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不老,故人不散

“所謂的經典就是那些名氣很大,卻沒有人閱讀的書”,這句話在網絡上流傳廣泛。對於經典,現代人總有著比較大的誤解。似乎,經典就是 “晦澀難懂”的代言人,是很多事業有成的商業精英們用來提升門面、展示文化素養的室內裝飾品。

而最近央視推出的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則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進行了充滿創意的闡釋和解讀。

該節目每期會邀請幾位當紅的演員或歌手,用流行音樂的方式來演繹詩經、楚辭、漢樂府等等。燈光耀眼的舞臺上,明星們隨著動聽的旋律輕歌曼舞,讓那些原本存在於發黃故紙堆中的文字,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回陽轉逆、重煥生機。

經典不老,故人不散

我在電視上看《經典詠流傳》的時候,下意識地想起了小時候的學習經歷。我的國學啟蒙時間較晚,9歲才開始讀“四書五經”。那時候的我,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傻勁兒,明明好多字都不認識,還是打腫臉充胖子地去看國學經典的原著。

偏偏家父又有著“老學究”式的教育風格,每篇文章都要求我熟讀成誦。為了矇混過關,我只能一邊查字典,一邊望文生義地去讀書。如果碰上了那些“奇辭奧旨”的春秋筆法,那就當沒看見,然後囫圇吞棗地把書裡的內容先背下來。

幸好孩提時代的記性頗好,那些死記硬背的知識,竟真的經過複製粘貼,“住”進了我的腦子裡。再加上家中每每有客人拜訪時,我都會被要求站在客廳為大家表演,也算是在熟能生巧中懂了一點點皮毛。那些年,就靠著這樣一點點國學知識的“皮毛”,我得到了很多帶有禮貌性質的表揚,還一度為此感到驕傲自豪。

這樣一種沾沾自喜的心態維持了很久,直到進大學讀了漢語言文學系,我才發現,當初的自己,對那些經典實在是有著太多的誤讀。

比如說,我到現在都記得《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一句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小時候不懂這裡的“七月”指的是農曆七月,所以想當然地把“七月流火”理解為七月份很熱很熱,直到從古代文學課上,我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形容天氣涼爽。

後來,通過和其他朋友的交流,我才逐漸瞭解到,原來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困惑。作為現代人,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使用的一直都是現代漢語。恰恰是缺乏這種國學基本功的訓練,那些兩三千年前用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所寫的典籍鉅著,就像外語書一樣難懂。

而年幼的我,在幾乎“零基礎”的情況下,強迫自己閱讀和背誦經典原著,造成了很多誤讀。如今回過頭來,我倒覺得,如果想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底蘊,沒必要一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學習也要有一個循序漸進、先易後難的過程。我個人的建議是不妨先看看其他當代作者對於經典的白話解讀,比如說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經典常談》。

經典不老,故人不散

在本書中,朱自清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了“四書五經”和史書辭賦等文化經典的主要內容與思想精髓。他從蘊含著漢字起源密碼的《說文解字》談起,順著國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帶著讀者清點了一遍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

和其他高居廟堂、枯燥乏味的學術書籍不一樣,《經典常談》這本書有著大眾讀物的通俗易懂。寫這本書時,朱自清先生有著清醒的受眾意識,他知道,這本書不是為皓首窮經的專家學者而寫,而是為那些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寫。

朱自清在壯年之時就讀北大,隨後又留學歐美。多元的教育背景塑造了他學貫中西的壯闊氣韻,也讓他跳脫出了“泥古”的思想窠臼。他清楚地知道古文經典和那些生活在“白話文世界”的讀者之間有著巨大的“代溝”,所以他才會寫下這樣一本具有導讀性的《經典常談》,作為溝通傳統經典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橋樑。

這本書,就好像是文字版的《經典詠流傳》,它拆除和解構了經典的銅牆壁壘,用我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訴說著經典的故事,傳遞著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

經典是古老的,無論是《周易》還是《尚書》,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這些被封為圭臬的經典作品裡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漢語之美和氣象萬千的厚重歷史之底色。

同時,經典也是年輕的。因為每一代人都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闡釋,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如果說經典是蔚藍海岸的礁石上一座高聳著的燈塔,那麼後世的讀者就是那薪火相傳的點燈人。我們讓經典燈火長明,讓它在洶湧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守望著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身份。

在朱自清筆下,經典的“古老”和“年輕”,不露痕跡地合二為一。他延展和拓寬了經典的受眾跨度,將無法被大眾讀者所理解的艱澀文言轉化成了質樸而單純的自然表達,絕無“學院派”的書卷氣與學術論文式的做作。

雖然說“被解讀”的經典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地體現原著的精髓,畢竟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著作也汗牛充棟,即使博學多才如朱自清,也無法在薄薄的一本書中,滴水不漏地詮釋出所有經典的原汁原味。

編著者們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審美趣味對經典作品做出一個取捨,因此難免會有遺珠之憾。但我覺得,很多東西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才是“夠味兒”的。

經典不老,故人不散

這些名家解讀的作品,就像清華大學裡那一座漢白玉雕塑的朱自清坐像一樣。我們很難說,那經過人工打磨、藝術美化的石像就是“原汁原味”的朱自清,但它至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向後世的遊客展示著朱自清的形象。

朱自清的時代,已經遠去了。如今每一位從荷塘月色路過的人,依然能從那座祥和偉岸的雕塑中,一睹故人的風采。

“四書五經”的時代,也已經遠去了。我們每一位讀者依然能從這本《經典常談》裡,感悟中華文明的精髓。

- end -

立即下單,即可享受7折優惠(包郵)

經典不老,故人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