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人儿时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

时间过得好快呀!马上就过年了。


现在的年,人们都说年味淡了。确实,现在的孩子们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玩儿的也好。平常和过年没什么两样,现在的年没人盼了。

回想起自己儿时的年,心中,好温暖。

那时,总觉得时光过得好慢好慢,太阳好像定住了一样。心中总有一个企盼,多会儿过年呀?日子过的这么慢呀!

在掰着手指算的光阴里,到了腊月二十三。进入腊月二十三,也就进入了新年倒计时。

记忆中,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那天,父亲便骑上自行车,到离我们村六公里的镇上,去赶年集。

父亲走后,我和弟弟妹妹们,在家里,就盼着父亲早点儿回来。

父亲在院门口,刚一露头。我和弟弟妹妹,便连蹦带跳地跑向父亲。

弟弟说,爸,给我买炮竹了吗?父亲笑着说,买了买了。妹妹说,我的呢?父亲便指着自行车把上,插的四朵红红绿绿的花说,这不是你的吗?对了。尼龙袋里有你们的新衣服。还有你和姐姐扎头发的绸子条。


永清人儿时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


当父亲把装着年货的袋子,从车上放下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小弟,你的炮!小妹,拿着,咱们扎头发的绸子条。

小妹,把年画拿屋里去。小弟,把咱们的新衣服拿屋里给咱妈看看去……

晚上,母亲祭完灶。便把我们聚在一起,每人分几块儿,糖浆熬的白色糖瓜。

母亲说,从今以后不许再说脏话啦!再说脏话。灶王爷会上天给你报告去。我们听了以后还真的一句脏话都不敢说了。就要过年啦!有好吃的、好玩儿的、还有新衣服。我们高兴的只有唱,新年到啦!新年好啊……

腊月二十四日接后的几天里,父亲开始扫房。我和弟弟妹妹帮着母亲。擦玻璃。一切拾掇妥当。大姐便把剪纸,八葫芦葫对嘴和红喜字,贴在的窗户上。

永清人儿时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

腊月二十六分猪肉。那天中午,村里的高音喇叭开始广播:“社员们注意啦!到生产队去分猪肉。”话音刚落,就见从各家各院里,大人背着筐,小孩儿拎着尼龙袋子前呼后拥,一窝蜂跑向生产队。

生产队院里那个热闹啊!整扇、整扇的猪,在钩子上挂着,有的则在大木板上放着;地上的塑料布上摆着一堆堆儿,猪头、猪腿、猪耳朵、猪下水。生产队长招呼着大家抓阄。

1号,我抓着猪耳朵啦!2号,我抓着猪腿啦!张三高兴的说。父亲抓到了10号,是猪脑袋。呵!手气够硬的。是啊!一个猪脑袋炖一锅肉呢,父亲的手气真好。等我们把猪脑袋装进袋子里,又按号领了一大块猪肉。就欢天喜地地回了家。

傍晚,炊烟四起。整个村子里便弥漫着肉香味。那一年,我可真解了馋。


腊月二十八,妈妈蒸了馒头和年糕。父亲炸了一盆豆腐丸子。

腊月三十,年到了。

早晨,天还没亮,母亲便打开了灯。再一看,平时爱睡懒觉的弟妹们。都睁开了眼睛。“妈妈,我们起床床。”起吧!妈妈说。

我们每人,穿上自己的新衣服。那个高兴劲儿甭提啦……

晚上,我们姐妹五个。一人分得五毛钱的压岁钱。接着,父亲便和弟弟到外面放炮。父亲点着一个“二提脚”。那“二提脚"冒着烟,响着,就冲上了天空。哇,真好!太响啦。我和姐姐捂着耳朵,大声喊叫着。

正放着炮,平时在一块玩的小伙伴儿们,打着灯笼来了。看到小伙伴儿们,父亲对我说:去拿灯笼。灯笼是父亲自制的。灯笼的底座是一个圆形的木板,中间有一个钉子,再罩上一个玻璃罐。我把灯笼拿来,父亲把红蜡烛点着,插在钉子上。再把玻璃罩放好。一切完毕。走,带你们逛街去。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我和弟弟妹妹,打着灯笼和小伙伴儿们逛了南街逛北街。那时,满街上都是人啊!炮竹声此起彼伏。烟花阵阵。人们那时的高兴劲儿啊。幸福感,快乐感。达到了极限。

永清人儿时的年味,至今记忆犹新!


除夕晚上12点,我们逛遍了整个村子,才回家。

回到家,母亲已包完了饺子。母亲要我们在天地之神位面前,每人磕个头。算是一年来,对老天保佑家人平平安安的,赐福家里五谷丰登的感谢和感恩了。嗑完头,我们睡觉。

母亲不睡,他要续香。一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

天还没亮,炮竹声声,已响遍整个村子。和别的村子连成一片。饺子还没吃完,拜年的就上来了。堂屋里,跪下一大片。拜年声、祝福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儿时的年味儿好浓啊! 至今记忆犹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