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劃片來了,還要為學區房瘋狂嗎

對於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張健一家而言,五月份的頭等大事是孩子幼升小報名。去年張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貸款200萬元,將五環外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換成東城區不到60平方米的“老破小”學區房,為的是對口光明小學。然而,與去年年底剛拿到房本時“再累為孩子也值得”的欣慰之情不同的是,如今卻要面對孩子能上哪所學校的不確定性,這讓張健一家都在祈禱千萬別撞上壞運氣。

牽動張健一家情緒的是一種新的入學政策——多校劃片。3月底,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穩妥實施多校劃片,隨後,多地出臺實施細則。截至4月30日,北京各區義務教育階段政策陸續出臺。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各區均深入推進多校劃片,為學區房降溫,減輕家長們的擇校壓力。其中,東城區規定:入學登記的實際居住房屋不動產權證書為2018年6月30日後取得的家庭,自2019年起該家庭適齡兒童將通過電腦派位的方式在東城區內多校劃片安排入學。張健家的孩子因此趕上多校劃片的第一趟車。

多校劃片意味著高價購買的學區房,不再能成為進入優質學校的保證,旨在為學區房的非理性膨脹降溫,但這能否真正緩解家長們的擇校焦慮?

“不再與優質學校捆綁,還是學區房嗎”

“本來還在糾結要不要換學區房,現在徹底歇了這心思了。”王玲玲家住北京五棵松附近,由於房子對口小學在海淀屬於二流二類,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將房子換成育英學校的學區房。今年出臺的多校劃片政策讓她熄了這個念頭。不過,換不成學區房,王玲玲將目標調整為優質民辦小學,“現在孩子才兩歲半,這幾年好好培養,爭取將來能考進建華小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玲玲講道,不管政策怎麼調整,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逐是無止境的,焦慮情緒不是靠“堵”就能疏解的。

對於北京海淀區的家長來說,多校劃片從去年年底就傳得沸沸揚揚。2018年12月,北京育新花園、文龍家園、上地東里、上地西里等小區的明顯位置都貼著幾張通知: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一零一中學上地校區、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將以多校劃片的方式招生。據悉,這是北京提出多校劃片政策以來,首次出臺落地到具體學校及小區的執行通知。

“不再與優質學校捆綁,還是學區房嗎?”不少家長問到。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多校劃片政策正在為學區房的非理性膨脹降溫,首先影響到的就是學校質量差異明顯的學區。

在西城區位於德勝門附近的一家房產中介門店裡,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房價沒有什麼波動,其實這項政策對整個西城區影響都不大。”

記者瞭解到,北京西城區由於各學區小學質量相對均衡,多校劃片政策影響不大,與明確房產時間的海淀、東城、石景山等區相比,西城區這一政策的表述也相對溫和,“學位不足時,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協調入學”。

但是,在不少城區,因為學區內學校實力差距明顯,像張健一樣懷著忐忑心情的新過戶家庭不在少數。

“學區房僅僅提供了進入目標校的可能性,萬一分到普通小學,我們心裡真的一時接受不了。”張健對記者講到。

“現在除了上地學區,海淀哪兒都不安全。”北京海淀區不少家長總結道。據記者瞭解,上地學區目前對應的幾所學校教育質量相對均衡,沒有過於明顯的短板。

政策落地可能比較艱難

所謂多校劃片,是指所購買的房產對應的學位不再綁定單一學校,而是對應片區內的多所中小學。這一政策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但多校劃片卻一直沒能落地。

自2014年起,教育部對這一政策的表述,從“對於城市老城區暫時難以實行單校劃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數和小學畢業生基本相當的原則為多所初中劃定同一招生範圍,優質初中要納入多校劃片範圍”,到2016年首次在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到今年明確要求普通中小學招生要“穩妥實施多校劃片”。 2019年成為決定此後入學政策風向的關鍵年份。

在業內人士看來,多校劃片是對日漸升溫的學區房的“精準打擊”。

為了保證教育公平,教育部要求從2014年開始在一二線城市徹底執行義務教育就近入學,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新問題就是房產與戶籍就此成為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學區房概念升溫。多校劃片旨在給學區房降溫,不過政策落地可能比較艱難。

花大價錢買學區房,孩子卻不能確保進入目標校,可能會引發部分家長的不滿情緒。去年北京八里莊小學招收120名學生,結果有270多人報名,最終100多名學生被調劑,引發不少家長不滿。同年8月,海淀實驗二小清寧校區因學位不足,近200名滿足招生政策要求,已經完成入學登記、材料審核的孩子未能入學,一些家長向海澱區教委要求落實政策。

北京市朝陽區曾經首次提出多校劃片,2017年6月30日後取得房產證的住宅不再對應一所學校。這一入學政策也讓部分家長多次到朝陽區教委要求溝通。2018年朝陽區入學政策已經刪去相關內容。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希望各區教委做好預案,對多校劃片這一政策落地會遇到的種種壓力有所準備。

人們更期待深化教育供給端改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理論上,實施單校劃片,必須滿足學區內有一所教學質量被廣泛認可的學校且學位充足的條件。多校劃片的實施前提是學區內教育發展均衡,學校質量基本相同。從北京市範圍看,眾多學區內部情況各異,多校劃片和單校劃片相結合,是保障入學機會公平的方式。

不管採取單校劃片還是多校劃片,始終難以緩解擇校衝動,都只是過渡措施。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均衡,要讓百姓看到政府採取縮小校際差距,為所有學生創造平等機會的努力。

“不少普小和重點中學建立了對口直升機制,也有的成為名校分校,可是我家對口的小學不見一絲動靜,我們這個小區的家長都非常著急。現在換學區房這條路又基本行不通了,大家都寄希望於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和覆蓋面再大些,儘快幫助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王玲玲講道。

破解擇校熱,根本途徑是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個好學校。為此,北京不少區謀劃了義務教育學區的再佈局。如朝陽區將工大附中、芳草地學校、八十中等優質教育集團擴容。不少區還承諾繼續增加優質學位,如海淀區教委提到,將加快學校新建改擴建工程,努力擴大學位供給;優化學校佈局結構,不斷豐富優質學位;加大資金投入和設施配備,擴大辦學空間,挖掘收生潛力;加強全區資源統籌調配,實施政府購買學位等。

“多校劃片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學區房降溫,但是靠堵緩解不了人們在教育方面的焦慮情緒,相對於教育需求端改革,人們更期待的是教育供給端改革。”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徐燕對記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