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你是如何理解的?

覺行者wy


把生活當作自己的道場,把俗世作為自己修行的師傅,就是一場修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無味無覺,更不是遁居山林的修煉。修行在我看來是有積極的入世態度,把握好人生的尺度,進退都有餘量,不急不躁,淡定如初!修行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求索,走彎路,犯錯誤也是有的,所以錯了能及時改正,也是修行!修行歷練的是身體,卻是修的真心!當我們隨著修行,人生不斷充實,人生也會豐滿,即使面對風雨,我們也會無懼無悔,依然決然的前行。修行讓我們自己更堅強,自己更有耐挫力,這樣的人生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修正到真正像個人。與動物的區別越來越明顯,乃至於成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這就是修行。

我們人為什麼要修行呢?就是因為我們人本來也是動物,可是我們人有智慧啊,我們有禮儀廉恥,我們有大愛之心。這是我們人,跟動物的最大區別。

可是,我們人很多時候,私心作祟啊,勾心鬥角,慾望爆棚。這些思想行為,總把人拉往動物的行列中去。所以呢,修行就是在跟這些狀態作鬥爭,以爭取儘量的趨於完美人格。

社會生活文化中,要有文明,要忠孝禮義廉恥,就是要人人能修正過來,做一個真正合格的人。道家文化,也有修行,也是如此,但更加註重於修身,克己。佛法中,也是如此,講究要達到明心見性,找到本來面目,不僅僅是成為完全人格的人,還是要將來成佛的。

修行目的有深淺,成人成仙成佛。但最起碼,都要修人格。您說是嗎?(本人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


命理師陳一宏


每個人一生、每一天,遇到的一切,都在現實生活中修行:帶孩子做到安全防近視、做好每一頓飯不致“三高”,開車的專心駕駛不玩手機,上學的學生專心致志不分神,經營的守法不貪想昧良心錢,朋友圈、網絡上的顯露沉寂,現實中的行為做派,面對誘惑,攀比、勢利,流行,如天氣般變化的人高潮、低潮時期的內心,經營中的起伏,面對手頭的工作,遭遇的病災危損,各個年齡段,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成人工作創業,老人祛病養生,等,各行各業人們在追求自己欲實現的目標的過程中,或在每天平凡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工作態度,心性修為,都反映一個人的修行水平。火車、飛機上行為修養,田間插秧勞作的農民,一舉一動,都是修行的顯現。

道理人人皆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堅持則難!所以,能做到,就是人生修行。

人生途中,其喜怒哀樂、得失譭譽,悲歡離合、成功失敗的經歷,都是修行的歷程。

有中年夫妻倆,在路邊小屋,經營豆腐坊,木製小型器具乾淨精巧,一貓悠然相隨,二人和言悅色,不急不躁,泰然自若,精工當下。而小店由平凡而逐漸紅火:因豆腐純正優質帶自然勝過附近多家。

而近見一些名利強盛者,盡顯驕矜之氣,而驕兵必敗。

悟空有了七十二變(如今天人們學得某本事),上天入地顯擺,終要入老君爐煉、五指山壓,再上取經之途。

而不同境界的人現實當下修為決定後續之果。

人人都在西天取經的路途上,與自己的人性“貪、嗔、愚、痴”作鬥爭,要“八戒”,最後要“悟空”。

一路上遇到妖魔鬼怪,種種歷險,劫數,就是每個人紅塵中遇到的各種需要解決的生活、工作、家庭、疾病、利益等方面的現實問題。

觀音菩薩暗中觀察但不全力干涉幫助唐僧師徒取經遇到的困難。只是適時、關鍵時候點化。指點迷津。悟空或單打獨鬥,或追根溯源,四處搬兵,戰勝妖怪。 冥冥之中,實在筋疲力盡,心灰意懶,又有觀音菩薩(如人間明師)適時顯現點撥。但幫助你卻不包辦、代辦一切,得到你之所得,受你該受之苦,困難仍然靠自己克服,此為教育成材之道。

天無絕人之路。唐僧師徒及現實中的唐玄奘歷經艱難而圓滿成功。給今天當下人們啟示:無論遇到多少現實中何種壓力,困難、茫然,阻力,只要內心存有信念、希望,堅定不移往前走,終能走出人生沼澤地,迎來勝利的時光。

在人生未知的路途上,福禍相依。悟空最後取經成功,目標實現,封“鬥戰勝佛”,他沒有欣喜若狂,回花果山顯擺慶賀,而是淡然處之,人年紀大了,經歷酸甜苦辣多了,對世像看透了就有了平常心: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五十歲人不要求十歲、三十歲人具有老成得道之心態。每個人生命時段當下喜怒哀樂成敗悲歡得失變故及經歷,都是修行。每個人在自己人生軌道上運行,不要剝奪或出於好意去破壞打亂干涉他人的“生活修行”:小孩摔了跤,靠自己爬起,自己的作業自己做,自己工作攢了錢,買了車,遇到疾病痛苦,損財變故榮辱得失,都是修行的過程。

真實的唐玄奘,取經成功,回大唐繼續譯經。

今天的人們,五十多歲人們,千辛萬苦,下一代長大了,任務完成了一部分,又要帶孫子勞碌,對抗自身疾病、孤寂,這又是一段新的修行。

專業化的煉功,隱士型的修行,是尚試擺脫紅塵中的各種物質利慾誘惑,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知人體內在的潛能。

修行,就是一個人在現實中如何面對遇到的問題予以妥當處理,戰勝“妖怪”。每個人不同年齡段遭遇的磨難經歷,不斷提升著人的境界。


啟心武道


我個人對於"修行"二字是這麼理解的。什麼是修行?聽起來很高深很玄妙的感覺!是不是一定要跑到寺廟裡去參禪去拜佛去唸經?是不是非要斷絕塵緣跑到深山裡面去隱居去行氣去打坐?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形式而已,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寺廟不是在深山,而是在鬧市!它不能與我們的現實社會脫離!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修行的過程,修行就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面對的種種柴米油鹽的鎖事就是修行!每天用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來應對身邊的人和事,就是修行的題目! 修行就是在不斷學習和考試這些題目! 也就是在每天的為人處事中,時時檢查反省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有無偏差,一旦發現,隨時修正,不再重犯! 保持永遠在不停的改正錯誤中,使自己的言行不再出錯或少出錯,使自己的人格越來越完美,思想越來越理智,精神越來越輕鬆,成就自己能夠心安理得,無怨無悔,問心無愧的人生! 這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修行了!


根據道家和佛家的關於宇宙人生的學說,人的身體有消亡的時候,而我們的精神是不會隨之消亡的,而是帶著今生所有的善行惡行的考試結果步入另一段旅程!所以往往學過佛和道的人,懂得因果定律,懂得宇宙人生的自然運行規律,更容易看破放下世間的煩惱糾葛,思想也更加霍達明朗開闊! 也更著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在意追求盡善盡美的人格,在日常的為人處事中,更不計較個人得失,捨得為別人付出,與人為善,利益別人,利益大眾,服務於社會公益,注重積功累德。內心能始終保持平靜和悅,而且不懼怕死亡,能很冷靜地看待生死。這就是帶有精神信仰的,思想境界又高一層的修行了!


行雲流水心


什麼是修行?修和行是兩部分。修是學習,思考。行是實踐。修行是我們接近和了解真理的過程。

佛道都講究修行。佛祖為什麼拈花,而迦葉含笑?那是因為花的美好,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佛祖做了因,而迦葉表了果。

我們修,在書中知道失戀的感覺是撕心裂肺。撕心裂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用文字是沒辦法表達出來的,只有到你真正的失戀了,你才能夠深深的體會到。

所以禪宗講究悟。這個悟是要你真正的體會,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所以你要成為魚。因此凡是高僧,必然要託缽乞行,遍受人間疾苦,而後才能盡知人間百態,而通達大智慧。

所以修行,就是學習和實踐的過程。

另外我要說一下,真正的修行並不辛苦,而是非常開心的。如果修行只是前面吃苦,後面享福,那麼不成了零存整取,又有什麼意義呢?

修行的苦就像是我們在健身房的揮汗如雨,身體辛苦,但是精神快樂。所以我們才會看古代的那些高僧,能夠結草為廬卻心如止水。

去年夏天,杭州最熱的時候四十多度。我去當了幾天的裝卸工。當時熱的透不過氣,但是我心情特別的愉快。因為我去當裝卸工的目的,就是想近距離了解這些人,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支撐他們如此堅持。我想那些修行的人大抵應該如此吧。

可惜,現在的社會,修的人多,行的卻越來越少了。


五傷先生


儒家經典《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漢傳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吾道教經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見性回真”之說。可以說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修身學問重在養性見性。

那麼什麼是見性了?見性就是修行,修行的三個境界皆有見性之功:

第一我是我,第二我不是我,第三我還是我。

觀空不空,未見有空,觀空有空,空以無空;

空不自在,空無定空,空和己身,己身入空。

見亦不見,不見亦見,有我為我,無我為我;

有我是我,無我是我,我不是我,我即是我。

這裡的我有性有不性,雖我後還是我,但我已不同。這有什麼利益了?這對大家生活休息都很有好處。我們常勸人不要沉迷?如何不沉迷,我不是我就不迷了啊!如果我還是我,我還是喜歡,但我不僅不迷,我還能置身事外的看我做事,這不是可以做的更好了嗎?

這麼好是不是很容易啊?說實在的這很難,只能說大家看機緣吧!打個比方,我們日常過沒有紅綠燈的馬路,是不是不用計算車會不會撞我們?其實我們潛意識中已經計算了。

再打個比方吧?爹媽和我們的審美還差不多,但我們爺爺奶奶和我們的審美就很有差距了?你覺得這些差距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這都是後天文化影響造成的。

而這些潛意識中更深層的意識便是吾等之性,如果大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潛意識,便近於見性。我們道教有四心,十迷之說,大家瞭解一下這個,對大家見性幫助很大。

四心者迷心、悟心、修心、證心。

迷心者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氣、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聖也,迷事者,

所以興揚一直勸大家不要迷信啊!迷信一直是道教反對的,也是實實在在寫在道教經典中的。反對不要迷信道教者,不僅不真信道教,也是對道教經典的離經叛道!

這裡其實就是在說大家見性的方法,破除迷!便能悟,繼而修行得證。

說白了大家日常中做到不迷信,有所悟時便是悟心;以此為樂,常常修行,此為修心;如幸有所證便是證心。為什麼這裡是證了?道教修行又叫修真,就是通過修行不斷破除迷茫,見得真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心態、行為、運氣、德行、為人處世等等都會有改變,這些改變便是證明。

如果大家越修心態越壞,行為越差、運氣越爛、德行越惡、為人處世越來越遭人厭,這也是證明,證明你方法有錯,發心也有問題。

反之,如果可以做到這一切變好,便是修行有成。但不管是有成,還是失敗都是見性的契機!只要不放棄這份求真,向好之心,便有見性之機。

也就是說如要見性發心以讓自己變好,以求真,以不迷信的心態最佳,再以此心生活自然有見性之機。


全真道士梁興揚


什麼是修行?你是怎麼理解的?

普通人就要修養。宗教人士叫修行。究竟什麼是修行?是指有信仰的宗教人士的修煉或者修行經法與自我本性的過程。是一種刻苦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悟性活動。包括:思想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如何克服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是否符合信仰規範。即一刻接一刻的斷惡修善,修行德行。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寬廣,視野更寬闊的個人修養水平。總之,修行就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覺悟。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的核心或者就是修行的宗旨。


慈音1


“修行”這個詞是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挺普通而又很普遍的詞語。普遍人們會認為“修行”是針對宗教中的信徒們而言,與沒有信仰的人無關,實際上人生一世無論有無信仰都在潛移默化中“修行”,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也沒有認真去思索探討而已。“修行”與“修心”其意義都是一樣的,因為心支配一切,人的言行舉止都是由心指揮著,所以說萬物都在“修行(修心)” ,無心的想修的有顆心,有“心”的是向更高層次修。“行即行為就是言行舉止”,無論做什麼都是在“修行”生活、工作、學習、做人、做事等都是在“修行(心)……修行就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吸收好的正能量的東西,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悟性,開拓視野開闊胸懷,拓展思想提高心志,踢除自己的壞的錯誤的不良言行舉止等……


行者唯我獨行


1、什麼是一個人的修行?

就是在生活中,做好當下該做的,懺悔不該做而做的,圓滿該做而沒做的。這裡的“該”與“不該”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自己在互動中相對應的身份和職位的相應要求。明確和把握住自己的身份和職位,踐行好了,就是修行好了。所以,修行是一件明瞭的事,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例如,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健康,是父母該做的;這個責任缺失了,是父母該做未做的;而過多幹預和參與孩子的學習、打罵孩子等,是父母不該做而做的。父母以這些方方面面檢視檢討自己的言行,誠摯懺悔自己的錯誤,並永不再犯;彌補和圓滿自己的過失;不再讓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缺失,一直把當下做好。這樣,就是把親子關係方面的錯誤言行“修”好了,相應的修行也就過關了。

2、要真正的修行,就要警惕不讓自己落入虛幻的修行幻像裡。

現在,很多人熱衷於修行。追求明心見性,開悟成佛,是靈脩人的普遍心態,甚至還會聽到有人自豪地說:“我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大有生命不止,修行不停的架勢。但是,有些人貌似一直在修行,卻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和不面對。我只能說這不值得羨慕,反而讓人有點擔憂,因為他有可能一直在追求一個修行的幻像而已!到頭來只是一場空而已。

懺悔的淚,沒有永不再犯的心,是虛假的。感恩的話,沒有敞開、柔軟的心,是不真的。都說要跟父母鏈接,可是父母的電話卻不能耐心地聽,必定鏈接不上;都說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卻還有許多與自己臉面有關的要求,其實是聽不見的。還說對另一半的愛一直都在,卻對對方不合自己心意的事耿耿於懷,溫情和陪伴不復存在。還有人說,我不屑於做形式上的事,殊不知,用心做好這事上的形式,它就不只是形式,而是一件令人感動的實在的事了!

3、要真正的修行,就要放下修行的念想,歸於平實的生活。

真正的修行,就是本然的行走坐臥,吃喝拉撒,為人處事而已。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執著於修行,沒有真正的成長。反而是:放下修行,可以持續踏實地成長!人間是生命成長的道場,生活是老實做人的地方。回到生活中,做好當下該做的,圓滿該做而沒做的,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讓自己放下虛幻的修行的念頭,安於平實的生活,讓自己和周圍的人感覺快樂自在,足夠了。這樣,還用所謂的修行嗎?不用!

在生活裡修行,在修行裡生活。這是生活的本義,也是修行的真諦。


郭三滿


修行悟道是擺脫和超越感情、世俗、名利、慣性思維,能夠切入事物的本質,掌控事物的變化規律,通達萬物,是轉凡成聖的證悟過程。就是轉邪知邪見為正知正見;轉凡夫知見為佛知佛見。明理即通,見真即透!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為了求證正法,得到開悟。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修行是為了在社會竟爭中少受到傷害,更好的保護自我,從而更具有競爭力。修行是為了在繁雜的社會競爭中更能看得清。取捨自然,從容。看淡得失,知進退,看穿生死,證悟佛道之法得以解脫的途徑。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是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迴而努力的方法。修行開悟在心,也沒有一定要出家的必要,能放下此心處處是道場。

修行和求道是兩碼事,他們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都是崇拜者只是學習態度不同。一個是求證,一個求知。因為道原則是"不是不"。左則迷,右則離。

談到修行,人們不禁把它和“迷信”聯繫在一起。修行學的是修行的境界,是一個高遠人生境界的追求,但這並不等於說退出現實生活,更不能說是遏制了自己生活的慾望,反之,表現出對生活的摯愛,是不願像凡夫俗子那樣糊里糊塗的被本能慾望和身外異己力量所左右,提升自己更好駕馭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的心靈放置在一個心靈安靜的極致狀態下,是心靈獲得最大的自由,是智慧,是一種充實,坦然。

只有把名利看穿,得失看透,做人才能從容自如。修行的境界,做事做人,自感輕鬆,勞者謀其食,君子重名,小人重利~~~~~~一切原本如此,其言其行,就無驚異之處了。勞者抑其欲,而賦其利~~~~~~~與人為樂,樂然處世。事謀其上,而求其中,知其下,近己力,而求上。處世有何苦?心地光明,眼界寬闊,深明是非,謹慎取捨,見譽不喜,遇毀不慍。心中常蕩然無一物梗塞,此為做人之理,學佛之道。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工程。修行是求證道突破人生境界開悟真知的過程,是使我們的生命從缺陷走向圓滿的過程;是使我們的生命從煩惱痛苦走向解脫自在的過程;是從認識生命到改造生命的過程。對待財富就應該順勢而為,不住於心,取捨從容,以無愧於心無愧於事為本,不強求不放過,閒時盡善其身。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