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摘要:按照 CEO 科斯羅薩西的想法,「2019 年將是 Uber 虧損的頂峰,之後要再現類似亞馬遜 IPO 之後的輝煌。」

週五的美國證券交易所,再次迎來一位行業巨頭。

籌措多年,Uber 終於達成了上市的夙願。可能開始並不盡如人意,42 美金的價格最終跌破發行價,為這個自 Facebook 之後美國科技公司最大的 IPO 案畫上了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句號。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上市當日的 Uber 股價表現 | Google News

不過搶下「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競爭對手 Lyft 同樣開局不利,目前股票價格遠低於三月份的 IPO 價,資本市場見證了其火箭般的下墜。

截止到本週四,Uber 以 45 美金的價格共發行了 1.8 億隻普通股,共募得資金 81 億美元,公司最終估值為 822 億美金。按照開盤價計算,Uber 的市值已經瞬間蒸發了 100 多億美元。

週五開盤前,Uber 現任 CEO 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在接受財經媒體 CNBC 採訪時表示,「Uber 發行價和估值低於預期,主要是因為此時上市的市場大環境不佳。」他同時指出,「我希望用戶能夠明年甚至在更長的時間裡持有我們的股票,就像手握那些優質的基金一樣。」

顯然 Uber 的高層和華爾街的投行們,為了避免出現類似 Lyft 的情況,刻意選擇了低調行事。而本週受貿易緊張情緒影響,標普 500 指數跌幅近 3%,Lyft 週四曾大跌 10%,上市一個半月已較 IPO 發行價下跌近 24%。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Uber 上市敲鐘現場 | 視覺中國

Uber 的第一位實習生,現在已經是其中一位高管的 Austin Geidt,在納斯達克的陽臺上敲響了上市鍾。他的周圍簇擁著 CEO 科斯羅薩西,其他高管,Uber 的早期員工和司機代表。

不過令人唏噓的是,Uber 的聯合創始人、前 CEO 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只能像旁觀者一樣,遠遠地見證著這一歷史性的一刻。他之前提出加入科斯羅薩西的請求被 Uber 方面「毫不留情」地回絕了。卡蘭尼克是在其父親的陪同下乘坐 Uber 來到現場的,並與其他董事會成員一起吃了早餐。Uber 的員工、投資人以及董事會成員擠在一起,有人甚至穿著 Uber Eats 畫著盤子和貝果的 T 恤。

坎坷的盈利之路

今年本來有望成為科技獨角獸們蜂擁上市、新股發行最好的年份之一,但 Uber 上市後表現不佳或令市場熱情受挫。儘管 IPO 對 Uber 這樣的巨頭而言是種里程碑式的勝利,但監管方、消費者以及出租車司機之間的分歧和撕裂,也是導致其鉅額虧損的重要原因。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2018 年,Uber 訂單金額總計 498 億美元,同比增長 45%,實現收入 112.70 億美元,同比增長 42%。但公司運營利潤(Loss from Operation)仍然虧損 30.33 億。

Lyft 方面此前曾表示,「2019 年將成為其虧損的頂峰時期」。科斯羅薩西在接受 CNBC 採訪時稱,Uber有著類似的想法。「不過這只是我們單方面的意願,沒辦法給大家承諾些什麼。」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Uber 2018年盈收詳情表 | 彭博社

在過去兩週的路演環節,高管和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從倫敦飛到紐約、舊金山、波士頓、巴爾的摩,拼命兜售關於 Uber 的價值和夢想。科斯羅薩西把 Uber 定義為「交通平臺」,一個承載了網約車、公共交通、外賣、貨物運輸的綜合性服務網絡,屢次強調了 Uber 擁有類似亞馬遜的市場潛力和機會。

但 Uber 之前在招股書中就坦承道,「在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2009 年就成立的 Uber 從來沒有盈利過,同時又受到公司醜聞和同行業競爭激烈的負面影響。」從這裡不難看出,Uber 實現盈利之路同樣坎坷。

「與其說服那些私有投資人,Uber 和 Lyft 現在應該想辦法去討好股民們。」私募基金公司 SharesPost 首席分析師如是說。「在大家看來,Uber 這樣的獨角獸公司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那類投資,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問題是,這個行業現在絲毫還沒有顯露出任何盈利的跡象。」

儘管最終估值並沒有突破千億美金,但 Uber 的上市依然將載入史冊。它既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10 宗 IPO 之一,同時也是自阿里巴巴 2014 年創下 250 億美元紀錄以來,美國交易所規模最大的 IPO。

虧損頂峰背後的萬億市場

儘管預計在可見的未來,Uber 的運營支出會顯著增加,實現盈利的機會非常小,但投資自動駕駛可能會讓這個局面得到扭轉。

在 Uber 的招股書中,自動駕駛顯然佔據了相當的分量,被提及了 100 多次。而此前英特爾發佈的報告稱,「未來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市場規模將達到 7 萬億美元。」

德勤國內 IPO 項目合夥人 Barrett Daniels 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表示,「我不太肯定自動駕駛是網約車服務公司盈利的必要條件。但假設最終這項技術能夠落地,就有機會實現大規模盈利。」可能投資人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畢竟 Uber 去年的運營支出就達到了 30 億美元。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Uber 基於沃爾沃車型打造的自動駕駛測試車 | 視覺中國

2016 年,當時還是主帥的卡蘭尼克對自動駕駛的興趣十分高漲。在他看來,這是一項「網約車服務公司必備的前沿科技」。「如果我們沒有抓住機會,那麼Uber 的未來肯定會變得不一樣」卡蘭尼克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專訪時如是說。

之後,Uber 就開始在自動駕駛研發上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根據公開的招股書顯示,從 2016 年開始至今,Uber 在自動駕駛領域總計投入 11 億美金。 Uber 方面指出,「我們認為自動駕駛將對現有的購車和用車模式產生重大影響,它屬於未來的交通出行方式。」

今年 4 月中旬,Uber 宣佈得到一筆來自軟銀、豐田和電裝的投資,金額高達 10 億美金,主要用於其自動駕駛業務的發展。根據當時簽訂的協議,Uber 的自動駕駛技術部門(Autonomous Technology Group,簡稱「ATG」)將進行重組,允許接受單獨注資,設置獨立的董事會,成員來自 Uber、軟銀以及豐田,其中 Uber 擁有主要的控制權。

據官方信息透露,該交易完成後 ATG 的估值將達到 72.5 億美金,其中豐田和電裝共計投入 6.67 億美金,而軟銀則承擔了剩餘的 3.33 億美金。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軟銀願景基金 Vision Fund 共投資了 82 家公司 | 視覺中國

不過從 2015 年上線開始,Uber 的自動駕駛之路走得並不順。與競爭對手 Waymo 的專利官司弄得滿城風雨,最終敗訴並賠給對方 2.45 億美金的期權,同時還要接受技術審查。之後緊接著發生了「無人車致死事件」,導致高層對該項目產生懷疑,業務甚至一度停擺。不過經過九個月的整改,Uber 自動駕駛測試重啟,並在去年八月份拿到了豐田的關鍵投資。

軟銀願景基金(Vision Fund)負責人 Rajeev Misra 表示,「Uber ATG 團隊在開發高度穩健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於具備平臺的軟硬件實力以及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網絡,Uber 與豐田的合作為今後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的大規模實現奠定了基礎。」

按照 Uber 的計劃,未來主要是與第三方共同推動自動駕駛落地,目前和豐田、沃爾沃、戴姆勒三家公司展開了深度合作。

其實 Uber 如此看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很大原因來自它對平臺司機的補貼政策,這種大規模的燒錢方式令其始終無法實現盈利。2018 年,Uber 光是補貼這一項就支出了 8.37 億美金,比 2017 年的 5.31 多出了整整 3 億美元。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給外賣服務 Uber Eats 的新手送餐員提供補貼上。

未來,Uber 花在司機上的錢還有持續增高的趨勢。而且 Uber 在招股書中也提到了,「大城市的司機招募競爭越來越激烈。」除非有公司進行了合併,像 Uber 收購了中東地區的競爭對手 Careem,否則為了招募司機、留住司機,網約車公司只能是往這個無底洞裡持續投錢。

可一旦這項服務能夠實現無人化,那麼 Uber 這樣的公司就不用千方百計地考慮用錢去討好司機了。特別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一旦汽車佔有率下降,網約車的用車需求勢必會不斷攀升,從而有可能使其實現淨利潤增長。

IPO 的贏家與 Uber 的未來

每次 IPO 上市,背後都是一次造富機會。而作為科技領域的獨角獸公司,Uber 背後的投資陣容同樣十分華麗。

根據招股書提供的信息,目前軟銀、硅谷風投標杆資本(Benchmark)、基金管理公司 Expa-1、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五大機構股東共持有 Uber 43.8% 的股份。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Uber 關鍵投資人及估值 | 雅虎財經

以軟銀為例。上市後,軟銀作為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將下降至 16%,以目前的市值計算,軟銀持股市值約 111.52 億美金,相較初期投入增值 21.5 億美金。按照《紐約時報》的評論,Uber 上市,「這是軟銀得來的一筆意外之財。」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對 Uber 的投資始於 2013 年,以目前 5% 的持股比例計算,持股市值約 35 億美元,6 年時間漲了近 13 倍。而 IPO 主承銷商高盛這次也賺得盆滿缽滿。目前高盛持有 Uber 1000 萬股,加上此前賣出的收益,高盛這筆 500 萬美元的投資獲利甚至超過了 5 億美元,8 年回報達 100 倍。

當然,Uber 創始團隊坐收的「漁利」同樣數目不小。以兩年前被「辭退」的聯合創始卡蘭尼克為例。Uber上市後他持有公司 9% 的股份,位列第三大股東,持股市值約 63 億美金。此外,軟銀收購 Uber 股份時,卡蘭尼克還曾出售了價值14億美元的股票,這些都似乎為其躋身全球富豪榜前 300 名奠定了基礎。


IPO 上市首日,Uber 的困境與希望

Uber 聯合創始人、前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現場 | 視覺中國

雖然 Uber 上市讓這些機構和個人笑開了顏,但上市首日即出現破發,在當前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Uber 還將面臨重重壓力和考驗。

與兩年前快速的成長相比,Uber 因自身產品和業績的原因,增速正大幅放緩。從之前招股書透露的信息來看,2018 年底,平臺月活躍數為 9100 萬,同比增長 33.8%,比 2017 年下降了近 17%。而從 2016 年開始的三年間,Uber 的運營虧損已經超過 100 億美元。

此外,Uber面臨著更高的司機招募、關係維護的壓力。就在上市前夕,Uber 和 Lyft 的司機在美國至少八個主要城市及英國、澳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實施了罷工,針對工作條件和工資待遇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而從 2017 年開始,Uber 被內憂外患持續夾擊,頻發的醜聞和高管流失現象也令公共市場對其未來的表現堪憂。Uber 的招股書倒是對這些問題沒有避諱。公司認為「目前維持和提升品牌聲譽對業務前景至關重要。希望成為股東願意長期持有的公司股票。」

所以上市絕非終點。Uber 一方面面臨著自身業績萎靡、增長放緩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希望藉助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突破盈利瓶頸,獲得長期收益。按照 CEO 科斯羅薩西的想法,2019 年是虧損的頂峰,要再現類似亞馬遜 IPO 之後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