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何欣赏李商隐的《北青萝》?

一绿浮芳


哀莫大于心死,那个曾经痛快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把情感寄托在求神问佛中,心里的光熄灭了,得过且过吧。关于李商隐的诗,初读都只有一个感觉"美",有一股缥缥缈缈的仙气弥漫其间。再细读呢,就有一种读不懂的晦涩之感。别怀疑,不是你一个人读不懂,解李商隐的诗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了。

这句"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出自五言律诗《北青萝》,全诗如下: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全诗语言凝练地表达了一种不辞辛劳、追寻禅理、淡泊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对僧人清幽简单的生活进行了赞美,又对表现出诗人悟禅问道的领悟。文字层次清晰,蕴藏深沉。

首联点明诗人寻访僧人之事及时间地点;颔联写诗人寻访路程及所见景色;颈联写寻到僧人的时间以及僧人简静的生活;尾联写诗人获得的的思想启迪。

诗词赏析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是2个问句,当时深秋傍晚,满山落叶,山高入云,不见前路。这两个小问句,一层意思是表现了寻访不易,另一层意思其实是诗人对人生不易的发问。"人何在",表现了诗人于丛林落叶间举目四望的神态,显示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住处的幽藏,愈发表达了僧人避世而居、远离红尘的状态;对句更是进一步将僧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渲染,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桓而上,而僧人究竟在何方?

而颔联的这两问,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前路进行的询问。"人何在",究竟"我"所向往寻觅的那种远离红尘纷扰、宁静简单的生活在哪里?眼前这么多的烦心事纠缠着"我",这样的生活还会找得到吗?"路几层",官场生活太复杂了,"我"的仕途究竟会怎么样?前路会一切顺利吗?诗人寓情于写景之中,一语双关,堪称妙笔

寓意感悟

此时的李商隐因被迫陷入"牛李党争"而在官场上遭受排挤,仕途曲折坎坷,虽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无人欣赏。内心郁闷消沉的他将自己的心力投入到对佛教的心里寄托中,一度还想过出家为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这两个问句是诗人的"自问",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两句诗里带有佛教的禅意。在禅宗中,描绘禅的三种境界的第一境界便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是象征寻找禅的主体而不得的情况,诗人用句暗合禅旨,神来之笔

而他的"自答"是在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上句源于《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对句源于《楞严经》"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诗人通过自问自答,领悟了禅机,开解了自己的心绪,告诉自己一个道理:

世间之事,唯"放下"二字,那许多的爱恨情仇只是徒增烦恼罢了。(一往文学作者:盛夏)


一往文学


李商隐的寿命不长,只活了46岁,《北青萝》是他41岁时的作品,这首诗有着禅佛思想,这与他早年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一、李商隐写下《北青萝》时,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这首诗的意思、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追求是什么?

诗的意思:残阳西落,余光照入崦嵫山,想去山间茅屋中拜访暮鼓晨钟的孤孑僧人,可只见落叶飘零,不知僧人何处去,但见苍穹云烟寒,茫茫似个不知几层路的叠加。既不见僧人,索性独自敲起僧人做晚课用的铜磬,闲暇地心无旁骛倚在藤条上,感悟十方世界里,仅是如微尘的人与事,我不执着于爱欲与憎恨的虚妄。

诗的历史背景: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唐代的长达49年的牛李之争,亦名朋党之争,这场牛李之争是唐朝两大帮派在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势,它加速了唐朝的败落。

李商隐早年名及进士之后,由好友令狐楚穿针引线结识了节度使王茂元,并得到王茂元的欣赏。王茂元不久便将女儿许配给李商隐,也恰是这桩婚事让李商隐陷入了牛李之争的漩涡,他被打入了李派受到攻击。特别是他岳父王茂元逝世后,失去保护的李商隐更是仕途坎坷浮沉,壮志难酬,受尽倾轧。

再过不久,李商隐的妻子过世,身心疲惫的他,心生尘世厌倦,早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政治主见与抱负,变成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追求精神层次的解脱。

《北青萝》这首诗,就是李商隐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由心情压抑而寻求精神解脱,归于禅佛感悟的作品。


二、李商隐在仕途坎坷与压迫下,在儿女情怀的诗作方面,反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最终与其它文人一样,生命的暮年,精神层次归于禅佛。

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从“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到“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等等,这些儿女情怀的句子都为后人所熟悉。

但是史料的记载中,对李商隐的情史,或者他妻子的记载并不多,这也让学者感到迷惑,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诗句研究是为何人所说,这就成了谜团。

暮年的李商隐,从《北青萝》中,可映射他归于禅佛的层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早年的儒学思想中雄心壮志治天下,中年的道学思想中沧桑浮沉只想清净无为,晚年的佛学思想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李商隐如是,李白如是,苏轼如是,王维如是等等,这也许是我们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齐驾并驭下,人们的命运都在其中演绎,而至于功成功败,对对错错,难有定论。


我就是竹韵


境美而意浅的一首诗。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 ,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 ,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入崦(yan一声):日落。

初夜:黄昏。

微尘:《法华经》“书写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

爱憎:《愣严经》“人在世间,直微生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也。”

青萝:山名或山物,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首联,寻访的时间与对象。

残阳西下,一抹余晖,层林尽染,光影交错,踏着落日的余晖,去寻访山中的茅屋,那里独居着一位僧人。

环境的幽静虽带着残意,却有远离世俗的清净之美,可见僧人也是一位淡泊的隐士。

一开句,便是温馨迷离,清静古朴的气息。

颔联,沿途的风景。

已是深夜,叶落满地,寂静的山林里,没有人的足迹与喧闹,只有倦鸟归巢的啁啾。

清寒的雾霭层云,弥漫缭绕,润湿了山路弯延,层层叠叠,向林深处延伸。

路途谈不上多好,甚至有叶落秋风萧瑟之感,却不觉得悲凉,反而幽深空灵的山林中,连心也澄澈而干净。

颈联,初见僧人。

到了僧住的茅屋,已是夜色渐近,能远远地听到敲击的清脆的磬音,到了跟前,才见僧人悠闲的拄着一枝藤杖。

他在这密林深处,独居茅草屋,敲打的钟磬是这山中唯一的乐音,

一个远离尘嚣,悠然自得,洒脱优雅的孤僧便出现了!

清幽雅静的深山,超凡脱俗的孤僧,是不是能忘却尘世的烦恼,顿悟生命的真谛!

尾联,暂得解脱。

既然大千世界人如微尘,还谈什么功名,荣辱,爱与憎,还有什么不能抛舍的,率性而随心的生活!

诗人从现实的苦苦纠缠中得到了片刻的解脱。

寻访孤僧之路,成了自我解脱与救赎的历程,就算回去,再次纠缠于俗尘,但短暂地自我安慰与领悟,也是一种人生的豁然开朗。

这首诗沒有一句典故,没有一处忧苦,更没有李商隐一贯的欲言又止,隐晦曲折的风格,是简单平淡,一丝彻悟的温暖与宁静,于李商隐而言,短暂的忘却,也是生命的暖色。

这在李商隐诗中,是很少见的,也是这首诗可贵的地方。

清代学者姚培谦评价:“结茅西崦,在落叶寒云之外,可谓孤绝矣。清磬深宵,老藤方丈,静中是何等境界。”


漫漫路途,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停下,放下,不想,不争!


一绿浮芳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太阳即将落山,诗人迎着落日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来到一座茅屋外,拜访这里独自修行的一位僧人。深秋的树叶随着一阵阵的秋风,纷纷落下,要寻访的僧人不知去了哪里。在寒云里翻过山路几层,才看到这位僧人坐倚在一枝枯藤下,在余晖里独自敲打着磬。突然在这个时刻,在大千世界中,人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空气中漂浮的尘埃,所有的爱与憎都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读李商隐的这首比较有感觉的是“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刚高考完之后没多久,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当时觉得前途未卜,迷茫忧郁的厉害,心情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那时我家住在城市里一个丘陵上,属于市里地势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有个工人体育场,经常回去那里踢球。心情最郁闷的时候,午后一人就独自坐在体育场的看台上,因为地势比较高,因此向远处看过去就显得非常的空阔。那个地方,看向远处,在看看头上的蓝天百元,突然有种感觉,这个宇宙世界好大啊,我看向远处,远处的房子都像米粒般大小。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在天上这个时候看我,是不是我比蚂蚁还小啊。

顿时有种感觉,在这大千世界中,我其实就是很渺小的一粒尘埃,自己算个啥啊。于是心中的那些郁闷和不快也就突然消散了,感觉到自己畅快了许多。

所以后来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到当时的我的情况。试想诗人,在秋天的山里,云层几许,山路蜿蜒,无边落木萧萧下,孤僧独敲初夜磬,我是万千世界中的一粒尘埃,而此时心中的爱与憎于一生的经历相比,就是尘埃中的尘埃。

有时候我经常会劝慰自己,人这一辈子,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如果你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放下自己,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翰墨今香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北青萝》一诗,全诗如下:

北青萝 【唐】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在李商隐的政治生涯中,曾因自己的一桩婚姻被卷入激烈的党派之争中。官场的黑暗,使他郁郁不平。红尘的种种纠葛,使他身心疲惫,苦闷彷徨。这些,都为诗人后来的“茅屋访孤僧”埋下了伏笔。

首联,“残阳入西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进山,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里的僧人。“茅屋”,可见僧人居处的简陋。“孤僧”,说明僧人安于远离市井的孤独。这时,诗人早已不堪红尘的负累,身心疲惫,需要的正是佛家的清静。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僧人途中的经历。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缤纷,诗人要找的人不知道住在哪里。山路盘曲而上,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往上爬,说不清爬了多少层。“寒云路几层”不但写出了僧人高居尘上的超脱,而且写出了诗人不辞劳苦,一心追寻内心宁静的渴望。此联景中含情,情中有诗人与僧人的影子,意蕴深邃。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不知经过了多少周折,诗人终于找到了僧人。初夜时分,僧人孤身一人在茅屋中敲磬诵经。僧人不因独处而懈怠佛事,可见他对佛的虔诚。这时,诗人站在门外,听着清悦的敲磬声,渐渐地被笼罩在一片静谧与安详的氛围之中。待僧人佛事圆满,诗人走近僧人。“闲倚一枝藤”,是说僧人安闲地拄着藤杖。僧人的这份安闲,不正是诗人身上所欠缺的吗?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诗人从僧人那里得到了启迪。《愣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大千世界俱是微尘,自己为什么要对爱憎耿耿于怀呢?

李商隐的这首诗,层次清晰,情景交融,非常凝炼。诗人首写出访,次写寻访,再写拜会,最后写这次拜访僧人所受到的启发。诗人笔下,情与景水乳交融,十分凝炼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决意抛却爱憎,以求内心之宁静的思想感情。


寻芳11


在大力倡导弘扬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提出如何欣赏品评古诗词显得特别有意义。

打开网络一查,发现欣赏品评的文章不计其数,其中好文不少。但给我的感觉似乎近于千篇一律,无非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字里行间寻找优美词句,通过大胆想象来赞美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准,诗词意境的独特等等。估计如果诗人能穿越时空来看这些欣赏品评的文章,有时都会感到肉麻。

网上的这些品评文章,包括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还是必须掌握的。学习古诗词除了能背诵默写,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得从这几方面去综合运用,从中领悟其要义。至于能悟出多少心得,那只能说因人而异了。

对于经常看《今日头条》特别是天天关注“悟空问答″的人来讲,我猜测大部分是退休或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古诗词的兴趣浓淡不一。如果有人欣赏水平只达到中小学生程度,也无可厚非。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些过来人应以现代人的观点,结合自身大半辈子饱经酸甜苦辣的阅历,在古诗词里寻找有“交集”的方面,让诗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亮点,让我们的欣赏水平“更上一层楼”,岂不快哉。

写着写着,方觉似乎离原主题好远,言归正传,建议这样欣赏《北青萝》:试着把自己当作古代诗人李商隐,想象诗句意境,结合自身经历,像自导自演影视剧似的,上深山找高僧去吧……


萧寒ZXQ802090


《北青萝》.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叶落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赏析:

在暮秋有阳光的某个傍晚,当西下的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掩隐于山后时,诗人造访了他的故交——一位独自隐居于山林的世外高僧。

遗憾的是,僧人居住的茅屋周围,布满落叶,而僧人却不知去向。天气渐冷,也不知道他走了多远;还要云游亦或化缘到什么地方。

初更时分,诗人环顾室内,空旷无物。除了一些做法事用的器具外,就只有因屋漏失修而长满室内的枝藤。

一个人面对空旷的夜晚,懒散地倚靠着枝藤,慢不经心地敲打着僧人留下的做法事用的”磬”;脑海中翻腾起覆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对于他们的命运,诗人爱恨交加,已经说不清到底是同情或是憎恶了。


秋峤


残人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赏析:诗人在夜暮色中去寻访一位山中孤僧,却只见到落叶纷纷,而不知人在何处。于是诗人寻路再访,后来听到诗人敲磬的的声音,循声而去,就见僧人休闲地倚靠着藤杖。

首句的"残阳西入崦"点明了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样的时段就让人容易产生孤独之感,再加上诗人又是去深山空谷中的"茅屋"中寻访"孤僧",这就是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幽冷萧瑟的基调。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僧人的居住环境,何其孤独寂僻远。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写诗人黄昏时分才寻到这位僧人,并刻画了他的闲居行止,何其清贞孤介!

诗人不由为其精神境界所感召,领悟到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中,一切皆空,何必还有什么爱和憎呢?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字来。

最后两句,以"微尘"照应“僧"字,处处紧扣题意,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希望在佛家思想里求得寄托的心理。


刘楚云817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此句出于唐代李商隐的《北青萝》一诗中的颔联。

颔联解:

时当深秋,满山林木落叶纷纷,诗人此时入山去找寻那位孤僧,但却不知人在何处。于是出现了寻找期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情景。而孤僧为了躲避红尘喧嚣,就悄隐于这片高山丛林之上。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层层盘旋而上,行至顶峰。高居离尘的僧人此时在诗人笔下隐约而现,这也是此诗中堪藏的妙笔。

全诗如下:

《北青萝》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此诗文笔凝练,简单清晰,层次分明。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然后以自已的思想作为全诗的结尾。直笔集中在探访的描写上,显现出僧人的生活状态。而以“独敲”一联勾勒,与“一”字呼应出下句中的意孤。用其"闲"字展示了僧人对红尘物欲的不作为。最后诗人用自己所有的参悟求得一份解脱,淡泊从容去面对所有人世间的沉浮起落,抛开爱憎,寻觅内心的出世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