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興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乾淨平坦的鄉村小路、錯落有致的幢幢民居、山清水秀的居住環境……走進廣東雲浮新興縣,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這些村莊發生改變的背後,既得益於當地政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離不開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翔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凌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當地龍頭企業的支持。

近年來,新興縣以被列為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縣(市)為契機,強化組織推進、規劃引領、政策保障、氛圍營造,堅決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堅戰,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成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局、起好步。該縣緊緊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點,把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頭作用,探索出了“溫氏+”“凌豐+”和“翔順+”等模式,極大促進了當地農業、工業、旅遊業發展。

日前,“全國農民報總編輯看廣東鄉村振興”大型調研採訪活動走進新興,解鎖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尋找新興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採訪團在溫氏集團與雲浮黨政幹部、農業企業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龍頭企業發展帶動村美民富

創立於1983年的溫氏集團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從“七戶八股”的8000元資金,發展為一家以畜禽養殖為主業、配套相關業務的跨地區現代農牧企業集團。

年總產值近8.5億元的新農村良洞村,見證了溫氏集團的發展歷程。30年前,良洞村凋敝破敗,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依靠種稻、砍柴。如今的良洞村建起了一排排整齊規範的現代化養殖棚,村民們靠著產業發展,收入不斷增加。

轉變發生在1990年。當年,村裡把60畝水田租給溫氏集團,並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與其合辦了村裡的第一家企業——良洞種雞場,這也是溫氏集團第一個種雞場所在地,隨後溫氏集團的第一個種豬場也成功入駐良洞村。

從傳統養殖模式到現代化的養殖基地,從單一產業到全產業鏈佈局……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鄉村裡走出來的溫氏集團,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不斷髮展壯大。同時,不忘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通過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依託著溫氏集團的產業發展,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民年收入節節上漲,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幅增長,從一年1萬元逐年增至一年35萬元,平均每個村民小組年收入由原來的1000元逐年增至5萬元以上。全村400多畝土地實現土地流轉,年租金收入40萬元左右。”良洞村黨支部書記秦木養告訴記者,良洞村現擁有預混料廠、種雞場、良洞塑料編織袋廠等5家溫氏集團下屬企業。


尋找新興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採訪團在新興象窩茶場採訪茶工。

同樣以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的還有廣東翔順集團,該集團旗下的廣東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充分挖掘新興茶葉文化,用“一片茶葉”鋪出村民致富路。

新興象窩茶場地處天露山脈北緣,海拔在600米以上,屬於高山地帶,長年霧氣縈繞,溫溼度高,擁有種植高山茶的良好地理環境。2007年,廣東翔順集團開始整合茶場的資源,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對茶葉的引種、培植、管理和生產工藝等進行革新,帶領周邊多個村莊村民,走上了種茶致富的道路。

隨著象窩茶產業的迅速發展,象窩茶場周邊幾個自然村的資源變成了產業,貧困戶變成了員工,帶動周邊4個自然村、4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

探索多種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尋找新興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採訪團參觀溫氏集團。

“從1993年開始養雞至今,遇到過好幾次市場低迷,風險太大了,還是跟溫氏合作好。”家庭農場主樑小梅是最早與溫氏集團合作養雞的一批農戶,“有溫氏承擔市場風險,我們這些農戶輕鬆很多。”

在溫氏集團的帶動下,梁小梅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從1995年6000只肉雞到2001年2萬隻,再發展到了如今近7萬隻,梁小梅養雞一年有約20萬元的純利潤。

梁小梅是溫氏集團“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受益者之一。記者瞭解到,溫氏通過30多年的不斷實踐與發展,創造出的緊密型“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合作模式,將農民納入到公司產業鏈條、共建共享體系之中,培育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8年,該集團約5萬戶合作農戶的合作效益達81.5億元,戶均效益15.5萬元,同比增長11%。

“我們正不斷探索豐富‘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合作模式。”溫氏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公司採取企業墊資、政企合建、貧困戶參股、僱傭勞動等多種模式,參與鄉村振興,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畜牧養殖業,助力富民興村產業發展。

“我們公司通過三種模式,將企業和農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廣東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讓農戶能有土地租金、茶青回購以及務工收入;“產業園+旅遊+農戶”模式,通過擴大種植規模和發展禪茶旅遊多元化,帶動當地村民家門口就業和增收致富;“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注重農民技能培養,為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新型農民支持,也讓更多的農民共同參與到鄉村產業升級中來,共享鄉村產業發展成果。


尋找新興產業興旺、村企雙贏的鄉村振興密碼


象窩茶場基地一景。

“水浪村離茶場就2公里,全村大半人口都在這裡做工,每天都能回家,很方便。”太平鎮水浪村村民張光玉告訴記者,她在象窩茶場承包了6畝茶地,如果不做雜工,每年也有2萬元至3萬元的純收入。“公司為農戶進行統一的種植管理培訓,吸引了附近許多村民前來承包或務工。”

下一步,翔順象窩禪茶公司將進一步深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整合土地和優勢資源,計劃投入總金額8000萬元,開發3000畝的新茶園,建設現代化禪茶加工基地。通過打造特色現代化茶產業園,重點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時代新農民,共同發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