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高考还有28天,怎样调适心态完成最后的冲刺?

距高考还有28天,怎样调适心态完成最后的冲刺?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就要来临,每个有高三学生的家庭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是的,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看过《最强大脑》的朋友们都会知道,很多孩子的智力和学业水平相当,心理素质上却有差异。如果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注意培养孩子应对压力的素质和平常心态,能帮助孩子应考加分不少。

冲刺期的努力没有看到成绩

距高考还剩下28天,学生们的学业也进入冲刺期,这时候有个现象,越临近考试,孩子们反而越疲劳、焦虑、学不进去,甚至还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等症状。

其实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越学越差的情况,总是感觉不清楚,提不起精神,虽然已经尽了很大努力在投入学习,但是成绩并不见明显起色。

还有的学生会出现“努力反常”现象,即越努力学习,成绩反而不升还降了。

努力和焦虑程度适中,成绩越好

这里面隐含着大家的一个错误的潜在的认知——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成正比关系,即越努力,成绩可能就好。可是我努力了,成绩却不好,就会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以致放弃的心态。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简单的任务下,动机越强,效率也越高;但是在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呈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高,而动机过强会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距高考还有28天,怎样调适心态完成最后的冲刺?

高考是个复杂的任务,中等焦虑效率最高。当学习陷入平台期的时候,先调整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情绪,成绩没有随着学习的努力而上升,说明大脑已经“用力过头”了,在疲劳的状态下运转已经没有效率了。这就该提醒自己减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给自己心理减压。劳逸结合,适当休息。

学习进入平台期,难在突破

学习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一直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的时快时慢,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减少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努力。

学习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1、 开始学习阶段:刚入门学习新事物,比较困难,提高较慢。

2、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掌握了初步的技能,有了基础,或者找到学习的规律后,成绩明显提高,信心和兴趣大增。

3、 学习平台期: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剩下的就是克服疑点、难点,提升较慢。

尽管学习者很用心,但成绩提升不大,有时还会有下降,处在一种迷茫和停滞的状态中。

4、豁然开朗期:学习者坚持学习,改进方法,不断探索,掌握新规律,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能力达到新高度。

所以当学习进入平台期时,不要气馁,要自信自己已经快接近最高水平了。这时需放松心态,寻找方法,心平气和的学习,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确看待分数

进入高三,各种模考,测验多了起来,每次考试成绩总会牵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其实,这些分数排名对高考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通过测验发现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分数上。

把每一次的模考当做高考的前奏,考完后总结卷面,发现问题。考差了不要担心,还有时间来弥补具体的知识点,做个重点的突破。考好了也可以分析幸好这些知识点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可以想想自己在哪些点上曾经陷入怀疑,或者这个点再升级难度如何,或者未曾考到的相似的知识点是否可以串联。

把自己当成一个考试的分析者,站在教练的角度来,而不是一个分数的被动承受者,你会发现更多的主动权和探索的热情,也不会被分数牵动喜怒哀乐占用了过多精力。

学生如何看待分数也和学习动机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距高考还有28天,怎样调适心态完成最后的冲刺?

认知内驱力是孩子自身想要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这种动机下,学习指向获得知识本身,成绩好坏都是用来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种稳定的内部动机。如果考砸了,这种学生会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里需要查缺补漏?分析自己还有什么潜力可以提升。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这种动机下,孩子需要战胜他人,获得自尊心。这是一种外部动机,孩子会需要确认自己的分数排名在群体中的位置,有强烈的竞争欲望。

附属内驱力的孩子学习是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在这种动机下,孩子追求良好的成绩,目的是为了获得赞扬和认可。如果考砸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向家长和老师交代?

学习动机越内部,越稳定可控,越能正确减少分数排名的扰动,坚持专注在自己的学业和具体的问题上,也越少焦虑,优化自己的学习,而不断可持续发展。

而把学习动机放在和他人排名竞争以及外部师长的赞许和认可上,考好了容易认为是靠运气,考不好容易归因为自己天资和能力差,一蹶不振。

距高考还有28天,怎样调适心态完成最后的冲刺?

著名心理咨询师丛中老师曾写过《高考前的心理准备》的文章,告诉大家成绩是日常水平综合水平(不是最差,也不是最好)的反映,不期待超常发挥,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即可。

生活和学习都保持稳定的节奏,不过度焦虑。科学用脑,劳逸结合,要知道高校录取的是成绩,不是强烈的愿望,更不是辛苦程度。

接下来就是慢慢熬过这段时间,让考试日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以平常测验的心态来应对高考,会发现高考“不过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