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因為一個耳機,甘肅14歲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

這是一條不斷被轉載的微博,拋出新聞式的陳述,背後的一字一句都是圍繞著一個花季生命的隕落而展開,字字痛心。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校園霸凌,光著四個字,就揹負著太多的暴力、沉默與痛苦。

究竟怎麼定義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又稱校園欺凌、暴力,指的是對個人在心理造成恐懼、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受害者與欺凌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有效的反抗。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校園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攻擊,造成受害人感到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這樣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正是因為我們帶有一種模糊化的慣性忽略,才讓校園霸凌的問題一再被忽視。

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為我們會習慣性把“霸凌”視作“玩笑”,視作成長中“必經的煩惱”。

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我們隨機採訪了20個已經工作的年輕人,讓他們回顧一下自己的校園時代,是否有過被霸凌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又對他們造成了什麼影響。

出乎意料的是,20人裡,有18位都表示曾經或多或少遭遇過校園霸凌。

@小潔 女 27歲 商務

“這段經歷給我一種永生難忘的羞恥感”

小潔回憶說,自己五年級經歷初潮,在班上同齡女生之間,算是比較早的。所以自己也一直藏著掖著,沒敢跟任何一個人說,害怕被視為異類。

一天午休結束,返回班級的小潔發現自己書包被同班男生翻了個底朝天,他們把她書包裡的衛生巾一片一片拿出來,貼在了黑板上。當著全班的面,取笑她。

她說,能想起來的霸凌,可能就那麼一次。但是她的心病遺留至今,已經工作4年的她,還是必須隨身攜帶著衛生巾。因為潛意識裡,十分害怕這樣的場景再度發生。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他們讓我覺得我不配被愛”

談起校園霸凌,林凱也算受害者。

因為身體比較小隻,經常被同學欺負。同寢室男生趁著他洗澡的時候,給他潑冷水。上課的時候,抽走他的板凳。個子高的男生帶頭把他扛起來,像遊街示眾一樣,在男生宿舍走道里穿梭。

他試圖跟老師說過這樣的情況,但老師只是淡淡回覆:

他們只是跟你開玩笑嘛,你看,也沒對你造成什麼傷害。

沒有肉眼可見的傷害,便不算傷害。林凱只能選擇忍。

同伴的沉默,老師的忽視,讓他的沉默變得更加沉默。時至今日,已經30歲的林凱,仍沒有戀愛。他只是打趣說,有時覺得個子矮就像一種罪,不會有女孩喜歡我。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對於那些欺凌者而言呢?

@Cara 女 22歲 產品策劃

“我是被迫的幫兇”

Cara說,我覺得自己也算一名欺凌者。

“當時班上有一個男生長得很胖,大家都一起孤立他,嘲笑他。如果我不加入欺凌者的隊伍,那下一個遭到排擠的人可能就是我。

我後來回家和我媽提過這件事兒,我媽就說一句‘沒人欺負你就行,別人的事咱們管不了。’

後來,這件事就這麼不了了之。現在想起來,我挺恨我自己的。

作為欺凌目擊者的Cara,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欺凌的協助者。因為迫於某種壓力,不得不成為間接的霸凌者,被動響應著一系列的霸凌行為。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當她向值得信賴的母親求助時,母親的回答再度堵住了她唯一的希望。於是,惡行並未在此被終止。而一旦惡行沒有被反抗,其實就意味著變相地縱容。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以上所提到的示例,沒有一起的後果嚴重到關乎生命的消逝,但它同樣是一種無法甩掉的陰影,永遠嵌進了這些受害者的生命裡。

可能無心的一句玩笑,或是玩鬧般的行為,就可能對他人的一生造成無法意料的傷害。

而諷刺的是,所謂的霸凌總是會被當作“玩笑”輕易忽略,殊不知這隻會讓被害者永遠活在陰霾之下。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無法輕易相信別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不敢自信表達自己、懷著悔恨度過餘生……

霸凌一旦開始,當受害人尋求幫助,得到的卻是找家長家長不管,找老師老師不理,所有的支援口都被堵死之時,就意味著ta將徹底放棄抵抗。

接下來,便有了越來越多的沉默,越來越多的傷害,越來越多的積壓,越來越多的無可逆轉……

霸凌之錯,究竟出在哪裡?

△原生家庭

毋庸置疑,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原生家庭關係密切,家人,尤其父母,往往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他人。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若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缺少關懷,甚至有遺棄和家庭暴力的情況出現,其子女有更高概率成為欺凌加害人。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因為欺凌是一種學習行為,欺凌者往往都會有被攻擊的經歷,而攻擊他人的行為則是從模仿父母的態度而來。

得不到應有的關懷或遭受虐待的孩子,會容易將痛苦施加於他人。缺乏正向的心理引導,就容易產生行為的偏差。

△ 學校

入學以後,學校同樣扮演著和家庭一樣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師,又是作為與學生交流最為密切的人群。

而教師又會因為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一位能夠給孩子正面引導、行為積極的教師,往往能給孩子帶來正向的效果。

一位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則可能會成為“加害人”的溫床。像之前我們採訪裡提到的林凱,就是因為教師的消極態度,導致以沉默來逃避問題。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也就是說,關懷與監督,都需要並重。

只有同時做到這兩點,才能夠有效降低欺凌事件的發生概率。

像澳大利亞就建立了政府支持的反欺凌組織和網站,如“反欺凌網絡組織”和“澳大利亞無欺凌計劃”,以幫助學校瞭解欺凌現象,為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通過增進師生們對社會正義問題的理解來解決校園欺凌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也有可能是霸凌的加害者。除了體罰、性侵之外,一些看似“無害”的舉動,同樣屬於霸凌的範疇。

韓寒原來就在一篇文章裡寫過,自己考了高分,被老師誣賴說是作弊。老師明明知道自己冤枉了學生,為了面子,只好死咬不放。

把韓寒爸爸請來,爸爸非但不幫兒子,還踹了他一腳,只管跟老師道歉。

是,韓寒大可以退學,參加新概念,靠寫作生活。而又有多少孩子的天賦,就這樣扼殺在了教師的無形霸凌之中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日劇《非自然死亡》第七集,就是聚焦於校園霸凌。

裡面非常無奈地說出,往往是那些加害人完好無損地繼續生活著,反倒是受害者的人生徹底顛覆,甚至戛然而止。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其實校園暴力的層出不窮,通常是因為

干預的不及時。

2010 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64% 的孩子被霸凌後,並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 36% 的孩子在事後選擇告訴他人,尋求幫助。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遇到霸凌,向家長、老師或其他可以幫助你的成年人告知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

A. 多大點兒事兒,就是小孩子之間打鬧嘛!

B. 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C. 別惹事,專心讀書,這些事兒還能夠煩到你嗎?

所以,這使得在干預層面,處於保護者的群體就沒有對受害人予以足夠的重視。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家庭與學校在沉默的應對裡,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缺乏自立的自我保護意識。把反抗看作是可恥的,只能順從,以致招惹更變本加厲的欺負。

可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不武斷以成人的經驗出發,草率進行判斷。而是多傾聽,多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及時給予支持與干預。要正視孩子之間的矛盾問題。

畢竟如果在最信任的人身上都得不到支持與幫助,孩子就會陷入徹底無助的境地,默默承受一切。

而作為當事人本身,那就是永遠不要喪失說出你遭遇的能力。

默默忍受,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無論加害人怎樣利用你的弱點對你進行攻擊,都無法為他們的行為合理化,甚至合法化。

不要自我懷疑,也不要自我逃避。意識到自己的自我價值,並且向外界尋求幫助。

甘肅少年被同學圍毆致死:不該被縱容的校園惡意

2014 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指出,美國 5 歲到 12 歲的學生有超過 20% 表示自己曾經被霸凌過,這意味著5 個孩子就有 1 個。

如此高的佔比,可見校園霸凌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不容樂觀。無論家長、學校、還是社會,都需要正視校園霸凌的危害。

“只有好人沉默時,邪惡才能橫行。”

面對那些向弱者施加暴力的欺凌者,多幾分反抗,讓他們意識到,惡行應該被遏制,絕非縱容。

面對那些這些身處黑暗的受害者,多一些溫暖的光,拯救他們於無助,與他們並肩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