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劉備於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表現出了他的心機,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後,立即招來重要文武大臣,託付遺志,看似交代後事,其實是專門說給諸葛亮聽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因為當時只有諸葛亮有能力扶持阿斗,但“能力”又是把雙刃劍,他即能扶持阿斗,也有能力廢除阿斗。所以劉備為防止死後,諸葛亮造反,他就對諸葛亮說了這三句話。這三句話可把諸葛亮嚇壞了『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劉備這麼做,其實是從道義上阻止諸葛亮將來廢劉禪而自立的可能。看得出來,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縣)人,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劉備用人一貫唯親是用,這次卻將地位遠不如關羽張飛的魏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實權跟關羽相當(雖然官職低一點),高過張飛。——說明魏延軍事才能要高過關羽、張飛。魏延對劉備父子也絕對忠誠。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固若金湯! 到了姜維手中,不到一個月就失守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魏延用兵比姜維,更有謀略又穩重。


南鄭城上(姜維:“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魏延究竟勇猛到什麼程度?說起魏延,或許有的人並不認同他的武藝,認為他被馬岱所斬殺是一種恥辱。但實際上,馬岱是從背後下手偷襲的,魏延完全沒有防備,此時就算是換成呂布也難逃被殺的厄運。魏延的武藝實際上是極其高強的,十個回合擊敗馬岱,三個回合生擒泠苞的戰績超越了黃忠十幾個回合戰平泠苞(黃忠可是具備跟關羽大戰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的實力,看得出魏延個人武力也遠在關羽之上)。


魏延最輝煌的戰績並不是擊敗馬岱、生擒泠苞,也不是逼迫龐德與曹營眾將群毆他,也不是一刀秒殺了王雙,他的巔峰之戰是在襄陽大戰。襄陽之戰時,魏延手下僅幾百人,卻能跟文聘數萬兵從早上激戰到下午,部卒全都戰死,魏延仍然毫髮無損地逃出重圍。就算文聘手下的士兵是十對一去對戰魏延的手下,那麼也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士兵能夠騰出手來和文聘一起包圍、攻擊魏延,可見魏延之勇猛絕倫。文聘是曹操手下的猛將,而魏延能夠以一己之力硬扛文聘外加一萬名士兵。——可以說魏延是真正意義上的萬人敵。


因為諸葛亮非常擅長搞形式主義,六出祁山並無戰果,卻雖敗猶榮;殺害託孤大臣劉琰,廢李嚴,把二人的小過錯故意誇大,讓人覺得理所當然;殺魏延更離譜,事先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由,將其妖魔化,然後諸葛亮以“我死之後,魏延必反”為由,遺計魏延的死對頭楊儀、姜維、馬岱等人將魏延陷害並殺害。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魏延是劉備的嫡系大將,有勇有謀,對劉備有知遇之恩,對劉備父子的忠誠毋庸置疑。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害魏延?第一,諸葛亮因長期打壓魏延,擔心死後遭到魏延地清算;第二,《三國志》陳壽最後總結性評論: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卻無戰果,諸葛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擔心魏延真的成功了,毀了諸葛亮自己一世英名;第三,擔心魏延掌控軍權後,把自己的一些罪刑,以及見不得人的險惡用心給揭穿;第四,順諸葛亮者昌,逆者死。為姜維掃清障礙,以便讓姜維順自己的軍事路線走下去。


蜀漢後期,姜維帶劍入宮,殺黃皓不成,率蜀漢八萬精銳屯田沓中,遠離成都,也遠離漢中前線。很明顯,後主劉禪對軍隊沒有指揮權。姜維的行為就是“擁兵自重!”姜維的剋星鄧艾僅率兩千兵偷渡陰平,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劉禪打開城門投降。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在魏延之後,吳懿、王平這兩位蜀漢名將先後鎮守漢中。吳懿和王平,繼續採用魏延“錯守諸圍之法”來防禦漢中。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改變了魏延之前的漢中防禦策略,導致曹魏大軍突破了漢中防線,從而引起了蜀漢的滅亡。可以說蜀漢的滅亡跟姜維沒有坐鎮漢中有很大關係。


如果諸葛亮不殺魏延,蜀漢軍權接下來就會由魏延掌控。諸葛亮死後,魏延會率蜀軍跟司馬懿率領的魏軍繼續一段時期的戰爭。魏延雖然智勇兼備,但司馬懿也是軍事天才,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魏延獲勝的幾率只有50%,但也不會大敗。魏延感到很難取勝後,會知難而退,撤軍回國,然後固守,發展經濟,發展人口,雖然疆土不再擴大,但經濟、軍事會越來越強大。魏延掌控兵權,也不會發生薑維的九次伐魏。魏延會把鎮守漢中的方法擴大化,鎮守兩川,魏延的繼承人也會按魏延的軍事路線走下去,蜀漢國防就會固若金湯。


仰望明月754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背景》:

劉備東出失敗後,七十萬大軍為一炬。其誰人?川蜀又能有多富,幾十萬家失丁又豈能無怨。

所以雖其在世知錯認錯,知恥,勝敗正常,以及所餘兵馬壓制,眾人都損失殘重下沒出什麼事,人們有怒不敢言,川蜀派也因是由他們一力支持,主導東征事宜都苦說不出,沒有說話的資格,但劉備一死所有問題都曝露出來了,巴蜀人疏財疲,各黨黨爭不斷……

若劉禪為孫權那樣的奇偉英主還好說,大可藉此左右逢緣,作真正帝王,中興之主。

可惜,在外有強敵,內有黨爭焦頭爛額下百般無奈,只好交出權力,按父命,藉助雖有才能,但根基盡失,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諸葛亮,與其結盟,和其綁在一條船讓其為自己作事。

而諸葛亮也算不負其望,在其支持下很快就穩定局面,並借曹魏利用其父劉備,其初登級,大發十路大軍來改之機,利用諸人之驚惶失措,六神無主之機一舉掌握兵權。

並用不戰屈人之兵之策嚇退十路大軍,徹底鞏固權力,結束黨爭,讓之不敢輕舉妄動,只好蟄伏。

不過雖則如此,但還是難改川蜀損失六七十萬大軍,元氣大傷的局面,大勢,只好用智,用僅存的十餘萬老若殘兵勾延殘喘,盡力延長壽命,尋求轉機,終歸不是主,終歸還是聰明不很,否則怎會有劉備不聽言,排斥之舉,以致大敗,失去一切……

《六出之局》:

穩定巴蜀後,國弊民窮的諸葛亮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休養生息,等一切恢復後再圖謀大業。二,乘都疲弱,行險求勝。

前者固然好,現在大部分人都以此批評指責諸葛亮,可問題是你休養生息。人家也能休養生息。不說人家故意發動戰爭破壞,影響你休養生息。

就說以大漢十三州,吳三蜀二魏八,且人家佔的都是中原沃野,人口基數無比繁多比你大,最終誰先恢復過來?

不過為他人作嫁衣,耗時越長,時間越久,人家都大,所以不可取,不能貪圖眼前一時安逸,必須乘兩者之間差距,勢力懸疏不大積極進取。

在此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主動進攻才為佳。可惜蜀漢僅餘十餘萬老弱殘兵,為圖生存諸葛亮,只好用己智慧,無雙才智最大限度利用此微小兵力以苟延殘喘。

不過也正因諸葛亮智高,以及其與魏帥司馬懿相互利用,扶植,支持司馬懿掌權,篡權蜀漢才能唯持四五十年,打破歷史,定律,世間大勢。

至於沒采納魏延奇襲之計,揮淚斬馬謖,實在是蜀漢太弱,輕不起折騰,冒險,以及隴右,今甘肅還在曹操手中,即使攻下今關中陝西,面臨與河南兩面夾擊你是否能守住。

而陳倉谷口就那麼好襲,小道一時能運多少兵糧,你怎麼守住,即便能守住你有多少兵馬四面開花,處處開戰。

而且縱然勝你還得要想著防境外的匈奴胡人呀,你難道你能保證打仗不傷一兵一卒,打仗總得死人,殺敵三千,自損八千,你就那十幾萬人,怎經的起瞎折騰,就說能以董卓,羌人對關中破壞,沒餘幾人,怎能奉養大軍,轉運?麻煩,困難。所以不足取。

至於殺馬謖,馬謖不故意敗,給曹魏機會在諸葛亮大軍將會因常勝損失慘重,陷入泥潭,不敗而敗最終耗盡國力,人力,對內反對勢力因擴張更猛,不得不再次啟用,敵對勢力將再次抬頭國將不國,所以馬謖不得不死,所以才會有諸葛揮淚斬馬。

而也正因此,在此大方針,大環境下必須殺魏延,否則以其僅次於己的威望,在自己死後必然掌權施其計圖立功做穩位置,揚名立外,封妻廕子。

即便自己告訴其原因,自己苦衷,戰略構想,以其性格,強烈冒險主義,不甘屈於人下服輸,沉淪,等死,也定會在國家與自己之間做出取捨。

即便忠於國家,也會想盡力為自己國家謀一條出路,爭一份成功的希望,而不是如此苟延殘喘,坐等死的到來,即便死也要轟轟烈烈,而不是默默無聞,不甘,屈辱。

因為其是魏延,是個軍人,而不是個政治家,政客,只會用自己,用軍人思維思考問題,而不是國家,全局。

所以諸葛亮要殺它,將這個任務,使命交給其之弟子姜維。而不是其,以使國家長久,儘可能長存。

為此其連與自己關係非常好,視為子侄,傳人的馬謖都要冤殺,更不要說其了。

所以……







毀建策


三國演義害人啊!羅貫中為了把諸葛亮塑造成“神人”,改了多少歷史,毀了多少人啊!

先倒黴的是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這個以少勝多,擊敗兵鋒正盛,如日中天的曹操的風流儒雅的少帥,不僅指揮赤壁之戰的不少功勞,還被描寫成嫉妒諸葛亮才能,小肚雞腸的人。本是因病英年早逝,卻被寫成被諸葛亮三氣周瑜給氣死了。

還編了不少近乎神蹟的故事,比如七星壇上借東風,八陣圖困陸遜,第一次北伐時的空城計,陣前罵死王朗等等,其智近妖。

魏延是蜀漢立國後的最重要將領,鎮守漢中多年,一直追隨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本和諸葛亮有很好的配合,互相成就。可羅貫中不顧歷史,為說明諸葛亮能掐會算,連死後的事都早己算好,讓馬岱馬丁淋埋伏在魏延身邊,專治“胃炎”!

三國志記載的史實是,諸葛亮對身後事的安排是分排撤退,讓魏延斷後,姜維第二批次斷後。如果魏延不撤,可以不理他,自行撤回蜀中就是。

諸葛亮瞭解魏延的脾氣性格,有些驕傲,有些暴噪而已,但絕無叛蜀之心。自己死後,魏延會鬧脾氣,加上本就鎮守漢中,鬧鬧脾氣,不跟著回成都,直接回漢中也就罷了,所以吩咐不理他就是。可楊儀是個心胸狹窄之人,見魏延鬧脾氣,趁機汙衊其造反,魏延本部人馬散去,魏延逃回漢中,被俘身死。

魏延成了諸葛亮封神的犧牲品,而諸葛亮因魏延之死,也成了被批評的人,都怨羅貫中。





淨月暖陽


諸葛亮殺魏延完全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

實際上魏延是少數幾乎全能型的將領,諸葛亮也很愛惜魏延的才能,在劉備生前,魏延就鎮守漢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會讓張飛去的。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

後來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魏延幾乎是軍中的二把手,有一個雜牌將軍升正牌將軍,假節(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封侯。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至於為什麼諸葛亮死後,魏延就被殺了呢?

諸葛亮死後,將後事屠夫給楊儀,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魏延接到命令後,卻拒絕執行。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不願意執行命令有兩方面原因:

1、《三國志》評價魏延“以勇略任”,有勇有謀,魏延一直認為諸葛亮埋沒了自己,諸葛亮一死,還不把軍權交給自己這二把手,如何幹性,自然不願意走。

2、諸葛亮把後事託付於楊儀,楊儀和魏延關係非常差,“有如水火”,況且楊儀此前是丞相長吏,魏延更是不願意聽楊儀的話。

事實上,諸葛亮在臨終的部署:讓楊儀帶兵先行,姜維次之,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走,就不等他了。

魏延官階雖高,但從未有指揮方面軍的經歷,故而將大軍託付於楊儀。楊儀一直以來在諸葛亮手下負責具體事宜,相關工作已經得心應手,不至於產生混亂。所以,諸葛亮將後事託付於楊儀相對合理,託付於魏延,則完全沒人能制約魏延了。

楊儀在明確得知魏延不願意聽從諸葛亮的遺命後,隨即啟程。而魏延因為沒有辦法阻止大部隊的行動,也開始快速南撤。他的部隊繞到了楊儀軍面前,並在率先通過棧道後,一把火將棧道燒燬,阻撓楊儀行軍。魏延的所作所為,在軍事上還是很正確的,但在政治上,這就是謀反。結果,魏延帶領的士兵知道實情後,都不願意跟隨他,紛紛逃散,最終被馬岱斬殺。


旁觀者毛毛


(說歷史的女人——第207期)

今天我們論說三國人物,已經比之前或者傳統的看法要更理性和科學了。至少在評鑑一個人物的時候,我們會在演義的基礎之上,更多參看歷史記載的實際情況。鑑於此,三國人物的爭議性也就更大了,比如曹操,比如周瑜,比如劉備,比如呂布,比如諸葛亮。

當然,三國名氣最大的人物還要算諸葛亮,在演義中,諸葛亮基本算是男一號,被羅先生濃墨重彩,深入刻畫,逐步神化成了一個智慧之神,用魯迅的話說,都“近似妖”了。因此,這也引發了很多歷史迷們的強烈反對,甚至認為諸葛亮被演義嚴重神化,而實際水平很爛等等。但客觀而言,諸葛亮這個人的能力還是有的,只是他的短長,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拋開演義中的完人諸葛亮不談,客觀來看諸葛亮,他主要長於政謀和治理人民,說白了就是做行政工作的能力非常強,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而且其人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諸葛亮的短板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在軍事方面諸葛亮也是各有短長的,在軍事上他的長處是按照傳統的軍事方式治理軍隊,甚至排兵佈陣,但是他在軍事上的短處在於太過於默守陳規,中規中矩,忽略了軍事上的成功主要在於對軍事計策的靈活運用。

也正是因此,諸葛亮這個人做事辦事都太過刻板,有一個人,和他就形成了對立面。此人就是魏延。在蜀國開國時期,魏延雖然能力不錯,但是並不能排到前五,因為劉備時期,優秀的將帥還是有一些的,比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霍峻等等。但是到了劉禪時期,劉備時期的開國名將們基本都全部凋零,後來連趙雲也撒手人寰。因此這時候魏延作為一員傑出將帥,他便更加凸顯,幾乎是諸葛亮屢次北伐時期最重要的統兵將領。

但是魏延這個人客觀來看,也有其短板和長處。魏延的長處是善於統兵,算是一位懂兵的將帥。但他的短處卻是性格剛傲,另外不善於人為處事,因此出處得罪人,比如諸葛亮丞的得力助手楊儀,他就和楊儀兩人水火不容。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他在心裡甚至對諸葛亮的統兵方略也是非常不屑的。就算魏延不說,但以諸葛亮之心智,他怎能會不知道呢?

他們二人最著名的矛盾點就是人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亮以“太危險、成功的幾率太低而徹底拒絕”。這事讓魏延非常失望。(在此處需要附註一點:有小夥伴說既然此時的諸葛亮尚沒有經歷失敗,不知道北伐多麼困難,後來他北伐無法成功,為何不採用子午谷奇謀呢?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都知道一個計謀的成敗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說白了就是時機非常重要,第一次北伐,曹魏毫無防備,子午谷奇襲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到以後曹魏對於蜀漢方面的防備就已經加強了,再想採用也來不及了。)其實說到底,子午谷奇謀就是一次性計謀,而且還僅限於第一次北伐,如果成功則就成功了,如果失敗則就失敗了。

但是按照魏延的建議來看,在第一北伐的背景下,應該還是有可實施性的。首先曹魏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對於蜀漢的防禦相對較弱。其次,以魏延的統兵能力,挑選5000精銳,實施突襲的勝利幾率也還是有的。但是諸葛亮向來追求穩妥,但殊不知古今中外的大勝仗都是靠奇襲或靈活運用軍事方法取勝的。甚至可以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北伐唯一一次勝算的機會,但被錯過之後,諸葛亮不僅再也沒有機會使用子午谷奇謀,而且他的北伐再也沒有可能取得勝利。

或許正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延在軍事方略上的意見分歧,造成了兩人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其實一直潛在,但是沒有爆發而已。一直到諸葛亮死前,他在安排後事時,這種信任危機終於擦槍走火了。魏延作為蜀漢最重要的將領,但諸葛亮卻在交代後事的時候,把軍權交給了一個魏延最為瞧不上的楊儀,而且這個楊儀呢也不是個什麼賢才,而是一個骨子裡貪圖名利的小人。

其次諸葛亮的安排又對魏延充滿了殺機,其實這就是他們之間的信任危機。如果他們之間不存在信任危機,那麼諸葛亮根本犯不著如此處心積慮,甚至安排了對魏延下手的殺手馬岱。結果,正如諸葛亮所預料。那麼也就可以說,諸葛亮是設計好要殺掉魏延的。

但是諸葛亮殺掉魏延,到底處於什麼目的呢?我們現在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一下。諸葛亮對於蜀漢的忠心絕對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在他死後,就沒有誰比魏延的資格更老了,再加上魏延一直是蜀漢的軍中棟樑,魏延將理所當然順利成為蜀漢的軍界第一號人物。但是魏延性格剛傲,一般人又威懾不住他,就會很危險。同時,諸葛亮經過多年北伐後,應該在死前對自己的北伐方式是質疑的,但魏延卻是一個北伐的強有力支持者,因此諸葛亮一旦死去,魏延若要繼續北伐,那麼蜀國的老百姓就會受不了,經濟和民憤會對蜀國造成巨大的壓力,但卻沒有誰能控制魏延這頭猛虎。因此,在諸葛亮看來,既然難以控制,不如殺掉,以安定蜀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此人不死,蜀國將必亂。但是諸葛亮的擔心正確與否,因為魏延死了沒法驗證。不過魏延死後的事卻遠遠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料,因為魏延一死,楊儀回去後要官不得,胡亂咬人,終被賜死。其次,諸葛亮的得意門生薑維不斷北伐,導致蜀國的經濟社會更加困窘,而宦官黃皓亂政,姜維不但對付不了,還被嚇跑,諸葛亮的兒子則乾脆直接為了自己的官位不但不反對黃皓,還附和黃皓,這樣以來,蜀國不僅沒有因為殺了魏延而顯得更好,反而顯得更加亂了。正所謂:不殺魏延,蜀國必亂,但殺了魏延,結果卻是蜀國更亂。


說歷史的女人


沒有的事,諸葛亮很賞識魏延。

第一,為了楊儀與魏延能夠和平相處,諸葛亮和董允沒少費功夫,他們居中調和就是因為他們都有才能。這是諸葛亮賞識魏延的一個佐證。

第二,從魏延的官職來看不僅僅封侯而且還假節,有此殊榮的關羽算一個,關羽地位如何?按諸葛亮的規劃,他是北伐的一路統帥,夠重視了吧。那麼魏延同樣也是假節鉞,他有軍營裡先斬後奏的權利,能說諸葛亮不賞識他嗎?如此賞識又何談殺害?

第三,從諸葛亮的遺言來看。諸葛亮臨終曾說我料魏延不會聽命令撤退,你們到時自己先撤吧。諸葛亮至死也未動過魏延分毫。作為北伐主力諸葛亮還是想保住魏延。不聽軍令換成任何一個人也難以容忍,更何況是以治軍嚴格的諸葛亮!這也更顯示諸葛亮對魏延的溺愛。然而魏延不服楊儀,把蜀軍的撤退必須經過的棧道給燒了,這給了楊儀藉口上書汙衊魏延造反。同樣魏延也說楊儀造反,兩份上書同時送到後主劉禪面前,蔣宛和董允擔保楊儀不會謀反,最終決定誅殺魏延。他們可沒有諸葛亮對魏延的愛惜。因為魏延人際關係實在不怎麼好。

從魏延被殺,蔣宛董允的做出的擔保可知李嚴和廖立為什麼會在諸葛亮死後痛哭了,因為沒有人會有這麼大的度量再讓他們復出了。

魏延要是不死對蜀漢的北伐絕對是有好處的,也更能發揮他的價值。但是他與楊儀的矛盾始終不可調和,最後引起什麼後果也很難說,所以是好是壞還真不一定!

最後,諸葛亮殺魏延是三國演義,三國志裡是魏延與楊儀掙權失敗被殺,和諸葛亮沒有關係!





嶽宗恆岱


看過三國志的人就知道諸葛亮沒想殺魏延,想反魏延還被諸葛亮重用。魏延的死和他的為人處事性格有關係,魏延高傲自大,和同事關係很差,很多人都容忍他,楊儀是個例外,他們關係勢同水火。諸葛亮在的一天,他們還可以收斂一下,一死矛盾就徹底爆發了,諸葛亮應該是估計到了,所以病死之前的軍前會議沒有通知魏延參加,只是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走,大軍自行開拔,魏延是不服,追上去找楊儀的麻煩的,但是客觀上造成了阻撓大軍的情況,這個罪不輕,兩個人都打報告給劉禪,蔣宛費禕姜維都替楊儀說話,看看魏延人緣有多差。魏延後面被馬岱斬殺了。魏延不死,只怕蜀國都沒有後面的20年了,冒進,窮兵黷武,他的問題很大!


笑指天南156


可以說,後期的魏延是蜀國的第一猛將,也是後期三國和張郃一樣為數不多的頂級將領。由於蜀漢丞相諸葛亮知道,自己的離去就沒有人可以制衡得了魏延將軍。魏延的性格類似關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剛愎孤傲,一向以穩重著稱的諸葛亮生前不敢讓他挑大樑,而選擇培養姜維,軍事思想又不一致,諸葛亮在世時魏延尚敢賭氣不領將令,那事後誰還能駕伮的了他?諸葛亮安排馬岱殺魏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說他有反骨只不過是個藉口。其實內心是多麼的不捨。畢竟蜀漢後期頂級將才太少了,雖然魏延不死改變不了蜀漢的最終命運,但可以震懾魏國和牽制姜維冒進。當然,主要還是劉禪阿斗遠賢臣近小人,使得姜維沓中屯田避禍而產生一系列問題。如果阿斗是個像他老爸一樣有抱負的人而非貪圖淫樂,蜀漢是不可能亡的這麼快甚至不會亡。只有劉禪這個主心骨爛了,再粗壯的大樹也必將轟然倒塌。只要阿斗不撤回在陰平小道的駐軍,鄧艾也不可能偷渡成功。魏延守漢中多年,其戰略戰術部署都是無可挑剔的。就算姜維被鍾會牽制無法脫身,起碼還有個魏延擋住鄧艾,即使魏延老了都可以。


陽光海岸59108


其實這個答案並不難找,魏延之死的真相併非是死在諸葛亮和他的個人恩怨上,要是把諸葛亮看成是那樣的話,那諸葛亮真的是連一文錢都不值了!其實是諸葛亮利用魏延和楊儀兩人之間的矛盾故意自編自導讓別人來唱的大戲而巳!不過,魏延死後被夷其三族,這個和諸葛亮無關,要公正客觀的評價。不但魏延死了,而楊儀到成都之後結果的最終的結果又如何呢?因不滿封賞被罷官憂恨而死,其實楊魏之死都是在諸葛亮的掌上之中的,臨終前的精心策劃,楊儀只是一個小人而巳,對蜀國的命運來說,掀不起多大的風浪,和狗一樣,只要餵飽了滿足了他就給你幹活,相反的,就不幹活了!而魏延就大不相同了,蜀漢的支柱矣!其性格狐傲,大局觀欠佳,其性格有些地方都超過了關羽而無不及,這是諸葛亮死後最擔心的事情。魏延居功自傲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自以為是個人主義,.怕劉禪約束不了他,是不是劉禪的天下,很難想象,更無法想象!為了蜀國的根本利意,在萬般的無奈之下,只能設遺計,拿魏延當蜀國的政治犧牲品了!至於說諸葛亮設計除掉魏延是因個人的恩怨為主因的說法,我認為是不客觀不公正的,看問題看事物,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不能從單方面的去下結論。既然諸葛亮對魏楊二人如此瞭解如掌上觀紋那為何還要拿此二人委以重任大任呢?楊儀雖然是小人但和他的才能無關,起碼說聽諸葛亮的,對工作是非常敬業的。蜀漢人才本身來說就匱乏,何況是楊儀和魏延這樣的人才,尤其是魏延這樣的勇武謀將可以說是蜀漢的核心力支柱!無論魏延和諸葛亮的私人關係恩怨有多大,但魏延從內心來講,還是尊重敬佩諸葛孔明的,但還是懼怕孔明三分的,怕的不光是權力,還有能為!在諸葛亮生前用此二人委以重任是迫於無奈之舉,不得巳而為之矣!尤其是魏延!魏其勇,僱傭之。”諸葛亮死後,楊儀不足過於擔心,一小人也!蜀漢掌控他不在話下,魏延無人能牽制住他,不是他有沒有反心和反義的問題,而是其的功勞功績大無人能掌控得了他,無人能管得了他!為了蜀漢政權的政局穩定不受到想不到的自然災難和禍害,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利用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關係設遺計利用馬岱的手只能拿魏延開刀問斬,當作政治犧牲品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首先,諸葛亮並沒有要殺魏延,據【三國志】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病危召開軍委會議的時候,並未通知魏延到會。但並沒有說要殺魏延,只是叫魏延斷後,若魏延不從命,就不管他,大軍自己退回即可。關於這點我在以前的回答中已經提及,在此只簡略概述一下,魏延之死一是沒有和領導搞好關係,自命不凡目中無人;二是沒有和同事融洽關係,特別是同楊儀形同水火,最後被楊儀命人追殺而亡。

那麼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這倒是一個很值得遐想的命題。

魏延自荊州歸降劉備以後,屢立戰功,很受劉備看重,委以重任。曾經擔當漢中軍政一把手,官拜鎮北將軍,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等職位。由此可見劉備非常看重他。

那麼他的能力又如何呢?魏延在跟隨劉備的征戰中屢立戰功。尤其在西入羌中,與曹魏爭奪西涼的戰鬥中,大敗曹軍雍州刺史郭淮。但魏延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自傲自大,眼中無人,導致與領導同事關係不和。據【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這就為後來的被殺埋下了隱患。

那麼這樣一個適才傲嬌的人,如果不死,並掌握兵權以後,只會有兩個結果:

1,廢后帝自立為王,割據巴蜀,苦苦支撐。從他以往的表現即可推斷出。投韓玄,又殺韓玄轉投劉備。所以諸葛亮說他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2,大權獨攬,窮兵黷武。各種冒險的主意,最後將蜀漢折騰垮臺。

但無論是哪一種,就其國力對比來看,最終都無法逃避被晉滅亡的命運。我的回答不免掛一漏萬,歡迎下方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