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已建有機房,前後投入了幾十萬買服務器,領導想把系統上雲,有沒有必要?

淡竹寧哥


做決定之前,可以先和領導溝通,聊一聊上雲的優缺點。

成本問題

恕我直言,服務器投入幾十萬,甚至整個機房投入這麼點兒錢的話,公司的規模應該不是很大;而且機房後期投入的資金也不會少:

  • 機房:前期一個機房就夠了,但是公司做大了之後,為了保證系統的安全和穩定,都會需要至少兩個機房做災備;

  • 網絡:網絡也是要花錢的,這將是一個長期投入;

  • 運維人員:招一兩個好點兒的運維工程師,一年公司也幾十萬了;

  • 監控:系統複雜了,服務器多了之後,都需要有完善的監控系統進行24小時監控和報警;

  • 擴容:公司慢慢發展,業務量慢慢增加,那麼就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務器,就需要涉及採購、安裝等一系列事情;


  • 彈性擴容:公司業務節點,類似於T寶的雙11,業務量會在這一段時間內突增,活動過去之後,業務量恢復,也不能專門買幾臺服務器應對這個問題;

  • 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升級,這些也都是需要成本投入的。

  • 可以看出來,機房建設也需要長期的投入。

雲服務的缺點

當然,雲服務雖然具有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這些優勢,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劣勢,例如:

  • 雲服務本身也不便宜,而且也是一個長期的開銷;而且容易被“綁死”;

  • 隱私洩露:自己公司所有的東西都放在人家服務器上,那麼就存在隱私洩露的問題;

  • 安全問題:也聽說過幾次新聞,一部分雲服務器崩潰了,上面的數據都沒有了;

  • 有實力和財力的公司,會採用混合雲,把數據放在私有云上,還能利用公有云的計算能力,不過會比較貴。

再回到這個問題上,公司已經有機房,有沒有必要上雲?

  • 已有機房和上雲是沒有衝突的,並不是說有了機房就不能上雲;

  • 先根據公司業務規模和IT能力評估,如果現有機房可以滿足的話,沒必要為了上雲而上;

  • 如果能接受數據放在公有云上的風險,可上雲;並利用現有機房對雲上的數據進行定期備份;

  • 有人說領導只是為了業績,為了上雲而上雲,如果你作為一名普通的員工,沒辦法左右領導的決定,那就上唄,還能多接觸一些東西,至少對自己是沒有壞處的。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會點代碼的大叔


這裡喊上雲是必然的人,不知道有沒真的決策過一個公司服務器的部署。

1. 數據安全,一般我們說的上雲端,是指公有云,公司把數據全部放到雲端,等於拔命脈放到他人之手。

2. 成本核算,這個包括資金和人力成本,以阿里雲舉例,如果總計申請30臺服務器,假如一臺服務器費用是2000元/月,一年多少錢自己算。如果自己購買服務器,每月需要交機房託管費,這個費用主要跟帶寬大小成正比。

3. 運維管理,這方面來說,服務器平時都是穩定運行的,上雲端,其實是把服務器運維轉嫁給了雲服務商,企業集中精力發展業務,不需要專門請人運維服務器,但是每個公司最後發現還是要有運維部門,不用理會服務器會不會壞硬盤什麼的,但是其自己系統還是要有人管。

雲服務器最大的特點是動態擴展性很好,這也是區別於以前的虛擬機系統,一般公司都用不到幾百臺服務器,在用量不多情況下,自己買服務器肯定要划算。如果真需要偶爾高峰期需要更多服務器的時候,完全可以借用雲服務器的動態擴展能力。等過了高峰期後釋放。


深圳看雲科技夜空


我來告訴你,其他人的回答全部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懂技術的領導,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畢竟公司已經投入了幾十萬造機房了。

那麼,這個領導必然不是懂技術的,或者他是懂技術,但他這樣提議並不是出於技術方面的考慮。

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真相只有兩個字,政績!

雲服務器,聽起來比較高大上,在公司高層面前比較容易出成績。

如果他恰好是一個新的空降的領導,那就正好進一步印證了這個猜測。

所以不要跟你們領導去討論,雲服務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使用成本,只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是為了政績即可!

如果他是為了政績,而你去跟他扯這些沒用的,以後有你好果子吃。

相信我沒有錯,因為我們公司曾經出過類似的案例。

新來的負責後期團隊的經理,和他們的小組長,因為雲渲染的事情吵了起來,最後面還鬧到了大老闆那裡,結局就是那個小組長被炒魷魚了。


凝凝凝成冰


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自建機房

1、設備成本

需要評估一下公司的發展情況,將來可能會使用的資源多少,是否需要再從新擴充

2、人員成本

在一線城市一個運維人員的成本至少二十萬,好點的三四十萬。

3、運維成本

自己運維出問題需要自己解決,阿里雲出問題會有豐富經驗的技術支持。同時自己做運維還有時間成本、出問題的成本、監控等。

4、網絡成本

需要保持機房網絡穩定性,有一定成本。

5、電力成本、機房成本

雲服務

使用雲服務,優點很多

1、簡單易維護、很多服務可直接使用,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2、動態擴容,當流量大的時候,可動態自動擴容,減少人工干預。

3、不需要電力、佔用機房。


總結

如果數據比較敏感,建議將數據保存到本地機房。如果沒有對於中小型企業還是建議遷移到雲上。根據公司情況綜合考量吧。


MiLi視頻


如果還未建自有機房,那會毫不猶豫推薦上雲,現在的問題是已投入幾十萬了,該不該放棄自有機房上雲,我還是建議上雲,理由有以下幾點:

1、成本:傳統機房維護和運維成本不小,相關的成本大塊的主要有:設備折舊、電力、場地、運維人力。比如場地成本,騰出這塊場地用來做工位,一年也好幾萬,夠幾臺中配的雲服務器了。人力方面,上雲後雖然也少不了運維,但是傳統機房運維比上雲後需要的運維人力更大,畢竟有一大部分的運維工作雲後的工程師幫你做掉了。

2、安全性:看到有人說數據是公司的命脈,上雲後等於是把命脈交給了別人,說這個的可能是不懂雲的。雲技術的背後,是有無數科學家、安全領域的專家在幫你做安全後盾,你幾十萬的一個小機房我想也不會在安全方面投入多大成本。或者說如果怕雲後面的工程師竊取你的數據,那這個完全多慮了,工程師是拿不到用戶數據的。再次你放在自己機房裡就一定安全嗎?不是剛剛一個小遊戲公司被一個工程師鎖庫搞死?

3、擴展性:自有機房受場地限制,一旦業務有突發式增長,很難及時擴展,或者時段性比較強的業務,比如類似雙11的電商、春運的12306這類時段性太強的,在雲上你可以很方面的橫向擴展計算能力,過了高峰期再縮減機器,自有機房很難做到。

總而言之,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都是在朝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方向發展,各行各業都是。比如蘋果iPhone,蘋果只負責設計,生產交給富士康等代工廠,銷售交給全球經銷商。雲計算也如此,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幹,自己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企業業務就行。

說的不好,僅供吐槽。


碼農大叔叔


個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上雲並不會節省開支。自己在機房投入兩三萬塊錢的服務器加上10M左右的專線固定ip,和買一年的雲服務差不多,甚至還要低。第一年按持平算,第二年再使用雲服務還要持續投資,而使用本地服務器卻不需要這部分投資了。

第二,上雲並不會比本地更安全。通過使用專用的存儲設備,raid策略以及備份策略,數據的安全性同樣也是有保證的。雲服務商也有數據損毀的前科。

第三,是否上雲與業務類型關係較大。如果是財務或者其他涉及核心或涉密的業務,上雲有上雲的風險,自己建機房搞內網與互聯網隔離就沒有這樣的隱患。

總而言之,如果是一個小公司,業務簡單,對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不高,並且沒有投資建設機房的預算,上雲是合適的。如果公司或單位在已有機房的前提下仍要不切實際的上雲,確實沒有什麼意義。僅僅是為了花錢而已。


不會寫用拼音代替


個人感覺上雲比較合適,舉個之前的公司例子

之前在北京一家公司,他是租人家的機房,每年需要給機房付管理費還有帶寬費用,也許是用的時間長了,其中一塊數據盤崩了,然後事兒大了,如果存儲在雲上就不會有問題了!還有就是當覺得系統需要升級的時候,運維有時候需要跑到機房去搞,如果在雲上只需要把選項勾選一下就好,還有就是在安全性上,這就要看你公司的運維牛不牛了!很多是不怎麼樣的,不斷的加設備有時候竟然把幾臺服務器直接的鏈接也搞的不能用了,這說得上優點,接下來說說缺點

首先確定你的企業會不會做到很大的程度,比如你要做京東,然後你買了阿里雲,那等你最強大的時候,會受制於人的,還有就是比如你想要快速拷貝你的數據到本地,如果是自己的機房可以直接插個硬盤上去,掛載之後就可以快速複製數據,如果你選擇雲,那就沒這麼簡單了


程序員姿勢


上雲的成本分為兩塊,很多人包括雲服務商都不會提第二塊的成本。第一塊運維成本既硬件設施加上網費電費以及相應的硬件工程師的硬成本費用,從這一條來講,你們即使現有的機房有投入,上雲也是一個降低成本的選擇。第二塊的成本就是所有的雲服務商避而不談的東西了,數據遷移,一旦數據量上來了,而我對這個現有的雲服務商不滿意怎麼辦呢?從一個雲平臺遷移到另外一個雲平臺,時間成本,數據是否丟失的風險。這兩樣的成本也許會比你上雲所節省的成本高的你不可想象。有人也許說上雲的話,同時把一份數據同步下來,抱歉這樣的增值服務也是天價。作為一個專業的微軟雲產品的從業者看到了太多的這樣的例子。所以上雲鬚謹慎,一定要對IT建設有長遠規劃才可以。IT部門不光是成本部門,更是企業的核心要害。


理性的批判者


有必要唄~~~是絕對有必要.....首先就是災備啊,自建機房你能保證通幾路網,但是你不能保證通好幾路電力吧?廉價的UPS撐不住多久的.....其次防火牆等級也不是一個層次啊.....你覺得你找個人做的防火牆厲害還是阿里雲的防火牆厲害?最後就是成本的問題了,可能你會覺得自己買的後期只需要電力,網絡的錢,那你就錯了.....一般服務器五年就得換一波.....你租五年跟你買一套來比較,同樣性能,同樣帶寬,可能你燒得錢比租的還多.....何必呢?

所以一般企業自建的機房,一般都是測試開發環境階段用的,最多也就跑幾個不是太核心的小型業務....

無論怎麼說,就數據安全來說,就要租.....


FasterPi


企業上雲是必然趨勢,專注自身核心業務,讓服務於主業的其他業務可以適度交給更加專業化公司來做。

企業上雲前需要考慮的幾個要素

1、數據安全

本地數據存儲設備和機房環境可靠性不高,需要提供異地數據備份的。例如:不能正常供電,數據設備長期處於高溫高溼或低溫環境下工作、機房建築承重強度不夠等情況,建議上雲。

2、數據保密

數據保密措施缺乏,人員變動比較大,人員進入機房隨意比較大等情況,建議上雲

3、機房需要持續擴容或擴建

如果持續建設投入成本有限,建議上雲,因為上雲相當於分期付款。

4、企業自身客戶有苛刻的技術要求,並附帶經濟賠償條款

企業自身客戶在簽約時對服務、產品、數據安全性等方面做出了詳盡而且苛刻的要求的,建議上雲。

5、專業維護人員少,且人員成本有上限的

企業自身專業維護人員少,且沒有系統接受過相關培訓的,不能有較大的人員增加和人工成本提升空間的情況,建議上雲。


6、能耗高,且受成本限制

能耗是機房最大費用支出項,如果能耗高,且有成本控制的,建議上雲。

企業對於上述問題和要素考慮清楚之後,還需要了解企業上雲可供選擇的模式和相關特點

企業上雲的模式和特點

企業一般上雲有兩種模式可以選擇:1、IDC模式,即服務器是自己的,機架或機位是租用的,還有帶寬是租用的;2、雲數據和雲服務模式:即企業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租用服務器、存儲空間、帶寬和機架(機位)。兩種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服務器的產權是誰的。下面簡介模式的特點:

1、IDC模式

此模式更加適用於對數據敏感,數據關係到自身核心業務,以及對外服務響應速度比較高的企業。企業也可以部分或全部上雲。部分上雲一般把雲端作為災備中心,全部上雲則是在保障數據保密和成本整體下降的前提下全部使用自身的服務器和存儲器。

2、雲數據和雲服務模式

企業全部將自己的數據轉置到第三方的雲數據機房,能耗‘安全和日常維護都是由第三方承擔,並可進行故障索賠。自己只要留1至2名維護人員即可。’

“企業上雲”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有很多家這種雲服務提供商,綜合考慮價格、維護力量素質、帶寬就近接入,機房環境等因素,建議首選電信和聯通。像阿里、騰訊都是和運營商合作之後再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合作模式有聯合建設、帶寬租賃、IDC等。


因為內容篇幅比較長,還有需要弄清楚的地方,可以隨時諮詢運營商的數據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