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扶贫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区赴留坝挂职副县长张一峰

千里扶贫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区赴留坝挂职副县长张一峰

四月的留坝,天蓝,地绿,山青,水碧。“时间过得真快,好多事情还要加油干。”眼看着还有半年时间就到了挂职扶贫“毕业季”,张一峰似有伤感,更有不舍。

2017年10月28日,根据组织安排,他作为崇川区副区长踩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鼓点从南通市来留坝挂职副县长。两年来,随着他的足迹在留坝的沟沟坎坎的延伸,崇川人民的爱也渐次播洒在留坝人的心田。

揣着“一二三四五”,踏上漫漫扶贫路

言语不通、饮食不习惯、生活不便,这是多数扶贫干部初来乍到遇到的困扰。

2017年张一峰初来留坝时,有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80多岁的父亲长期患病,需要照料怎么办?儿子即将高考,又该怎么办?

打点行囊来做留坝人,沉下心来干留坝事。尽管困难重重,张一峰毅然决定舍小家顾大家,揣着“一二三四五”,踏上漫漫扶贫路。

树立一个目标——为实现留坝县2018年整县摘帽争做贡献。

实现两个到位——挂职扶贫人到位,心更要到位,不当“看客”,不做“过客”。

千里扶贫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区赴留坝挂职副县长张一峰

迅速度过“三关”——饮食关:从吃惯清淡饮食、米饭为主到逐步适应“无辣不成菜”的一日三餐和面食。语言关:汉中语言与四川差不多,一些方言俚语还是很难理解,不懂就问,基本上沟通没有障碍了。孤独关:留坝是个山区县城,地广人稀,远离家乡,来此工作难免孤独。步入常态后,感觉非常充实。

遵守四种纪律——遵守政治纪律。做到不利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话不说,不利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事不做。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留坝县委、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遵章守纪,勤勉工作。遵守生活纪律。讲操守,重品行,生活正派,情趣健康。遵守廉洁纪律。做到不以扶贫为条件谋取任何个人私利,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

做好五项工作——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两地沟通,健全机制;产业合作,夯实基础;人才交流,智志结合;强化宣传,社会帮扶。

“张县长来这边一段时间后,体检发现自己得了肾结石,但他觉得是小毛病,不能影响工作,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后来病痛的折磨让他越来越无法忍受,只能暂时回南通做手术。”谈及张一峰,崇川区驻留坝县发改局挂职副局长杨建东动情地说:“休息不到半个月,他又毅然返回脱贫攻坚一线,继续工作。因为没有好好休养,术后一段时间里他还几乎天天小便出血。”

“我们的扶贫“战士”个个都很给力。杨建东同志岳父重病手术,病人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没几天就匆匆赶回留坝继续工作了。张龙医生、张鲁霖医生已经是一年内第二次到汉中参与助医工作。冯峰老师爱人刚动完大手术,他就响应组织号召来留坝助学。其他各条线参与崇川留坝两地协作的同志也是各有各的困难,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在了一线。”张一峰介绍说:“这是我第一次全面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感觉全县干群特别能吃苦,能奉献,能战斗,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作为其中一员,说实话还是感到非常自豪的。”

离繁华很远,却离理想很近。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把这里当成驿站,而是自己的另一个故乡,一片亟待改变的土地,一群需要帮助的亲人。

用真情写出扶贫好文章

“不用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多亏了张县长帮助我们建的社区工厂,让我们这些农村妇女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打工挣钱。”李佳佳高兴地说。

在留坝县谊丰社区工厂,五十余名村民正在流水线上繁忙作业。32岁的李佳佳现在是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过去却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由于要照顾小孩,无法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如今,因苏陕扶贫在家门口就建立了扶贫社区工厂,她就可以一边在工厂务工挣钱,一边照顾孩子,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目前,有像她一样的贫困劳动力共有16名在社区工厂务工。

千里扶贫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区赴留坝挂职副县长张一峰

据了解,留坝县谊丰社区工厂是张一峰积极协调促成的留坝县首个苏陕协作扶贫社区工厂,能够就近就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下一步,还将在全县其他社区及移民安置点进行推广,同时在县上建现代农产品物流园,想方设法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创造条件,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产业合作,夯实基础。在张一峰的努力下,2016-2018年共安排苏陕协作项目11个,下达苏陕协作资金1255万元。这些资金承载着苏陕两地党和政府的嘱托,也肩负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如何花好每一分钱,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苏陕扶贫带来的帮助?这让张一峰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对贫困群众负责,必须将工作做细、项目做实、资金用准。

来留坝的两年时间,他用双脚走遍了全县39个贫困村。为了实地考察了解项目情况,他带领干部翻爬过5公里多连骡马都通行困难的险峻山梁,他还对同行的干部打趣说:“你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还没有我们中年同志厉害呀!”张一峰正是凭着对苏陕扶贫的一腔热血,风雨无阻带领干部真抓实干,在进村入户考察项目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项目能带动多少贫困户,年底能为贫困户增收多少钱?”他要求对于预期效益不好、带动贫困户增收不明显的项目要立马换掉,坚决不浪费苏陕扶贫资金一分钱,并告诫干部不能为建项目而建项目,而是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建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全县39个贫困村都建立了苏陕扶贫协作产业发展项目,这些项目与贫困户之间建立明晰的利益链接机制。截止2018年底,苏陕协作项目共带动952户2392名贫困户增收210万元,人均增收878元,有效实现了精准帮扶。(三秦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