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古代的渤海國指的是哪裡?有哪些說法?

鐵錘歷史


渤海國的建立是隋唐兩朝持續對東北地區用兵的結果。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也未盡全功,唐太宗嘗試一下後也草草收兵,直到武則天時代薛禮徵東才徹底消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和後來的朝鮮高麗沒有關係,只是一群漁獵民族建立的國家,以長白山天池為核心區,主要控制圖門江流域,松花江上游地區,綏芬河流域,興凱湖地區。注意一下,這些地區都是山區林地。

此時的漢人控制著遼河流域和大同江流域,這一帶是丘陵平原,更適合農耕。

東北西部的大興安嶺地區是鮮卑人的發源地,從人種學上看,鮮卑人和高句麗人更接近漠北的漁獵民族,東北的高句麗人更多的保留了漁獵文明,西部的鮮卑人則更多的學習了遊牧文明。

此時的東北平原屬於沼澤地,成了兩個不同文化的緩衝區。

隨著漢末中原地區的混亂,人口銳減,曹魏不得不吸引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由此埋下了五胡亂華的禍根。

鮮卑人南下之後,東部的高句麗人開始瘋狂擴張,這個趁亂占人老家的行為,讓鮮卑化的隋唐政權都很不滿,最終導致高句麗政權徹底被消滅。此時的唐帝國已經完成了向農耕文化轉型的過程。雖然保留了遊牧文明的特徵,但是對於山地的漁獵民族依然沒有更好的統治方法。

在把高句麗貴族內遷後,當地的漁獵民族還是需要管理的,於是唐朝扶持了高句麗人中的一個家族,建立了渤海國。

渤海國的名稱由來一直沒有定論,史書中有記載的是冊封大祚栄為渤海郡王。這裡面有兩個細節需要討論,一是“大”姓是否真的存在?二是為什麼冊封為“渤海”郡王?

高句麗人的王族姓高,這個姓氏是在高句麗漢化以後出現的,高姓在中國北方是大族,當時在遼東半島上的高姓分支自稱高氏渤海堂。高句麗政權漢化過程中,不可能不混入漢人血統,既然選擇了高姓,那麼混入高姓血統的可能性最大。

大祚栄自稱高句麗王族後裔,卻不姓高,而是自稱姓大,這是第一個疑點。渤海國曆經幾百年,後世卻沒有形成大氏,而渤海國最大的一個家族姓氏依然是高。

由於渤海國史書沒有保存下來,很多細節無從考證。只能大膽推測一下,再詳細論證。

大祚栄確實姓高,但是考慮唐朝對高句麗的反感,不敢自稱姓高,而是自稱姓大。按照高氏族譜的說法,大氏為皇家專用,三代以後就要改回高姓。也就是說,沒繼承王位的皇子,第三代以後就不能再姓大了。

渤海國政權靠近的日本海,在古代一直被稱作鯨海。渤海郡王的稱號不可能來自地名渤海。

結合遼東高氏渤海堂的情況,最有可能的冊封依據就應該是渤海堂高氏是大祚栄的祖先。

這樣就強調了渤海人的漢人血統,也不必追溯高句麗的歷史。此後,幾百年,渤海國一直以唐朝屬國身份存在,歷代王室都有人在唐朝學習為官。

關於渤海古蹟和考古資料匱乏,有一個事實需要引起重視,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在東北地區大肆盜掘文物,其中渤海古蹟和史料幾乎被徹底抹殺,這其中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日本人故意隱瞞了歷史真相。因為渤海國的存在,打破了日本人鼓吹的東北環日本海文化的獨立性。直到今日日本人也不肯交還渤海文物,實在是賊心不死。


雨水空瓶子


渤海國,是由靺鞨族,也就是滿族人的祖先建立起來的,粟末靺鞨因為生活在粟末河流域而得名,粟末河其實就是松花江,而“靺鞨”的意思就是“山林部落”,所以其實渤海國民族的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這個意思也就指出了渤海國的位置便是在我國東北。

靺鞨族在與高句麗的歷次戰爭中逐漸式微,被趕至遼河以西,隋朝將其安置在當地,是為“遼西郡”。

到了唐朝的武周時期,此處為營州,此處有著高句麗、契丹、奚人、突厥人,當然還有我們所說的靺鞨人,此時的首領叫大祚榮,也就是渤海國未來的創建者。

公元696年,契丹人李盡忠首先向武周發難,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史稱“營州之亂”,武則天很快調兵將其鎮壓,李盡忠戰死。

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在此次叛亂中也加入了反對武周的行列,被李盡忠封為“大舍利”官職,李盡忠死後,武則天對他們採取招撫政策,乞乞仲象被冊封為“震國公”,乞四比羽卻拒絕冊封,武則天派同樣受降的李楷固追擊,將乞四比羽斬殺,乞乞仲象也被波及病故,大祚榮繼任,大敗武周軍隊。

公元698年,突厥與武周反目,從此東北地區與中原的武周又了一條天然的屏障,於是大祚榮在東牟山,也就是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建立政權,自創“大”姓,自稱“震國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復位,大祚榮向唐朝稱臣,被封為左驍大將軍、渤海郡王,將其所統地區命名為忽汗州,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

從此,震國逐漸以大祚榮的爵位“渤海”為名,從此,渤海國成了新的國號。




明離子


渤海國地理位置上,黑吉遼三省的東部,以及俄羅斯錫霍特阿林。 首都是上京龍泉府,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


東聖明王


唐渤海國在今寧安市東京城漖海鎮,現有宮殿的城墻一部分,和宮內石燈一座,西南緊臨鏡泊湖,傳說還有公主墳一座,對於渤海國的史書真沒有保存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