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慶元荷地村民劉章畝

在自家老房子時發現一個布袋

打開一看總共70多張

全是借條、地契……

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5月8日上午,慶元縣荷地鎮巖坑村村民劉章畝來到慶元廊橋博物館,將珍藏已久的百餘張字據移交給博物館工作人員。完成捐贈藏品的接收工作後,劉章畝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博物館的收藏證書。

打掃老屋,發現“傳家寶”

劉章畝回憶,上世紀70年代,他在打掃老房子時意外發現一個用布袋包著的紙團。打開一看,紙團里居然有70多張完整字據,裡面還有不少殘碎片,多數為借條、契約,以他父親劉義亭簽名為主。

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40多年來,劉章畝將這份沉澱的“傳家寶”認真保存著,每年拿出來晾曬一兩次。

在這些泛黃的紙張中,幾張畢業證書吸引了記者的眼球。1952年秋季的縣立初級中學成績報告單上,“甲”級評語清晰可見。另一張蓋有“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印”“慶元縣立初級中學印”印章的1953年畢業證書足以證明劉義亭算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畢業生之一。

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劉章畝說,父親雖生於山區,卻是一位典型的“小知識分子”。從慶元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後,父親先後在官塘、左溪、荷地等地任教,直到退休。

崇尚學習的氣氛一直在這個小家庭中傳遞下去,劉章畝從小在父親的教育下堅持學習。

除了畢業證書,其中還有不少契約和借條。劉章畝笑著說,過去家裡的條件也還算不錯,借出去不少白銀,地契合約都有不少。

字據對研究地方歷史意義重大

“議如若遷穴盜葬被人知覺,責罰紅豬一隻,重一百二十斤……”過去,“村霸”亂葬現象時有發生。為了緩解鄰里矛盾,村裡農會組織全村四房八代表簽訂條約,對安葬位置等進行規定。“至今巖坑村村民還遵守著這份草擬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喪葬村民公約。”劉章畝說。

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鋪開一張張文獻,我們注意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學課程就開始學習時事政策課程、民國初期國稅系統便已建立、清同治年間已有權威的“土地確權”部門……

博物館工作人員陳化誠說,雖然這些文獻資料大部分集中於一個家庭吃穿住用行、婚喪嫁娶等最日常的話題,細查後卻可發現其不僅繪出了一個小山村的生活畫卷,還讓我們清晰而生動地接近那個時代的民俗政事,這對研究地方歷史具有較大價值。

發揮餘熱,將文獻捐獻給博物館

“清朝的每張30元、民國時期的每張20元……”劉章畝告訴記者,過去,曾有人向他出過價,但他沒捨得賣。

劉章畝說,儘管這些年細心保管這些字據,但仍不敵歲月侵蝕,而且兒子即將定居日本,這些“傳家寶”放在家中也沒有人打理。

麗水農民打掃老屋發現布袋,打開一看全是“寶貝”……

如何才能讓這些字據發揮餘熱?劉章畝再三琢磨,最後決定捐獻給博物館。

捐贈前一週,劉章畝選擇了幾張對他來說相對有意義的字據,拿到鎮裡複印,好留個念想。

5月8日上午,劉章畝來到慶元廊橋博物館,親手將全部字據交給了博物館工作人員。通過核對確認,共計101張文獻資料,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604年。陳化誠介紹,接下來,博物館將會對藏品進行甄選、登記和妥善包裝,逐件進行拍照、信息數據錄入、移交入庫、分類保管等管理工作,全面進行妥善保存。

大家家裡有沒有

稀奇的“傳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