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古代历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国美食历史上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初期,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连饭都吃不上,其弟子只能四处乞讨,一天,偶得一些鱼肉和羊肉,由于大家都饥肠辘辘,遂将鱼、羊肉混在一起煮,发现其味竟鲜美无比,自此流传开来。据说,"鲜"字便是这般得来。

带你了解古代历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鱼和羊放在一起是鲜,但是孟子是不同意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为什么不说鱼我所欲也,羊亦我所欲也呢?可见孟子不同意这个观点。孟子认为熊掌是最鲜的,确实在春秋时代,中国的熊是非常多的。不但熊多,象也很多。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考证曹冲称象是假的。陈寅恪在《清华学报》六卷一期所刊的“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陈先生在该文中认为:《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糅附益于其间,特积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耳。”乃举《杂宝藏经》卷一“叶老国录”。意思就是说三国时期的河南是没有大象的,应该只有外国有。但是你可以看看河南的简称“”,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大象多,大家才把这个地方叫豫。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对豫的解释就是:“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从象予声。”所以三国时候河南这个地方应该是有很多大象的。再说会熊掌,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那个时候熊不像现在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在后世的很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是常见的,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曹操的《冬十月》:“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杜甫的《晚晴》:“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那个时候用来食用的熊掌是很好吃的,而且要吃右手,因为熊没有左撇子。古人说熊冬天冬眠,在秋天的时候把自己吃成一个大胖子,春天出来的时候熊都成了一个大衣了,营养都消耗没了。冬眠的时候主要就靠舔它右边的熊掌。熊掌为什么好吃呢?因为唾液胶质,所以熊的右掌更好吃一点。

带你了解古代历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当时商周时期的人们叫做左亚右玉,就是左掌稍微差一点,右掌是最好的。古人是怎么吃熊掌的呢?熊掌做不好,就咬不烂,做的太烂了,就会粘牙。不仅暴虐的商纣王,就连晋灵公也杀过厨子。清朝的宫廷吃熊掌还保持着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在旁边,因为熊掌太粘了,胶质太多,筷子起来以后,吃一口要用馒头擦一下,筷子才能打开夹第二个,要不然筷子就粘在一起打不开了。古人做熊掌,要先上来给熊掌放血,但是不能泡水,一泡水就会烂,因为熊掌至少要放一两年才能吃。先干着放血,放过血之后,用石灰把它擦干净,然后用石灰和炒米把熊掌包在一起放到缸里,防止氧化。吃的时候要用蜂蜜炖,炖烂之后再把它洗了,然后再下盐和梅,大概还有一两种花椒之类的,才能把熊掌做好。

有关熊掌美味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实际上春秋甚至更早的时代,主要传下来的都是故事,真真假假的都有。《吕氏春秋》中有很多故事,其中一个和熊掌有关。说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向自己的儿子提出最后一个要求,“让我再吃最后一顿熊掌再去死吧。”因为熊掌需要烧煮很长时间,楚成王的真实目的是希望拖延时间,等待翻盘的时机。但是,商臣一眼就看穿了老爸的诡计,命令手下直接动手,勒死了楚成王。可怜楚成王,临死前连顿熊掌也没吃成,因为做好熊掌需要的时间太长。

带你了解古代历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没吃着熊掌就死了其实也还好,还有比楚成王更惨的是没有吃着麦饭就死了,就是晋景公。晋景公非要吃新麦,因为麦子在那个时候是很少很珍贵的,大部分时候都吃黍,粟,小米高粱这些东西。新麦饭快煮好的时候,晋景公说闹肚子,要去上一趟厕所,结果到厕所里,就再也没有回来。《左传》里面就仅仅用了一句话描述了晋景公的死:“晋侯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接着说会熊掌的故事,到今天为止,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深受彭祖雨露沾染的那些苏鲁豫皖的大厨师们都要感到徐州彭祖庙,不但要祭拜彭祖,而且要打擂献艺。彭祖的名声很大,不仅孔子,孟子,庄子都提起过他,就连《兰亭集序》中也这样的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里的彭指的就是彭祖。北方大多数地区春节挂春联,基本上就是多子多福的一些吉利话,有的地方挂的是喜联,上联是苏子郭服,下联是姬子彭年。“苏才”就是像苏东坡一样有才,“郭服”就是像郭子仪一样有福,“姬子”就是多子的意思,“彭年”是因为彭祖高寿。所以彭祖不但是厨神,也是高寿的神。

带你了解古代历史中那些有趣的美食

这些年大家开始抢了,四川彭山就说彭祖其实不是徐州人,是四川人。彭祖是殷商时代的人,殷末之后没人再见过他。有人说有一个叫做老彭的人就住再彭山,他其实就是彭祖七百六十七岁以后,所以四川在那里建了他的各种古迹。我们的大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指出老彭是四川人,不是彭祖。彭祖是徐州人。

关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有趣的美食先聊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