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再逢“雙降”陣痛

本報記者 尹麗梅 童海華 北京報道

豪華車巨頭奧迪正在遭遇業績下滑的陣痛。德國當地時間5月5日,奧迪集團披露了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其營收和利潤遭遇“雙降”。具體來看,其分別實現營收138.12億歐元(約合1042.8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84%;實現營業利潤11億歐元(約合83.0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挫15.38%。

對於2019年一季度雙下滑的業績表現,奧迪集團官方披露認為,主要原因集中於受全球輕型車輛測試規則(WLTP)實施、眾多車型更新換代、經濟環境不容樂觀、整體市場疲軟等不利因素影響。此外,奧迪集團自2019年1月起對財務報告結構進行調整也是一大影響因素。

“今年初至目前的業績表明,我們距離制定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我們必須在成本結構方面迅速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樣奧迪才能在2019年實現關鍵性轉折。在奧迪的轉型計劃中,我們將加快步伐。”奧迪汽車股份公司財務、中國業務董事宋寅哲(Alexander Seitz)表示。

一季度業績開門不利,奧迪集團隨後將進行怎樣的戰略調整引發關注。《中國經營報》記者針對這一相關問題多次致電致函奧迪公關及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營收利潤“雙降”

在2018財年營收、利潤遭遇雙下滑後,奧迪集團在2019年一季度並未成功扭轉業績頹勢。

5月5日,奧迪集團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奧迪集團實現銷售收入為138.12億歐元,同比下滑9.84%;經營銷售利潤為11億歐元,同比下滑15.38%;營業銷售回報率為8.0%,雖在2019年預測的7%到8.5%之間,但低於9%到11%的長期目標區間。

對於這份財報,奧迪集團方面將之定性為:“正如所預期的那樣,奧迪集團迎來了充滿挑戰的2019財年。”

奧迪集團方面對於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指標下滑的解釋為,主要受全球輕型車輛測試規則(WLTP)實施、眾多車型更新換代、整體市場疲軟以及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等不利因素影響。此外,奧迪集團方面表示,從2019年1月起,奧迪集團實施了財務報告結構調整,多品牌銷售公司統一計入母公司大眾集團的財務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銷售收入。

汽車分析師、行業研究員張翔對本報記者表示,奧迪集團全球營收、淨利潤的下滑或是受到新能源汽車的衝擊。“目前,奧迪車的價位與特斯拉新能源車的價位是重疊的,現階段特斯拉的銷量也處於上升階段,它搶佔了奧迪部分市場。”

對於並不理想的成績單,宋寅哲坦言: “今年初至目前的業績表明,我們距離制定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我們必須在成本結構方面迅速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樣奧迪才能在2019年實現關鍵性轉折。特別是在顛覆性技術變革時期,我們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急需開發優質產品,我們需要更高的溢價能力。因此,在奧迪的轉型計劃中,我們將加快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5月9日晚間,本報記者從奧迪集團官網獲取的最新數據顯示,奧迪集團的經營業績並未呈現“復甦”跡象。官方數據顯示,4月份奧迪向全球客戶交付了約14.03萬輛汽車,同比下降12.8%;1~4月,奧迪全球銷量為58.76萬輛,同比下滑5.9%。奧迪方面分析,4月公司客戶交付量受到車型更新換代及市場環境的雙重挑戰。

“奧迪的主銷車型在進行新舊切換,包括新A6和老A6車型,之前奧迪Q3在上海車展上就做清庫了。當一個車企有新舊車型切換的時候,銷量增幅都不會高。具體來說,奧迪Q3銷量多的時候一個月能達到7000輛,這一車型要是進行新舊切換,一個月可能就只有2000~3000輛或者更少的銷量,這樣的話將損失4000~5000輛,別的車型都補不回來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李顏偉對本報記者分析稱。

據悉,奧迪產品陣容的新舊切換將加碼。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全球市場銷售及副總裁Martin Sander表示:“產品陣容的更新換代仍需繼續努力,奧迪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今年將會把奧迪Q3車型和眾多其他車型持續推向市場,其中包括全新奧迪Q3 Sportback或全面升級的奧迪A4。”

目前來看,2019財年,奧迪集團的發展仍然受制於全球輕型車輛測試規則(WLTP)實施、整體市場疲軟等不利因素影響。奧迪集團方面預測,2019年奧迪品牌的交付量將保持溫和增長,並預計增長動力將在2019年下半年尤其明顯;奧迪方面還預計,2019財年的銷售收入將略有增長,營業銷售回報率將介於7.0%至8.5%之間。

中國市場業績“惹眼”

根據奧迪集團披露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奧迪集團在全球市場共交付44.7萬輛奧迪品牌汽車,同比下降3.6%;受輕型車測試規程實施的影響導致銷量下滑,奧迪在歐洲市場的交付量下降了5.5%;不過,儘管整體市場疲軟,但奧迪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逆勢上升,同比增長3.3%至15.9萬輛。

奧迪並未在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其在中國市場銷量增長緣由。在採訪中,張翔對本報記者分析稱:“在國內市場,奧迪是‘ABB’裡面的老大,它最先進入中國,它在中國市場的車也比較多,這使它在中國市場保有自己的優勢。”

實際上,中國市場在奧迪集團全球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前,宋寅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曾稱,奧迪將把大量的資源放在中國本土,將在人事、生產、財務、銷售、研發等各個層面加強本土化。“我們將強化在中國的組織機構,接下來會考慮將哪些職能放在中國、哪些放在總部。”據悉,銷售職能以及與合資公司進行協調的職能也會更多地放到奧迪中國。

今年3月,奧迪另一高管——董事會主席伯藍·紹特(Bram Schot)也曾表態稱: “奧迪十分看重中國市場,目前董事會的焦點已經聚焦中國。”

據瞭解,未來奧迪新能源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的研發、生產也都將實現本土化,到2022年,奧迪要在中國生產12種電動車型。與此同時,宋寅哲曾對記者表示,奧迪還將在中國繼續推動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的“雙夥伴戰略實施”。

以上跡象表明,奧迪集團對中國市場抱有較高期望。

一汽集團是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重要合作伙伴。一汽-大眾奧迪官網信息顯示,2019年一汽-大眾奧迪將繼續砥礪前行,戰略投放包括全新奧迪A6L、全新奧迪Q3、奧迪Q8及奧迪e-tron等在內的18款重點車型。同時,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荊青春此前曾透露,一汽-大眾奧迪2019年奧迪的銷量目標是68.2萬輛,較2018年實際銷售量增2.87%。

陰霾籠罩

餘“震”未消,又添新“霾”,是當前奧迪所面臨的形勢。

餘“震”為大眾汽車“柴油門”事件之“震”。本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3月,大眾集團在其2018年財報中披露,奧迪品牌由“柴油排放門”造成的特殊類項目支出12億歐元,同比2017年大幅上升200%。

大眾汽車“柴油門”事件曾引起巨大轟動。2015年9月,美國監管部門指認,大眾汽車在1100萬輛柴油機車型上安裝了作弊軟件,以通過歐洲和美國的氮氧化物尾氣排放測試。作為大眾汽車集團控股子公司,奧迪也身涉其中。2015年11月,奧迪方面承認在一款柴油發動機排放測試中造假。2018年5月,奧迪方面承認A6和A7共計6萬輛柴油發動機車型涉及排放造假。

今年3月,伯藍·紹特在奧迪股份公司2019新聞年會上提到,未來的方向主要聚焦四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是可持續性,包括挽回“柴油門”造成的影響。伯藍·紹特稱:“奧迪不會重演‘柴油門’事件。”

除了要竭力驅散“柴油門”事件影響外,“成本”是擺在奧迪面前的另一道要跨過的門檻,也是當前奧迪戰略調整的關鍵詞。

“2019年,我們將制定重要的戰略方針,努力完善我們的成本結構。”宋寅哲表示。

今年3月,伯藍·紹特在一封致奧迪員工的信中也稱,奧迪面臨的挑戰重重,“奧迪必須為了未來而大規模投資”。高達400億歐元的投資費用“必須由我們自己承擔”。

據悉,2018年奧迪曾發佈為期五年的“進取和轉型計劃”,計劃在2018~2022年間節約成本超過100億歐元。而為了加速公司的電動化戰略,奧迪將這一目標提升至約150億歐元。

奧迪開展的一系列削減成本的舉措中,包括裁減約10%的管理職位人員。伯藍·紹特此前在接受德國《商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人力資源架構,同時必須簡化管理和機構結構。”

節約成本的背後,是奧迪計劃2019年至2023年間在電動化、數字化和高度自動化領域投資140億歐元。這包括對財務、廠房和設備的投資,以及研究、開發支出。未來五年規劃期間的總投入金額將達到400億歐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