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孔子為什麼要殺少正卯?

瀚海為鐔天山為鍔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都致力於宣傳仁政,是個非常講仁義的人,可是《荀子》中卻說,孔子當魯國大司寇的時候,才上任7天便殺了少政卯,還曝屍3日。那麼,孔子為什麼要這樣殘忍對待少正卯呢?

(孔子劇照)

孔子到30多歲時,還是沒奔出個名堂來,但是養家餬口的責任卻不能推託,於是孔子開辦了第一所私立學校,打算靠講學,來解決家人的衣食問題。

在春秋時期,除了王侯貴族們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普通百姓是沒有學習知識的機會的,所以孔子的私立學校,一開張就吸引了大批渴望受教育的人。

當然,孔子也不是義務勞動。

《論語》就記載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裡的“修”指的是肉乾,而“束脩”則是10條一捆的肉乾,也就是說只要能拿10條肉乾來,孔子就會傳授知識。

在春秋時期,吃肉是很奢侈的事。窮苦人家長年難見葷腥,更別提肉乾了。可是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有志青年想盡辦法,也要籌齊肉乾,來聽孔子講學。

孔子是個很懂得營銷的人,他一邊授課,一邊四處宣傳他主張的儒家思想。同時,還不忘記給自己的學校打廣告。比如,他會告訴別人,子路在魯、衛等國都做過政府要員,子貢也在魯國做過高參,還有冉求……總之讓人覺得,只要在他這裡受過教育,很容易成為各諸侯國重視的人才。

因此,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紛紛拜在孔子門下,悉心學習孔子宣揚的教義。

據說,孔子生源最頂峰的時候,招收的學生,多達3000多人,可見生意有多紅火。

(孔子講學,圖取其意)

同是魯國人的少正卯見孔子生源這麼好,頗為眼紅。

少正卯條件比孔子要好。一是他長得比孔子周正。二是他是魯國大夫,官階很高,有影響力。三是他博古論今,知識淵博,且能言善辯,因此在魯國很有名氣,有“聞人”的美譽。

少正卯經過考慮後,認為志在必得,便在孔子講學的對面,也開辦了一所私立學校。不光如此,他還打出招生廣告,表示學費只要五條肉乾,就可以聽他講課了。

這樣一來,就有不少人跑到少正卯那裡去聽課。

少正卯講課既幽默詼諧,又道理淺顯,因此學生們都很喜歡聽他講課。就連孔子的學生,也禁不住誘惑,結伴跑到少正卯那邊去聽課。

當時的情形,在《論衡》中有記載說:“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意思是說,當時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很風光,但由於少正卯講課更為生動,因此孔子這邊的學生除了窮孩子顏淵沒去過,別人都去過了。

這樣看來,少正卯輕易就搶了孔子的生源。只是不知當孔子上課時,看到往日座無虛席的下面,居然只剩下顏淵一個人時,他會作何感想?

(少正卯劇照)

不過,就在此時,也就是魯定公九年,孔子居然得到魯定公的召見。

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很久以來,魯國由於家臣作亂,呈現出“民不識君”的局面。所以,一心想恢復正朔的魯定公,很滿意孔子的回答,便任命他做了中都宰。

由於工作出色,孔子不久又被提拔為司空,接著又被任命為大司寇。

大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也就是執掌刑法的最高官員。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殺少正卯。

孔子上任第7天時,他把正在講學的少正卯抓捕並“戮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意思是不光殺了少正卯,還把他曝屍於朝堂三日。

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舉動很不理解。其中,性格最耿直的子貢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孔子就說:“(少正卯)心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總之少正卯壞得狠,不殺他,都不是君子所為。

可是孔子說的都是些模稜兩可,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話。因此,不光子貢聽完依然大惑不解,就連後人也對這樁公案,也多有猜測。

那麼,少正卯究竟當不當死呢?他又是觸犯了哪條律法呢?

雖然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搞不明白,不過從漢朝開始,皇帝們卻非常欣賞孔子這句“心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他們把這句話放到律法中,加上一個“殺”字,從此代代都有被誅殺的“少正卯”。

(參考史料《竹書紀年》《史記·孔子世家》)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絕非是個弱雞,而是一個殺伐果斷的狠人,他剛擔任魯國大司寇7天,就把少正卯給殺了,並且曝屍3日。這在當時,連孔子的弟子們都感覺莫名其妙,自己的老師孔子為何要殺死少正卯呢?孔子最後給出的答案,竟然是“反革命罪”。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辯,有大學問,在當時被稱為“聞人”,在魯國與孔子齊名,甚至更牛。他與孔子一樣都開私學,招收弟子,開壇講學。少正卯比孔子還能忽悠人,多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課,可見其強大的“蠱惑力”。

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他剛上任7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誅殺了少正卯,並且將其暴屍3日。一時間魯國一片譁然,眾人都一臉的懵逼,甚至連孔子的弟子都也不明白。於是,子貢就問孔子原因,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闢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於狡辯),記醜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氾濫般散播四方)五條罪狀,並且他的學說極具造反和蠱惑力,不得不殺。”



通過孔子的回答可以發現,在孔子這個純潔無暇的聖人眼中這個少正卯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必須要代表月亮消滅他。實則這個少正卯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罪行,只是與孔子在學術上存在分歧,孔子就以莫須有的“反革命罪”將其誅殺,真是令人吹噓不已!

此事也成為孔子的人生一大汙點,少正卯被殺後,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如果少正卯不死,以他強大的“蠱惑力”,可能就沒有後來孔子什麼事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先說答案:

簡單的說,少正卯是一個已成氣候的擅於蠱惑人心的亂臣賊子,或者說一個成了氣候的邪教教主,為匡正社會,孔子不得不殺。

<strong>

孔子有沒有殺少正卯

在分析一個歷史事件是不是存在這個問題上,我選擇信任的是先秦的典籍,以及史家的記載,至於一些憑主觀臆測的文字,不與採信。

荀子、尹文子,從傳世作品來看,均為有道德的聖人,尤其是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聖人,也是韓非子的師長,對《荀子》中的記載,我是採信的。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件,在《荀子·宥坐》中有記載:“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

誅少正卯。”

在《尹文子·大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孔丘攝魯,相七日而誅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的原因

而誅殺少正卯的原因,兩者的解釋是一致的。

《荀子·宥坐》中記載:

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 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 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 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在孔子看來,少正卯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 、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惡俱全。

也就是說,少正卯,通曉事物運作的規律但用心險惡,行為邪僻而頑固不化,說話虛偽卻能言善辨,對邪僻的奇聞異事記述廣博,對那些不正之事巧言潤色大肆傳播,這樣看來,少正卯算是一個十足的意志堅定能力強大的反派人物。

孔子將少正卯與尹諧、潘止、管叔、華仕、付裡乙、鄧析、史付並列,均為異世同心,不可不誅。

尹文子更進一步說明:

《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畏也。語曰:‘佞辨可以熒惑鬼神。’曰:‘鬼神聰明正直,孰曰熒惑者?’曰:“鬼神誠不受熒惑,此尤佞辨之巧,靡不入也。夫佞辨者雖不能熒惑鬼神,熒惑人明矣。探人之心,度人之慾,順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納人於邪惡而求其利。人喜聞己之美也,善能揚之;惡聞己之過也,善能飾之。得之於眉睫之間,承之於言行之先。世俗之人,聞譽則悅,聞毀則戚。此眾人之大情;有同己則喜,異己則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為譽者也,善順從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從人之所愛,隨人之所憎。故明君雖能納正直,未必親正直;雖能遠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語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也。語曰:‘惡紫之奪朱,惡利口之覆邦家。’斯言足畏而終身莫悟,危亡繼踵焉。”

這些人的言行,對於動搖了社會正常發展的根本,那就是基本的是非觀、善惡觀,他們不以正常的是非為是非,而是以自己的是非為是非,妄言妄行,自以為是,並且,在他們四周聚集了一大批信奉他們的人,因此,為匡扶正義不得不除之。

從荀子和尹文子文中的態度來看,更多是借這一事件來闡明巧言佞色的邪僻之徒對社會的危害,借孔子之口來描述小人為惡的社會危害,並未對孔子殺少正卯的事件持否定態度,他們,同樣是認可孔子所說的誅殺少正卯的原因的。

儒家不是愛人嗎?為什麼要宣揚殺人?

簡單的說就是,孔子,以及老子這些先秦的聖人們,沒有聖母病,也不是白蓮花。

認為孔子是老好人,認為儒家思想甚至道家思想是一味以和為貴,一味和而不同的,是對儒家思想,對道家思想,對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的誤解。

我們來看《道德經》中的一段話。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這句話是說,人君以生殺與奪,以威權立人德,以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來統治天下,不以正道來治理天下,我將以天道之名殺他,如此,天下誰還敢不以正道治國呢?

殺氣騰騰吧?《道德經》的德經部分,很大篇幅是在講用兵,對君子,天真百姓,仁者愛人,對小人,奸邪之徒,執而殺之。換句話說,對同志,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冬天搬的寒冷。

中國的文化,沒有聖母病和白蓮花的傳統,有的只是正邪之辯,正就是正,邪就是邪,除非邪能改過,否則執而殺之,天下不見可欲,民心不亂。

回想起前一段時間乃至直到現在,輿論陣地大面積淪陷為敵佔區的一片慘狀,古人誠不欺我。

道家、儒家的愛人,是愛天真的百姓,愛華夏人,愛中國人,對那些希望華夏崩潰,希望中國覆滅的奸佞之徒,執而殺之。

以上,是我對孔子殺少正卯事件的看法,妄言之。

<strong>


平凡2850


這是有組織地黑孔子吧?我前天才回的“孔子殺少正卯後暴屍三天是有多大怨仇”,沒有的事,叫個啥?儒黑們發瘋了吧??直接複製貼過來。

“我擦!儒黑們找著地方了!我說一句吧,這是偽傳,沒有實證。噴子們去看看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第二十九頁,“一四 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辯”。

孔子並沒有攝相事,只是“行乎季孫三月不違者耳”。且“春秋之時,誅一大夫非易事,況以大夫而誅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產遠甚,子產猶不能誅公孫黑,況孔子耶。” 噴子們能不能看懂?

誅少正卯,語本自《荀子》,荀子比孔子小多少歲?差不多二百三十歲。荀子宥坐之言少正卯猶《非十二子》篇雲:“行僻而堅,飾非而好,玩奸而澤,言辯而逆,古之大禁”,則知少正卯即十二子之化身矣。

哈哈,儒黑們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節度使95


我有靠譜回答。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了魯國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誅殺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為魯國官員,少正為官名,卯為人名。正為王室官職,乃標準之意,以身作則之則。時有“車正”(國家運輸車輛技術標準官),“木正”(國家木器製作技術標準官),“陶正”(國家陶器製作技術標準官),“農正”(國家農業技術標準官),“庖正”(國家烹飪技術標準官),“水正”(國家水利技術標準官),“金正”(國家礦冶技術標準官),“工正”(國家手工業技術標準官),“牧正”(國家畜牧業技術標準官),酒正(國家釀酒技術標準官)等等。少正為正的副手,正與少正的關係猶如今日局長之於副局長,處長之於副處長。

那麼孔子的魯國大司寇又是什麼官呢?周朝官制有六個重要職位,稱為六卿,分別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地官相當於戶部和吏部,春官相當於禮部,夏官相當於兵部,秋官相當於刑部,冬官相當於工部。當時魯國政權把持在三桓手裡,季氏官為司徒,常守國中;叔孫官為司馬,奉使四方;孟氏官為司空,職閒廩重。孔子官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謂位高權重。孔子和三桓職位上是平級,但級別上差一級。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結怨由來已久,而且是學術上的紛爭。他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純屬公報私仇。陽虎掌權期間,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講學,掙點乾肉吃吃。由於當時國立學校的學官們在體制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於是紛紛四散民間,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禮失於朝而求諸野”的狀況。孔子並不是第一個搞私人教育的學者,卻是搞的最好的一個,是所謂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當然學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齊,不論種地的抹牆的打架的做買賣的一律有教無類,只要交得起十條臘肉乾的學費就行(束脩)。

開始孔子搞得還行,可惜後來遇到了對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講學高峰期,學生蜂擁若堵,一天早上備了課,興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頭攢動,正說得高興呢,忽然間眾人作鳥獸散,呼啦啦似大廈將傾,只剩下幾個心腹門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場裡,猶如退潮之後的礁石。孔老師很納悶,咋回事這是?子路說,人們都去聽少正卯講課了。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於是仇恨的種子就在孔子的心裡生根發芽,量變引起質變。史載孔子的學生去少正卯那裡聽課“三盈三虛”。三不是實數,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少正卯為啥這麼火?因為他搞的是當時流行的縱橫學,類似於現在的成功學,只要成功,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大傢伙每天交學費唸書就是想速成,就是想當大官掙大錢,當然什麼有用學什麼了。孔子殺了少正卯後,眾人都覺得不應該。孔子說,天下五種人最壞,強盜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種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壞;一種是行為怪癖但異常頑固;一種是謊話連篇但頭頭是道;一種是專攻異端而淵博多知;一種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氣壯。這五種人只要符合一種條件就該殺,況且少正卯五項全佔。可見孔子誅殺少正卯,也不單純是生源被搶了,主要是為了正人心。


唐風宋月


用四個字說:攻乎異端。

解釋,就是孔子追求克己復禮,而少正卯卻歪理邪說認為領導吃點喝點貪點無所謂。

用長點兒的話說:少正卯搞詭辯邏輯加歪門邪道。

孔子追求的是君子求諸己,一切以修身為本,而少正卯卻詭辯,替禮崩樂壞辯護,正是這種蠱惑人心的理論使得禮崩樂壞更加嚴重,所以必須殺之。



道鹹齋


孔子誅少正卯這類事,不好理解也勉強不來。

寫個對聯玩玩:

文殊殺羅漢,慈悲刀下;

呂祖戲觀音,性情人間。

三維世界裡的事情,用有限的二維投影去解讀,會搞出很多奇葩結論。當我們實在無法理解時,只能依靠“信念”去暫時性獲得安適,比如這個對聯裡:

“文殊菩薩”會殘暴不仁的濫殺無辜嗎?而且還是去殺一個羅漢;呂祖,也就是呂洞賓,他會好色無厭到調戲了白牡丹不算,還去調戲觀音菩薩?

如果去窮究它,可能會得到一個破關精進的契機,當然也有奔潰的風險。

但玩這種題目,首先要不缺“信”,所謂信,先是信有其事,再是信有其真。事,指有這麼一件事情;真,指對文殊,或呂祖的道真有信心,說白了就是要崇拜文殊師利,崇拜純陽祖師,才有機會繼續下去。

其次,要敢於起“疑”,要有疑情,起不了疑情,就是木頭疙瘩,這個事情就沒意義了。

反回來我們再看“孔子誅少正卯”,也是要這樣看才有意義,先立信,“至聖先師孔子以五罪誅少正卯”,有這麼回事,“誅”可不僅僅是殺那麼簡單,殺人誅心,用玄幻小說的說法,是殺到灰飛煙滅永世不得超生了,而且整個過程,還無違於仁。然後起疑情拷問,到底違不違仁,最終昇華我們對“仁”的認知,提升自我。

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普遍的失去了至聖先師的神聖性認知,失去了對“至聖先師”的絕對崇拜,失去那個苦心經營、眾願所皈的信念,我們的這一步提升就會無處借力、不得其法,也就暫時和智慧無緣了。


n是名n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吧。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最早的出處是《荀子·宥坐》,因為被《史記·孔子世家》採用而出名。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其中的疑點還是不少的。

第一,《論語》是反映孔子最原始真實的資料,不但沒有記錄孔子殺少正卯的事,而且孔子本人還主張“不教而殺謂之虐”,說明孔子本人是比較反對這種方式的。那為什麼《荀子》會記錄呢,其實恰恰反映的是荀子一派的思想,因為我們知道荀子的儒家已經帶有強烈的法家色彩了,李斯、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他們主張言論一統與嚴刑峻法,這與孔子本人觀點是不相符合的。

第二,如果少正卯本人是大夫,那麼孔子作為同樣的大夫的司寇,有什麼權力誅殺他呢?據說孔子是攝相,但實際上春秋魯國的相只是從事禮儀工作的人員,而不是後代宰相的意思。當時真正掌權的是仲孫、叔孫、季孫三家,這才是真宰相。孔子要殺大夫,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繞開他們的決定。所以說,從客觀形勢來看,孔子也不太可能殺少正卯。


林屋公子


孔"聖人"乃一屠夫?開了中國假大空,直言獄,文字獄,跑官,要官,買官,特權,腐敗,誣賴,殺無赦,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先河,是其類先師鼻祖也?

少正卯被其誅殺,就是一個佐證,少正卯魯國大夫,少正官職,卯名也,以才思敏捷著稱,孔丘招徒弟,他也公開辦學,但不玩孔丘那套半遮面,賣娼還要高立牌坊標榜貞操,扭扭捏捏的虛偽把戲,講學接地氣,務實施教,比較接近百姓,所以他的學說?廣受歡迎,學生倍增,門庭若市?同行是冤家,很快搶了孔丘的風頭,在魯國成了具有影響力的明星級人物,導致孔丘門下"三盈三虛"的尷尬場面,學生除了顏回一人外,其他人都跑去少正卯處聽課,剛剛創立的儒家學派,受到了極大挑戰,相形見拙,這還了得?孔丘懷恨在心,又無可奈何?

也是"時無英雄,使堅子成名"時來運轉,孔丘被任命大司寇僅僅七天,官報私仇的機會來了,以子虛烏有的罪名,誣陷少正卯為反對派領袖,撕下假仁假義,假道德的遮羞布,暴露出猙獰嗜殺的本性,極其殘忍,冷血的誅殺了少正卯,使其弟子都狐疑為何殺之?並無人性的不許收屍,暴屍三日,成功排除了異己,掃清了障礙,因少正卯的被誅殺,其學說也被徹底的根除,惋惜之未能流傳於世?

這正是被歷代封建王朝,推祟的千古"聖人"的德性?實乃屠夫,豺狼虎豹之心,奸佞小人也?無有半點兒的"仁義道德"的味道?有句詩為證:孔丘邪教屠夫多,仲尼學說仁義少???


鑫挺83563181


革命和反革命是沒有對與錯之說的!現代人通常理解為,反革命者就是壞人,革命者就是正義正能量!事實上,反人類歷史文化並殺害少正卯的儒家祖師爺孔子,就是革掉龍的傳人文化命的革命者!禁遊學的《商鞅變法》的商鞅也好,聽信李斯讒言“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也罷,那些反革龍的傳人“幽幽邃月,風間羋信”文化命的反革命者的努力,最終被斬白蛇(人首蛇身)風姓女媧立漢朝的漢劉邦的子孫劉徹給破解,而導致了“興衰週期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痛詈風徳之衰,切悲堂廟之殆!現在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值得反思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