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作者 / 汀妹

这些天,标准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以下简称CC)将推出王家卫作品修复全集的消息,在影迷圈疯传。跟着疯传的还有,CC上线自己流媒体平台的新闻。

原本没什么关系的两件事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只是小众圈知名的碟商CC,一下出了圈,被当作正在崛起的新兴流媒体看待。CC到底什么来头?

常看艺术片的影迷,一定不会陌生CC的片头。自1984年成立以来,CC就立下了只发经典艺术电影的宗旨。从1984年开始的镭射激光碟,到1998年的DVD,再到2008年的蓝光碟,CC发售了近1000套碟,一直坚守“伟大”的选片宗旨。这就不免让人匪夷所思,它是如何在奄奄一息的光碟市场找到自己一席之地?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光碟市场开始逐年缩水。好莱坞五大片厂,还会在电影上映窗口期后发售DVD和蓝光碟,但销量却连年下降。比如《星球大战》系列2016-2018年连续三年拿下北美蓝光碟销售冠军,销量却从2016年的548万降至2018年的301万张。

这些年五大片厂没有坐以待毙,华纳前CEO凯文·辻原当选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稳步提升了华纳光碟销量,被人戏称为“卖碟老总”。但目前凯文卸任,华纳紧随迪士尼的脚步,开始打造自己线上流媒体,巨头们费劲“抢救”光碟市场的运动就此作罢了。

商业片光碟市场的形势尚且如此,那么只发经典艺术片的CC是如何活下来的?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品味一流的“奢侈品”碟商形象,现如今凭什么又能进驻流媒体市场?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碟商CC的转折:

与Netflix背道而驰

CC的诞生,并没有什么大财团背景。1984年三个年轻人尝鲜发售了《公民凯恩》《金刚》镭射光碟,其中《金刚》因开创性的加入评论音频,具有收藏性资料价值,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这三人就是“Stein”兄弟 Robert Stein、Aleen Stein,与Joe Medjuck (另外一个创始人Roger Smith稍晚加入)。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CC版的《金刚》镭射光碟

隔年,看到加入额外资料的光碟价值的“Stein”兄弟,联合另外两个合伙人William Becker和Jonathan B. Turell成立了航海者公司(Voyager Company),专门为图书馆这类机构制作教育类多媒体光碟。同时,CC则作为其子公司运营,继续发售“特别版”电影光碟。这个“特别版”被称为“盒子里的电影学校”,他们把教育思维也应用到了电影光碟上。

其实“特别版”光碟搁现在,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闻所未闻。光碟里除了正片,还包含额外的丰富资料,预告片、评论、花絮纪录片、备用结尾、删除的场景等等。同时CC还精益求精,率先推出正确的长宽比画幅光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把控,“CC版”一跃成为当时家庭视频的行业标准。

1994年,五大英语出版集团之一的德国Holtzbrinck收购了CC母公司航海者公司20%股份,但好景不长,时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航海者公司就解散了,Holtzbrinck出售了其所属的部分资产。同年,Netflix诞生,嗅到互联网崛起商机的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开创了在线光碟租赁业务。不久,Netflix就通过方便快捷的租赁服务,干掉了线下租赁巨头Blockbuster。

《惊奇队长》里还隐喻了这一巨头的挽歌,“惊奇队长”从外太空“砸”进地球的第一个地方是一家碟店,这家店正是Blockbuster全世界仅剩的一家标志性商店。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此时的CC,走上了一条完全与Netflix背道而驰的路,它不仅不转战互联网,反而越做越小众。之前CC还做着大众的《雨中曲》《绿野仙踪》等耳熟能详的美国电影,后来搭上Janus Films,这个几乎一手将世界艺术导演作品带到美国的发行公司。CC转型做起了英格玛·伯格曼、黑泽明 、 弗朗索瓦·特吕弗、小津安二郎等大师作品。

从美国经典电影转向欧洲艺术片之后,CC也就成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CC。别具一格的包装设计品味、以导演为中心的独家“资料”,让CC碟成为了真正的“藏品”。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CC的小众生存法则:

成为奢侈品般的“藏品”

要让艺术片粉丝买单,自然要在包装与内容设计上花功夫。

2015年国内CC 粉自发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在回答“CC对你意味着什么?”时,都给出了“象征品味”的类似说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逼格。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CC选取作为封面的场景,设计得简洁而具有质感,与大牌奢侈品的设计路数不谋而合。“封面设计”在越来越走向收藏价值的光碟市场中有多重要,影迷小吴举了一个例子,主要做海报设计的Mondo“下海”短暂地做过一批碟,这批碟也就特别在封面设计,但现在这批碟已经成了高价难买的绝版碟了。

CC第二点改进的当然是额外资料的内容制作上。CC完全遵循“导演中心制”,宣称要成为“导演肚子里的一条虫”,与导演及相关电影制作人密切合作。推出“Director Approved”的导演原版系列中,即使已故的导演,CC也严谨地找来大量研究性的文字及影像资料,深度自然是一般制作特辑无法比拟的。“看一眼CC碟的目录,不仅多而且种类丰富,方方面面资料都涵盖了,你一下就明白为什么它值得买。”影迷小吴说。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为了符合收藏的需要,CC还为发售的每套碟编号。2号《七武士》、5号《四百击》、13号《沉默的羔羊》、140号《八部半》以及这两年国内热销的804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迷小吴不避讳地说, CC利用了收藏者心理,“你可能没打算收藏喜欢的那张碟前后号,但是买都买了,就会想要它们摆放在书架上时,是连起来的、完整的、好看的。”

CC的DVD定价在每张29.95美元,蓝光碟定价在每张39.95美元。平时官网上大部分碟都会有8折的优惠,每年会有两次24小时闪购五折优惠。影迷小吴说,他周围的 CC粉几乎都是在那天买碟,那天大家都会有一个心理,即使不怎么喜欢的碟,都会一窝蜂地购买,能买多少是多少。

2006年,CC直接做起了胶片修复。与世界修复技术首屈一指的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牵头成立的世界电影基金会深度合作。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国内杨德昌导演的《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是经由修复才能以完整清晰的样貌展现给世人。

后来每年影迷都越来越期待CC“今年会修复什么电影”,CC干脆开始每年以猜图的形式发预告,跟影迷玩起趣味性的游戏。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CC正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一边赚足名誉资本,被影迷奉为“艺术的象征”,一边刺激了影迷欲罢不能的购买欲。但另一方面,光碟市场整体大形势不容乐观,CC也不得不依靠大公司做发行,2005年起,交由美国著名的公共媒体PMI旗下的家庭视觉娱乐公司(Home Vision Entertainment ,简称HVE)代理发行,2013年CC又转向了索尼家庭娱乐(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简称SPHE )。

最后经营小本生意的CC,没有完全放弃线上流媒体。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殊途同归,

CC加入流媒体竞争

2007年,已经成为线上碟商巨头的Netflix,又富有商业嗅觉地开发起了线上视频点播业务。一时间,视频点播网站丛生。2008年,CC相中与其品味相投的MUBI,MUBI被称为独立电影界的Netflix,每天只提供30部的精选片单,供影迷在线点播观看。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2011年,不满足于MUBI平台的CC又相中正在崛起的Netflix的对手hulu,这时候CC还是被哄抢的香饽饽,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流媒体中,CC就是打差异化的内容提供商。CC兜兜转转,2016年中止与hulu合作,转向与华纳兄弟运营的付费电视网TCM旗下的流媒体Filmstruck合作。

CC与Filmstruck合作比较成功,华纳希望Filmstruck能够吸引那些对Netflix和Amazon Prime体验感到不满的观众。与其提供庞杂的内容,不如帮助观众选片。CC总裁Peter Becker透露,Filmstruck第一次将策展思维引入流媒体,提供电影节般的主题选择和艺术影院般的引导服务。CC一度将艺术品牌价值附注在Filmstruck,吸引了大批粉丝进驻Filmstruck,让严肃电影爱好者找到了流媒体的家。


碟商CC进驻流媒体市场背后的利基策略


但华纳这颗“大树”底下并非乘凉之处,前两年对流媒体还持观望态度的华纳,2018年决心整顿自家的流媒体业务,小众的Filmstruck被首当其冲地关闭了。随后,华纳遭到了著名好莱坞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内的4万多名粉丝的联名上书,请求撤回决定。但华纳数字网络的负责人遗憾地表示,“虽然Filmstruck拥有非常忠诚的粉丝群,但它仅是一个利基服务而已。”

利基战略本来是为了避免在市场上与Netflix这类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选取被其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有获利空间的小市场切入,找到立足之地。CC也是从碟商中,如此转型发家的。但如今,却遭到了华纳的当头一棒。

于是我们看到了,CC今年4月8日自食其力地做起了自家的流媒体生意。所有北美地区的用户,每月支付10.99美元或是一年支付99.99美元,就将能够享受近1000部CC版影片的线上点播服务。目前CC的月费低于涨价后的Netflix,价格上,尚有一点竞争空间。

当然CC流媒体最大的竞争力还来自于提供“策展性的选择”,吸取了与Filmstruck合作的经验。这一次,CC为影迷在每个星期每一天,都推出不同的节目,周日聚光灯单元,周二短片单元,周五双重特写等等。CC还将开启一系列线上知识付费的课程,比如15分钟的电影课等。

与Netflix背道而驰的CC,最终走上了流媒体的道路,但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前鲜有出版华语片的CC,今年连连放出两弹“成龙《警察故事》系列”与“王家卫全集”,或许正有意试探着华语区市场的可能。在CC到来前,奄奄一息的国内光碟市场,有谁会突围?又有谁会成为打利基战略、从巨头中分一杯羹的流媒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