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孩子脾氣大,唱反調怎麼辦?

雨竹Amanda


4歲孩子脾氣大,唱反調怎麼辦?

根據題主描述的狀況,孩子不單單是唱反調那麼簡單,孩子是在用“唱反調”這種方式來控制家長,跟家長爭權,用電視宮廷劇的話來說,就是“謀朝串位”。這是幼兒叛逆的四大原罪之一“權力鬥爭”。

一、什麼是親子間的“權力鬥爭”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跟家長爭權的行為?這不能單單理解為需要關注或者溺愛。

每一個孩子都無時無刻的尋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而他對“定位”的認知,很可能錯誤,甚至扭曲。權力之爭就是扭曲的一種表現。

換個角度來想,在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而且是相對的。例如父母之於孩子,通常一個家庭中,會認為父母的權威凌駕於孩子之上,父母要管教孩子。“我數1、2、3,你再不按我說的做,我就要打你了!”此時權力在家長的手中。

而如題主所描述的情況,權力在孩子手中,並且孩子以此為榮。

二、怎麼樣判斷“權力鬥爭”

權力鬥爭和尋求過度關注是非常相似的:孩子總會作出一下動作,讓家長關注他。

但其中的區別在於,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在家長叫他停下的時候,他會消停一會,而後再不自覺的犯;

而權力鬥爭的孩子,被家長喝停的時候,會反過來採取更過分的動作,是一種故意的行為;

三、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情況?

翻看第一點,孩子尋求自我在家庭的定位,而孩子對定位的認知被扭曲了。這種扭曲,必然源自於一個惡性循環。

接觸這樣一個案例,孩子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但他不是用“我不要”來進行鬥爭,而是通過摔東西來控制家長。這一切源自於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

這個家庭,母親是絕對權力,只要爸爸有什麼不對的,母親總會用摔東西、哭來解決,而父親因為顧及家庭和諧,只要母親一摔東西就馬上退步,服從孩子母親的安排。

孩子觀察到了這一切,他認為“摔東西、哭”這樣的行為,能夠控制媽媽,就像媽媽控制爸爸那樣。

所以他開始嘗試,有樣學樣。當他第一次得逞的時候,孩子就明白這樣的方式是有效的,即便他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而行之有效之後,孩子就會反覆的驗證,反覆的得逞。漸漸的就形成了一種行為習慣。

而這個旋渦的另一端:母親,因為孩子的錯誤行為,媽媽總是會對孩子發怒,並在言語上進行反擊:“你真的是個壞孩子!”這恰恰反過來加強了孩子對此的認知:既然你認為我是個壞孩子,那我就接著壞給你看。

四、面對權力鬥爭,要怎麼解決?

說了一大堆,但實際上解決起來非常簡單。需要父母做到三點:堅定,溫和,不理會!

權鬥,必然存在於雙方之間,就像打架,總得是兩個人或以上。如果一方不參與到鬥爭中去,那麼對方就無從鬥起。

題主的情況,作出以下建議(以早上穿衣服為例):
態度溫和的跟孩子說:“寶寶,你該起床穿衣服了。媽媽現在要去給你準備早餐了。”而後給孩子準備好他的衣服就好了。

不用去理會孩子的態度和言語,他就是通過這些方式讓我們走進他設定好的圈套裡面的。不管他要還是不要,母親堅定而溫和的去做自己安排好的事情。

孩子又會出現如題主所說的情況:媽媽一走出房門,孩子又會哭鬧著說要穿。回應孩子一次:“寶寶,你可以自己穿,媽媽已經把衣服給你準備好了。”堅定而溫和的不理會他。

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他原來那一套失效了,不管他大吼大叫還是滿地打滾,沒有對象去觀察他了。他失去了權斗的對象,也失去了萬試萬靈的方法。

當媽媽準備完早餐後,會發現孩子已經自己穿好衣服了。

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在接著鬧,沒關係,讓他鬧完,而後堅定而溫和的告訴孩子:“寶寶,你這樣哭鬧是沒用的,你可以選擇穿或者不穿。你是在穿衣服的時候遇到困難了嗎?那你可以好好的和媽媽說,我可以教教你怎麼穿衣服。”

而基本上,再鬧的孩子此時也會停下來,乖乖的配合母親穿衣服。

這是因為,我們在用行動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參與權鬥,如果你想獲得我的關注,那麼請用正確的方式。本質是用行動和態度告訴孩子什麼不可以做,以及更重要的應該怎麼做。

希望回答能幫助到題主。


熊孩子專治


孩子脾氣大、唱反調,可能到了幼兒的叛逆期。孩子到了叛逆期,他們總想和大人頂著幹,凡事總說個“不”,以此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得到大人的認可。



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儘量少用命令控制的語言、語氣,要以商量的語言和孩子一起活動。比如讓孩子穿衣服的時候,應該和孩子說,寶寶想去上學,應該先怎麼辦呀,寶寶自己穿衣服呢?還是要媽媽幫著你穿?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以另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讓孩子穿衣服他不穿,你就坐在飯桌前吃飯,並說:飯真香啊,真好吃。



週末的時候和孩子互換家庭角色,讓孩子扮演大人,媽媽扮演孩子,表演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讓孩子知道大人的辛苦,引起孩子對大人的理解。


平原春秋


我和你的經歷差不多,孩子馬上四歲,最近一段時間孩子迷上了按電梯。每次進出家門、在地鐵站乘坐直達電梯,孩子都會搶在大人前面去按電梯按鍵,全程必須由他來操作方能滿意。如果被人搶按了,他就非常不開心,自己生悶氣。等到這一批人進了電梯後,自己再重新按一次才會滿意。開始我以為他是任性,其實不是。這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個必經之路,遇到這種情況莫不可發火,要耐心地和他交流,多傾聽他的內心想法。孩子各種不要,要讓他說出來不要的理由,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成長中的煩惱一個接一個,我們切不可心急,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見招拆招,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舒心、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分享基本不錯的育兒書給你:《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關鍵期幫助關鍵期》。


碼字老爹


孩子進入第一個叛逆期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意思是告訴父母“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了”。哈哈,確實不是了,已經四歲了。那麼對父母也提出新的挑戰,要改變教養和相處方式了。有些父母從這個時候就會和孩子“結下樑子”。所以有些人的說法,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可愛,大一點就不可愛了。

這個年紀出現人生第一次叛逆,是因為行動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之前有了巨大的提高。很多事情能夠自己做了,而且開始出現一個神奇的東西——“想法”。他要探索,要學新東西,你就給他去探索,去學新東西。衣服可以自己穿,不懂可以教可以幫助,這會比較消耗時間,但是這個轉變不可避免。學會了就節省時間了。一些比較難穿的衣服,你放心,他會不舒服會找大人幫忙的。當然,不要嘲笑他,讓他知道隨時都可以找大人幫忙。

著名家庭諮詢師和兒童治療師勞倫斯·J·可汗博士寫過一本書,叫做 Playful Parenting,裡面也提供了非常多的案例和方法來應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過沒有見過中文版。如果你英文夠好,可以買這本書來看。我之前在京東買了一本,有很多啟發,也有很多方法能夠拿來直接用,非常有效。

孩子會拒絕這、拒絕那,但是一定不會拒絕遊戲。遊戲是孩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有效的學習方式。那麼自然可以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配合刷牙、洗臉、穿衣服。會有奇效。比如你可以把刷牙泡泡弄得到處都是,孩子看了就會被吸引,一定會和你玩。但是不用擔心孩子以後每次刷牙都要這樣玩,在其中你要把握好節奏引導。依此類推,也能解決孩子其它叛逆行為。

跟你講一個我同事的兒子(化名阿寶)四歲多時候的例子。那時候他非常喜歡把鞋子穿反,尤其是在家裡把拖鞋穿反,怎麼說都不聽。他媽媽非常擔心他摔倒。其實這麼大的孩子摔倒也沒什麼。但是阿寶還喜歡爬樓梯。他媽媽非常擔心他哪天一不小心從樓梯滾下來,摔個重傷。焦慮的母親是無敵的,但是拿阿寶依然沒有辦法。搞得家裡氣氛很緊張。我告訴她我可以幫她解決這個問題。叫她帶兒子出來玩,孩子喜歡把鞋穿反,不要糾正。

深圳有個地方叫大華興寺,在馬欄山上。大人走臺階爬上去十幾分鍾,對四歲多的小男孩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阿寶下車的時候果然反穿著鞋子。我早有準備,也反穿了一雙寬大的運動鞋。我跟阿寶說,這麼巧,我也喜歡這樣穿鞋子。阿寶馬上就笑了。我讓其他人先走,我和阿寶兩個反穿鞋子的人單獨行動。

一路上非常有趣,因為沒有家長在身邊,阿寶一點都沒有表現出嬌氣。走了大概三分之一,阿寶讓我背。我就把他背起來,走了十幾米,我說背不動了,腳不舒服。阿寶說,那你把鞋子穿好呀,叔叔,你穿反了。我說我不要,我就喜歡反著穿,你下來,我們比賽吧。就這樣,又往上面折騰了一段路。阿寶又提議說還是把鞋子穿好。我拒絕,我說誰要是不反著穿,就必須背對方。阿寶說我是小孩,怎麼揹你。我說好吧,你正著穿,不用揹我,但是我正著穿,必須揹你。阿寶很高興,終於可以把鞋正著穿了。

接著再往上走,我故意走得比阿寶慢一點。阿寶說他好渴,快點走。我說走不動。阿寶說你正著穿吧。我說那我就要揹你,不行。阿寶說我不用你背。我於是接受了他的要求,把鞋正過來穿。我們到了寺裡面,阿寶喝了水看了風景。下山的路鞋一直是正著穿。回家之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同事說看到阿寶把拖鞋反著穿了一下,馬上就正了過來,然後還自言自語:“好舒服呀!”



學習一分鐘


有一個詞“轉化”,穿衣服媽媽可以給他轉化成遊戲。

比如孩子叫媽媽來穿的時候,媽媽可以變成機器人的樣子和孩子互動,然後用機器人的話語和孩子說。

比如:主人,請問要先穿哪件衣服?主人,先穿右手還是左手?轉化成遊戲後,孩子會覺得好玩,一下子就能穿好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