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要說到歷史上清正廉潔的人物,相信大家一定能夠說出一大堆。而大家耳熟能詳並且能夠深入人心的清正廉潔之人,估計也只有開封府的包拯包大人了。我們經常也能夠在影視劇中看到包大人的身影,包大人臉黑似黑炭,額上有新月,走起路來大腹便便,做起事來忠肝義膽。包大人為老百姓做出的好事數不勝數。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歷史上有名的黑臉包大人其實一點也不黑。而且正好相反,包大人年輕的時候還是一個白白淨淨的白面書生呢。包大人從小就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童年生活,父母雙全,而他自己也備受寵愛。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

包拯出生在官宦世家,對於官圖政治從小就是耳濡目染,雖說包拯從小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非常有上進心。在二十九歲那年考上了進士,本來想著要在官場上大展拳腳,但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也就是在一年,他的父母不幸得了重病,包拯是地地道道的大孝子,決定留在家裡好好的照顧父母。直到父母病逝,守孝完畢之後,包拯才重新進入官場,而這其中花的時間卻長達十年之久。安頓好父母后事的包拯在北宋官場上露面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他升職加薪的轉折點,是在一個叫端州的地方。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影視形象

這個地方在官僚的盤剝之下,打著進貢旗號的端硯十有八九都成了他們行賄受賄的拳頭產品,而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卻沒有多少,更別說拿到市場上成交了。我們的包大人一來端州就下令要定額進貢端硯,而且包拯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沒有拿走過一塊端硯。這件事讓朝廷頗為賞識,三年後包大人就被調入開封,他的人生也開始走向了巔峰。值得一提的是,他當時所處的這個年代,是一個士大夫意識高度覺醒的時代,在那時候的宋朝不是一個只要你是貴族就能夠充大佬的朝代。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

不少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誰都敢批鬥,包括在朝堂上與皇帝進行正面交鋒,包拯他也是一塊兒讓宋仁宗頭疼的牛皮糖。在這樣的一個開明的環境下,包拯就樹立起了一個絕不放過任何貪官汙吏的光輝形象。包拯鐵面無私的形像在《鍘美案》中深入人心,這件案子說的是包拯頂著重重壓力,甚至是罷官掉頭的危險,最終鍘死了陳世美,為孤苦無依的民女秦香蓮伸張了正義。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大家耳熟能詳的《鍘美案》其實是虛構的。但是在歷史上,包拯確確實實辦了許多讓人稱讚的大案。包拯不僅深受百姓的愛戴,而且也受到了宋仁宗的重視,在包拯六十一歲的時候,他再一次迎來了事業的高峰。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

宋仁宗派他出任三司使,打理國家財政,他上任之後不斷的經濟改革,為民請命,為國家出力,為百姓謀福,雖然說不上日理萬機,但是日理千機還是有的。國家和百姓消耗了他的生命,但是也成全了他的至情至性,包拯反腐敗、除敗類,流芳百世。但是萬萬讓人想不到的事,千年之後,打開包拯的墓穴卻驚呆了所有人。按理說包大人當時身居高位又得到皇帝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死後應該是風光大葬才對。然而,在1973年的某一天,一個著名的考古學家在途徑一個不起眼的黃泥坎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些不妥。繼續勘察之後發現竟然是包大人的墓穴,於是挖掘工作就開始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

然而讓人氣憤的是,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後,考古團隊並沒有迎來驚喜,而是真正的失望,因為在包大人墓穴打開的那一瞬間,裡面的情景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來墓穴已經被人毀得一團糟了,更令人氣憤的是連包大人的棺槨都被他們破壞的面目全非了。包拯身前是風光威武、位高權重,死後的墓穴怎麼就遭到這樣的待遇呢?其實仔細分析一番,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包拯生前不是批鬥這個就是說教那個,結下的樑子數不勝數,有些人生前動不他,死後就難說了。

包拯得罪了不少人,去世時二十幾處棺槨下葬,但終沒有擋住盜賊

包拯

考古學家推測,包拯的墓穴極有可能是當時北宋時期那些權貴利益集團專門派人來搞的破壞。但是愛戴包拯的百姓們也知道但大人得罪了不少人,於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全國各地共有20多處棺槨同時下葬,以此來掩人耳目。而在安徽合肥下葬的才是真正的包公墓,這處墓穴當然也是被那些人光顧過的,但破壞的不是成徹底,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供後人研究參考。雖說包拯一生為國家和百姓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有也有史料記載說包大人是一個沒有表情的男人,他很少露出笑臉。但我想說,一個為官清廉,鐵面無私的人本來就應該是嚴肅的,總不可能嘻嘻哈哈來斷案吧?但是不管怎麼樣,包大人為我們做出的貢獻,都值得我們後人永遠銘記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