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的後果

“現在的小孩過得好艱辛啊”,最近一個朋友突然感慨道。她跟我分享了在小區裡看到的一幕:

一個四歲上下的小女孩嚷嚷著說自己口渴,要喝水,可站在她身旁的媽媽卻只是冷冷地回了句,“現在知道口渴了?沒有水,給我渴著”。

朋友心裡就有點犯嘀咕,想著怎麼還有這樣的媽媽。

這時候小女孩已經急哭了,可媽媽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對她說:“這就是你剛才讓我買棒棒糖吃的代價。記住,自己做了什麼選擇,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懲罰”孩子的後果


朋友這才明白,原來小女孩媽媽不給她水喝,是為了懲罰她剛才違背自己意願吃棒棒糖。而且她還進一步告訴小女孩,自己的錢只夠買水和棒棒糖中的一樣,買了棒棒糖就沒錢買水。

這個媽媽這麼做,其實是讓孩子吸取教訓、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她沒有考慮到,給小孩子立規矩,說到底是幫TA建立對規則意識的認知。而這個前提條件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和邏輯,去跟TA介紹規則。

說什麼“自己做了選擇就要付出相應代價”,她肯定聽不懂啊;而且,讓一個四歲左右的孩子去理解因果邏輯,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

1.懲罰教不會孩子負責


“懲罰”孩子的後果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孩子吃糖是對身體不好,媽媽讓她長長記性有什麼不對?

崽崽能理解這位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急切心理,可是這樣的辦法、還有這樣的說理方式,實在是不敢恭維。

作為一個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並沒有錯呀。相比之下,這個媽媽想教孩子懂道理是真的,挖了個坑讓孩子跳也是真的。

如果不想讓小女孩吃棒棒糖,那完全可以跟她說吃糖的各種壞處,然後立個不許吃糖的規矩,不給她買不就得了?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負責、給孩子立規矩和懲罰是兩回事。

懲罰的痛苦只能給孩子負面感受,就像此刻這個情緒崩潰的小女孩,估計怎麼也想不明白吃糖和負責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她所能明白的,只有媽媽很兇、自己很渴很難受。

下次再路過超市,她可能真的不會再要棒棒糖了。但這並不是因為她理解了“負責”,而是因為心理的恐懼和身體的痛苦,讓她對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因為這樣暫時不再“犯錯”;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法越來越沒效果,孩子會越來越不在乎、越來越難以管教。

因為痛苦讓孩子覺得: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就很公平了。

用懲罰代替教育,那孩子記住的永遠只是懲罰。

2.區別懲罰和負責,其實一點都不難


a、一天只吃一顆糖

孩子很喜歡吃糖,我們就和他約定晚飯以後可以吃一顆。

有的時候他白天想吃,我們就先和孩子說清楚:一天只能吃一顆,你確定要現在吃嗎?

雖然一開始他還不是很理解,會說“我確定現在就要”,但是這顆吃完了就之後就怎麼都沒有了,這就是作為家長幫他理解並堅持的方式。

b、自己收拾玩具


一位美國媽媽有好幾個孩子,每個人玩具都很多,可沒人願意自己收玩具。她就想了個辦法,用一個大吊籠做了個“玩具監獄”。

每天孩子睡下後,沒有收起來的玩具就會被關進這個監獄,一個星期不能再玩。

崽崽建議家長嘗試從結果上來約束孩子,如果孩子因此哭鬧,可以用別的方法安慰他,比如陪他玩、給他看別的書或者玩別的玩具。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軟,或者變本加厲的指責嘲笑。

我們要做的,只是讓他理解:我要自己收好玩具,不然明天就玩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