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殲-31”戰機採用大量隱身設計,它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秦皇見漢武


31離成為一款成功的隱身戰鬥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談它的戰鬥力有多強還為時尚早。

首先,無論大家對我國第二款隱身戰鬥機有多深的期待,目前沒有“殲31”這個型號,“鶻鷹”技術驗證機目前仍然沒有獲得軍方正式編號,只有外貿編號FC-31,下文我們就以31代指這款隱身戰機。

31並不是沈飛方面當年競標空軍四代機的產物,殲20的手下敗將另有其機。31是沈飛方面在輸掉四代機競標後,為了獲得隱身戰機的研發能力、不被成飛徹底踢出戰機研發俱樂部,在航空工業集團的支持下自籌資金上馬的技術驗證機型,這就是鶻鷹的由來。驗證機成功試飛後,沈飛方面意圖將該型戰機推向國際軍機市場,獲得了FC-31的編號。

沈飛接連在三代機和四代機競標中輸給成飛後,深刻的認識到山寨蘇霍伊是沒有前途的,痛定思痛之下決定換個活法:看看抄襲洛馬有沒有出路。

自31這款飛機誕生後,幾乎每年都會傳出它轉正、獲得軍方戶口本的消息。而最新的消息是:以鶻鷹為基礎進行大改的機型已經拿下海軍四代艦載機項目,而且獲得了殲35的編號。到底真相如何,大家耐心等待就好。

31自首飛以來,雖然曝光度很高,在軍迷中有非常高的人氣,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離一款成功的隱身四代機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首先,目前31只有1.0和2.0兩架驗證機,無論從設計方案、技術成熟度、試飛進度各方面看,還相當不成熟。

從1.0版本至2.0版本,31的設計方案變動非常大,說明原來的方案非常不成熟。橫向對比來看,殲20在研發過程中共有至少2架驗證機和6架原型機,從2011年試飛至2017年交付部隊,歷時6年。目前31只有2架驗證機,連原型機階段都還沒到,可謂是八字還沒一撇。

2、目前2.0版本的31無論從隱身設計還是機載設備來看,都非常不成熟。

雖然31的定位是一款隱身戰鬥機,從外觀來看確實像有隱身能力,但是另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筆者從來沒見過一張31攜帶龍勃透鏡的照片。有人說31在目前階段並沒有塗隱身塗料,隱身性能不佳情有可原,但是對比殲20的黃皮原型機照片,那可是都帶著龍勃透鏡的。

看這架殲20黃皮機的肚子下面那個圓柱型的小東東,在31上從來沒出現過,哪怕是從瀋陽飛行數千公里到珠海,也沒帶這個東西,讓人費解。

除了隱身性能讓人著急外,目前2.0版本的31還沒有搭載全套機載設備,只是預留了空間,無法進行全面的驗證試飛。

3、發動機、發動機、發動機!

雖然同樣面臨發動機的問題,但是國之重器殲20好歹有99M1和渦扇10B這兩個型號頂著,而且航發領域的“天字一號工程”渦扇15雖然磕磕絆絆,但是在大量資源的保障下目前已經裝機試飛。31作為私生子,獲得的資源保障無法跟殲20相提並論。目前31兩架驗證機都是用仿製RD33的渦扇13,根本不能用來做四代機的動力。網絡上傳言已久的渦扇19更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31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渦扇19的進度。

4、錢!錢!錢!

現代先進戰機的研發成本都是天文數字,動輒上百億美元甚至數百億美元。雖然當今中國軍費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仍算不上寬裕,因為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客觀的講,在沒有軍隊立項的情況下,靠廠商自己掏錢完成一款隱身戰機的研發是不可能的事情。31離修成正果還差100億美元和至少5年的時間。

雖然現在的31離修成正果還有段距離,但是31其實還是有著不錯的潛力,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其本身的定位:中型隱身戰鬥機。

作為中型機,31的戰鬥力無法達到殲20的水準,但是如果作為艦載戰鬥機,那麼在艦機適配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海軍確定中型機上艦方案並對鶻鷹進行投資,那麼31有望成為像F35C那樣的艦載戰鬥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在殲20戰機成為國人驕傲的同時,另外一款國產隱身戰機還處在奮鬥期,默默地為未來而改變,這就是殲31鶻鷹戰機。殲31戰機從一開始走的道路就跟殲20不同。殲20是重型戰機,而殲31是中型戰機。殲20走的是大膽創新的氣動佈局,殲31走的是主流氣動佈局。從目前的情況看,殲20更成功些,殲31遇到了一些難題,需要想辦法攻克。

殲31的原型機最早在媒體上亮相後,就讓很多媒體和軍迷有一種感覺,似乎這款飛機尺寸偏小。後來殲31公開後,相關的合金飛機模型也開始流行,大家才更真切感受到殲31同殲20在尺寸上的差別。

如果隱身戰機的尺寸偏小,從航空技術普遍規律的角度出發,其研製難度就更大。原因是隱身戰機需要把武器系統藏在機身內,幾乎所有的設備都要高度融合進機身裡。一方面設備要走小型化路線,另一方面維修和升級的難度會增加。殲31比較小的機身,無疑增加了這個難度。

現代空戰越來越強調飛機的航程。美國的F22戰機雖然先進,但其航程不足,作戰半徑不足780公里,成了跟米格29一樣的“短腿飛機”。在發動機技術沒有出現本質上飛躍的前提下,能飛多遠主要看機載燃油的多少。如果隱形戰機機身偏小,會影響其載油量,這是國際上公認的一點。

雖然殲31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這款飛機的優點也突出。由於其機身偏小且機翼較長,從航母艦載機的角度出發,既可以增加機庫載機數量,又便於在甲板上大量部署,載重小的飛機也更容易起降。總體來看,殲31還有改進的餘地,未來有機會成為一款優秀的隱身戰機。


兵說


作為四代隱身機FC31的小身板就是個坑,進入噴氣機時代以後戰機大型化是趨勢,看看我們殲5、殲6、殲7、殲8I/II、殲10、殲11、殲20,總體趨勢越來越大。尤其是四代隱身機所有設備都必須集成在機體內,才能有效執行各種任務。戰機列裝部隊後會有後續型號推出,新型號的功能越來越齊全,機載設備也會越來越多。非隱身飛機可以通過外掛任務吊倉,來解決作戰能力拓展問題,四代隱身飛機只能把更多的設備安裝進機體內部,這就要求四代機有足夠的內部空間冗餘,否則會給後期改進型的研製,帶來不可想象的困難。

一架戰機的使用壽命平均按三十年計算,壽命中期很可能會進行一次升級,如果內部空間已經被擠佔一空,升級工作很可能無法進行,現在美軍的F22就因為內部空間不足,如果想要升級就得重新設計甚至放大機體。F35研製之初的設想是作為一款廉價的多用途隱身飛機,與F22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方式。可隨著研製過程中新的作戰樣式出現,對F35戰機的要求逐步提高,為了滿足新的作戰需求,需要把更多設備塞進本就不大機體內部。在把F35機體儘可能放寬後,機體內部空間依然不能容納全部設備,不得已在機體上增加了各種鼓包,最終才勉強把所有設備塞了進去,美軍賦予F35戰機的綽號是閃電II,但因為機體過於臃腫被中國軍迷調侃為肥電。

再看作為四代機的FC31,選擇了類似三代中型機的尺寸,而且還是最不適合與殲20搭配的雙發設計。機體內安裝兩臺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雙發中推渦扇發動機的耗油量,普遍高於單發大推渦扇發動機,為了保證足夠的作戰半徑,機體內部需要安放盡可能大的內部油箱。四代機的內部彈倉還要佔去一大塊空間,這樣以來就沒有多少剩餘空間,用來安裝四代機越來越複雜的機載設備了。

就算現有機體內部空間足夠安裝現有設備,也沒有多少空間作為設計冗餘,用作未來改進型號的設計,與壽命中期的技術升級了。FC31設計之初的雙發中型定位,就與戰機機體越來越大的發展趨勢相違背,任何一款工業產品,設計的越緊湊,各部位關聯性越高,未來升級越不可能,所以,FC31的雙發中型機的定位,就已經走進了設計陷阱。

氣動佈局過於保守也是被軍迷詬病之處,國產航空發動機推力不足,是眾所周知的長期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提升。發動機推力不足就需要在氣動佈局上彌補,走殲20氣動佈局的不尋常之路,才是彌補國產飛機心臟病的唯一途徑。可惜我們看到的是FC31的常規佈局,這種常規佈局對發動機推力大,有成熟矢量噴口技術的F22不是問題,憑藉強有力的矢量發動機,常規氣動佈局的F22依然可以實現超機動。

綜上所述FC31想在四代機中贏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把FC31現有設計推倒重來,以國產現有大推力發動機為基礎,設計一款單發中型四代機。在滿足基本作戰需求的情況下,儘可能把機體尺寸做大,氣動佈局採用鴨翼設計,輔以更加複雜的飛行控制,使得FC31獲得更好的機動性能。通過優化內部結構設計,獲得更多可以有效利用的內部空間,為未來新型號性能的提升,以及壽命中期的技術升級,留下足夠大的內部空間設計冗餘。




雯臣


首先要說明一點,FC31鶻鷹戰鬥機不是殲31,說明軍隊現在並不認可,只是外貿飛機,就中國戰鬥機31號,這只是中航的編號。

FC31只是工程驗證機,首先推向市場,看看有沒有需要的,然後接著研發,憑著中航的實力,5年時間可以出成品,再等兩年形成戰鬥力。

從現在看來,FC31有些沉默,不在沉默中消失,就在沉默中爆發。按照我的看來,FC31肯定在積蓄力量,等待爆發。

現代戰鬥機第一要求是隱身,美國的F22和F35,以及中國的殲20和FC31隱身性都很好,尤其是正面隱身。由於隱身,身上不能有很多零碎兒,就是戰鬥機的外掛,而三代機之前,如果沒有外掛,戰鬥機就成了和平鴿。所以戰鬥機上必須有彈倉,一旦有彈倉,戰鬥機就不能太小。所以所謂的輕型隱身戰鬥機,只是一說,至少必須是中型戰鬥機,最好是重型,甚至超重型。以後俄羅斯的米格31這樣的超重型戰鬥機應該是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當年中國的殲12空中李向陽沒有生產的原因。

所謂的中型隱身戰鬥機,是因為對手並不強大,但如果面對強大對手,中型隱身戰鬥機會欲哭無淚的。所以中國海軍自己裝備的戰鬥機不是殲20,FC31只是工程驗證機,到了原型機,肯定是重型機,至少是準重型機,差不多也到了30噸,中型和重型已經模糊了。



大志遠思想空間


殲-31是我國第二種研製中的四代機,研製單位是沈飛,網絡上有多個名稱,正式型號名稱是FC-31。

FC-31外觀上顯然採取大量隱身設計,例如其機身各側面線條都是相對平行且沒有朝向正面的。但是,戰機的隱身性能是由許多方面綜合體現效果的,不是靠著看看外觀就能知道。FC-31曾經亮相珠海航展(2014年)並做了飛行表演,但是機身腹部並沒有可以將雷達信號反射增強上萬倍的龍勃透鏡。這就意味著,FC-31是由正常的航空管制雷達監視引導到珠海的。現在四年多過去了,我們仍然沒有看到新的FC-31樣機出現並掛龍勃透鏡。所以對問題中所說的“大量隱身設計”,目前仍然不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而作為一架四代機,沒有優異的隱身性能就是不合格的,所以其戰鬥力能不能稱“強”,也不得不打上句號了。

FC-31這個項目到底向何處去,目前各種消息紛亂,難辨真偽。

從目前可見的資料以及圖片進行研判,FC-31的設計比較中庸,和美國F-22戰機的原機YF-22有很多特點類似。FC-31採用了高升力機翼,應該是與機身整體成型的複合材料翼,外傾大尺寸的垂尾以便獲得較大的迎角穩定性(應用矢量技術後還能進一步提高性能),還有比較成熟的類似於蘇-27SK的平尾。進氣道與殲20類似。機身彈倉的空間大致能夠與F-22出於同一水平,但是在載荷的靈活性上可能不如。還有消息稱FC-31機身運用了大量新材料與3D打印技術。

總的來說,FC-31目前還是出於樣機測試階段,沒有確定的證據表明中國空軍或海軍決定裝備。雖然FC-31有出口的意圖,但出口的前景也還是不明朗。FC-31如果最終研發成功,其戰鬥力壓倒三代機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沒有明確的裝備、購買意向,那研發就不會推進到完全成功,就是這樣的問題。


鷹眼戰情室


近幾年來,中國空軍突飛猛進,繼成飛推出的第一款中國五代機之後,沈飛也披露了部分殲31(中國第二款隱身戰機)的研製進程。



所謂隱身技術,也叫低可探測技術,就是利用各種手段來改變自己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徵。例如飛機就是通過降低雷達反射面積,減小自身的紅外線輻射進行隱形。


該款戰機定位為第五代隱身戰機,但是和中國的殲20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採用的是俄製的中型渦扇發動機,相比較其他戰機略顯短板。但是殲31採用了先進的DIS進氣道,可以減少飛機在超音速飛行的過程中產生的空氣阻力,凸顯其隱身性能,配有先進的矢量發動機噴口,可以換裝成矢量發動機,使殲31具有更強大的機動性,更加適合短距離起降,適合在航母上起降。

殲31也美中不足,機身長度約17米,寬度約10米,機身的容量不如現役的其他第五代戰機,因此殲31的載彈量,載油量都相對比較小,導致殲31無法完成長距離突襲任務,很難對敵方戰略目標進行毀滅性的打擊,這款戰機比較適合偵查或者驅逐來犯的敵機,保護國家的領空。



在世界範圍內來看,殲31仍需努力,目前還沒有殲20和美國的F22,F35以及俄羅斯的蘇57更具威懾力。但是其良好的隱身性能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戰機所不具備的,憑藉優異的隱身可以先發現目標,鎖定目標,對目標實施打擊。畢竟戰場變換莫測,萬事不可掉以輕心。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Global防尉


談起殲31,筆者實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殲31是沈飛在四代機選型失敗後,又自籌資金髮展完善的機型。其基礎就是沈飛失敗的四代機型。

空軍看不上它,主要是因為設計上太過保守,隱身因素大量借鑑了F22,但技術上距離對手又有差距。機體太小,無法實現可接受的全域作戰。在航電、操作系統上也沒有大的創新,整體來說屬於跟蹤產品,但跟蹤的又很遠。和成飛的殲20一比,差距就連瞎子也看的見了。心高氣傲受盡美國欺負的空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成飛方案。

沈飛按說應當接受教訓,痛下決心拿出一個全新方案來競爭四代中型機了,可是這麼多年了,殲31才改到第二版,變化也談不上有多大,吵吵了很長時間的海四代至今也沒譜,我看殲31凶多吉少。

拿到外面賣吧,買得起的都去爭35去了,剩下的要麼買不起,要麼沒需要。市場環境實在惡劣。

唉,沈飛,讓我說什麼好呢?希望殲31終究能修成正果,讓沈飛打個翻身仗吧。


飛揚列兵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假設。

殲31有合理的隱身外形,應當具有不錯的隱身性能。

沒有側彈艙,只有機腹兩個彈艙,可能容納6枚中距離導彈。

目前驗證機上沒有機炮。

6個外掛架可以掛6枚中距彈。

對地攻擊時彈艙4枚炸彈,機翼4枚炸彈,兩個副油箱。

航電設備應當是相控陣雷達,數字座艙。對三代機具有絕對優勢。

價格上應該比F-35低。




一葉楓流靈似舞妖


殲31是沈飛自研開發的全新四代機,從隱身材料介紹和外形設計應該可以與國際接軌的輕型四代機,儘管從首次登臺亮相到現在有很多年,還沒有多架機驗證測試,這可能遇到一些難題,正在完善解決之中,如果該機一旦驗證通過,作為艦載機使用是不出的選擇,因為她機身小,可能起降距離更適應些。如果立裝部隊後,與殲20高低搭配,也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殲20必徑經濟成本昂貴,這樣也可以節少一定的經費,而之於武器配備,目前還沒有相關確切報導,本人認為,根據機身大小,及隱身特點,為向小而精內置彈倉方向可性更大。


老二84201356


這個問題問的好!

紙面上的強弱有可能是假象,許多數據需要實戰去校驗。

和練武術一個道理,表演和實戰完全兩個概念,表演的好只是說明你具備這個能力,至於對抗如何要看對手,還要看你能不能把能力發揮出來。

我國戰機心臟問題國家也在努力解決,心臟病問題解決不了,別的都是紙上談兵,好比一個人四肢再雄壯,肌肉再強健,心臟有問題,一切都是擺設。

願我們的太行心能早日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