘲笑了一千多年,實際上劉禪怎麼不想故國家園呢?但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人為刀Z俎,已為魚肉,失去人身自由的人,強裝笑臉,保住身家性命是第一位的。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了還東風啊,流水的遭到猜忌中毒而死,因此,劉禪有很高的人生哲學和智慧,更有能力駕馭群臣,才能穩坐皇位三十餘年,至於亡國實在是大勢所趨。


關東俠客


時至今日,還有人覺得劉禪昏庸無能,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劉禪當然不見得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但至少在權謀方面,絕對是一把好手。有限的史料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也就根本不會輕易被人搶走皇位。


先說說“有可能”搶劉禪皇位的人,也就兩個弟弟劉永和劉理。這兩個人在歷史上記錄寥寥無幾,年齡也要比劉禪小七八歲,又都是庶出。所以他們要奪位,唯一的可能是獲得大臣支持,並且劉禪不得人心。事實上,不可能。

第一,劉禪少年聰慧仁德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當然,諸葛亮說的話可能有一定水分,不見得劉禪真的非常出色。但諸葛亮也不至於顛倒黑白,所以,劉禪肯定不是那種蠢笨的弱智,這點毫無疑問。至少,劉禪心智正常,並且不是那種荒淫無度的昏君。況且,自古奪嫡之爭常見。劉備入蜀後,又有了二子劉永、劉理,如果劉禪真的很荒唐,自然會有別有用心的大臣(尤其是益州本土勢力)擁護另兩個兒子,但這都沒有發生,可見劉禪至少沒有犯過明顯錯誤。

第二,劉備死後對諸葛亮絕對信任


劉備死後,劉禪對諸葛亮採取百分百的信任態度,這是不容易的。因為諸葛亮長期不在朝中,他先後南征及五次北伐,不可能一直在朝中做到面面俱到的掌控。有人可能會說曹操也經常南征北戰,漢獻帝也翻不了天,但二者有本質區別。漢獻帝的朝廷,是曹操一手建立,而劉禪的朝廷卻是劉備打下的基業,不少大臣資歷比諸葛亮更老,更有益州勢力(如李嚴、吳懿等)有地利優勢。如果劉禪想借機扳倒諸葛亮並不難。但是,劉禪識大體、懂大局,在諸葛亮掌政期間對其充滿信任,即使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劉禪依然讓他仍行丞相職權,並在幾個月後就恢復丞相職位。可見劉禪不是一個昏庸添亂的君主。

第三,諸葛亮死後平穩過度,火速收權


諸葛亮病逝於第五次北伐途中,楊儀、魏延爭權,楊儀命馬岱殺魏延,回朝後自詡為諸葛亮接班人。劉禪能夠分辨真偽,立刻將朝政委於蔣琬,並對不安定因素楊儀及時廢殺,展現出公正。而諸葛亮死後,劉禪廢掉丞相職位,對大臣們的職權進行了明顯的限制。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其繼任者蔣琬只是以大將軍錄尚書事掌兼益州牧相權,直到四年後238年才加大司馬開府,權勢與諸葛亮時期遠遠不能相比。而由於蔣琬身體不好,243年費禕就接任大將軍,錄尚書事,不久又接替了益州牧職務,呈現蔣琬費禕共同掌權局面。246年蔣琬去世,247年姜維就以衛將軍錄尚書事,共分相權,直到252年費禕才獲得開府資格,卻於次年遇刺身亡。所以,從諸葛亮死後,再沒有一人像諸葛亮當年那般能夠大權獨攬。

第四,蜀漢後期的政治三角平衡


費禕死後,姜維開始主持大規模長期北伐,故而不在朝中,諸葛瞻、董厥以平尚書事身份主持政務。另外,宦官黃皓崛起,三股勢力形成鼎足之勢。姜維在外對敵,諸葛瞻、董厥在內主政,黃皓則是劉禪的代表,監督平衡兩派。誠然,黃皓不算什麼好人,但他也沒有很明顯的迫害大臣行為。姜維是鷹派,諸葛瞻、董厥則是鴿派,一直反對姜維的窮兵黷武。所以有黃皓的存在恰恰是給了雙方一個緩衝地帶。諸葛瞻曾說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朝中有多股勢力不利於對外,但卻能確保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保證皇位穩固。這充分說明劉禪的政治水平。

第五,著名的樂不思蜀自保之策


劉禪骨頭不硬,這點很清楚,但是他很聰明。對著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現在都明白他是很高明的自保之策。所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之後對劉禪再無擔憂。要知道,被殘殺的亡國之君多如牛毛,劉禪卻能獲得安樂公爵位善終,著實不易。尤其是姜維還慫恿鍾會發動了成都之亂為蜀漢復國,這樣都沒有讓司馬家懷疑劉禪而除掉他,又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綜上,劉禪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絕非只靠諸葛亮而已。諸葛亮死後,根本無需別人,就可保證皇位穩固。


伊耆角木


其實關於劉禪呀!我倒是覺得歷史給劉禪的定論多少有些偏頗。說他昏庸不過是因為寵信小人,貪圖享樂;說他無能不過是作為亡國之君,沒能力挽狂瀾最後拱手而降罷了。但是我倒是覺得劉禪確實昏庸,但是還稱不上無能。比如隋煬帝,任何史料書籍史學家沒說過隋煬帝無能,但是他卻把國家造盡沒了,當然了,劉禪肯定是不如隋煬帝,但是說劉禪無能多少有點冤枉他。其實能不能的還的看在什麼緯度上。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去世以後沒有人叛亂呢?這跟諸葛亮死後的人士安排有絕對關係。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取消了丞相制度,委任蔣琬為大司馬兼尚書令,委任費禕為尚書令兼職大將軍,那麼也就是說蔣琬掌管軍權同時監管者政令,用費禕主管政令監管軍事,讓他倆互相制約,互相監督、互相扶持。這樣一來政治上在無諸葛亮這樣的權臣出現。你會說了,那蜀國後期兵馬都由姜維同齡,那怎麼能說沒有權臣呢?我告訴你,外廷軍事上是姜維說了算,但是朝廷上還有文臣領袖諸葛詹制約著他,而且還有黃皓在內廷攪和局面,所以姜維並不敢有非分之想,連姜維都不敢,別人那就更沒有機會了,同時廢除了北伐的戰略,從此蜀漢進入了休養生息的時代。劉禪在位四十一年,政治上採用劉備和諸葛亮執政時期的路線,重用荊州派,平衡東州派,打壓益州本地派。這樣最大利益既得者是荊州派,東州派雖然不受重用,但是有利益驅使就的往死打壓益州派,益州派守家在地所有利益都在皇帝手中控制,隨有不滿之心,但是絕沒有不臣之心,更何況絲毫沒有機會不臣。那麼就這樣劉禪平穩過了三十多年,魏軍一來繳槍投降,安享太平得以善終,其實對於他來說結局也挺好,不是嗎?



巴顏鵠09


大家好,我是師哥講史,劉禪昏庸嗎?大家應該都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給忽悠了吧,還是被央視版的三國演義給忽悠了。要知道劉備不止一個兒子,如果劉禪真是那麼無能,劉備會看不出來。而且劉禪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存在了二十九年,劉禪無能嗎?

劉禪在劉備建立蜀漢之後立刻被立為太子,剛開始繼位的時候劉禪沒有什麼權利,蜀國的大小事情都是諸葛亮在處理,但是在諸葛亮死後,首先貶了統帥全軍的楊儀,而後獨掌朝政,並且升蔣琬為大將軍,同年還有少數民族歸附蜀漢,而且劉禪初期還是比較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比如蜀國攻打上庸等地的時候,剛開始劉禪認為蔣琬計謀不行表示反對,但是經過姜維、費禕的勸說也同意,從這點上看劉禪還是有能力的。

劉禪那又是因為什麼後期變成“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呢,就是因為鎮東將軍陳祗死了以後,宦官黃皓開始參與朝政,但是當時因為劉禪身邊可以信任的人只有黃皓一個,所以黃皓經常的進行讒言離間,劉禪的親弟弟劉永因為黃皓的離間十多年都見不了劉禪,可以想象的到劉禪身邊有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後期變的不昏庸呢。

所以說劉禪只是後期被矇蔽變的昏庸,但不是無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隨著時代的發展,時間的推移,思想的變化,社會環境跟文化環境的變化,在不同時期對一個人的認知也會出現不同,現在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

我上學的時期,無論從課本或是讀本里認知到的劉禪確實是一個草包,弱智的君王。付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些標籤打了這個蜀漢第二代君主身上,隨著社會更加開發,思想更加解放,發散,現在很多人也從一些史料中挖掘出來劉禪做了一些事,重新評判劉禪這個帝王。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也從形容劉禪沒良心只知享樂的貶義詞過渡成了劉禪了不起的韜略智慧。劉禪的形象也從負面慢慢像正面傾斜。我上學的時候蜀漢亡國的責任全是歸結在劉禪的無能和荒淫上,這幾年人們客觀的指出了諸葛亮,姜維這個蜀漢實權派人物的責任,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劉禪這個亡國之君在司馬昭司馬炎這樣的奸雄的防備之下能夠善終本身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也知道諸葛亮的能力和智慧,和對國家的作用和貢獻,北伐曹魏也也一直是他相父的夙願,要是這都滿足不了他,諸葛亮會垮的更快,所以儘管朝中有反對諸葛亮的聲音,他還是毫無保留的支持他,儘管諸葛亮對劉禪很苛刻,搞了一套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好多大事和重要決策他直接在他相府裡就拍板了。而且劉禪的皇宮吃的和用的也很簡單,都用來支持軍隊了。諸葛亮去世後,他也立馬停止了北伐,朝廷布局也都按著諸葛亮的建議廢除了丞相一職,蔣琬為尚書令兼司徒,費禕為司空,姜維為驃騎大將軍,權利均衡分開,沒有出現過集中的現象,也不像魏國那樣出現一家獨大的權臣,諸葛亮成了唯一一位各種權利集中一身的蜀漢權臣。很多大臣指出這是諸葛亮維護名望的私心佈局,劉禪自己清楚,所有人都可能害他,但諸葛亮永遠不會。諸葛亮也成了蜀漢唯一一個丞相。諸葛亮瞭解劉禪,劉禪也理解諸葛亮。


星河菡萏


就煩所謂專家引經據典的瞎逼逼,按老百姓能聽懂的話就三個原因,該崗位為三無崗位:無業績,無政績,無油水


多多147851739


首先,劉禪並非昏庸無能,他可能沒有什麼大才,但是卻也能起到維持蜀漢穩定的作用,沒有出現勾連奪權的戲碼。

其次,蜀漢的班底一直有一個強力的支撐,以前是劉備自己,後來是諸葛亮,最後是姜維。誰敢造反,這些人回師就給滅了。

最後,就是,除了劉禪,蜀漢陣營裡也沒有誰的身份能扛起“復興漢室”這杆大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