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攀枝花這座山城隨處可見各式大梯道,攀大南苑北門的“天梯”、三中校園的“攀登”大梯道、少年宮的“成長”大梯道、體育場的“更強”大梯道、公園紀念碑的“更高”大梯道等等,這些梯道無不彰顯出各自地理環境中所賦予的人文精神,一種向上、向前,永不止境,攀登高峰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你踏上這些梯道時,伴隨著你,輕快著你流汗的步伐。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相對於這一類步伐“沉重”的大梯道,攀枝花還有另一類“輕鬆”的大梯道。步踏其上,逛逛停停,玩玩坐坐,不急不緩,心情愉悅,更不覺辛苦。

這一類大梯道中的經典之作,非“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莫屬。

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後來又命名“陽光大梯道”,地處如今攀枝花市中心人民街(攀枝花大道)和新華街之間。

據說三線建設時期,該大梯道所處位置為一“沖溝”,上下兩端高差約30米,平均坡度較大。後來在其上陸續改造修建了不少蓆棚和平房。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那些年的攀枝花市中心,在外地人眼中就是有著上中下三條公路的“那個地方”,更確切地說,就是人民街和新華街上眾多的各類店鋪構建的“城市繁華”。

而當時來往穿梭於這兩條街道的人們,很自然選擇了現在大梯道這個略微中間的地段作為上下的聯通步行通道。我想,這也是大梯道誕生的歷史背景吧。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1981年,由當時的市建築勘察設計院設計,市建一公司施工,炳草崗大梯道建築群開始建設,到1983年初具規模。

建成後的大梯道建築群呈南北走向,從北端至南端,自下而上,共設踏步213梯。梯道全長256米,總寬30米,其中兩側踏步各寬5米,踏步兩側各設1.25米寬的斜坡。一邊做綠化帶,另一邊做自行車和小孩車通行。中間還設有綠化帶寬15米。

梯道中間的8個平臺分別設計了各種形式的小型花園,中設噴水池、座椅、街燈、報亭、雕塑等小品建築。種植了富有亞熱帶特色的鳳凰樹、榕樹和各色花卉,使整個佈局靈活、空透、新穎、活波。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梯道兩側建築隨坡分臺階上升,組成有機建築群體。

西側為旅館、飯店、副食品商場等。

東側共佈置4組建築。

第1組在梯道東側入口拐彎處(即下端最低處),地形高差5米,分4個臺階,佈置3棟底層帶商店的住宅樓,中間主樓8層,框架結構,左右兩翼為5-6層的磚混結構。

第2組地形高差12米,分3個臺階佈置,3棟底層帶商店的點式住宅,均為7層框架結構,與梯道成40度角,構成東側建築群主體。

第3組為五交化商店2層磚混結構,底層進深7米,商店背面垂直佈置2棟住宅5層磚塊建築。

第4組為頂端70年代初建成的市郵電局樓。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這個設計不僅重視外觀效果,而且也注重使用功能開發。

兩側的商店商品運輸利用背後的街坊道路,避開了人群干擾,實現人車分離,這就使大梯道不僅方便顧客購物,而且成為一塊安全、寧靜、舒適、優美、具有觀賞瀏覽價值的休息場所。

特別要提到梯道東側的建築群。總體佈置有進有退,有正有斜,高低有序,主次分明,群體和諧。統一中不呆板,變化中不雜亂,整體感強烈,體現了山區坡地建築的特色。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這也為他收穫無數榮譽:

1984年榮獲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優秀設計表揚獎、四川省優秀設計二等獎、四川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優秀設計二等獎。

1985年6月,梯道東側建築群還被收入香港出版的《香港、亞洲新建築畫冊》。在那個年代,一個內地“偏遠地區”的建築設計能夠登上香港畫冊,這是極其少見的,也是足以令攀枝花人引以為傲的。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的設計能獲得如此滿意的效果,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和攀枝花早期建設者的聰明智慧和勇攀高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按照攀枝花當時的條件,根據它的用途,大多這類地勢的常規處理思路和做法,是修建一個能夠讓人通行的大梯道即可,即使坡度陡點也無所謂,因為到處都是這樣類型的梯道。

可顯然,當時攀枝花的建設者們已不滿足於現狀,也想嘗試著創新,不斷攀高。

這也是攀枝花人一種戰天鬥地後,由適應生存環境到想改變生活環境的一種“自信”表現。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於是這個大梯道的設計充分利用地形,並結合商業和生活需要,佈置成寬窄不同的8個平臺,平臺之間以梯道相連。梯道東西兩側佈置了風格各異的商住兩用建築群體,自北向南做爬山式佈置。

整個大梯道如此設計,也告別了原本單純的僅僅作為通道性質的走道形式,成為融景觀、通行、購物、生活為一體的綜合體,一個內容豐富更加的大梯道。

也因此,一個“步行景觀商業街”儼然成型,只是他不同於平原城市,在這裡逛街,是個要“費點力氣”的體力活(不過,“逛街”本身真就是個體力活)。

這在攀枝花這個商業和住宅用地資源稀缺的山城,把行、住、玩如此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建造模式,這樣的一個創新力作,必然為後世所讚揚。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隨著國家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大梯道也跟隨時代變遷不斷變化。

1985年3月4日,炳草崗大梯道建成“釩鈦之花”雕塑。

2005年5月到11月,大梯道改(擴)建景觀工程基本竣工。工程完工後,大梯道上段實現改造,同時新建大梯道下段及江邊段。至此,大梯道全長780米,全程高度110米,平均坡度15%,共有737級臺階和22個大小不等的休閒觀光平臺。

後來又陸陸續續進行了一些局部改造。但總體上一直延續了當初的風格,只是加入了不同時代的元素於其中。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對於生長在攀枝花的我,大梯道於我而言,更有許多意義。

不同人生時期,大梯道都留下過我的身影,也見證著我的成長,體味著我的喜怒哀樂。

懵懂兒時在婦幼兒童商店裡流連忘返,在郵局集郵商品店裡興高采烈,還有總忍不住要去玩玩的“滑滑梯”(踏步兩側的斜坡)。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人生激揚時在“美力”歡樂蹦迪,在“三十九度吧”盡情嗨歌,在新知圖書城靜享書香。

閒暇時,在這裡買花、看古董、逛攀貿,和朋友聊天談心,吃著涼粉、臭豆腐,喝著冰飲料......

再後來,感嘆於攀貿的衰敗,諾瑪特的“跑路”,“美力”的關停,婦幼商店的徹底消失,許多伴隨成長的記憶事物慢慢消散,重新出現的新事物又令我無法產生“代入感”,這裡,也就很少來了。

如今,炳草崗商業圈越發冷清,加之交通系統越發發達,逛路的人越來越少,這裡就只是許多人偶爾一過的通道,又好似迴歸了他本身的功能狀態,可即使如此,我一年也難得“路過”一回。

有時,看到如今仍然有孩子在這裡像我們當年那樣玩著滑滑梯,就又彷彿看到那個曾經的我在他們中間,還是那此間歡快的童年。

但心裡知道,那是早已回不去的美好。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現在,當我醉心於攀枝花歷史,我又發現了大梯道所包含的樂趣,發現他許多的美。可他又面臨因拆除而發生本質上的變化了。

對於我而言,頗感遺憾。剛剛才理解和學會去欣賞、挖掘大梯道的“美”,他就要改變了。所以趕緊作文研究,希望能彌補自己和許多人那份失去的遺憾吧!

2018年,是攀枝花“棚改工作”推進成效極為明顯的一年,許多城市中的老小區都因此出現了騰空了的待拆房屋,大梯道東側的那些房屋也已騰空,等待新的開發利用。大梯道原有的歷史風貌也將會發生較大改變。

希望改變後的大梯道,依然能夠充分展示攀枝花的特點,更上一層樓吧!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時代推進的無情碾壓,我能撿起的也只是少許珍貴的碎片而已,對於許多人而言,大梯道從他誕生到改變,從未入過心,也就無所謂存在與否了。至於他曾經因何而起,又發生過什麼,終將會如何消失,帶給了我們人生什麼啟示和感悟,就更不用提了。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知道了這麼多關於大梯道的“事”,再加入你和大梯道的故事,這就算完成了一篇旅遊解說詞,可以幫助你導引前來攀枝花旅遊的親戚朋友來到大梯道參觀遊玩,即說地理,又講人文,內容豐富之極。

這處沒有掛著咖啡色的“xx旅遊地”標誌牌的地點,比之某些冥思苦想整出來的所謂“景觀地”更有看點。

作為攀枝花人,你也可以略微小驕傲一番給外此人講講“攀枝花的故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對外地人說到“沒什麼好玩的地方”。

當你對這個城市瞭解的越深刻,就越能發現他的許多值得一看之處,值得一說之地。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我們攀枝花畢竟不像那些動不動有著成千上百年建成歷史的城市,存在著一定的歷史缺失感,可攀枝花卻只用真正短短五十多年的歷史,孕育出了攀枝花精神,一種三線精神,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我們攀枝花人區別於其他國人的性格品質是什麼,是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並在人生中去探索、展現和發揚光大的。這是父輩們真正留給我們,留給這個世界最寶貴的東西。

愛家鄉,就更要去用心感受家鄉的美,就像大梯道這樣的地方,從攀枝花建市到今天,從他的誕生到發展,蘊涵著攀枝花無數的“美”,我們只有發現了他的美,儘可能去釋放他的美於眾人,去鼓舞激勵世人,去感動溫暖人生,這才是真正愛家鄉的表現,這一切也必將會融入攀枝花人性格特質之中。

攀枝花經典人文地理│炳草崗中心廣場大梯道

一座城市不是看他地理環境如何優美宜人,物產如何豐盛富饒,建築如何不同凡響,設施如何先進完備,最終是看他能夠塑造出什麼樣的人文精神,造就出什麼樣的人。

攀枝花人,努力吧!

如果你有關於這個大梯道的故事,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