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做稳了国君之位后,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曹共公,一个是郑文公,在文公流亡时,这两人对文公都非常轻慢、无礼。文公认为报复他们的时候到了。
文公五年,晋伐曹,向卫国借道,卫国不情愿,于连卫国一块儿攻伐。
卫侯顶不住,只好讲和,文公不许。卫侯即欲与楚国结盟,国人都不支持,就联合把卫侯赶跑了。
晋军攻入曹国,文公当面把曹共公连讥带讽一顿。同时,想起当年对自己不错的曹国大夫僖负羁,令军队不准抢掠僖负羁的府。
文公这叫恩怨分明,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对我好的报恩,对我不好的报仇。
正在这时,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
这就让文公有点为难了。因为,当初流亡时,宋襄公和楚成王对文公都很好。文公应该帮谁呢?帮任何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
先轸出主意说,可以暂且扣留曹共公,把曹、卫之地分给宋国,楚国势必回军救曹,这样宋国之围自然就解了。
梅轩曰:这实际上是一个更早版本的“围魏救赵”。
文公采纳先轸之计,果然楚成王从宋国撤兵,晋兵也当即从曹国撤出。这样,既救了宋国,又没有与楚国开战,可谓两全其美。
但是,楚国的大将子玉颇愤愤不平,对楚成王说,大王您对重耳这么好,他明知道大王非常看重与曹、卫的友谊,他却故意攻伐曹、卫,他眼里还有大王吗?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成王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受的委屈太多了,现在成功复国,其势不可当。再说,他在流亡期间,对天下的地理、风俗都非常了解,还能够善于凝聚人心,上天都在眷顾他,我们还是让他一头才是。
子玉说,大王休长他人威风,我就不服气。多年来总有人怀疑我的军事指挥才能。现在晋国既然得罪了大王,您不便于出面,我可以替大王出兵,一是借此机会为大王雪耻,二是也向国人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
楚王非常不高兴,战争是要死人的,岂能如此儿戏?你的面子就这么重要吗?但又一想,让子玉试一试也未尝不可,打胜了固然好,可以挫一下晋文公的锐气;打败了,也可以削弱子玉的权势,使其不至于如此嚣张跋扈。于是就答应了子玉的请求,不过拨给他的军队却并不多,也就是说,可以兴兵试探一下,但要控制住战争的规模,不至于事情闹得不可收拾。
晋文公得知子玉领兵前来救曹、卫,就暗地与曹、卫讲和,答应把曹共公放回国,归还卫国的土地,条件是曹、卫必须与楚国绝交。
曹、卫见晋公答应罢兵,就与楚国断了交。
子玉本来是以解救曹、卫的名义来战晋国的,现在倒好,落了个里外不是人,战争还没打,外交上就输得一塌糊涂。不禁恼羞成怒,遂解宋国之围,全力进攻晋国。
晋文公命令退兵三舍之地,因为之前曾经答应过楚成王,一旦两国发生战争,一定不开第一枪,还要退避三舍,以此报答楚成王礼遇自己的恩德。
楚军一看,人家晋军很讲情理,咱不能这样得寸进尺。但子玉坚决不答应,非要与晋军决一死战。
结果,晋文公联合齐、秦、宋三国组成盟军,与楚军大战,楚军大败。
眼望着楚军败走,战场上硝烟弥漫之中,晋文公却愀然不乐。
左右问,大王您打了胜仗,怎么还不高兴呢?
文公说,楚军虽败,搅屎棍子玉还活着呀?此人不死,我总是气不顺。
再说子玉败回国内,向楚成王请罪。
楚成王怒其不听劝阻,贪功用兵,以至于兵败辱国,没好气地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通。
子玉又羞又恼,竟拔剑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后大喜,说,我在战场上打败楚军,楚王在国内诛杀子玉,这就叫“里应外合”,配合真是默契呀!
最后再说一个晋文公讨厌的人,他就是郑国的大夫叔瞻。
叔瞻应该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很是无礼。叔瞻劝郑文公要礼重重耳,如果不的话,不如把重耳杀掉。就为这句话,晋文公必欲得叔瞻而后快。
楚晋交兵时,郑文公想趁火打劫,出兵帮助楚军攻晋。现在楚军战败了,郑文公吓慌了,赶忙派人向晋文公讲和。
晋文公不许讲和,要郑文公把叔瞻交出来。
叔瞻听说后,就自杀了,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换来郑国的和平。
郑文公让人拿了叔瞻的人头到晋军乞降,文公不答应,说,叔瞻死了,我还要郑君的人头,这是他当年对我无礼的报应。
郑文公没办法,只好派人携重金贿赂秦穆公,说,我们郑国灭亡了,只会增强晋国的国力,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您如果能够保全我们,今后郑国就是您的小弟,一切唯命是从。
秦穆公也不想让晋国独大,于是从中调解。
晋文公还是很给秦穆公面子的,遂罢兵。
萎人就是这样,总是喜欢折腾,如果有一天没有事干了,他的生命也就到头了。
晋文公九年,正当他称霸诸侯、如日中天,所有心愿和梦想都已实现时,这一年的冬天,一代霸主一病而亡。
閱讀更多 梅軒讀史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