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外企賣身記:你不完美,卻太牛逼

文|納蘭醉天

你所固有的驕傲,是這個市場淘汰你的理由。

曾經,外企一手揮舞著營銷聖經一手揮舞著支票在中國市場上橫行無忌。他們用營銷聖經組建營銷鐵軍,開疆拓土,如果遇到阻攔自己前進的中國品牌,他們就會拿著支票把企業買下來……如今,這一套正漸漸失靈。他們的營銷鐵軍沒了當年的血性,而他們在中國的生存方式也從曾經的買買買變成了如今的賣賣賣。

今天,我們不分析那些當年被外企買了又轉手賣回給國人的品牌,畢竟,轉手騰挪期間,究竟是外企雪藏還是國人挖坑,鮮有人能說清。我們來說說那些選擇賣身的洋品牌,看看他們究竟是留了面子還是選了裡子。

01 、喜力賣身

最近,三家外企成功搶戰了頭條。先是亞馬遜退出中國,再是喜力賣身,後有甲骨文裁員。這其中,以喜力賣身為老納最為關注。做為如今世界第三大啤酒公司(僅次於百威英博、南非米勒),喜力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好。

其實,喜力賣身華潤去年就開始了。只是,當時的說法比較好聽——結盟合作。

2018年8月1日,喜力與華潤達成協議,由華潤以23.5億港元收購喜力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全部業務,包括工廠和銷售網絡。只是,此事在今年4月底開始交割,六十日內交割完畢。

在中國市場,喜力啤酒一直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消費者似乎只有在KTV才能買到辨不清真假的喜力,而這,與其世界第三大啤酒的身份相去甚遠。

快消外企賣身記:你不完美,卻太牛逼

喜力、百威這兩個品牌的翻譯都不比可口可樂差。要知道,這兩個品牌在臺灣的翻譯是發音的直譯。喜力叫海尼根,百威叫佈德魏斯。1933年,美國的禁酒令解除後,喜力打開美國市場,靠的是美國第一代經銷商列奧範穆恩興的推銷手段。而這種推銷手段在幾十年後還被後世營銷人學習。方法很簡單,僱員工去酒吧問:有沒有喜力啤酒;而後鼓勵酒吧進貨(可以賒銷);“自己人”再去酒吧點喜力,大聲誇讚這個產品多好。

是不是很多業務員在打開市場的時候都玩過這樣的手段?如果是,那老納想說,這個營銷手段八十六年前就有了。

和可口可樂一樣,喜力的崛起也靠戰爭。只是,與二戰中讓每個戰士以5美分喝上可口可樂不同,喜力是憑藉口感和高價。雖然,在戰爭中,喜力的價格比較親民,但戰爭結束後,老兵們尤其是美國大兵們對本地啤酒沒有興趣,反而對喜力追捧有加,憑藉老兵們炫耀自己在海外養成的高檔品味,喜力也隨之成了崇高身份的象徵(所以說懷舊、裝X的情懷是每個時代的消費者或多或少都有的)。

與可口可樂多年難提價不同,喜力一直保持著自己高檔、高價的形象。在中國市場,其高檔形象也沒有發生變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它做的不如老對手百威。

百威啤酒也走高檔路線,可瞭解了中國市場後發現,讓中國消費者接受十幾元一罐的啤酒有難度,那就收購一個低檔品牌——哈爾濱啤酒(以下簡稱:哈啤)。百威收購哈啤後,在宣傳、定位上都花了大力氣,讓消費者完全看不到百威的身影。這樣一來,即不影響百威的高檔形象,又能讓百威獲得利潤。可伴隨著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直接選擇了百威啤酒,而不是百威旗下的啤酒。

相反,喜力這些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幾乎脫節,所以,這次賣廠對喜力來說,應是一個解脫,對華潤會是一個大大的補充。

02 、兩樂“打樣”

早在喜力“聯盟合作”前,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就已經完成了“打樣”。

早在2011年,百事可樂便用24家瓶裝廠換來了康師傅5%的間接控股權,擁有2015年增持康師傅20%股權的權利。可後來的財報也沒看到百事增持康師傅股份的消息,想來百事在中國的瓶裝業務多是以半買半送的形式給了康師傅。而康師傅所要承擔的、就是給百事裁員員工的各種補償。康師傅在賠償百事員工這件事上,做的不錯,有的員工拿了三次賠償款。

百事可樂之所以賣身康師傅,是因為當年百事可樂進入中國後,為了追上可口可樂,採用了很多與地方企業合作的方式,也就是當年的兩樂“水淹七軍”。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百事的建廠速度,但也埋下了很多隱患。很多瓶裝廠,百事的話語權並不強,反而是當地的企業更“強勢”。

比如,上海百事負責人陳秋芳就是百事可樂想免職卻免不了的。因為杭州百事瓶裝廠建廠,還導致陳秋芳行賄商務部郭京毅,內鬥、行賄、走私等等都不足以形容彼時混亂的百事。而連年虧損、且比例不斷攀升的百事不得不以“白送”的模式送給了康師傅。據說,康師傅派去上海百事接收的代表都進不了百事的大門。

如今,百事可樂的員工基本已經換成了康師傅派系的人,而百事則成了“安靜的美男子”,除了每年年底拍個“把樂帶回家”的廣告,再不見其它動靜。

百事的老對頭、可口可樂雖然在華的發展一直比百事好,但也沒有好太多。彼時,為了能進入中國、興建瓶裝廠,可口可樂可謂煞費苦心。

甚至聲稱,願意十年不盈利。

在進入中國最初的三十年時間裡,可樂一直是以品牌管理者的身份“示人”,而品牌使用者是嘉裡、中糧和太古。直到2006年,可口可樂接手了嘉裡的地盤,開始自己管理運營。然而,僅僅十年時光,2016年可口可樂就把自己的地盤、瓶裝廠等都交給太古與中糧“打理”了,自己只負責提供濃縮汁。

相較於百事可樂濃縮汁漲個價還要被抵制,可口可樂還是有定價權的。不過,僅僅十年,可口可樂當年迫切接管中國市場的初心,卻已然不在了。

快消外企賣身記:你不完美,卻太牛逼

03 、不懂國情

從上面三宗“合作”來看,只有可口可樂是最划算的,其它都是半賣半送。要知道當年好時收購金絲猴,科蒂收購丁家宜都比華潤收購喜力給的多。更別說百事24廠換5%的間接控股權了。

還有,那些外企收購大量中國企業,中國消費者都認為那是雪藏,是帝國主義的陰謀,可是帝國主義的錢也是錢,他們也要為股東負責。你花24億收購丁家宜,一轉手一億賣了,怎麼向股東交待?明明收購之前評估了各種有利的方面,為何收購後就砸在手裡了?最後,反倒讓中國企業以一個極底的價格收了回去。更糟糕的是,收購完成後,不但沒有促進既有產品的銷量,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品牌。難道,只為了給“社會主義營銷大家庭送溫暖?”

其實,這主要是外企在中國的負責人,是越來越不懂國情的老外,主要是銷售出身,不懂、不在乎也管不了產品技術;不懂中國、不接地氣、不講中文;而且對中國市場沒有長期承諾,主要對總部指標負責,最大的願望就是保住自己的金飯碗,報喜不報憂。這批人,在中國本土公司的角鬥士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想要中國大陸市場,卻又不信任大陸人。大家看一看,那些外企,有哪家企業的負責人是大陸人?他們口口聲聲說中國大陸是最大的市場,但卻在CEO等位置上更願意選擇印度人、臺籍人士、港籍人士;甚至,選菲律賓人當管理者都不選大陸人。百事可樂的前任CEO印度人,雀巢收購銀鷺後的CEO崔武迪,印度人。如今銀鷺時不時就傳出要賣給中糧,但中糧又認為雀巢要價太高……

而大陸籍的職業經理人,在這樣的企業里根本就沒什麼歸屬感,不論你取得了多大的成績,在企業裡,你都是一個“外人”。比如把美素佳兒打造成皇家品牌,創造40多億銷量的包秀飛,只是想能更進一步進入董事會,結果換來的是美素佳兒合同到期後的不續約。

為何天絲醫藥與嚴彬合作20來年,華彬紅牛一直不給天絲醫藥分紅,天絲醫藥連個大氣也不敢喘呢。相反,自打王睿離開華彬,站在了天絲醫藥一方,天絲便敢大張旗鼓的要回自己的品牌經營權。很簡單,因為他們以前不瞭解中國市場,只有品牌是沒用的。可有了王睿就不同了,不僅有品牌,市場也會有的。這就是有沒有了解中國市場負責人的區別。

再者,外企的負責人,信數據分析、信調研、信經驗,但卻不走市場。不要說比宗慶後、鍾睒睒、範現國這些創始人的級別比了,就是相較統一中控從內部提拔的負責人劉新華,這些外企負責人也相差很遠。快消體系是一個人員體系,是一步一步丈量出的市場。這些吃苦的精神是這些外企負責人能付出的嘛?有那時間不如在辦公室裡看看大家的PPT,看看買來的數據。

當然,外企在中國發展不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嚴格遵守中國法律。加班有加班工資、五險一金要買全、裁員要按法律補償,N+1都是最後簽字的賠償,動不動就N+2,N+3,甲骨文裁員補償N+6,員工都不滿意。各種福利待遇,讓人員成本嚴重超標,也讓下面的業務失去了奮鬥的銳氣。整個環境都在溫水煮青蛙,直到鍋翻了。

▌老納點評:

快消行業不是奢侈品行業,門檻就那麼高,在這個消費存量的時代,就如同新中國成立時候說的那樣:“在海岸線上架幾尊大炮就想打開中國國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同樣,以為靠著你百年品牌的積累,靠幾個電視廣告就想打動中國消費者的時代也不會再回來了。如果外企不改變,那麼賣身的,就不止喜力、可口、百事、麥當勞、肯德基等等品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外企離開這個14億人口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