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時評:“一個單位只建一個微信群”聽上去很美,實際上……

(作者張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荔枝時評:“一個單位只建一個微信群”聽上去很美,實際上……|


珠海市香洲區出臺《香洲區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措施》,其中包括了對微信群和新媒體賬號管理的要求,措施都非常細緻。

這份文件引起媒體關注,因為它確實表達出了基層的一些困惑。微信群過多,信息混亂,下班後在微信裡談工作,大小領導要求一切“留痕”……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讓人苦不堪言。解決辦法裡也有一些比較有效的措施,比如要求“非工作時間不發佈工作信息”,肯定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是,引起爭議的是那個含混的表述,“原則上一個單位只能建一個微信群”。如何理解這句話成為一個問題,聯繫文件中另一句頗受歡迎的表述,“因為專項工作組建的微信群結束工作後應及時解散”——就說明,單位也可以建別的微信群,所以,靈活性就在“原則上”這個熟悉的詞彙上了。

一個單位到底要建幾個微信群?很難有標準的答案。從領導的角度,當然一個最好,可以掌握整個單位的全部信息,發佈通知的時候,能夠避免遺漏。如果單位的微信群功能只是發通知,員工回覆一個“收到”,那一個群最簡單有效。

但是,“群”的功能,本質上不是發通知(郵件更合適),而是在於討論。事實上,即便是一個30人的中小型單位,也會分為幾個功能不同的小組,大家的工作既有合作,也有某種“競爭”。如果只有一個微信群,不同部門的人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會造成某種“混亂”,也就是文件中所反對的“刷屏”。或者,人們只能把意見壓在心底。

其實,任何一個“單位”,最開始都只有一個微信群。通常來說,或者是因為“不方便”,或是因為需要更小範圍內交流意見,達成共識,才有了更多的功能性的小群,或者部門的小群。

最終,微信群成為現實關係的某種複製。部門有部門的小群,核心領導層也會有一個範圍更小的群,討論那些只能侷限在一定範圍內的問題。也有一些八卦小群,甚至衍生出來的和工作本身並無直接關係的同事群,這些是單位軟性關係的體現,其實也是單位文化的折射。

有時候人們會感到微信群太多,讓人煩悶。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群,人們還是會想出別的辦法來“交頭接耳”,因為只要是一個“社會”,就需要不同類型的交流。那種希望“乾乾淨淨”的真空環境,希望在一個群就能解決一切的想法,可以說是一種接近計劃經濟的思維,是從管理意志出發,而不是從交流的現實出發。

這種想法不但太過簡單的,而且也是無效的。它可能讓事情走向反面,人們交流的效率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原則上一個單位只能建一個微信群”,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或許,單位的全員大群只有一個,但是人們會很快發現那是一個只能說“收到”的“死群”,這或許是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