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苏联的核武器撒旦洲际导弹,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程文顺


北约编号SS-18 Satan“撒旦”导弹真正的名称是P-36M导弹,它是在P-36导弹上的改进。

首先来介绍一下P-36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民兵”导弹进入战斗值勤,它可以承受4-14百万吨级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为此,苏联决定必须研制2千万吨级洲际弹道导弹。这样只需要消耗1-2枚导弹,就可以摧毁美方的导弹发射井。1962年4月16日,苏联部长会议批准进行导弹总体研制。1962年5月12日,第586设计局开始研制采用偏二甲肼为推进剂的P-36(8K67)导弹并在1963年6月完成草图。该型导弹用于消灭美国“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以及与工业和行政政治中心、电力系统中心、运输枢纽、洲际弹道导弹/防空/反导和海军基地、机场、航天发射场、经济和武装部队控制中心有关的最重要战略目标。

P-36导弹第一级发动机


导弹发射阵地采用6个独立单发发射井,发射井之间距离8-10千米,与P-16У导弹发射井不同,P-36导弹发射衬筒不转,靠导弹惯性制导系统发出的指令来实现导弹在射击平面的转动。这型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为5分钟,极大提高了导弹的作战能力。

1963年9月28日进行了首次发射,不过没有成功。导弹产生爆炸,使得发射场地遭到破坏。之后在1964年又进行了16次发射并对导弹系统进行了改进。1965年1月14日,进行了地下发射井发射导弹的第一次试验。很不幸,这一次导弹又爆炸了,将重达200多吨的防护盖抛出几百米远。1965年7月,导弹开始飞行试验。这一年,导弹共进行了14次试验。从当年开始,先后组建了5个导弹师用于装备该型导弹。1966年11月5日,第1个P-36导弹团在克拉斯诺亚尔边区乌茹尔市进入战斗值勤。1967年11月7日,在红场阅兵始终导弹第一次亮相,不过拆除了游动发动机而且使用了非标准弹头。1967年7月,导弹开始列入装备,批量生产指定在南方机械厂进行,共部署260枚,该型导弹在1978年退出现役。

P-36导弹地下发射井


导弹最大飞行距离15000千米,射击精度1.3-1.9千米(极限偏差5千米),最大发射质量183.89吨,核装药威力500万吨TNT(携带重弹头达到1000-2500万吨TNT)。导弹弹长31.7米,最大弹体直径3.05米,采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导弹接到发射命令后可以在4分钟内点火升空。导弹推进剂贮存箱采用带共底的整体贮箱,可以在加注状态下长期贮存,使用寿命为5-7.5年,为此使用了专用补偿装置。

导弹各级发动机采用开路主发动机和四燃烧室游动发动机。一级主发动机包括3个 由1台涡轮泵驱动的双燃烧室发动机组合,二级发动机则包括1个同样的发动机组合。

导弹制导系统为自主式系统,采用带滚准轴承的陀螺仪组和陀螺积分仪以及机电计算装置的陀螺稳定平台,具有法向、和侧向稳定通道、射程控制、视速度调节和导弹贮箱推进剂同步耗尽调控。

导弹通过陀螺稳定平台和地面光学仪器完成瞄准。此外,安装了专门的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从而减少后效冲量的影响并保证级间分离和弹头分离。

P-36导弹及其结构


P-36导弹结构示意图注释

1-弹头;2-仪器舱;3-二级氧化剂箱;4-二级燃料箱;5-二级游发动机;6-二级主液体火箭发动机;7-一级氧化剂箱;8-一级燃料箱;9-一级游动发动机;10-一级主液体火箭发动机

它的改进型P-36A导弹在1969年8月25日开始战斗值勤,同年11月19日开始列装,1979年退出现役。发射井间距8-10千米,深度41.5米,钢衬套直径4.64米。

P-36导弹发射


1970年8月28日,苏联召开国防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战略力量建设问题。会议上主要提出了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中央设计局总设计师切洛梅提出了“还击-迎击”观点,苏联战略力量应该拥有巨大数量的非常容易使用和从简单、廉价的发射井中发射的廉价导弹,以及5000具发射装置。洲际弹道导弹采用气动发射,并装备廉价的模拟控制系统。装备导弹数量的巨大可以避免敌方的全方位打击,因为这么多数量的发射井被全部摧毁是不可能的。况且任何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也承受不起如此多的导弹饱和反应攻击。而南方设计局总设计师扬格利则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即“确保还击”,认为必须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都要确保对侵略者实施核报复的能力。他建议研制新型多弹头采用预包装技术的威力更大、准确性更高的从发射装置上发射的液体导弹,发射装置具有可抵御敌方反应打击的防护能力,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他还提出了两种液体-带同样战斗部的P-36M巨型导弹和MP-УP-100轻型导弹,区别在于战斗部组成不同。他的观点得到中央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科学研究所所长莫兹若林的大力支持,此外科学院院士克尔德什、亚历山大德罗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也表示赞同。经过讨论,最终国防委员会采纳了他的观点。不久他去世后,方案实施工作落到了新任总设计师乌特金肩上。

撒旦导弹的奠基者-苏联著名导弹设计师扬格利


P-36M(PC-20A)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之前P-36导弹基础上的一次全新改型。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批准进行导弹的总体设计。之后由于原总设计师扬格利的去世,新导弹研发工作由号称苏联导弹设计教父的乌特金担纲。1973年2月21日,导弹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到1974年共进行了35次试验发射。1974年12月25日第一个导弹团在多姆巴罗夫斯基开始战斗值勤,1975年12月30日开始服役,1983年退出现役,共部署190枚。

P-36M导弹及其结构

P-36M(PC-20A)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结构示意图注释

1-固体燃气发生器;2-底盘;3-底盘上座;4-一级发动机;5-横向支承(环);6-一级燃料箱;7-氧化剂输送导管;8-一级氧化剂箱;9-运输发射筒外壳;10-一级反推喷管;11-过渡段;12-二级游动发动机排气管;13-二级游动发动机燃烧室;14-二级液体主发动机;15-二级燃料箱;16-二级氧化剂箱;17-过渡段;18-二级反推喷管;19-仪器舱;20-运输发射筒的适配器;21-导弹弹头

导弹结构比之前更紧凑,总长度比之前缩短0.4米,但推进剂贮量却增加约11%,有效载荷增加约40%。导弹最大射程11200-16000千米,单枚1800-2500万吨TNT当量弹头或者8枚50-130万吨TNT当量弹头,发射重量210吨,投掷重量7.2吨,弹长33.6米,弹体最大直径3.05米,命中精度1.6千米,导弹保存期限10年。

导弹是采用串联配置的二级导弹,两级直径相同。为更有效利用空间和减轻结构重量,第一级不在用箱间段和尾段,第二级也不用尾段。在第二级,发动机安装在燃料箱的环形腔内。

主发动机采用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一级动力装置包括一台闭路单燃烧室主发动机和一台开路四燃烧室游动发动机。

P-36M导弹发射


导弹制导系统采用弹载数字计算机,可以在导弹战备值班情况下遥控导弹系统的参数,自动进行射前准备、射前遥控更换攻击目标、实施导弹发射以及按照预先选定的飞行参数控制导弹的飞行。导弹飞行控制采用实际飞行参数而不是用运动参数作为俯仰角控制程序输入。

导弹借助固体推进剂燃气发生器将导弹从地下发射井内的运输发射筒中发射出去。导弹控制在一级飞行期间靠摆动主发动机燃烧室,在二级飞行期间靠摆动游动发动机的燃烧室来实现。级间分离和弹头分离利用气体动力方法,即打开专用窗口,使燃料箱内增压气体从窗口排出。

导弹的战斗部加装有反导弹防御突防装置,导弹存放在运输发射筒内,实施冷发射。导弹高度戒备状态下反应时间从之前4分钟缩短到62秒,使用期限也从7年延长到10年。

P-36M导弹第一级发动机


Р-36М УТТХ(15A18)(注:УТТХ表示УЛУЧШЕНИЕ ТАКТ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战技术性能改进)导弹在1977年8月16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决开始研制,1979年11月27日结束试验,1980年12月17日开始服役,共部署308枚。

Р-36М УТТХ导弹及其结构

Р-36М УТТХ(PC-20Б)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结构示意图注释

1-固体燃气发生器;2-底盘;3-底盘上座;4-一级发动机;5-横向支承(环);6-一级燃料箱;7-氧化剂输送导管;8-一级氧化剂箱;9-运输发射筒外壳;10-一级反推喷管;11-过渡段;12-二级游动发动机排气管;13-二级游动发动机燃烧室;14-二级液体主发动机;15-二级燃料箱;16-二级氧化剂箱;17-过渡段;18-二级反推喷管;19-仪器舱;20-运输发射筒的适配器;21-导弹弹头

导弹在结构上与P-36M一样,没有进行改进。制导系统上改进了指挥仪表系统和弹载计算机软件,从而减少了工具误差和方位误差。

与之前的相比,导弹改为携带10枚50万吨TNT当量子弹头,最大射程11000千米,起飞重量211.1吨,投掷重量8.8吨。导弹长34.3米,弹体最大直径3米,命中精度达到惊人的650米,发射井深度39米,钢衬套直径5.9米。

Р-36М УТТХ导弹地下发射井


撒旦导弹设计师乌特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还研制了改型的重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P-36M2(PC-20B),它是第三代导弹P-36M和P-36МУТТХ的发展型号。1983年8月9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作出决议,要求南方设计局研制该型导弹,希望新型导弹具备即使在多次遭受核袭击的恶劣条件下仍然能够摧毁敌方防护严密的各种类型目标的能力。经过5年和26次飞行试验后,第一个P-36M2导弹团在1988年7月30日于多姆巴洛夫斯克郊区进入战斗值勤,到1988年共部署58枚。1990年8月23日,它的改进型Р-36М2 мод开始战斗值勤。

P-36M2导弹及其结构

P-36M2(PC-20B)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结构示意图注释

1-头部整流罩;2-弹头;3-运输发射筒适配器;4-头部附件与仪器舱;5过渡段;6-二级氧化剂箱;7-二级燃料箱;8-二级液体火箭主发动机;9-二级游动发动机排气管;10-运输发射筒外壳

导弹射程8800千米,携带1枚200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或者10枚55-75万吨TNT当量核弹头,弹长34.3米,弹体最大直径3米,发射重量211.1吨,投掷重量8.8吨。

导弹是采用串联配置的二级导弹,结构布局与之前的P-36M导弹基本类似,一级动力装置采用一台单燃烧室主发动机,二级动力装置包括一台单燃烧室主发动机和一台四燃烧室游动发动机。

导弹制导系统采用高速弹载数字计算机和不间断工作并悬浮-启动工艺制成的高精度指挥仪表系统为基础,可以完成在末段直接导引弹头,自主进行自动瞄准和发射导弹。

导弹的发射、飞行控制、级间分离等工作均和P-36M УТТХ一致。

同时,为了提高抗打击能力,加固后的导弹发射井抗压力达到370千克/平方厘米。在结构设计上,导弹壳体采用新的焊接方式,更加牢固。弹体喷覆有特质多功能材料,增强了抗辐射能力。弹头采用卵形整流罩,既减小了核爆炸的影响,又能提高弹头的气动性能。

P-36M2导弹弹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后改称战略火箭兵)继续装备着Р-36М УТТХ和Р-36М2导弹。

冷战中一直是美国噩梦的P-36M系列导弹也终于后继有人。其实俄罗斯很早就开始酝酿研制新型重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替代日渐老化的P-36M导弹。2009年底,俄战略火箭兵司令什瓦琴科中将宣布,俄罗斯将研制新型重型液体洲际导弹,以替换即将退役的P-36M2和УР-100Н УТТХ导弹。

随后不久,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俄罗斯通用机械设计集团(原来的礼炮设计局,УР-100Н УТТХ 设计方)等单位开始新型导弹的预研工作,并参加项目竞标。

Р-36М УТТХ导弹发射组图


2011年初,该项目竞标结束,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的方案脱颖而出。同年,俄国防部副部长波波夫金表示,俄国防部已将新型液体重型洲际导弹项目列入俄联邦《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预定于2016 年完成导弹设计研制工作,2018年装备部队(现已推迟到2020年左右)。根据《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俄罗斯将为新型液体洲际导弹拨款770亿卢布,约合16亿美元。

根据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披露的消息,Сармат萨尔马特导弹可携带10个重型或者15个中型分导式核弹头,射程大于10000千米。该导弹预计将可能采用“一体两型”的设计思路,针对西欧和美国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针对美国的方案,导弹起飞重量150~200吨,射程16000千米,投掷重量达8吨,略高于P-36M2。针对欧洲的方案,导弹射程9000千米,起飞重量100~120吨,投掷重量5吨。两种设计都采用了分导式核弹头。

据介绍,“萨尔马特”将采用井基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先用火药蓄压器将导弹弹射到发射井上方20-30米左右高度,然后导弹自行点火起飞。

“萨尔马特”将采用新型惯导+星光制导+卫星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其分导式核弹头的打击精度比P-36M2更高,预计在250米左右。在导弹突防能力方面,由于导弹的投掷重量有所增加,其可以配备种类齐全、数量更多的诱饵,突防能力凸显。

2015年2月2日,俄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称今年将对该型导弹进行测试。当然,在导弹预计装备的2020年之前,P-36M2导弹这位老兵将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

萨尔马特导弹


荣华之武器堂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苏两国的争霸赛如火如荼,正是最紧张和最激烈的时刻。

自从二战结束,原先同一阵营的两个同盟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苏两国展开了围绕全球利益的争夺。

争夺主要是围绕着军事范围的进行,从小到K47和F16步枪,大到航空母舰在内的全方位争夺。

但是真正争夺中的重中之重是运载火箭和核武器的竞赛。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抢在全世界的前面成为力了最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势必会引起此时还没有核武器,而和美国越行越远的苏联的紧张和不安。

据说在美国向日本管道投放原子弹的当天晚上,斯大林召见了苏联五位一流的科学家,命令他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造出苏联的原子弹。

原子弹工程最初是由莫洛托夫负责,但由于莫洛托夫办事拖沓,于是斯大林便改由以残暴著称的贝利亚全权负责。

于是,在一九四九年的8月29日苏联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

现在的市面上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苏联盗窃了美国的原子弹机密情报。

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了现在大多数人的同意,但我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

但我绝不会贸然说苏联没有窃取美国的原子弹机密,如果那样的话,我会让人喷死!


但我却在次告诉大家,苏联的原子弹之所以成功,绝不是仅仅窃取美国的核机密那样简单。

第一原子弹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工程,如果苏联没有雄厚的科技水平,就算美国把全套的图纸给它,它也研究不出来。

比如说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之下,你把原子弹的全套图纸送给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这些国家,你看它能不能研制的出来?

第二我国在购买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时,还伴随着有乌方赠送的全套航母图纸资料。

据说仅仅一艘航母的全套资料就有三吨多重。

德国在战败投降时,它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跟随美军去了美国,还有随身带取得全部或建资料图纸,光全部或建资料的图纸就重达14吨。

整个的曼哈顿工程要比布劳恩的火箭系统要大得多,更不是一艘瓦良格航母的工程所能相比。

那么苏联要窃取原子弹的机密的话,所需的情报资料绝非几张纸就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苏联更不可能把曼哈顿的资料全部悉数带走。



所以我一直的认为,苏联的原子弹之所以能够爆炸,最主要的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之上的。

自苏联的原子弹爆炸之后,美国自然不会甘心世界头号核大国的桂冠被苏联摘走。

而苏联也自然是不会甘心居于美国之下,于是两国围绕着核竞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1960年的10月30日,苏联在新地岛试爆了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氢弹,爆炸当量为5800万吨,爆炸所产生的威力当即令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通讯中断到半个小时之久。

此举足以说明,此时的苏联在核弹头数量方面虽不及美国,但在核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

但是威力巨大的“大伊万”氢弹重量太大,无法投入实战应用,既没有适合它的战略轰炸机也没有这么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时间进入七十年代,苏联在大推力使用火箭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R36M型核导弹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它是苏联迄今为止研制出的个头最大、当量最高、威力最强的洲际导弹。

R36M型导弹,北约国家代号是SS18,如果按译文称为“撒旦”。

“撒旦”意味着是恶魔的意思,由此可见北约国家对它的恐惧。

它携带单弹头,爆炸当量为2500万吨。

2500万吨,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一千几十倍的爆炸威力。

如果用张召忠将军的话说,如果苏联用它来攻击日本的话,整个的日本就将被从地球上被抹掉,全部被打倒海平面以下。

说白了,就是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日本这个国家了!

这就是到现在为止,日本一直恐惧俄罗斯的原因!

虽说俄罗斯的国力现在不行了,但日本依然不敢招惹俄罗斯。

同时,这也是北约国家在打压俄罗斯,而俄罗斯却依然仍不服软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镇国的利器,恐怕北极熊早就被群殴的鼻青脸肿了。


东方评史


西方大国的首脑们个个都是大佬,放眼天下趾高气昂。要说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寝食难安的,除了竞争对手揭老底外,俄罗斯的R-36M2(北约代号:SS-18)洲际弹道导弹一定是其中之一。

北约称这款导弹为“撒旦”,被它瞄准的感觉就像“达摩克利斯神剑”悬在头顶,又像幽黑的枪口顶住脑门,谁用谁知道。

“撒旦”来自希伯来语,意为“敌对者”。 在中古时期艺术家的描述中,撒旦是一个头上长着羊角,背着蝙蝠翅膀,尾巴尖尖,手拿长柄叉的怪物,是“恶魔之首”。不但吓唬小孩子好用,吓唬1米8的彪形大汉也一样效果非凡。

▲害怕了吗?

直到今天,“撒旦”也仍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威力最大的现役弹道导弹,是一个让欧美颤抖的魔王。

1970年,正是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民兵3” 洲际弹道导弹正式服役,打响了核导弹竞赛的发令枪。

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领导人认为必须要与美国保持核均衡,于是下令研制SS-9、SS-11导弹的替代者——R-36M。

新导弹由南方设计局局长,有“苏联导弹教父”之称的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乌特金领衔。当时有两种思路,一种认为在敌方导弹未抵达领土前发起反击,反应速度快,发射井无须加固。

但乌特金认为要做最坏的准备,在首波打击中先生存下来,然后反击,发射井必须坚固。乌特金的想法是对的,他的坚持为以后几十年带来了巨大益处。

1973年R-36M试飞成功,1975年正式服役。全长34.3米,重211吨,射程16000公里,携带10枚75万吨当量分弹头或1枚2000万吨当量弹头。

R-36M使用新型RD-264火箭发动机,喷口能摆动7度,控制力矩更大;二级发动机浸入一级火箭燃料箱中,结构紧凑体积更小;创新性的级间气体分离技术替代了制动发动机。种种措施使导弹运载能力大大提高,有效载荷从SS-9的5.8吨飞跃到8.8吨。

▲R-36全家福

R-36M导弹不论射程、弹头当量,还是发射井抗打击能力都优于美国“民兵”系列导弹。

R-36M IV精度350米,而“民兵3”精度370米,R-36M 携带10个75万吨当量分弹头,而美国1986年服役的“和平卫士”导弹才携带10个47.5万吨当量分弹头,“民兵3”只能携带3个33.5万吨当量分弹头。

苏联部署的308枚R-36M2足以摧毁美国65%~80%的导弹发射井,还能剩下1000枚分弹头打击其它目标。苏联的核导弹力量由落后变为均衡,甚至反超。

R-36M2(左)与美国“民兵3”(中)对比

“撒旦”一出世,西方国家立马从趾高气昂变成笑容可掬,从步步紧逼变成乐于谈判。它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很多国家加大了防核工程建设,民众开始接受防核演练,要求15分钟内到达避难所。末日审判的情结,让所有人处于恐慌中。

这种情绪也映射到好莱坞电影中,1984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开篇便是天网引发核大战,末日到来,全球一片废墟。

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武力威逼不如坐下来和谈。

1991年,经过复杂的谈判,美苏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削减一半的R-36M2,保留154枚。

随后预想中的第二阶段,美国希望能够彻底解除R-36M导弹武装,拆除所有陆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只保留其它类型的单弹头导弹。但2002年《莫斯科条约》的签订,使第二阶段削减计划失败。

R-36M虽名为“撒旦”,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和平,拉住了犹如脱缰野马一般的核军备竞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导弹,哈萨克斯坦的R-36M2导弹也转到俄罗斯手中。

当年承诺“绝不东进一步”的北约,转眼就忘记了承诺,吸收了一大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扩了5次。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撒旦”又一定担负起保卫俄罗斯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有85枚R-36M2导弹,携带850枚分弹头,占陆基核导弹力量的43.4%,仍是战略核力量的中坚,是俄罗斯强硬的底气所在。

只是“撒旦”在慢慢变老,液体燃料储存期短,有剧毒。糟糕的经济阻碍了研发,新导弹迟迟不能到位,R-36M2 也只能不断延期服役到2038年。一旦它退役,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将面临巨大动荡。

2018年3月,“撒旦”的继任者RS-28“萨尔马特”终于浮出水面。它同样是个庞然大物,重200多吨,最大射程17000公里,可携带10个重型分导弹头,或15个中型弹头,或多达24个高超音速飞行器Yu-71。

到2020年,“萨尔马特”将接过R-36M2 的手中枪,成为新一代的“撒旦2”导弹。它有两套方案,一套是为欧洲准备的9000公里射程,一套是为美国准备的17000公里射程。

对欧美来说,两代“撒旦”是其挥之不去的噩梦。每当想到它们,首脑们总要认真思考并调整自己蛮横的战略。步步相逼只能导致激烈的反抗,真正的“撒旦”不是R-36M2导弹,而是霸权国家那颗永远填不满的心!

希望“撒旦”永远沉睡,不要醒来!


和风漫谈


#军事# #武器#

当年的撒旦导弹,

和它的名字一样,无疑是恶魔之鞭。

让我们习惯性的拿广岛原子弹来作为对比材料:



当量:当年广岛原子弹的当量是1.5万吨,而撒旦的单独弹头型号的爆炸当量是2500万吨。

绝对杀伤半径:广岛原子弹的绝对杀伤半径是350米,在这个范围内的人类可以直接被气化。而撒旦2500万吨弹头的绝对杀伤半径是1.2公里。

这还只是气化半径,加上冲击波和毁伤半径,基本上一个省会城市被命中市中心的话,那就一发直接入魂了。



但撒旦最多的型号是多弹头型号,单个一发的当量为50万吨,对比美国的民兵导弹分弹头的47.5万吨当量相差无几,其多弹头型号导弹的携弹数量为10枚。

用我们大家掌握最深的小学数学来看,很明显,十枚分弹头的总当量是500万吨,为什么要发展分弹头总当量还不如单弹头当量的导弹呢?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知道,比如多发小当量分弹头命中城市会造成叠加效应,让城市破坏最大化等等,但实际上,分弹头的型号主要是用来打击对方的导弹发射井的。



为了部署类似的大型核弹,美苏两国都建立了大量的固定导弹发射井,发射井的深度大概在40米左右,直径在5-6米之间,为了提高发射井的抗压强度,不仅坑道的地表部分,连排烟道都是强化水泥的,弹上和阵地的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脉冲加固,发射井井盖甚至使用了装甲,这种抗压强度能达到多少呢?美国的民兵导弹发射井抗压强度为每平方厘米175千克,苏联的更狠,每平方厘米是365千克。



撒旦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击这样的发射井,一般来讲,两枚分弹头负责打击一个导弹发射井,苏联当时部署的撒旦分弹头导弹足以摧毁美国65%-80%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其350米的命中精度加上分导式弹头,使它成为了当年打击效率最高的导弹之一。

撒旦导弹苏联编号叫做R36M,它的设计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苏联的南方设计局负责设计此导弹,当时的领导人和设计师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和威力并存的大型洲际导弹,为此与苏联战略火箭军一同确立了分导式弹头,固定发射井冷发射的目标。



1971年R36M就已经开始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即进行了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实现了正式服役。这种导弹采用了当时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的结构重量减轻,即便这样,导弹的全重达到200吨,投射重量为8.8吨。要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于1970年,重量是173千克。在撒旦导弹服役一年后,我国才刚刚结束文革纷争,用民兵抵抗苏军入侵还是我们的讨论方向。



美国领导的北约将新出现的R36M导弹编号为SS-18,并给了它一个恐怖的外号“撒旦”。



冷战结束后,共装备了308套的“撒旦”导弹也受到部分裁剪,但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裁剪数字是多少,随着普京的上台和美俄关系的再次分歧,“撒旦”导弹的去留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即使是在机动弹道导弹部队成为进攻性武器主角,发射井导弹没落的今天,R36M导弹仍然不失为一款具有强大威慑力的镇国重器,其发射井的抗打击能力和恐怖的战斗力,美国现在仍然感觉脑瓜疼啊脑瓜疼。



让我们想象一下,北美广漠的平原上乌云密布,云层之上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猩红色的亮光渐渐的扩大,照亮了厚厚的云层,如同上面有什么东西在燃烧。没错,那是重返大气层的R36M导弹的弹头,它们裹挟着一路上摩擦出的怒火,空气在它们周围蹿动碎裂成耀眼的电离子,带着苏联人的仇恨来了。弹头顶端厚达15厘米的耐热合金已经快烧蚀殆尽,然而已经不重要了,22马赫的速度已经足够让它们到达目标。



然后它们穿透了云层,

然后美国人看到了–––恶魔之鞭。


愤怒的小野猪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处于冷战时期中美苏争霸的巅峰时节,美国和苏联都是开始竭尽全力研发超大威力的洲际弹道导弹,从而对对方形成“绝杀”能力。

美国方面首先研发和服役了第一款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民兵,这种弹道导弹拥有12000km的超远射程,以及单枚或者多枚核弹头携带能力,能够对苏联境内各个战略目标形成核打击能力。在这种国际背景形势之下,苏联方面向国内著名航天设计单位——南方设计局,下达了开发第四代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任务,这就是代号为R-36M型导弹,北约称之为SS-18,绰号“撒旦”。

R-36M导弹一改昔日苏联人秉承的“发现-反击”这样的策略,即不再秉承发现美国导弹发射之后,立即发射导弹进行反击,要求在敌方导弹落在苏联境内之前,就率先攻击到美国本土目标。而是改成了最严重的情况,苏联本土已经遭受了美国的核打击,现在进行全力反击,因此要求一发导弹具备超大威力,这样才能够敌方形成绝杀。

在这种战略策略下,R-36M拥有9吨的装载能力,可以搭载1枚2000万吨TNT弹量的核弹头,或者10枚500万吨的分弹头,采用固体燃料动力,固定式导弹井发射方式,射程达到12000-16000km,形成全球打击能力。这种导弹的战斗力可谓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导弹,一枚足以摧毁10个一线城市,堪称是导弹界的“撒旦”,绝非虚言。

不过苏联解体之后,这种战略弹道导弹也大幅削减,不过对于俄罗斯而言,R-36M依然是大国重器,一方面继续改进维修继续服役,一方面也在开发更先进的战略弹道导弹,如白杨M系统。常规力量不行,那就得靠核力量来撑门面了。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部分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撒旦是《圣经》中反上帝的魔鬼,魔鬼的出现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北约把前苏联研制并装备的这款R36多弹头弹道导弹取名为撒旦,言外之意不言而喻。SS18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威力最大的现役弹道导弹,其单弹头威力达到了20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1600多个广岛原子弹。这么大的威力,用“撒旦”形容它们,一点都不为过。


青苔阶


当年苏联的撒旦又粗又大,射程又远,威力又大,美国苏联争霸时,苏联实实在在的把东西做到了极致,据说,一弹可灭一个中小国家,对大国一弹可灭一州,还据说,美国因为它睡不着觉,。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时,撒旦是谈判中要砍掉的首选。


东龙45


威力之大,直到现在谈起来也是数一数二的!


金逗逗飞啊飞


撒旦也叫超级氢弹。如果长期不按时维护,它会失去爆炸威力的。甚至出现发射时候出现意外爆炸的可能。所以维护费用相当高。封存起来就是要每年花去很多维护费。所以苏联和美国双方都销毁了这种武器。


aircraftone


那是苏美争霸的产物,谁的武器先进,谁就可以称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