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探索建立七種農村戶廁廁汙共治模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初夏時節,走進鄰水縣農村採訪,一間間乾淨整潔的廁所和村民們一張張舒心的笑臉,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就在幾年前,鄰水農村很多地方還是挖個土坑擺塊磚,豬圈相連臭熏天的“土茅房”。

說起農村廁所這個話題,關河鄉年過半百的村民姜昌明有一件難忘的傷心往事。他告訴記者,以前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沒有專用廁所,便把豬圈當廁所,不方便不說,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姜昌明說,大約20年前,他3歲的大兒子跟村裡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經過一個豬圈時不小心掉進糞坑,再也沒有爬上來。“直到我快50歲了,才又有了一個兒子。”

從那以後,為了安全,村民們便把村裡所有的糞坑封了,在家裡改用糞桶。這樣雖然安全隱患少了,但滿屋子盡是難聞的味道。“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都還很不舒服。”姜昌明皺著眉頭說。

在鄰水,受夠了無潔淨廁所之苦的不只是姜昌明一人。長安鄉秀峰村青石臺子村民何建雲,雖然家中有專用廁所,卻是用石頭壘起來的,夏天臭氣燻人,冬天寒風刺骨,“上廁所簡直等於活受罪。”說起以前的廁所,何建雲連連搖頭。

“現在好了,政府不僅出錢幫我家新修了廁所,就連廁所外面都弄的巴巴適適。”何建雲一邊欣喜地說著變化,一邊領著記者往家裡走。來到位於房屋東南角的廁所,記者看見齊整的白色瓷磚貼滿牆壁,裡面有水衝式便盆、洗手盆、抽水箱,院牆外是密封的三格式化糞池、淨化槽和生態溼地。“上廁所後用水一衝,乾乾淨淨,一點氣味都沒有。”何建雲笑著說。

與何建雲一同受益的還有村裡的另外兩戶村民。據秀峰村黨支部書記甘淋夫介紹,由於他們是三戶集居,且都住在白水河附近,為此,村上實施“廁所革命”時,將改廁與改水一起推進,不僅新建了三格式化糞池、淨化槽,還建了生態溼地。廁所裡的髒臭水經過三格式化糞池厭氧發酵後,與生活汙水一起進入淨化槽進行無害化處理,再排出來的水通過修建的人工溼地消納,最終以“河長制”的治理標準實現達標排放。“環境乾淨了,村莊的‘顏值’不斷提升,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縣上探索建立的七種廁汙共治模式。”甘淋夫說。

據瞭解,為高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突出抓好農村戶廁糞汙治理工作,今年以來,鄰水縣緊緊圍繞2019年底全縣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0%這個目標,結合農村居民聚集程度、居住區域、戶廁現狀,探索建立了七種農村戶廁廁汙共治模式。根據農村居民聚集程度,採取單戶、聯戶(3—7戶)、多戶(15戶以上)廁汙共治模式。對居住較為分散的農戶,採取“單戶廁汙共治模式”,即通過安裝三格式化糞池,實現糞汙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居住較為集中的聚集點,採取“聯戶廁汙共治模式”,即在安裝三格式化糞池的基礎上,修建淨化槽進行二次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對居住相對集中的新農村聚居點、老舊院落等,採取“多戶廁汙共治模式”,即通過建排水溝渠、排汙管網,實現雨汙分流,並將糞汙接入村級汙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實現達標排放。根據農戶居住區域,採取城鎮近郊區域、臨河臨溪和水源地附近區域等分區廁汙共治模式。對城鎮近郊居住的農戶,將糞汙納入城鎮汙水收集管網,接入城鎮汙水處理站(廠)一併處理。對臨河臨溪、水源地附近居住的農戶,在安裝三格式化糞池基礎上,配套建設淨化槽進行處理,並修建人工溼地消納,同步納入“河長制”範疇一併治理,杜絕糞汙直排,實現達標排放。根據農村戶廁現狀,採取“圈改廁”“沼改廁”等廢棄資源再利用廁汙共治模式。對有貯糞池的農戶,通過對廢棄豬圈、糞坑等整治密閉處理後,將糞汙接入貯糞池,實現糞汙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消除裸露糞坑。對有閒置廢棄沼氣池的農戶,鼓勵引導農戶配套圈養2頭以上生豬,將糞汙接入沼氣池,經過厭氧發酵無害化處理後,產生的沼氣作為清潔能源用於生產生活等,糞液、糞渣作為有機肥進行資源化利用。

“青石臺子的處理模式,就是根據村莊實際,因地制宜採用的‘聯戶改廁’和‘臨河臨溪分區廁汙共治’兩種模式。”鄰水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劉軍輝說,小廁所關係大民生,今年以來,按照中、省、市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廁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鄰水縣整合財政資金4700多萬元,已在城北鎮、冷家鄉、長安鄉等地開始試點,這是該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之後,鞏固脫貧成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又一舉措。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改革12萬餘戶,打響了鄰水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第一槍。“接下來,我們還要同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村莊清潔、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四大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張茹清 鄰水記者站 姜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