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莊嚴的儀式叫祭祖

有一種莊嚴的儀式叫祭祖


“木本水源恩澤厚,春露秋霜孝心存。”

是的,這是一副祭祖用的對聯。

今兒個咱們聊的話題就是祭祖——春節祭祖。

一張紅紙囊括了列祖列宗

記憶中,大年初一的早上我是願意早起的。我願意早起,是因為能穿新衣、戴新帽,能帶上弟弟跑到外面“拾鞭頭兒”(拾人家放過鞭炮後散落在地上沒有響的單個鞭炮)。

母親也願意我早起,老人家是想讓我按時參加祭祖,跪在祖先的牌位前磕頭。

我家窮,所以祖先的牌位很簡單,再普通不過的一張紅紙,比現在的A4紙大一點兒,上寫“陳氏門中先遠歷代宗親之位”,就貼在上屋正對門的牆上。

洛陽民間祭祖,基本上和祭神的程序一樣,祖先牌位前擺上蒸饃、“刀頭”等各色供品,而後點香“燒銀子”,跪下磕頭,磕頭時雙手合十,嘴裡唸唸有詞,無非是祈禱祖先保佑後人平安幸福之類的話。

父親磕過,母親磕過,姐姐磕過,輪到我和弟弟了。我們哪有心思磕頭啊,急著出去“拾鞭頭兒”,於是,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快地跪下、磕頭,而後飛快起身跑到外面。

長大後,我懂事了,每次回老家過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會帶著妻兒跟著父母,虔誠地站在祖先的牌位前,莊嚴地下跪、磕頭,鄭重地祈求祖先保佑我的父母、妻兒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一種莊嚴的儀式叫祭祖


洛陽普通人家的祖先牌位 陳旭照 攝


 有一種講究叫“靈屋”

洛陽民間,家境不好的人家,祖先牌位都很簡單,一般都像我家那樣,在一張紅紙上寫上一行黑字,列祖列宗都囊括了。

家境好一點兒的,祖先都是被供奉在一種叫作“軸子”(圖表式家譜)的東西上。

“軸子”的形狀類似中堂,有用紙做的,也有用布做的,講究點兒的用好紙、好布,不太講究的,用的紙或布的質量差一點兒,紙或布上有背景圖,一般為“二十四孝”故事,上面寫上歷代祖先的名字。

畫“軸子”很有講究,條件好的請高手,恭恭敬敬地將畫匠請到家裡來,奉上上好的布或紙,好吃好喝伺候著,畫匠心情好,就能大顯神通,畫出的“軸子”就不是一般地好。

畫一幅“軸子”一般得用幾天,畫好了,小心收藏起來,到了春節,展開掛在上屋,祭完祖後,講究的人家會將“軸子”取下收起。嫌收來收去麻煩的,會一直將其掛到第二年春節,再次祭祖時,掃掃上面的灰塵就行了。

還有更講究的。

與尊敬的沙草老師聊春節祭祖,他告訴我,他家的祖先是住在“靈屋”裡的。

沙草老師講,過去他家在老宅的過廳屋裡祭祖,過廳屋裡放上條几,請上“靈屋”(按輩分擺放祖先牌位的約兩米高的木龕,上有雕飾,兩邊還有楹聯),過廳屋正中高大的木隔斷上還要掛上名人字畫,屋的四周點上六角宮燈,而後擺上供品,一家人按輩分行跪拜大禮。

“靈屋”兩邊還有楹聯?講究吧,本文開頭的對偶句,就是沙草老師家“靈屋”的楹聯。

跟著《紅樓夢》複習一下家廟祭祖

一般人家貼張紅紙,家境好的供“軸子”或設“靈屋”,家境更好的呢?比如有權有勢、能稱得上名門望族的人家呢?

洛陽民間,名門望族祭祖都是在家廟和祠堂裡進行的。

在專門的家廟、祠堂裡祭祖,那場面肯定大,可惜的是,在採訪過程中,我遇到的幾位老人都說,即便在舊社會,真正能建起家廟和祠堂的人家也不多,具體的祭祀儀式,一下子還真說不清楚。

我們就請教一下《紅樓夢》吧!《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那叫一個聲勢浩大。我們複習一下,從中找出洛陽宗廟祭祖的影子,感受一下中華祭祖文化的魅力。

第一步,奏樂,獻爵。“只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

第二步,上供品。“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了,按次傳至階上賈敬手中……賈敬捧菜至,傳於賈蓉,賈蓉便傳於他妻子,又傳於鳳姐尤氏諸人,直傳至供桌前,方傳於王夫人。王夫人傳於賈母,賈母方捧放在桌上。”

第三步,跪拜。“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

上墳,不只是為了追思

春節在家裡祭祖,囿於場地和人數限制,不熱鬧,給人的印象不深刻。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上墳——到祖先的墓地祭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中國人多在清明這一天上墳,但在洛陽許多地方,上墳被放在了正月。小記的老家在汝陽,我們陳家人上墳,就固定在每年的正月二十。

這天一大早起床,在家裡把各色供品準備好,裝在籃子裡,再拿一把鋼鍁,我們就出發了。

出了村,看吧,大小道路上,絡繹不絕的都是上墳的鄉親,熱鬧得像去趕集。

再看田野裡,站的都是人,震天的鞭炮聲噼噼啪啪,原本寂寥的田野生動起來,人心也跟著溫暖起來。

鏡頭拉近到某一家的祖墳。

看看各家人都來得差不多了,有人宣佈“開始”。大家紛紛走到墳前,拿鍁的剷起腳下的土,灑在祖先的墳頭上,拿紙的將寄託思念的白紙掛在墳上,告訴先人兒孫來看他們了,告訴先人這一年雖然波折很多但兒孫都走過來了,告訴先人在那邊多庇佑後輩……

上墳這一天,無論身處何方,無論職位高低,你都得按時出現在祖先的墳前,除非你想惹眾怒,被族人看不起。

上墳儀式開始前是最熱鬧的,大家圍在祖墳周圍,說笑著。有人拉著一個年輕媳婦過來,說:“這是某某的媳婦,臘月剛娶的。”有人抱一個小孩兒過來,說:“這是某某家的老二,快1歲了。”

更有在外工作,一年甚至幾年不見的堂兄堂弟、爺孫叔侄,迫不及待地湊到一起聊天,聊工作,聊生活,聊社會……越聊越高興,幾個人就約好,中午都到某某家喝酒。

這種場面很溫馨,很容易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弱的地方,很容易讓人感動。其實,春節上墳的意義,與其說是追思與懷念,倒不如說是團圓,整個家族的團圓。與享受跪拜和祭品相比,後輩人丁興旺、團結一心、事業有成、健康幸福,更能讓祖先感到欣慰。(來源:洛陽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