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澹奕


宋高宗选择赵眘作为继承人有偶然也有必然!

高宗南逃后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当逃到南京的时候,他有了自己一个儿子。在这个儿子刚出生他就给封了爵位,但是不久南京发生了苗刘之乱,高宗被软禁,这个一岁左右的儿子被叛军拥立上了皇位。但他只当了一个月的傀儡皇帝,叛乱就被平定,赵构重新上位。但他的儿子受到了惊吓,从此体弱多病,在三岁时就去世了!

很快金兵又打过来了,赵构又开始了逃亡。长期的逃亡生涯让赵构患上了不育症,可国家就没有可继承人。而赵光义一系的宗室不是被金兵抓到了金国,就是被杀。因此有人就建议赵构从赵匡胤一系中选择继承人,没想到赵构竟然同意了!

他从赵匡胤后代中选择了一千多人,后来经过层层筛选,就留下了两个人,伯琮和伯玖。赵构将两人都选为候选人。等两人长大后,一次赵构分别给他们俩十名宫女,过了一段时间后,赵构验看,伯玖的十个宫女都不是处女了,而伯琮的十个宫女还是完璧。

因此,通过这件事,赵构对谁为太子已经心里有数。不久他将伯琮改名为赵眘,立为太子。





郭来说历史


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宋高宗独子去世,又丧失了生育能力

宋徽宗是个文艺皇帝,文化水平很高,身体也非常好,不仅活得长,生的也非常多,他一生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当然,宋徽宗治国非常菜,北宋在他手上濒临灭亡,他匆匆忙忙禅让给儿子赵恒(宋钦宗),折腾了一两年,汴京城破,父子俩一起北狩了,只是连累了汴京城中的百姓女眷,中原黎民,实乃千古罪人。

宋徽宗的儿子大多居住在汴京,城破之日,他们也一并被掳走,只有一个赵构逃到了南方,赵构自然被拥立为帝,再造宋室江山,也即宋高宗。

眼看着父母、兄弟、姐妹、妻女等全部被抓,宋高宗却没有立刻兴兵北伐,他先向同族挥起了屠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宋朝宗室的人员是很庞大的,金人也做不到一网打尽,南渡的赵氏宗室不再少数,其中有些人就招兵买马,起兵勤王,只不过他们勤的是不是自己,宋高宗不确定,也想信任,直接发兵将他们一一翦除,巩固自己的皇位。

或许是这么做太缺德?宋高宗完全没能遗传父亲的生育能力,一生只有五女一子,五女全部被掳,独子早夭,之后宋高宗再无生育,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第二:宋高宗故意选择远支宗室

宋高宗时期,宋朝宗室人员可以分为三系,即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和魏王赵廷美一系,这三兄弟是宋朝第一代皇室,其中有两个当了皇帝,宋高宗本人就是宋太宗的子嗣。

按照一般情况,无子皇帝选养子都是选关系最近的,比如汉昭帝选侄子刘贺(被废属意外)、汉成帝选侄子汉哀帝,就是北宋,宋仁宗也是选的堂侄子,因为他没有侄子可选(宋仁宗兄弟均早亡)。

不过也是宋仁宗的遭遇,改变了宋高宗选择养子的条件。宋仁宗,一代仁君,结果子嗣全部夭折了,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宋仁宗收养了堂侄赵宗实为子,也就是宋英宗,他是宋高宗的曾祖,这个曾祖结结实实给宋高宗上了一课,因为他继位后跟大臣们讨论生父濮王赵允让跟养父宋仁宗的称呼问题,即“濮议”。

按照宗法,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身份继位的,拿了人家的皇位,自然就得叫声爹,吕诲、司马光等大臣主张称仁宗为皇考(考是对已去世父亲的称呼),称濮王为皇伯;但宋英宗是濮王生的,而且宋仁宗对生儿子一直抱有幻想,经常把宋英宗赶回家,所以韩琦、欧阳修等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双方斗了十八个月,最终以宋英宗称濮王为皇考(追封为皇)结束,宋仁宗没儿子了。

宋高宗不想没儿子,所以他要找一个不能搞“濮议”破事的养子,什么样的养子搞不起“濮议”?无非是支系远而且势力小的,如果他皇位传给这类养子,感恩涕零还来不及,怎么会想着尊崇生父,而从宗法上尊崇生父,支系太远,一尊就是好几代,等于废掉前面数代皇帝,这根本不可能实施。

确定下这两个标准,宋高宗往宗室一看,太祖系、太宗系和魏王系都是枝繁叶茂,人数很多,不过一个家族总有大宗小宗,继续往下分。

宋太祖只有两个儿子有后裔,就是燕王赵德昭系和秦王赵德芳系,最正宗的自然是燕王系,赵德昭比赵德芳大,也是赵光义重点关照对象,赵光义失踪久了,群臣还想拥立他为帝呢。

宋太宗有后裔的儿子就多了,最正宗的自然是当上皇帝的真宗系,可宋真宗有儿子没孙子,接下来上场的宋英宗是濮王之子,之后的皇帝都是濮王后裔,濮王系成了最正宗的帝系。

燕王系和濮王系势力都很大,尤其是濮王系,有手握军权镇守地方的,有德高望重担任宗正的,宋高宗叔祖辈的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侄子辈的有上百个。燕王系也有很大政治影响力,因为安定郡王跟濮王是北宋唯二允许世袭的宗王,宋高宗时期,也有很多他叔祖辈的人在世,子孙未必会比濮王系少。

宋高宗翻族谱翻得眼睛都快花了,终于给他找出来小宗当中的小宗,并从中选了两个侄子辈的,一个是赵伯玖,一个是赵伯琮。

赵伯琮生父赵子偁,秦王系后裔,官宣教郎,从八品;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秉义郎,从八品,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他是哪一系,不过混到这个官职,显然不是什么大系。

选养子选到这份上,显然不是因为宋高宗顾虑到什么金主长得像宋太祖、太祖之后当有天下这些传言,主要是为了好控制,故意选的小宗。

第三:宋孝宗脱颖而出

宋高宗收了两个养子,但还没死心,他在向宋仁宗学习,宋仁宗一直到病重时还想努力生个儿子,他这才哪到哪啊,所以绍兴二年收了养子后,他一直拖着,期盼能生个儿子。

一直拖到绍兴二十几年,宋高宗终于死心了,开始考虑立太子,人选自然是两位养子之一。

究竟选谁呢?宋高宗想出个非常直接的办法,他给两位候选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

经过检查,发现给赵伯玖的那十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伯琮的那十个依旧都是完璧。

宋高宗由此选定赵伯琮为嗣,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即日后的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提都没提生父的名号,一来是宋高宗一直活着,二来是确实难度太大。

总的来说,宋孝宗能够被选中是凭借宋高宗无子不育又担心死后无子,再加上宋孝宗定力够,出五服反而成了他入选的条件。


平沙趣说历史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六世孙,时六岁,被宋高宗收养宫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昚被立为皇子,改名玮。

其一,宋高宗选择赵眘,也是无奈,其唯一的孩子,早夭。后又被金军,“上九州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势,一路南逃,被逼无奈,最后坐上船逃到海上漂泊,一惊一吓之后,最后造成了自己不孕不育。

其二,靖康之变,宋室太宗一脉,近亲宗室后裔,被一锅端。宋神宗时期,为防止太祖后裔,勾结权臣,被安排离开京畿,外地居住,因此太祖后裔躲过一劫。

其三,太祖一脉,到赵眘,基本没有任何权势了,属于远支宗室,易于被宋高宗操作,对其自身威胁小。

其四,太宗得位来路不明,一直都有,“斧影烛光”之说,民间对太祖后裔遭遇,多有怜悯。靖康之耻,社会动乱,百姓对宋室多有怨言,立太祖一脉有利于安抚人心。

其五,赵眘自身素养高,会来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三十五岁,赵眘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再次上书,请求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心与忠心。

1187年,赵构崩,赵眘听闻失声痛哭,两天不进食,又表示服丧三年,可见平时赵眘如何孝顺赵构。



小吴侃史


宋高宗选择储君的标准很简单:不能是皇族大宗,家族不能太有势力。这两条标准,宋孝宗都符合。并且宋孝宗还有孝心加持,让高宗对他刮目相看。因此,宋高宗最终也就选定了宋孝宗赵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至于赵构和赵昚是不是出了五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宋英宗还是宋仁宗的堂侄呢,还不是对仁宗这个养父没什么孝顺之心。



一、不能选择皇族大宗子弟

众所周知,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选择养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而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只能选择在宗室当中挑选继承人。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赵构继承皇位,没有走正常的皇位传承,他是被别人推举上位的。

因为宋高宗原本没有继承权。宋徽宗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赵桓,按照法统,下一任继承人要从钦宗的儿子中选出,高宗自动降级成皇族小宗,失去了继承权。

但是由于在靖康之变中,宋英宗的后裔被金兵一网打尽,全部押到了北方做俘虏,近支皇族当中仅剩赵构一人,于是他也就如同走了狗屎运一般,变成了皇帝。


正是因为皇位来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心结——既然他被推举上位,那么其它的皇族成员也一样能。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儿子都有后代。从宋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共是六代人。试想一下,八个儿子都有后裔,这些后裔再经过五代人的繁衍,这个基数是多少?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宋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宋英宗的其它亲兄弟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儿子。这些人不见得都是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宋英宗的直系后裔被一网打尽,但是跟英宗平辈兄弟的后裔子弟,很多都逃过了一劫。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在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平辈,封亲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㒟的势力最大。宋高宗能继位,其实就是仰仗了赵士㒟与孟太后(宋哲宗皇后)的支持,他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那么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都是携家带口的南迁,他们能拥立光杆司令赵构为帝,难道就不能拥立其它的宗室子弟为帝么?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打压那些宗室子弟都还来不及呢,他怎么还敢在宋太宗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呢?

所以,皇族成员,赵构一概不选。他只敢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因为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宋太祖的这些落魄后裔,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这些赵家人,对赵构没有任何威胁。

这里插一句,其实宋太祖的后裔当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北宋的宗室只有濮王和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是燕王赵德昭(赵匡胤次子)的玄孙。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即皇族大宗,不好驾驭。



二、储君的家族势力不能太大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前,北宋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改宗。由于宋仁宗无后,他只能选择养子继位。这就导致继承皇位的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宋仁宗堂哥赵允让的儿子。(宋真宗这一脉也因此而绝嗣)

宋仁宗活着的时候,宋英宗很恭顺。但是仁宗驾崩后,英宗立马就原形毕露。他死活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坚持要给生父一个皇帝的名分。这一政治闹剧搞得满朝鸡飞狗跳,在历史上被称为“濮议”。

后来的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皇族小宗出身的嘉靖皇帝死活要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俨然一副孝子模样。而他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丝毫看不出半点孝心。这种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的问题,千年以来就是个难题。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薄情寡义的养子搞政治清算,宋高宗便选择了身份卑微,家族势力不大的宋孝宗赵昚。

因为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赵昚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王爷。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竞争对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

一个是回去当王爷,一个是回去玩泥巴。这区别可就大了。

所以,赵昚要维护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卫赵构的地位!因为赵构和他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并且,赵构也试探过宋孝宗的孝心,是确确实实很真诚的一个人。



另外,宋高宗选择让宋孝宗继位,还有一个难言之隐。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都掌握了兵权。比如上面提到的濮王系和安定郡王系,都是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赵构的统治需要他们的维持。

而赵构把赵昚接到宫中抚养时,赵构本人只有25岁。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再生个儿子,问题应该不大。如果找皇族大宗当储君,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子嗣当养子,日后如果自己生出了儿子,唯怕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搞不好,闹出兵变也是有可能的。

当年,宋真宗因为无子,便打算把四弟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过继给自己当养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宋英宗生父)。

为此,真宗以绿车旄节的超高规格迎接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结果皇子赵祯出生后(就是宋仁宗),真宗尴尬了。他有了亲儿子,哪里还需要干儿子?于是,他就以箫韶部乐的规格又把赵允让又送回了府邸。

这种突然中大奖,突然又发现买错了号码的遭遇,简直尴尬到了极点。

后来宋仁宗也无子,也需要寻找养子时,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皇叔赵允让的儿子,最终挑中了宋英宗赵曙。


Mer86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赵家伯字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赵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则是赵光义的六世孙,他和赵昚的关系也就只能在“玉牒”上体现了。而赵构之所以传位给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赵构本人无子

赵构在“靖康之变”前生育了五个女儿,她们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后来,赵构又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元懿太子赵旉(他曾经在“苗刘兵变”中当了一个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赵旉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受惊身亡了,赵构又因为受惊而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就决定了赵构只能找养子。

第二、大臣们的意见

在赵旉夭折、赵构无子的情况下,很多大臣都希望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能早早地确立好皇储(岳飞就曾因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赵构训斥),一开始这个事摆不上台面,大家都知道确立皇储就是在戳赵构的痛点啊。但是后来大家都着急了,同枢密院事李回开始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确——太祖以天下为公,让位给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样!后来又有多位大臣上书,他们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应该传位给太祖后裔的观点——一、传位给太祖后代,那是尧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现“靖康之变”,还不是因为太祖爷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赵构下诏书说:“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他决定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中挑选养子——伯字辈论起来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

第三、效法仁宗?

赵构虽然在诏书中说自己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但这是违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时期的“濮议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烦了。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个女儿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啊,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赵构当然不愿意让“濮议事件”再次发生,所以他就找了个最简单的方法——此时自己的直系亲属已经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后裔虽然有很多见在南宋,但是与他们的关系实在也谈不上亲密了,不如干脆找个远属传位给他,他感激不尽呢还再想追封个皇考吗?

综合这三面考虑,赵构最终传位给了赵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是赵构做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国史通论


身为宋太宗赵光义后人的宋高宗,因为其子早夭,又因故未能再生育,把皇位传回给宋太祖赵匡胤后人、养子赵伯琮(赵眘[音shèn]),是为宋孝宗。

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呢?

赵眘,本名赵伯琮(1127-1194年),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芳七世孙。赵匡胤暴亡以后,其弟赵光义越过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继承了皇位,后来被称为宋太宗。此后北宋的皇帝,就一直是宋太宗的骨血。

百余年后有“靖康之耻”,金军攻破开封,一勺烩光了赵光义的3000后人,仅剩康王赵构登基为帝,也就是宋高宗。可宋高宗老婆和女儿都被金军掳走了,唯一儿子赵元懿在明受之变被宫女撞倒铜炉吓死。屋漏偏逢连阴雨,建炎二年(1129)宋高宗在扬州正躺在一堆美女中肉肉,突报金兵要来了,宋高宗提起裤子上马就跑,那玩意儿也给吓得再也没法正常起来,于是从此生不出孩子,宋太宗一支随即断子绝孙。

后来宋使出使金国,回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晟),长得神似宋太祖,朝野于是疯传这是宋太祖托生金太宗回来争皇位。今天咱知道这叫迷信,但当时流行轮回之说,宋高宗抢了哥哥宋钦宗皇位,本来就心中有鬼,因此更给吓得不善,赶紧自找台阶,称传位给他父亲宋徽宗的宋哲宗(宋徽宗哥哥),留下的孟皇后经常梦到宋太祖,在梦中宋太祖屡次欲言又止。

然后宋高宗自己装算命先生出来给孟皇后详梦,说当初宋太祖大公无私,明明有太子却坚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因此宋高宗作为赵光义后人,决定投桃报李将皇位还给宋太祖后人。

极具讽刺的是,赵光义后人在开封被金军一网打尽,但赵匡胤后人因此前被迫害,都不准住在首都开封。由此因祸得福,几乎无人被掳,候选人竟达上千。经过层层海选,最后选拔的包括赵眘在内的几个小孩儿,由赵构亲自面试。

一开始赵构儿看上的是一个小胖子,谁知天助赵眘,旁边龙行虎步走来一只猫,赵眘这小孩儿灵光罩顶,站在那里纹丝儿没动,小胖子却童心未泯,飞起一脚正中猫身,小猫大叫一声落荒而逃。赵构坐在堂上,看得嘴巴都快撇到后脑勺儿去了:“这像个仁君?”于是赵眘半决赛出线,与另一养子赵琢(原名赵伯玖)一起进宫,不断加封。

但赵眘和赵琢过了20年依然还是个“王”,始终没明确到底谁是皇太子。  

皇太子决赛,却是颇具赵构的特色。他送给赵眘与赵琢每人10个美貌处女,过段时间后,再召回来验查。结果赵眘因为听了史浩的话,还回来的都是处女,赵琢送回的没一个是,于是一锤子定音,赵眘正式册封皇太子。各位读者须知,宋高宗赵构本人当初就是沉迷女色,即使生不出孩子也至死追捧美女,却一定要选个不喜美色的接班人。可见他也知道好色者多半不是好皇帝,教训惨痛嘛。也就是说,其实赵构也知道自己不是好皇帝。

因此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在他最害怕的金人打来时,宋高宗宣布“倦勤”,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将皇位禅让给了赵眘。


70后大叔讲历史


按《周礼》“五世亲尽,可以别姓”的规定,出了五服,已经没有了亲缘关系,失去了继承权,这个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但通过过继的方式,收为继子就另当别论了。

九族五服关系图

当年王莽之所以被众人推上皇位,就是因为当时刘姓皇族一支,五世之内没有了后人。这时候把皇位让给谁就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王莽与孺子婴两个人对比一下,轮亲缘关系,孺子婴虽然姓刘,但已经与先皇出了五服,与王莽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王莽是外戚,但与皇族还是有亲缘关系,两人在血统上都没有优势,但是王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为人谦恭,尊崇六艺,礼贤下士,克己奉公,辅政期间,勤俭爱民,甚至能够大义灭亲,奉公执法,在朝野都有极高的声誉。这样的人被推上皇位一点都不稀奇。

宋高宗只有一个儿子,三岁就死了,宋高宗因为早期颠沛流离,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逃亡生活,失去了生育能力,儿子是没指望了。虽然赵构的弟兄子侄不少,都在五服之内,但都在金国,他更指望不上,他能找到的,和自己亲缘最近的,只有太祖赵匡胤一支的后裔,这一支和赵构关系就太远了,不用说五服,六服都超出去了。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宋高宗赵构像

如果赵构突然病故,没有提前安排太祖一支的后人接替,南宋很可能会出现西汉末年的窘境,还在民间的赵奢肯定没戏,指望大臣们到民间去找他,几乎是不可能的,皇帝由谁来做就难说了。但是提前找到就不同了,虽然出了五服,但还是同宗,老皇帝可以以过继的方式收为继子,这在古代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亲生的,继子等同亲子,是有继承权的。

赵构理论上最理想的继承人是宋钦宗的儿子丙午元子赵谌,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人金国是绝不肯放回来的,即便是宋金已经议和,金国仍不会放宋钦宗和他的儿子回南宋。金国留下这两个人是用来威胁宋高宗赵构的,如果赵构对金人不利,金国就会把宋钦宗或者他的儿子立为伪皇帝,坐镇汴梁,到时候宋高宗真是进退维谷了,这也是宋高宗不敢和金人殊死搏斗的主要原因之一。。【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宋钦宗


岳飞当年上书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岳飞听说金人把宋钦宗的儿子送到了汴梁,可能会立为伪皇帝,所以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证明南宋赵构一支为正统,以此对抗金人立赵谌阴谋。【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宋钦宗的儿子赵谌)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岳飞作为在外手握兵权的大将,最忌讳的就是参与朝政,结交朝臣,这样会有内外勾结的嫌疑。朝内的重臣也是忌讳结交封疆大吏的,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忌讳的事,正是宋高宗无后这个问题很棘手,急需一个处理方案稳定民心,所以岳飞冒死上书建议立太子。当然岳飞也有个人的想法,如果高宗采纳他的建议立太子,宣誓自己是正统,当金国再立赵谌,岳飞就无需顾忌,就可以直接和金人所立的赵谌开战。

高宗赵构也不是白给的,他也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自己没有亲生儿子的前提下,早早从民间找来太宗一支的后裔养在身边,以被不时之需,只是他不想过早立太子,毕竟自己才三十多岁,说不定治好了阳痿,还能生出儿子来,那样早立太子就是个大麻烦。宋孝宗6岁时就被赵构选进宫,但直到33岁才被立为皇子,35岁即位前才被立为太子,可见赵构虽然把他作为备胎早早预备下了,但是并不甘心就这么把皇位传给他。他一直拖到自己五十多岁,希望基本破灭,再加上宋钦宗和他的儿子还在今人手上,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才决定立太子并传位给孝宗赵奢。

宋孝宗


山野论史


宋孝宗,先名伯琮,后改名眘,字元永,又字元眘。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是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血脉。

宋高宗赵构,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是高祖亲弟宋太宗赵光义一脉,按理说,他和赵眘应该是未出五服的血亲。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 不明不白的死去。其弟赵光义越过太祖长子赵德昭,继承了皇位,是为宋太宗。此后北宋的七代帝王,都是赵光义的骨血。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攻破了汴京城。四月一日,金军在大肆掳掠一番后开始分批撤离北返 。已禅位的“太上皇”赵佶,宋钦宗赵桓,两帝皇后,亲王、太子、驸马、公主、宗室贵戚、嫔妃、宫娥彩女以及孙傅、何栗、张叔夜、秦桧等大臣均被裹挟而去。经此浩劫,宋太宗的三千后裔基本被金人“一锅烩”了。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因事发时不在汴京,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宋太宗后裔中硕果仅存者。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后来(1127年5月1日),赵构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从这一天起,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面对咄咄逼人、数次大举南下的金军,赵构惊慌失措,“泥马渡江”来到江南。金军继续南侵,对赵构君臣紧追不舍。在金军的衔枚追击下,他狼奔豕突,四处逃亡,好不容易于建炎三年(1129)在杭州暂时安顿了下来。

建炎三年秋,高宗赵构的独子因意外突然夭折,使其悲恸难抑。高宗在长期的逃亡途中,因饱受惊吓,患了不育之症,太子死后,他再无子嗣,乃至后继无人。

大臣范宗尹认为太子乃国本,不可或缺,于是首先上书奏请高宗早立太子,以安天下。

高宗有些尴尬。只好对他说:“太祖皇帝以其神明英武平定天下,可是子孙却未享其成,以至零落,其情堪悯。我如果不能效法仁宗皇帝,怎慰太祖在天之灵《宋史·高宗本纪》”!

高宗这番话,指的是宋仁宗赵祯将皇位传给养子英宗赵曙之事。

绍兴三年(1132年),高宗赵构派主管赵宋宗室事务的大臣赵令畴在赵氏皇族“伯”字辈中访求贤者,以为太子。

彼时,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属“伯”字辈的已经多达1645人。赵令畴从这些人中挑选出7岁以下的幼童10人。又几经遴选,到最后送给宋高宗定夺时,只剩两个孩子。这两童一肥一瘦,瘦的就是赵眘。高宗粗粗一看,胖子方头大耳,有帝王相,瘦子尖嘴巴腮,恐非有福之人 ,就决定裁瘦留胖,他赏赐给赵眘三百两纹银,准备将他遣回原地。赵眘捧银谢恩,正准备出门回家,赵构突然说没看仔细,再让二人并立一旁,他则仔细打量、反复端详起来。忽然一只猫从旁经过,赵眘仍肃立不动,那胖儿却飞起一脚向猫儿踢去,宋高宗皱眉道:“那猫儿偶过此地,又没招你惹你,你踢它作甚?如此轻狂浮躁,怎担得起江山社稷” ?于是下决心留瘦去胖。就这样,“小麻杆”赵眘便幸运地以储君候选人的身份被留在了宫里。

史载,赵眘原名赵伯琮,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传说伯琮的生母张氏某夜梦到一神人牵着一只羊送给他,不久即有身孕,所以后来她给伯琮取乳名叫羊儿。

赵眘入宫时,年仅6岁,还需要人照顾,高宗牵着他进入后宫,去拜见潘贤妃、张婕妤、吴才人。恰巧三人正坐在一起闲聊,看见赵眘,潘贤妃刚经历丧子之痛(高宗唯一的儿子赵元懿是她所生),不禁触动了心中的隐痛,她扭头看着别处,面色凄惨,郁郁不乐。张婕妤则满脸堆笑,向赵眘招手呼唤,赵眘很乖巧地扑入了张婕妤的怀中撒起娇来,高宗见两人有缘,大喜,就命张婕妤负责养育赵眘。吴才人膝下凄凉,也想领养一个孩子。高宗又命人找来一个叫伯玖的宗室子弟,交给吴才人抚养。


为了培养赵眘,宋高宗采纳大臣赵鼎的建议,将行宫新建的书院改名资善堂,让候选太子在里面读书学习,还派年高德劭、学富五车的大臣轮流做候选太子的师傅。

赵眘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融会贯通,异于常儿,颇受高宗宠爱。

绍兴十二年(1142)赵眘被高宗封为安郡王。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眘渐渐明白事理,有时也难免对政局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不知为何触犯了奸相秦桧,且引发了他的不满。

绍兴二十四年(1154),衢州府(今浙江衢州)发生了强盗抢劫事件,秦桧没有请示高宗,便擅作决定派殿前司将领率军前往缉拿盗寇,赵眘得知此事后,立即告诉了高宗,高宗大吃一惊。

彼时,由吴才人抚养的赵伯玖也被晋封为恩平郡王,两人都是宋太祖之后,才能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到底立谁为世子呢?宋高宗举棋不定,踌躇不决,只得一拖再拖。秦桧见状,极力中伤赵伯琮(赵眘),大力推荐赵伯玖,吴皇后也赞成立伯玖为太子。

高宗想了一个法子,欲试二人德行的优劣,便各赐美貌宫女10人予二人。伯琮(赵眘)的师傅史浩窥出了高宗的用意,便提醒弟子道:“皇上想考验你,一定要谨慎从事,切不可造次”。赵眘心下明白,点头称是。几天后,高宗果然将20位美女召回,经一一检验后发现,赐给赵眘(伯琮)的那10位宫娥都没被“盘”过,仍是处女之身,而赐给伯玖的那10位美人都被“盘”坏了, 没一个是黄花闺女 。高宗虽没有声张,但内心已经知道谁优谁劣,谁才是世子的唯一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宋高宗正式宣布立伯琮(赵眘)为皇子,并赐名玮,晋爵建王,同时诏告天下。三月,又下旨称伯玖为皇侄,赵眘作为唯一皇位继承人,总算是确定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 )五月,赵眘被正式立为太子,几日后高宗禅位,由赵眘即位称帝,是为宋孝宗。阴差阳错间,宋朝的帝位,又被太宗赵光义一支亲手还给了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裔。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太祖系逆袭不是因为太宗系都被抓完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南渡的太宗系人太多势力太大了,我要说的不是名相赵汝愚,而是齐安郡王,曾以“阖门百口”保岳飞不反。

赵构何许人?父母妻妾女儿都可以不管不顾之人,怎么可能因为所谓托梦就决定传位方向?他就一个儿子,还死了,自己也失去X能力,但他毕竟年轻,心存幻想。如果立了太宗系的太子,太子的本生亲戚一大堆,将来要是奇迹发生自己有儿子了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太祖系就没这麻烦,最后进决赛的都是混得不好的,孝宗父亲一个八品小官,不怕类似宋英宗欲尊本生父为帝的“濮议”重演。这样选中孝宗,一举改变其人生让其一步登天,也不怕他不感恩戴德不知恩图报。而且,以祖先托梦名义明确了传位方向在太祖子孙,一定意义上也不怕金人拿徽钦子孙挑战正统了。


代牧益州阎文平


也许是国难中惊惧所致,也许是赵构无心男女之事,“靖康之变”前,他还生有四个女儿,唯一的儿子赵旉,也是在靖康之变那一年四月所生。

然而,赵构当皇帝后,却再没有生出孩子来。而这唯一的儿子,还在苗刘兵变后被吓死。

这一下,赵构没了亲生的后人,这里插一句闲话,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形势下,子嗣不丰,简直是亡国之兆,西汉、东汉都是如此。

但南宋时节,国家虽破,还是要有一个继承人啊。怎么办?太宗一系里面是没有人可选了——都去“北狩”了。

还好,宋太祖赵匡胤一系还有子孙在南京。

于是赵构选了两个太祖系子孙进宫养育(话说太祖子孙远不止他们两个,为何单单选中他俩?也许是中彩了吧)。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赵昚,一个是赵璩,都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辈份上正好是赵构的子侄。

而赵昚的六世祖,正是大家常常在影视剧中所见的“八贤王”赵德芳。

本来赵构开始是没有定赵昚为太子的,他选了两个人进宫,就是要观察比较一下的。

传说中赵昚与赵璩一瘦一胖,而赵构本人,不知是战乱经多了,见多了面黄肌瘦的人还是怎地,对瘦小孩不是很感兴趣,他起初是中意胖小孩赵璩的。

但赵昚人虽然瘦,气度却沉稳,高宗在和他们俩人讲话时,一只猫闯了进来,他视而不见,专心致志地听高宗讲话,而胖小孩赵璩却不由自主地被猫干扰了。这让赵构心下有了比较,觉得赵昚的瘦也不那么招人厌了。

于是,赵昚被留在了宫中,但也没有立即被立为皇太子。也许是赵构还在犹疑,兴许自己哪天就生了儿子呢?况且母后韦后也跟他一样,喜欢胖乎乎的赵璩(这母子俩怕是饿坏了,对瘦过敏),时常在儿子面前吹吹风,想让赵璩来当太子。

赵构最后实在没法子了,自己还是没有生出儿子来,江山虽破,没有人掌舵,人心不稳。他决定采用一个奇葩的法子再来试验一下这两个孩子——给他俩各自送去十个美丽的处子。

这个法子可能有他自己的潜意识在内:我没有生育了,女人方面不行,看你俩咋样。

从客观需求上讲,应该是生理需求旺盛的人获胜才是,毕竟此时子嗣不多对不?但赵构可能因为自己不行,反而对积极破处的赵璩不喜欢,立了坐怀不乱的赵昚为太子。

就这样,赵昚在赵构没有亲生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沉稳与不近美色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被立为太子。赵昚即位后,挺有作为的,而且,其子女都由皇后所出,不是生理不行,而是操守好呀。

自此,宋朝的君主位置又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不知赵光义泉下有知,是何感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