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红"与"白"的互文性解读

"红"与"白"的互文性解读——以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与歌曲《红玫瑰》为例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热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歌曲《红玫瑰》与其参照的小说文本虽然呈现巨大的叙事裂缝,但其最后的话语指向却呈现出殊途同归的人性思考,两者共筑参照美学视野下的玫瑰人生。

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参差对照的叙述视角——"内聚焦"与"外聚焦"

同是处于一个悖论性的情境里,歌曲以"内聚焦"的叙述视角切入展露男子选择时的犹疑,选择后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追悔和遗憾。而小说文本里更接近与"外聚焦"的关注点,而且融入了更多复调的节奏感。从这一点看,两者采取的叙事焦点呈现出交合的参差。

如果说小说文本是呈现复调的交响曲,孟烟郦、佟振保、王娇蕊三个主声部的相互交协,那么歌曲文本更像是一个独白性的叙事空间。

巴赫金指出"对话关系是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歌曲《红玫瑰》而言,其对话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叙述个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对话,从梦醒后一系列的过程性与自我的语言层面的对话,接着通过自己"拥抱"这一自我与他者的接触中,对自己"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确是她的面容"进行的心理剖析,这两个空间是嵌套的连环递进。而其三对于内心"得到与否""爱是否沉重"这两方面辩证的困惑性表述终将指向选择玫瑰的"我"处在不可调和的语境悖论中,即第四方面人的主体性与他者的哲学对话。关于"我"选择后落空与缺失的独立性。

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缺失隐匿的隐喻形象——"凸显的红"与"消解的白"

叙述视角的差异为两者所凸显的形象空间有了一个延宕性的提示,白玫瑰形象的缺失是歌曲与小说显现的最直观的差异。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小说塑造的红白玫瑰不仅是视觉效果的色彩的修辞,更有深层的隐喻讽刺意义,无论是王娇蕊的红玫瑰形象与佟的游戏角逐,还是孟的白玫瑰形象与佟的一纸婚姻,两个女人最后都成为弃妇的表征。歌曲不同于张爱玲般苍凉的形象书写,而是将白玫瑰与红玫瑰进行形象消解,共同囿于"我"的心理矛盾与暗示之中,"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在这里红与白没有了参差性的对照,红和白可以是心头的朱砂痣,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平庸,作词者通过放大红与白的模糊性,消解了两者的直接性对照,这样"白"玫瑰的不在场实则为两者的共同存在打开了一个澄明的世界。

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复现呼应的重复叙事——"玫瑰"与"红"的旋转与多义

作为情感与欲望的玫瑰在小说文本和歌曲文本都有多层性的转义,但不同的是,两者

重复聚焦点不一样。小说里王佟之间的"尤物-才子"模式复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士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古训,孟佟二人婚姻中的出轨似乎也遥证了人类的某种情感经验。而歌曲的重复点在于自语者无数次重复的回忆与盘问。他的整个叙述事件都围绕"选择"这一事件的发生上。选择前的惊梦——对于情欲的虚无浮现,选择时的挣扎纠结,选择后的心灵缺失和不可弥补的缺憾。在这里"红"代替了小说文本中的"玫瑰",成了一个多义性的编织物。这里将米勒在《小说和重复》对于"重复"的概念解释进行移植。歌词里出现了一下关于红的语词形象:红线、烂熟透红空洞了的瞳孔、朱砂痣、蚊子血、玫瑰的红。纵玫瑰红的热烈、激烈再燃烧的情感,最后也归于平庸,从中国传统寻找的月老牵红线的美好爱情寄托,再到恋爱选择后熬夜空虚的瞳孔的孤独自我者的"画眼睛"书写,最后线性时间的不断重复中,也终归于米兰昆德拉《卡列宁的微笑》式的平庸,情欲的虚无与小说文本的苍凉虚无形成了重复的映照。

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和而不同的人性关照—— 情欲模式的多元消解

饮食男女的爱情自《诗经》就有记录,张爱玲然而在红白玫瑰的一参差对照的欲望叙事中她以"不彻底的人物"取代了英雄,以"欠分明的主题"置换了严重主题,以命运的悲喜剧释义了平凡饮食男女的爱情,而歌曲红玫瑰也将重如《牡丹亭》那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情处理成终归蚊子血平庸。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人赋予情爱的传奇建构。歌曲里的爱欲书写多了现代性颓圮和孤绝性,少了小说文本对于游戏爱情人生背后的反讽深度。

无论如何,在填充日常空虚的匮乏、提升美学的情趣、拓展人性的维度中,歌曲根据小说文本的改变也展现了文学与音乐的薪火相传、瓜瓞绵延。歌曲与小说、虚构与真实、他者与自我的命运俱已化为为日常,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循环冷静的苍凉叙事将不绝如缕地回旋、衍生于历史与审美之维。

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