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數據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哪些人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斯坦福大學的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教授,做過一項研究: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樣找到工作的。在隨機抽取的100個人中,有54人通過個人關係找到了工作,其餘46人通過正常的看廣告投簡歷找到的工作。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員中,“靠什麼樣的關係”顯得非常有趣。中國是熟人社會,拉關係、走關係是普遍現象。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是什麼樣的“朋友”給了這條“路”呢?

我用數據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哪些人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現在進行一下分類:那些經常見面的親朋好友算作是經常見面的“強聯繫”,而那些不常常見面的算作是“弱聯繫”。

數據是:83.3%的工作是“弱聯繫”幫忙找到的,這些人是偶然能夠見面的朋友,甚至其中27.8的是一年也見不到一次的人。正是這些離你較遠的“弱聯繫”幫了絕大部分的忙。

所以大部分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不怎麼經常聯繫的老同學、老同事等,甚至可能你都快忘了那是誰。但是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我用數據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哪些人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最合理的解釋是:每天和你在一起混的人和你有同樣的信息,他們知道的,你也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需要尋找的信息,他們自然也不知道,因為你們太熟了,離得很近,在信息方面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你”,因此你需要的外援一定是出了這個圈的人,那就是你的“弱聯繫”的人。

我用數據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哪些人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格蘭諾維特根據這種現象,發現了“弱聯繫”理論。根據這個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能獲得多少機會,取決於你社交網絡的結構,如果你的交往範圍只是一些和你背景相同的人,那麼你就不如那些什麼人都交往的人機會多。

現在,很多人為了“人脈”的保持,忙於應酬,如果不去應酬,害怕不能融入這個“圈子”。但是關鍵不是你是否融入了這個“圈子”,而是在於你能夠接觸到多少圈外的人。

我用數據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哪些人可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窮人’和‘富人’的聯繫人數量有很大的差異,‘富人’的聯繫人明顯多過‘窮人’,這可能也說明‘富人’比‘窮人’有更多的機會。但是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打電話的時間長短:雖然‘富人’比‘窮人’聯繫的人更多,但是真正通話的時間卻比‘窮人’短。這很諷刺地表示‘窮人’在打電話的時候,說了過多的廢話。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看來很有‘科學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