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叫车的“高德模式”,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


跨平台叫车的“高德模式”,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


网约车这块目前已年交易接近3000亿人民币且仍保持持续增长的大蛋糕,即便已经孵化出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市场份额超90%)估值约500亿美金的互联网小巨头滴滴,挑战者依旧层出不穷。

然而,无论是车企背景的首汽约车、曹操专车,还是互联网背景的美团、哈啰出行(阿里扶持),即便在滴滴过去一年身陷安全问题所带来的舆论和监管困境的有利环境中,也始终未能对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近来媒体甚至传出腾讯已注册多个出行相关的商标,并与广汽合资成立新公司,由此可见鹅厂进军出行市场的意图颇为明显。

或许能打败已经占据用户心智的滴滴的绝对不会是另外一个“滴滴”。同时,在整体资本收缩的环境下,也很难再有玩家负担起补贴大战所需要的成本,尤其是拥有垄断地位的滴滴至今仍面对着一年上百亿的巨额亏损。

因此,要想分得一杯羹,需要的是另辟蹊径,换个方向切入。

作为出行强入口的移动地图领导者高德地图,率先在app中引入“一键同时叫车”的功能,通过引入曹操、首汽和滴滴等供应商提供平台服务,美团在尝试自营业务未取得明显成果的情况下也转向“高德模式”;决心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腾讯,则似乎在学习数字广东项目的成功经验,同个与政府、国企展开合作,从B端对C端进行降维攻击;一众出行玩家则通过高德等平台实现合纵连横,从单挑滴滴转变为为结盟群殴。

当然,比起“竞争”,“竞合”更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新的模式带来的结果比起抢占滴滴的份额,更可能的是共同把市场规模做大。网约车市场的变量,理应解决当前市场遇到的难题,让这个曾经通过补贴厮杀成长起来的行业变得更加健康。


跨平台叫车的“高德模式”,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

痛点从“打车难”到“打车贵”

随着网约车市场玩家越来越多,除非是下暴雨等特殊场景,“打车难”在大城市中已经不再是大的痛点,安全问题则是需要长期系统性解决的难题,但毕竟还算是小概率事件。此消彼长之下,“打车贵”逐步变成用户的抱怨点。

我们先来看一些具体的数字:

据滴滴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亏损109亿,其中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约是把22%抽成中的20%返还给司机),而在乘客端的补贴已经不再公布。然而即便滴滴通过巨额亏损来进行补贴,司机的收入仍大多不升反降,要想实现盈利只能“合理提价”。

据美团上市招股书显示,2018年美团的网约车司机成本飙升至44.6亿元。蓝鲸TMT曾报道一位接近美团的投资人表示“美团不得不每月亏损5000万美金,才能勉强维持南京、上海的市场份额”。先不谈业务盈利,面对如此大的亏损,美团是否还能维持用户端的补贴也成为问号。

再看“终于上市”的共享出行巨头Uber,2019 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较去年同期营收同比上升了约20%,但亏损较上一季度的8.9亿美元继续扩大至10亿美元,其盈利模式也逐渐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质疑。

神州、曹操、首汽等玩家则从并非以价格作为核心优势,且他们做网约车的动机很可能不是因为真正想做网约车,而是把不景气的汽车销量往上拉,再配合讲一个全链路布局的故事。

盈利的压力,司机的收入,都是制约车资下降的关键因素,因此,已经不能再依靠单纯的补贴或是降价等手段解决“打车贵”的问题了。

影响车资的因子是单价,里程,侯时和高峰用车加成,如果控制单价为不变量,后三者其实都与路线相关,而派单的距离则影响司机的油耗成本、完成订单的速度和消费者等待时间,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效率优化问题。


跨平台叫车的“高德模式”,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

整体司乘效益最大化

路线是否能进一步优化,主要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

因此,聚合服务的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整体网约车市场进行了有益的改善:

首先在是对于司机端提升了整体派单的效益,作用于提升司机的服务效率以及降低空车接客时的油耗成本

如果各位对滴滴的派单逻辑不甚了解,推荐可以查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发布的《滴滴可能是这样为你找到司机的》。当然,笔者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只能把核心思想进行消化。

简而言之,滴滴的派单思路很可能是尝试找出同一区域同一时间叫车的多个单子的最优解,而并非某一个单子的最优解,以此达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从某些个体的角度来说,其实派单逻辑无形中是增加了TA的车资的。

如果只考虑在一个诸如滴滴的平台中叫车,那么由于并没有多选择,因此用户仍然会在无形中接受平台的派单,形成小区域内的订单均衡。然而,如果此时叫车的是一个诸如高德般聚合服务的第三方平台,网约车来源于不同的公司,局面则可能发生变化。

但由于消费者可以实现跨平台同时叫车,相当于小区域内可服务的车辆池子增大,此时消费者往往基于价格最低的原则进行选择,那么就很可能打破了原来单一平台叫车的均衡,促使自己成为单一最优解。

这个最优解的结果,同时影响了司乘两端。对于消费者,由于比价机制的引入和派单距离的缩短,获利是毋庸置疑的,既表现在车资的降低,也表现在等待时长的减少,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两个有益改善的第二个。

而对于司机端,如上文所述接到单的司机显然是也是获益的。然而,可能你会认为,这可能会使原本该接单的司机利益受损,但其实从整体考虑,这位没接到单的司机也更可能下一单接到更优的解。

如此一来,各网约车平台将会因为比价压力的存在而促使价格重新达到一个相对平均的状态,细微的价格差异更多会成为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偏好。

这是一个新的均衡,是一个并非由补贴大战带来的均衡,而是一个司乘都更可能获利的有益均衡。跨平台服务聚合的模式,在笔者看来,着实是用一个并不复杂的模式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效率。

比一个创新模式更为珍贵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吧。


跨平台叫车的“高德模式”,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