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打響“藍天保衛戰”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打响“蓝天保卫战”

烏魯木齊國際機場

題記:《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近年來,在民航新疆管理局推動、新疆機場集團支持和駐場相關單位響應下,烏魯木齊國際機場貫徹落實《民航貫徹落實工作方案》要求,藉助“運管委”實體化契機成功構建了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協作聯動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行業示範引領作用,刀刃向內、變革求新,區域性減排成效顯著,朝著既定目標邁出了堅實的行動步伐。

“APU替代”:橋載設備成主角

APU素有飛機第二“心臟”之稱,是Auxiliary Power Unit的英文縮寫,即輔助動力裝置,是裝在飛機上的一套不依賴機外任何能源、自成體系的獨立的小型燃氣渦輪動力裝置,又被稱為飛機的“第二動力裝置”,其作用是向飛機獨立地提供電力和壓縮空氣,有時也可以向飛機提供附加推力。現代化的大中型客機上,APU是保證發動機空中停車後再啟動的主要裝備,它直接影響飛行安全,同時APU又是保證飛機停在地面時客艙舒適的必要條件,這會影響旅客對乘機機型的選擇,因此APU成為飛機上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系統。

烏魯木齊國際機場“APU替代”專指航空器停靠使用廊橋後,飛行員按流程一併關閉主發動機和APU,由機場廊橋的橋載電源為飛機供電、由橋載空調為飛機提供暖氣或冷氣。據瞭解,APU使用的是航空煤油,一般C類(如波音737、空客319、320、321系列等)飛機在開啟APU時,每小時消耗航油為155千克,消耗每千克航油會產生3.18千克的二氧化碳,而且產生的噪音達到90分貝以上,也就是說,如果飛機停靠時間為1小時的話,就會產生約493千克的二氧化碳。同時,據業內人士介紹,飛機APU每工作3000小時需要大修,摺合成本每小時300元,因此,對於航空公司而言,使用APU不僅增加航空燃油成本及設備維修成本,還造成了大氣和噪音汙染。

其實烏魯木齊國際機場38座廊橋橋載設備於2016年就全部具備了“APU替代”能力,但由於種種原因使用效率相對低迷。2017年3月,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總經理“換帥”,新官上任後積極主動登門拜訪各家運營航司,遊說航司決策層改變沿襲多年的慣性思維,海航系率先被機場誠意所感動並簽約,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2018年以來,隨著民航對建設綠色機場的要求越來越高,新成立並實體化了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運管委”發揮了協調各方的區域主導作用,在大抓航班正常性的同時,利用AOC每日早晚各一次的晨會和講評會,不厭其煩地對運營航司負責人和坐席代表進行宣傳攻勢,推介機場始發航班“二次靠橋”的新服務。功夫不負有心人,其餘的運營航司陸續響應黨和國家的汙染減排號召,自覺提升政治站位並加入到了綠色機場的建設行列之中,主動與機場聯繫並簽訂合作協議使用廊橋及橋載設備。統計至2018年底,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始發航班二次靠橋率達81%,單橋使用次數由日均4架次提升至7架次以上,單橋橋載設備利用率夏季達到90%、冬季達到75%,僅橋載電源這一項的使用時間就達12萬小時之多,累積為運營航司節省航油約2.4萬噸,摺合人民幣達1.2億元左右。

“現在在飛機底下工作條件好多了,航煤味道沒以前那麼濃了,飛機發動機和APU的刺耳尖叫聲也沒有了,臨近機坪的休息區也沒以前那麼嘈雜了……”機務員汪五一全程參與了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橋載設備改造工程,說起今昔對比鉅變時他倍感欣慰。

“油改電”:大勢所趨箭在弦

在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由常見汽柴油驅動的飛機牽引車、旅客擺渡車、貴賓車、客梯車、行李傳送車、巡場車、叉車等眾多車型多達近500輛(家屬區、駐場單位和接送旅客車輛未包括在內),新疆機場集團年均燃油費用和維修保養費用超過1200萬元,持續加重了企業運營成本暫且不說,每年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物質數量則讓人更加觸目驚心,在此區域居住生活吸入後空氣後生病住院醫療費報銷費用雖然難以有個準數,但辯證地推論,這筆錢是機場和駐場各單位遲早要“還”給醫院的。

“既要高質量發展,也要高質量藍天,更要高質量生活”,鐵了心,執行落實起來自然就乾脆利落。一方面,烏魯木齊國際機場聯合南航新疆分公司、中航油新疆分公司、民航新疆空管局等9個相關駐場單位,成立了“打贏藍天保衛戰”聯合工作小組,制定了聯合行動計劃,以2020年為歸結點開始倒計時,倒逼相關單位加快進度見成效;另一方面,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智慧”與“綠色”並軌,積極同疆內外科研單位交流合作,在滿足國家、行業、地方政策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新型經營管理模式,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選址、增量擴容、收費模式、消防安全和冬季低溫運行等方面做足功課,最終確定了以電力改造、電動車輛購置、充電樁及智能監控管理系統三部分為主要目標的項目建設主旨,將分別在機場飛行區、航站樓停車場、辦公區建立佈局合理、智能監控的充電服務體系,推動車輛低碳化轉型。根據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編制的年度投資預算,在新增或更新的場內車輛中,新能源佔比超過50%,汽柴油車輛100%達到國四及以上標準,明確於2019年至2020年分批次改造現有燃油車輛,實現場內汽柴油車輛100%尾氣改造達標。同時改革車輛管理機構,修訂完善場內車輛准入機制,嚴格管理、按章運行,逐步提升場內各種車輛電動化水平。

“我們單位有兩個人已經查出肺癌晚期,機場大院裡的空氣質量令人擔憂啊,燃油車輛數量太多了,汙染防治成功與否已經與民航幹部職工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民航新疆管理局現任黨委書記、副局長張軍平在4月11日召開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調研彙報會上的講話發人深省。

“零排放”:超前嘗試露端倪

所謂“零排放”是指無限地減少汙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為零的活動,即利用清潔生產及生態產業等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完全循環利用,從而不給大氣、水體和土壤遺留任何廢棄物。

“讓車喝油不如讓車充電,但更不如讓人多吃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管理決策層已經充分認識到電動保障車輛並非機場高質量發展兼顧節能減排降成本的唯一選項,而是把前瞻性目光瞄向了現有的豐沛人力資源,決定從人力驅動機場現有設施設備方面做出大膽探索和有效嘗試,在參照借鑑伊寧機場早些年總結提煉出來的成熟經驗基礎之上,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已購置了22輛無動力客梯車及11輛無動力行李傳送車,經測評目前使用效果良好。據悉,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決心繼續加大多類型的無動力設備設施投入力度,穩步建構以“人力驅動為主、以電力驅動為輔”的新型能耗格局。

“人力驅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合理地編制調配機場工作人員並教導以規範化的操作流程,搬移並使用各種無動力設施設備是可以實現的,撞擊損傷航空器的風險也幾乎為零,更獨特的還在於加強了工作人員的常態化身體鍛鍊,少生病也等於是多省錢。”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機務工程部基層管理人員沈志宏半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經開始憧憬嚮往汗流浹背的辛勤勞作場景。

“為了頭頂的天,我們放飛夢想,為了心中的緣,我們愛灑空港……”正如新疆機場集團空港之歌《天之緣》所唱的那樣,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充分認識到“藍天保衛戰”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制定計劃、編制規劃、完善制度、明確責任、強抓落實等組合拳,妥善處理好新發展理念與安全、服務和運行等的內在關係,正飛奔在打造“以安全便捷為基礎、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智慧綠色為引領、以誠信友善為遵循、以連通世界為己任”絲路好機場的追夢路上。(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何永賢、羅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