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猿猴复仇者:最近在重温经典小说《飘》,其中对南部邦联士兵装备的描写我感到有些困惑......

书里写到,当时佐治亚州的邦联军出征时。许多士兵使用的是美墨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甚至是独立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燧发枪。比如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查尔斯,他的军刀就是一把家中祖传的、独立战争时期的军刀。书中描写的这些家庭都是在南部生活数代的世家,家家都有豪宅别墅、连绵的棉花田、成群的牛马和一大群黑奴。以这些家庭的经济条件,应该不至于买不起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吧?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祖传的、不知道还能不能打响的老古董呢?

一些经济条件更差的,没有土地、黑奴和牲畜的所谓穷白佬士兵,据书中描写只使用平时用于打猎的猎枪。

南军的制服似乎也不全是我们印象中灰色制服,而是按编制的不同分为好几种。仅在书中,就出现了正规军、志愿兵、民团和自卫队。正规军似乎有不少是南方的世家子弟、志愿兵主要由穷白佬组成。正规军和志愿兵是南部邦联的中坚。民团和自卫队是战事邦联各州所组织的地方安保武装,极少上前线,只有在最后北军快要打进亚特拉大时才被匆匆调动起来。

我们熟悉的那种灰色制服似乎只有正规军和志愿兵有,而且两者的服装又有不同。至于民团和自卫队似乎就没有什么统一的制服了。

书里还写道,南部邦联各州经常与里士满的中央政府扯皮,拒不执行命令,拒不将自己的民团调往前线增援正规军。只是在北佬打进来时,各州政府才不得不动用自己的民团。

另外就是像巴特勒这样的南部投机商人,往来于南北之间来回渔利。还有南部的无良奸商,生产劣质的皮靴、制服出售给前线将士。

此外、南军的逃兵现象似乎也很严重,尤其是但战争进行到中后期时。许多穷白佬的家中只剩老弱妇孺,无力进行农业生产,只得写信给自家在前线的男丁诉苦。这些收到信的士兵有许多都偷逃回家,种几个月的地以后再回到前线。

如果这些描写都是真实的话,那么个人觉得南部邦联也算败得其所,内部太不堪了。

书里还说,当时北军中有大量的爱尔兰、德国、波兰的新移民,他们往往连英语也不会说。

那么,玛格丽特的这些描写是真实的么?南部邦联的真实情况是这样么?请古战版的大牛们科普......

编辑一下,在网上找到了这两幅图片,很奇怪的制服,我乍一看还以为是土耳其的士兵。

这是南军还是北军的制服?是什么编制?


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还有这一幅,左边的这些士兵所穿着的制服。


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稻穗信:长话短说一句:以上描述都非常靠谱。

北军中确实有大量来自欧洲的新移民,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尤其多。原因是在战争开始时并未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对于每一个志愿参军的士兵,联邦都有200美元的预支资金——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了。于是乎就有发国难财的家伙成批地从老欧洲带来移民参军,以从中谋取私利……当然,发现情形不对的联邦政府就不这么玩了。

南山贼:那些打扮成阿尔及利亚人的是北军的阿尔及利亚团,只是打扮成那个样。

这些团的名字叫做祖阿福步兵团,北军大概有过70个团,南军大概有25个,他们都是模仿的法国军队中的阿尔及利亚步兵。

Gustavus:抄袭的法军朱阿夫部队……其实美国玩这个不违和,教皇国还短暂山寨过朱阿夫那才好玩

说起逃兵,很多南军将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过像石墙杰克逊那种摊上算倒霉。

猿猴复仇者:翻了一下《飘》的前半部分,里面似乎提到过朱阿夫部队...南部的小伙子们嫌朱阿夫制服娘娘腔...

问下朱阿夫部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当时的西方国家争相模仿这支部队?朱阿夫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么?

Gustavus:法军在阿尔及利亚招募的土著部队,所以打扮得很中东风格,后来很快就是法国本土人为主,但服装还是那样,战斗力在克里米亚体现的很凶残了

至于模仿问题,克里米亚到普法这一段基本全球都在抄法国陆军……


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1852年的法军外籍军团画像。


菜鸟一只小河蟹:深河吐槽过,南北战争时曾有商人半颗土豆当一个土豆卖,有北军骑兵买的马,结果收到的货是山羊,山羊还被长官收走拿去来烧烤晚会……倒霉的骑兵们只能自己掏钱去买马。

lepriest:你给出的图是北军的祖阿夫部队,北军仿效法军阿尔及利亚殖民地轻步兵组建的轻装部队,从编制、到战术乃至军服都一样。

大学读过一部讲述美国内战期间文学发展的书,和玛格丽特的《飘》中讲述的内战情节比对了下,还是基本属实的。只不过南方的普通白人尤其是农民,过得根本不像玛格丽特写的那样衣食无忧、宁静祥和,南方的农民生活状况、文盲率都一直很低,和农场主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老式枪械对普通南方人来说,只是生产生活的工具,用来防身和打猎,要是内战不爆发,这些老式枪械还没有急迫到一定要换装成线膛击发枪的程度,再说1856年~1860年线膛击发枪在全世界也不过普及了没多久,没有克里米亚战争刺激,其他国家换用击发枪也没这么急迫,一般都是军队优先,平民最慢

南方一直没有解决军队武器的供应问题,除了大炮还能满足需要,像步枪特别是线膛枪一直依赖外部输入,所以像白瑞德这样的偷渡船船长一直令南方政府爱恨有加。

南方独立从进度上讲太仓促,内战爆发的也是猝不及防,两边都没做好战争准备,看《众神与将军》就可以发现,刚开始战争的时候很多南军的制服都没统一,除了一些军校生和守备部队以外,很少有穿着灰色制服的南军,连石墙杰克逊和斯图亚特这样的将校军官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都穿着在联邦军队中的蓝色制服上战场,而仓促征召的南方农民只能穿着自家衣服上战场。

猿猴复仇者:谢谢、谢谢,还是好人多啊......

顺便再问下,这一幅图中的士兵是不是南军的朱阿夫部队?制服是灰色的,头巾与北军的朱阿夫有很大区别...


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mars:“飘”里面对于邦联军队的描写有准确的地方,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所谓部队的种类: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军队中确实都有正规军(Regular)部队,但这些正规军规模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在双方军队中,“正规军”的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双方的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战争开始时由大量志愿者组成的部队,这些部队在装备,服装,训练,部队结构等方面和所谓正规军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不存在所谓世家子弟去正规军的说法。在战争最初几年中,双方的军队都是由志愿者组成,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通过了征兵制。1863年后,无论你是否志愿,理论上任何一个成年男子都可能被征去当兵。除了上面的部队以外,南北双方都有类似Home guard之类的基层民兵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民兵装备不好,也没有什么严格训练,尤其是南方的Home guard,在战争中期以后主要是由身体状况无法符合入伍标准的人组成的。

2)邦联军的装备:从总的来说,美国南方很穷,当然少数富翁是有的,大富豪们何止有杆好枪,有南方富豪自己出钱装备团级部队的(Hampton's Legion),普通的穷白人当然只有家里传下来的老式武器了。对于南方的问题是战前美国军火业是在北方,而美军的军火库也大多在北方,所以在战争爆发初期,邦联政府根本无法拿出足够的武器装备大量涌入的志愿者,在东部由于夺取了Harpers ferry军火库和Norkfolk 海军基地,缴获了大量步枪和火炮,使得情况有相当的改善,在西部,邦联的情况就比较困难,军队中来福步枪的数量是不多的,因而不得不使用大量由自愿者自己携带的武器,包括滑膛步枪,有滑膛步枪改造的来福步枪等等。所以在这个地方“飘”里面的描写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以为邦联军队的装备在整个战争中一直如此就错了,南方很快从无到有地创建了自己的军火工业,大量生产步枪和火炮,自产加上从欧洲进口和战场缴获,邦联基本上解决了军队武器装备问题,从总的来说从1862年以后,邦联军队不存在装备低劣的问题。


读小说《飘》的疑问:家有奴隶的南方农场主为何连步枪都配不齐?



3)奸商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邦联方面确实有奸商发国难财的问题(这个现象北方也有),但我们不应该过于夸大,但南方也有毁家赴难的人,更有许多人是抱着“我虽然要挣钱,但这钱要挣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好那种人占多数。邦联在战争中后勤上有很大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奸商”不是主因。

4)联邦军中外国人的问题:在这里“飘”的说法是过于夸大不实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是由欧洲新教徒移民建立的,长期以来,天主教徒是受歧视的。在天主教移民中,爱尔兰人(他们当然说英语)由于语言相通,法国人由于当时人对于法国文化的崇拜,比较容易融入美国社会,而来自中欧和东欧的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他们大多不会说英语,又信奉非主流宗教,在经济文化上有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移民看作乡巴佬,他们融入美国社会的道路就比较艰难。实际上德意志移民美国在18世纪初就开始了,至于这个移民风潮的前因后果,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展开了,只要记住18世纪的美国还不是世界发达国家,而不少德意志人的移民过程和19世纪我们中国人被“卖猪崽”的过程很想象。不过这些德意志早期移民在美国内战爆发时,已经彻底美国化了,除了从他们的姓名上和某些生活习惯上以为,他们和美国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是把自己当作美国人而不是德意志人了。“飘”里面说的不会说英语的德意志人是19世纪前叶的移民潮里移民美国的德意志人。19世纪,美国的经济有了迅猛地发展,而同时欧洲确饱经动乱,拿破仑战争,爱尔兰大饥荒,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这使得大量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移居美国。这些新移民中,除了爱尔兰人比较容易融入美国社会以为,德意志人新移民即不会说英语,加上信奉和主流社会不同的宗教,这使得他们为了谋生,常常采取同乡聚居的生活方式,这固然使得他们能互相帮助,容易谋生,但也使得他们和当地社会格格不入。在政治上,这些德意志移民绝大多数支持联邦政府。内战爆发后,这些德意志新移民和别的社团一样,组成团队加入联邦军队中。这些德意志部队在内战中的名声并不好,在南方占领区和南方人的游击队作战中,他们通常以残忍著称。在正规作战的战场上,这些德意志人的部队大多被认为作战力不高甚至是低下,因而南北双方都称他们为"The flying Dutchmen",但凡对美国内战有些了解,读过主要会战双方作战序列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德意志”部队只占联邦军队中很少的部分,至于内战中新移民一下船就被骗去入伍这种事确实发生过,但其比例就更低了。美国内战双方的军队都是由本国国民打的。

5)逃兵问题:美国内战双方的逃兵问题都很严重,联邦方面整个内战中逃兵数量高达20万人,南方邦联我没看到完整的统计,但至少要以数以万记来统计。逃兵原因除了通常的战争的残酷和前线生活的艰苦以外,家庭问题是一个主要因素。我读到过这样一件事,某个联邦军队军官给林肯总统写信,说他的部队已经接近一年没有发饷了,他的家里没有别的收入,再不发饷老婆孩子就要挨饿了,请求总统解决这个问题。林肯对此很重视,亲自过问后,军饷发下来了。不及那个部队打了个报告,说自从发清了欠饷后,该部队逃兵数量大增,言下之意是不该发清欠饷,人们有了路费那还不跑?南方邦联的情况就跟伏在了1863年后,南方人力资源逐渐迈向枯竭,失去了男子劳动力,普通家庭常常无法养活自己,如果是在联邦军队侵袭的地区,家里妇女,老人孩子都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前方士兵很难安心作战,许多人选择当逃兵这一条路。逃兵问题对于南方来说,后果远远比北方严重,并且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邦联采取过杀一儆百(并非只有Jackson将军会枪毙逃兵,不过象冷山里面抓住逃兵就杀则纯属扯淡,那么多人当逃兵,绝对不可能都杀),悬赏缉拿,大赦,批准探亲等等办法,但这个问题从未得到根本解决。战争后期,这些逃兵在家乡甚至拉帮结伙,“谁敢来抓我们,我们就和谁拼命”,李将军甚至不得不派出旅一级的部队到后方去搜捕逃兵。

gov:按照我和中西部地区一些祖上从德意志来美国的人的交谈,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军里讲德语的既有那种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德国人,也有刚刚下船的德国人(很多人打完仗也来了中西部务农)。很多第二代德国人由于从小住在德国人聚居的农庄里(类似的还有荷兰镇和瑞典镇),他们的英语基本上在英国移民听起来就是外语。话说一直到了二战时期,芝加哥的德文版报纸销量还是不小的。

穿靴子的猫:双方对于战争的准备都算是糊涂账。南方虽说动手早,提前储备了一些武器,并且先下手为强,从强占的联邦军火库弄来不少武器,的可是工业基础薄弱,北方实实在在的没什么准备,然后双方在战争开始时就疯狂地从欧洲采购武器,把欧洲能卖的差不多都给买了,当然采购武器是个油水很足的差事儿,买回来的东西也是参差不齐,从中花差花差也是难免的。后来北方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动起来,南方也东拼西凑自己生产武器,轻武器基本都能自给。不过南方佬毕竟是穷了点儿,还闹出搜集夜壶熬硝,找酿酒器具炼铜的窘境,连教堂也得把钟交出来给兵工厂造大炮。服装方面南方更惨,虽说是棉花产区,可是纺织印染以前都是交给北方佬干了,现在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自己用胡桃壳胡桃皮染的衣服颜色也是有够乱的。当兵的衣服惨点儿还能凑合,连鞋子也不足,甚至有不少人上战场送命连双鞋子也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