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墨羽青衣


1937年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接连失利后,国民党内如汪精卫之流开始鼓吹再打下去就是“亡国论”。而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武汉10万民众于4月8日举行了夜间提灯游行,蒋介石则一口气向徐州方向调来了N支生力军,举国上下又认为打败日寇就是分分钟的事,“速胜论”甚嚣尘上。



除了滇军卢汉的第60军40000多人外,西北军冯治安的第77军也抵达战区,李仙洲第92军、李延年第2军等中央军嫡系部队也风风火火赶来,甚至胡宗南大将董钊的第28师都开上来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懵圈,打电话给副总参谋长白崇禧,问老蒋增派这么多部队来要闹哪样?

白崇禧也兴奋的回答道:“委员长想要你扩大台儿庄的战果”,李宗仁说太迟了。其实这是李宗仁回忆录中单方面的说法,事实上真想扩大战果的正是李德邻,蒋介石虽然对日军增兵有所警惕,但仍然被周围狂热的气氛所影响,对增兵请求基本是“半推半就”。



(李宗仁)

就这样徐州附近云集了国军50万人马,几乎是军事委员会掌握的一半野战主力,而日军为了报台儿庄一箭之仇和聚歼国军主力,其华中和华北方面军向徐州战场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20万,南北夹击的态势基本形成,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已经非常被动。

就在同一时期的1938年5月,从来没有亲自考察过日军作战的伟人毛润之,却能在延安的窑洞里奋笔疾书九昼夜,写出了著名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洋洋洒洒5万余字,深刻剖析了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之优劣,提出来抗日战争必经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武汉会战期间的白崇禧)

《论持久战》的基本论点便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其后的战争历史与著作里的论述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战略家”的水平和高度。《论持久战》也隐讳地批评了国民党高层在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包括正在进行的徐州会战第二阶段。

所幸在最后时刻,李宗仁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指挥几十万大军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各部损失不大。徐州于5月19日陷落,留在徐州车站不及运走的3000名重伤员被日军第16师团全部屠杀,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部也与包抄的日军擦肩而过,李司令长官也是一脑袋白毛汗。



《论持久战》出版后引起了白崇禧、陈诚等人的高度重视,白崇禧把这部战略著作的中心思想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军事委员会将其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而其后的武汉会战,军事委员会战略指导能力便成熟了许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谓战略家,是指能够合理分配和使用本方资源和力量,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整个战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使本方取得战争胜利。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为一次战役的胜败所动而改变战略决心,一定是军队的统帅级人物。



(徐州会战之抗日部队)

相反,那些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能够具备灵活机动、千机百变指挥艺术的将领,才是所谓的“战术家”,他们要亲临作战前线,制定作战计划,一般是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官。

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其实都可以称为“军事家”,区别在于两者并不具备绝对的互通性,有些知名的战术家比如隆美尔、古德里安、蒙哥马利等在战略上是比较短视的;而有些战略家却在战术上存在短板,不合适在一线带兵作战,比如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经历的蒋百里。

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天才军事家,只是比较罕见,谁能说“四渡赤水”不是战术佳作?


度度狼gg



战术要服从于战略,战略必须通过战术才能实现。没有战略的战术是无谓的瞎打乱打,打赢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战术执行力的战略只是空想,同样毫无意义。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之后,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两部分,内线兵团继续在山东根据地坚持,外线兵团则跳出国军的包围圈,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向西一路打到了洛阳,向北一度渡过黄河。有一段段时间华野没有打多少大仗,损失还比较大,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得不偿失。

这就是战略和战术的问题。孟良崮战役之前,华野在山东的解放区面积已经被压缩到方圆100公里左右,人口大幅减少,物资供应严重短缺,连解放区的首府临沂也一度被迫放弃。孟良崮战役虽然消灭了整编七十四师,暂时打破了国军的包围线,但在战略被敌人包围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也是在这一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太行山地区也处于被敌军重重围困的局面,同样是内线作战,根据地日渐缩小,解放区的人口越来越少。就全国来看,中原地区已经基本上被国军完全控制,解放军只能在黄河以北地区活动,山东的根据地也被敌人重重围困,难以打破被包围的态势。

这就是说,经过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虽然解放军消灭了国军100个旅以上的机动部队,但解放区的面积也在大幅缩小,解放区的人口也在减少,而且基本上处于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态,各战略区之间相互无法有效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几个战区分别作战,相互之间不能有效支援和策应,就很有可能重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局面。

这个时期,如果解放军无法有效的进入中原地区作战,牵制华中敌人的兵力,华中地区的敌人机动部队就可以大举增援山东战区,会让山东解放区的压力更大。第二还可以向西增援陕北胡宗南,增加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压力。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如果要打破敌人的战略布局,扭转解放军的不利局面,就必须打到外线去,也就是中央说的,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彻底扭转解放区被分割包围的不利局面,中央作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个是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华中国军牵制在华中地区,这样就可以有效减轻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另一个决定则是华东野战军分为内线和外线两个兵团,分别作战。

最为重要的是,按照当时中央的设想,东北战场的胜败关系到全国战场的胜负,所以必须优先保证东北地区能够完全胜利。关内各解放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关内国军,以免国军像东北地区抽调更多部队,为四野彻底解放东北争取时间。


所以,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华东野战军分为内线和外线两个兵团,虽然一度大幅减员,但却有效的打破了敌人当时在国内的战略布局,减轻了各个解放区的压力,并迫使华中战场的国军机动兵力疲于奔命,无法有效集结在一个战场上,这就为之后第二年的进一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做了充分的准备。

华野外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也第一次进行了有效的战略协同,在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华野外线兵团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而中野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也把华中地区的国军牵制在了华中,未能继续增援华东战场,为华野之后的豫东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准备可条件。


萧武


南北夹击或者东西对进似乎是蒋介石最喜欢使用的进攻方式,如在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豫东战役、锦州战役经常使用这一进攻方式,没想到的是屡战屡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鲁南会战计划之莱芜战役中,蒋介石在美国军事顾问的协助制定了一个南北夹击作战计划,其战略目标就是企图迫使华野在临沂地区与之进行大决战。因此,蒋介石集中了十五个整编师、五十九个整编旅共三十一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南北夹击战术。

鲁南会战蒋介石计划力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解决战斗,而且势在必得。其中,南线的是欧震的重兵集团,往北向临沂推进;北线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领三个军,其作战计划是先取莱芜,再南下策应欧震兵团,最终对华野形成包围之势。

从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上看,在战术上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以稳为主不给对手露出任何破绽,主要是因为在苏中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吃华野了不多亏,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战术过于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于实际;从战略上看,蒋介石认为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华野非决战不可,把战略建立在了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犯了战略上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此乃兵家大忌也。

鲁南会战计划打响后,面对南线国民党大军的兵临城下,粟裕指挥的华野始终坚持“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原则,在适当时刻主动放弃了临沂,来个“声东击西”战术,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住南线欧震的重兵集团,主力隐蔽北上,围灭兵力较为薄弱的李仙洲兵团,从而一举粉碎敌人的南北夹击计划。

当李仙洲兵团经过莱芜时,由于临沂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察觉到了粟裕的作战意图,立即电令李仙洲停止前进而且要往回缩。但在关键时刻,蒋介石事无巨细、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将“贻误战机”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顿,并立即命令李仙洲尽快占领莱芜后,再南下配合欧震兵团作战。结果,坐镇大后方的蒋介石的这一“微操”直接断送了李仙洲五万大军。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择人任势。”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要谋求的不仅仅是局部的和战术上的形势,更是要谋求全局性的和战略上的形势,并且能够达到唯才是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要有大局观的能力,在制定好战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具体的战术措施,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之一。

当然了,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一定要经过长时间一线作战的不断总结,并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再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最后上升到研究战略大方向问题,例如彭德怀、粟裕、徐向前等经过了战火的不断磨炼后,都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必经之路,否则,脱离了战场的实践就是纸上谈兵了。

而从鲁南会战之莱芜战役的结果和整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也难怪,曾在黄埔共事过的同事,在评价蒋介石军事才能时,这样说过:“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者会更好一点。”


赛门之略


关于战略和战术,既是大战略家又是大战术家的毛泽东曾经有一句名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为什么这么说?能做到吗?能,因为战略和战术区别很明显,说清楚战略和战术的区别,也就明白了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大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区分:

一是从时间轴上区分,战略是管长远的,战术是管眼前的。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有名的战略安排,主要内容是:占有荆州益州两大州,成三足鼎立之势,东和孙权,北拒曹魏,一旦天下有变,兵分两路直取中原,统一天下。这显然就是一个长期规划,因为那个时候刘备寄人篱下,只是在新野县屯兵而已,身无立锥之地。这一长远规划,必须在战术上一步步安排,前面进行的较为顺利,比如联合孙权的赤壁之战,占有了大部分荆州,后来入川取了益州、占领了汉中。后来执行的不好,关羽违背东和孙权的战略,大义失荆州,这就是关羽虽然是一员名将只能算作战术家的原因,战略上欠缺。

二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战略是宏观范畴的,战术是微观范畴的。说白了,就是战略“大”、战术“小“,战略“虚”,战术“实”,战略是“骨架”,战术是“血肉”。比如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美苏大三角博弈,都是很宏大的战略,具体落实上,就会有兵乓球外交等这样的细节安排来实现了。

三是从空间面上区分,战略是放眼全局的,战术是聚焦局部的。这就像下棋,战略目的是取胜,正常的讲,吃对方的子越多、自己保存的子越多就会赢得面越大,但是为了胜利,有时就要舍弃局部,这就是所谓的丢车保帅、弃卒保车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貌似强大,来势汹汹,我党制订了以空间换时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有些看起来战术上我们输了,比如延安都被胡总南占领了,但是我们的力量越打越多越打越强,敌人则消耗了有生力量由于占领了很多地方,战线拉长,力不从心了。最终一年以后,我们收复了延安,而那时的攻守之势易位了!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磨史作镜


古今中外真正的战略家很少。而战术家却很多,好比说我国近代史十大元帅都是战术家,十大将也是战术家薜岳,卫立煌都是战术家蒋介石也只能算战术家,战术家只是某个战役的用兵布阵,战术家只要了解地里地貌,知敌我力量,知敌主将用兵性格,位置,预计进攻来退出之来去路线,但他沒有全局战争布置的方略。战略家就不同了,知全敌我力量对比,知山川地里,知四季冷热概况,知山河地貌,知千里调动敌人进我想置之死地,知古今战例之运动,知中外兵法运用。有全局战争布局才能,有胸有百万兵布阵才能,有创新用兵之道军事理论,有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用兵进退。这才具备战略家应有才能。中国远古韩信,張良,姜子牙成吉思汗,刘白温,近代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战略家。外国的我不了解不敢乱言。


用户5404917697547伟


要搞清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战略和战术的区别。这里的战略,专指军事战略,也是战略一词的本意。战略一词现在移用到很多方面,如国家发展战略,企业竞争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如国家的工业2025计划)。军事战略是指对军事和战争全局的谋划和组织指挥,它管长远的、宏观的、全面的军事建设和战争全局。,往往是国家层面、决策层和统帅部要考虑的问题,直接为国家政略战略服务。平时,如军队规模,结构(组织形式即体制编制),军事理论和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装备发展,军队训练和统帅部战略演练,战略方向确定(进攻和防御),预定战场建设和经营等。在中国军事传统中属于"道"的层面。那么战术,就属于"术"的层面。战术在军事上涉及的级别最多,一些战役层次的问题都可以纳入“术"的范围解决,大到方面军、小到单兵单装。美军原来只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苏军是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由于战役一级可大可小,大到战略性战役,若干个方面军和集团军群参战;小到战役军团战役,一个军级单位参战,所以苏军分三个层面,美军近十几年也接受了,写入作战条令。战术主要研究微观的(也包括中观)、当前的、局部的战斗,如需要使用多大的兵力,由哪些兵种(专业)编成,战役布势和战斗部署,采用何种战术手段和战斗编组,进攻确定主攻方向和辅助方向,防御确定主要防御方向和坚守要点(支撑点),组织协同动作,如空地协同、步坦炮协同,组织后勤(装备)保障、卫程保障、通信保障。战前尽可能组织兵棋作业或沙盘推演,以及有针对性的临战训练(特别是临时合成的部分队)。弄清楚了战略和战术的区别,那么这两个层面的行家里手,把战略或战术研究到极致,並指导常打胜仗的人,自然就是战略家或战术家。前几天有网友问,朱可夫和李奇微是什么家?问得非常好,针对性很强。二战苏德战场,朱可夫是典型的战略家,他作为战时总参谋长,直接协助斯大林战略谋划和战略指挥,有时下到某个主要战略方向担任司令,打赢了几场关系全局的战略性战役,把战争推向胜利。李奇微在朝鲜战争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主要指挥美第8集团军,第三战役后挽回了美韩联军的败像,稳住了军心和防御态势。针对志愿军的"月光行动"和“星期攻势",创造了"磁性战术",第四第五战役取得了优势。大而无当的麦克阿瑟徒有虚名,远不能与李奇微比肩。战略家往往从战术家成长起来。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任何人都没有疑义。但从不拿枪的他,还是伟大的战术家。著名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法,"十大军事原则"的运动战战法,都属战术范畴,他亲自指挥的中央苏区前三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都是战术的经典之作。


大小王揽天下


战略是制定全盘性的,全局性的发展路线。

比如,一个国家制定的战略发展规划,就具有全局观整体性。所以说战略是把控整个大方向不偏离。

战术是为了战略而服务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战略目标,

战略轻易不会改变,战术可以随着发展变化而改变。

战略是不变的,有变。

战术是随着变而不断的调整。

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

战略是规划层面,战术是执行层面的。


纪弘福


战略家,战术家。这些是文人墨客在纸上分类的,战略需要战术来实现,战略实质就是一种计划,如果计划经过战术的具体研判不能实现,那么计划就是空话。一般人都喜欢好大喜功,如果一个战役成功,则多归功于是战略之能,殊不知这是战术积累的结果。战略战术事实很难切然分开,有多高的战术就有多高的战略,没有战术的支撑,战略就是空话。中央当年要粟裕过江的战略经不起粟裕战略战术推敲研判,直至后来淮海战役,硕果累累;中央平津战役的战略,全党军高层一致叫好,可到了平津前线林总处全部改版。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前线统兵的元帅大将只是将军,不懂战略,这是一种绝对的偏见。


漫步人生89585776


从字面上理解战略家,战:斗争、争执。略:大概。战略家就是在斗争或争执中不负责具体的斗争问题,只管斗争大概上的问题。

战术家,“战”:同样是斗争。但是“术”是:计算、一种斗争方式。

统帅指挥战争,只告诉将军,你需要攻取A地城,但是在具体怎么攻取上那就是将军的事了。将军就要“计算”用什么“斗争方式”来攻取A城了。

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能完美的实现战略家所制定的计划,一个优秀的战略家能让战术家看到希望。


期期军媒体


战略家和战术家是帅将关系.世界军事战略家是毛主席.军事家是彭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