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和大通的“約定”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四月高原,春意漸濃,沿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斜溝鄉上窯洞莊村乾淨筆直的柏油路一路向上,一座座休憩木屋、一條條木棧道在銀裝素裹的山坡裡勾勒出獨特的韻味。從以前的深山人不知,到現在的鄉村旅遊示範村,上窯洞莊村地蝶變源於雨花臺區的涓涓暖流。

“上窯洞莊村屬於腦山貧困村,我們在走訪時瞭解到位於該村的柏木溝景區有很好的自然、人文稟賦,有一定旅遊產業基礎。與當地的鄉村幹部交流中也能深深感覺到他們發展旅遊產業的願望。”大通縣掛職副縣長的南京市雨花臺區幹部黃海泉介紹,得知這一情況後,他們積極引薦相關企業,籌資金、做規劃。

“初步測算,今年6月就能建成運營,初期收益將達60萬元/年,可以使全鄉950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約400元。此外還能帶動當地勞動力的就近就業,改善景區周邊人居環境。”斜溝鄉副鄉長李國昌說。

南京市雨花臺區與大通縣,一個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區域,一個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服務基地,雖然相隔千里卻心手相牽,踐行著“攜手奔小康”的約定。

以蘇青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為契機,西寧市加大與南京市的交流協作。自2016年11月,西寧市大通縣與南京市雨花臺區結對以來,兩地全力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版,緊緊圍繞組織領導、人才交流、資金使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六個方面,不斷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南京市雨花臺區‘親戚們’的幫扶下,我們吃上了乾淨的自來水。現在村裡修建了蓄水池,自來水一直通到院子,養牛養羊再也不愁水的問題,脫貧就更有信心了。”去年冬天,斜溝鄉斜溝村村民馬有良家裡通上了乾淨的自來水,看著一股清泉流淌,他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

斜溝村是純回族聚居村。此前由於該村地勢較高,且原有水窖年久失修,導致該村60%村民的人畜飲水困難,吃水一度成為村民脫貧的障礙。

去年,大通縣安排扶貧協作資金13.8萬元,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檢查井一眼,埋設管道920米。項目建成後,徹底解決了斜溝村275戶1342人、700頭大牲畜、2000只羊的飲水問題,困擾村幼兒園80多名師生吃水難的問題也得到解決。

兩年來,大通縣共獲江蘇省扶貧協作項目資金3000萬元,援建項目11個,項目主要涉及產業發展、交通及水利小型公益設施,全部是與貧困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對援建項目的實施,大通縣高度重視,堅持一流的標準,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狠抓落實,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所有建設項目快速高效推進,深受幹部群眾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