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因为一个耳机,甘肃14岁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

这是一条不断被转载的微博,抛出新闻式的陈述,背后的一字一句都是围绕着一个花季生命的陨落而展开,字字痛心。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校园霸凌,光着四个字,就背负着太多的暴力、沉默与痛苦。

究竟怎么定义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欺凌、暴力,指的是对个人在心理造成恐惧、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受害者与欺凌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有效的反抗。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校园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攻击,造成受害人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这样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正是因为我们带有一种模糊化的惯性忽略,才让校园霸凌的问题一再被忽视。

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我们会习惯性把“霸凌”视作“玩笑”,视作成长中“必经的烦恼”。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我们随机采访了20个已经工作的年轻人,让他们回顾一下自己的校园时代,是否有过被霸凌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对他们造成了什么影响。

出乎意料的是,20人里,有18位都表示曾经或多或少遭遇过校园霸凌。

@小洁 女 27岁 商务

“这段经历给我一种永生难忘的羞耻感”

小洁回忆说,自己五年级经历初潮,在班上同龄女生之间,算是比较早的。所以自己也一直藏着掖着,没敢跟任何一个人说,害怕被视为异类。

一天午休结束,返回班级的小洁发现自己书包被同班男生翻了个底朝天,他们把她书包里的卫生巾一片一片拿出来,贴在了黑板上。当着全班的面,取笑她。

她说,能想起来的霸凌,可能就那么一次。但是她的心病遗留至今,已经工作4年的她,还是必须随身携带着卫生巾。因为潜意识里,十分害怕这样的场景再度发生。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他们让我觉得我不配被爱”

谈起校园霸凌,林凯也算受害者。

因为身体比较小只,经常被同学欺负。同寝室男生趁着他洗澡的时候,给他泼冷水。上课的时候,抽走他的板凳。个子高的男生带头把他扛起来,像游街示众一样,在男生宿舍走道里穿梭。

他试图跟老师说过这样的情况,但老师只是淡淡回复:

他们只是跟你开玩笑嘛,你看,也没对你造成什么伤害。

没有肉眼可见的伤害,便不算伤害。林凯只能选择忍。

同伴的沉默,老师的忽视,让他的沉默变得更加沉默。时至今日,已经30岁的林凯,仍没有恋爱。他只是打趣说,有时觉得个子矮就像一种罪,不会有女孩喜欢我。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对于那些欺凌者而言呢?

@Cara 女 22岁 产品策划

“我是被迫的帮凶”

Cara说,我觉得自己也算一名欺凌者。

“当时班上有一个男生长得很胖,大家都一起孤立他,嘲笑他。如果我不加入欺凌者的队伍,那下一个遭到排挤的人可能就是我。

我后来回家和我妈提过这件事儿,我妈就说一句‘没人欺负你就行,别人的事咱们管不了。’

后来,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现在想起来,我挺恨我自己的。

作为欺凌目击者的Cara,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欺凌的协助者。因为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成为间接的霸凌者,被动响应着一系列的霸凌行为。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当她向值得信赖的母亲求助时,母亲的回答再度堵住了她唯一的希望。于是,恶行并未在此被终止。而一旦恶行没有被反抗,其实就意味着变相地纵容。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以上所提到的示例,没有一起的后果严重到关乎生命的消逝,但它同样是一种无法甩掉的阴影,永远嵌进了这些受害者的生命里。

可能无心的一句玩笑,或是玩闹般的行为,就可能对他人的一生造成无法意料的伤害。

而讽刺的是,所谓的霸凌总是会被当作“玩笑”轻易忽略,殊不知这只会让被害者永远活在阴霾之下。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无法轻易相信别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不敢自信表达自己、怀着悔恨度过余生……

霸凌一旦开始,当受害人寻求帮助,得到的却是找家长家长不管,找老师老师不理,所有的支援口都被堵死之时,就意味着ta将彻底放弃抵抗。

接下来,便有了越来越多的沉默,越来越多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积压,越来越多的无可逆转……

霸凌之错,究竟出在哪里?

△原生家庭

毋庸置疑,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原生家庭关系密切,家人,尤其父母,往往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若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缺少关怀,甚至有遗弃和家庭暴力的情况出现,其子女有更高概率成为欺凌加害人。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因为欺凌是一种学习行为,欺凌者往往都会有被攻击的经历,而攻击他人的行为则是从模仿父母的态度而来。

得不到应有的关怀或遭受虐待的孩子,会容易将痛苦施加于他人。缺乏正向的心理引导,就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

△ 学校

入学以后,学校同样扮演着和家庭一样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师,又是作为与学生交流最为密切的人群。

而教师又会因为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一位能够给孩子正面引导、行为积极的教师,往往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效果。

一位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则可能会成为“加害人”的温床。像之前我们采访里提到的林凯,就是因为教师的消极态度,导致以沉默来逃避问题。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也就是说,关怀与监督,都需要并重。

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才能够有效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

像澳大利亚就建立了政府支持的反欺凌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有可能是霸凌的加害者。除了体罚、性侵之外,一些看似“无害”的举动,同样属于霸凌的范畴。

韩寒原来就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自己考了高分,被老师诬赖说是作弊。老师明明知道自己冤枉了学生,为了面子,只好死咬不放。

把韩寒爸爸请来,爸爸非但不帮儿子,还踹了他一脚,只管跟老师道歉。

是,韩寒大可以退学,参加新概念,靠写作生活。而又有多少孩子的天赋,就这样扼杀在了教师的无形霸凌之中呢。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日剧《非自然死亡》第七集,就是聚焦于校园霸凌。

里面非常无奈地说出,往往是那些加害人完好无损地继续生活着,反倒是受害者的人生彻底颠覆,甚至戛然而止。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其实校园暴力的层出不穷,通常是因为

干预的不及时。

2010 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64% 的孩子被霸凌后,并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有 36% 的孩子在事后选择告诉他人,寻求帮助。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遇到霸凌,向家长、老师或其他可以帮助你的成年人告知时,他们的反应通常是:

A. 多大点儿事儿,就是小孩子之间打闹嘛!

B. 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

C. 别惹事,专心读书,这些事儿还能够烦到你吗?

所以,这使得在干预层面,处于保护者的群体就没有对受害人予以足够的重视。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家庭与学校在沉默的应对里,让孩子变得更加懦弱,缺乏自立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反抗看作是可耻的,只能顺从,以致招惹更变本加厉的欺负。

可见,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不武断以成人的经验出发,草率进行判断。而是多倾听,多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及时给予支持与干预。要正视孩子之间的矛盾问题。

毕竟如果在最信任的人身上都得不到支持与帮助,孩子就会陷入彻底无助的境地,默默承受一切。

而作为当事人本身,那就是永远不要丧失说出你遭遇的能力。

默默忍受,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加害人怎样利用你的弱点对你进行攻击,都无法为他们的行为合理化,甚至合法化。

不要自我怀疑,也不要自我逃避。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并且向外界寻求帮助。

甘肃少年被同学围殴致死:不该被纵容的校园恶意

2014 年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指出,美国 5 岁到 12 岁的学生有超过 20% 表示自己曾经被霸凌过,这意味着5 个孩子就有 1 个。

如此高的占比,可见校园霸凌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不容乐观。无论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正视校园霸凌的危害。

“只有好人沉默时,邪恶才能横行。”

面对那些向弱者施加暴力的欺凌者,多几分反抗,让他们意识到,恶行应该被遏制,绝非纵容。

面对那些这些身处黑暗的受害者,多一些温暖的光,拯救他们于无助,与他们并肩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