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别人语言的"小刀"刺激,想"怼"回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怼"回去,又气愤难当。最后陷入到情绪的纠缠中不能自拔。

在情绪管理课上,我的老师李少成经常问我们一句话:你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吗?台下的人纷纷摇头——作为普通人,我们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想活成什么样?又有几个人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根据"二八定律",能活明白的人,始终是少数。

我们都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活的清楚、透彻、通透、明白。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场景一样,被别人的语言刺激,进而自己陷入到无穷尽的情绪纠葛中,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错失目标当一次又一次目标因为被情绪裹挟而错失之后,人生大的方向也就偏离了轨道。于是,就逐渐离"自己想要的样子"越来越远。

知则明。余生很贵,我们需要清楚的活着。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朋友A最近遭遇了这样一件事:B和C都和她的公司有业务往来,两人都借了她公司的钱。A帮B做了一笔1000万的贷款,并说服C作为B的担保人(C从中也有好处——能从B的贷款中获得其中的200万自己使用。双方共同用款,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因为是A帮助B做的贷款,所以这1000万首先在A手里,她打算将B和C欠自己的钱从1000万扣除后,再将剩余部分给B。

B对此没有异议,但C不同意。C认为他的钱是直接和B发生关联的——200万是作为他给B做担保获得的,不应该由A扣掉(虽然C欠A的公司100万),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C现在急需这200万,用于购买一个项目,事成之后,他将获得大额的资金,并承诺到时将很快还清欠A公司的钱,所以他对A要扣掉欠款一事非常恼火——认为A此举将阻碍了他购买项目并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

A有自己的考虑:C自从借钱之后,长时间以资金紧张为由不还钱,总往后拖,且对于C口中说的"未来的"大项目,她并不确定,所以她还是打算将欠款扣除。双方僵持不下。

C的老婆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她给A发了一条微信,大意是"我们相识这么久了,C的为人你也很清楚,我们也一直很敬佩你,我们欠钱不假,但是我们没想赖账,这200万对我们来说是我们的救命钱,你在关键时刻摆我们一道,令人寒心。"另外她还说道,"要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们何必去冒着风险给B做担保呢!"

A收到C的老婆的这条微信后,心情非常复杂,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复,情绪拥堵,如鲠在喉。所以来找我来拆分。

生活中遇到类似自己恼羞成怒又不知所措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1.弄清楚"情绪"的组成

当我们感觉到事情"棘手"时,非常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而且情绪往往不是单一情绪,而是多种复杂情绪的混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情绪"的组成进行拆解,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做进一步的梳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在分析这件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A对这条微信的感受是什么?经过仔细拆分,A的情绪包括愤怒、委屈、内疚、憋屈、被人戳破的恼羞成怒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A对这件事的情绪是复杂的,对于C的老婆说她"摆了他们一道"这种刺激性语言,她既有恼火,又有无力应对的无力感。从A自己的角度,她也承认C的话有一定的道理——C虽然欠A公司钱,但是却和A扣下原本应该放款给B的钱是两码事,A强行将这两件事揉在一起,自己也觉得理亏。另外,在说服C给B做担保人的时候,A并没有将自己的"小九九"告诉C,所以当被"戳穿"的时候,A会有恼羞成怒的感觉。这种恼羞成怒的背后,是感觉自己的小阴暗被人看穿,感觉"丢人"。

除此之外,A也有委屈和愤怒,首先,C已经借钱借了很久,且一直不还钱,在此期间,A的公司却面临着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她认为C妻子的微信说明在C的心里,"借钱可以,要钱就成了坏人",对此,A深感不满。另外,A认为她经常帮助C,不管是以前在C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借钱给他,还是这次让他出面做担保人——C同样可以在这次事件中获得一些贷款。而自己的这些"好意",都被抹煞了。

第三,A有内疚。A虽然对C说的"急需用钱要投资一个大的项目","能获得高额受益并还上A公司的钱"这个说法半信半疑——根据C一贯的表现,她不太相信。但是又担心万一是真的,那自己这样做,就确实会对C造成釜底抽薪的后果了——所以,A对自己能帮而没有帮到C,还有内疚之情。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情绪的梳理,看到A对这件事的反应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多重情绪,只有当这些情绪被呈现和梳理之后,我们才可以再去探究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解决她的困扰。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2.情绪背后的认知,决定了对事情的态度。

我们需要知道,行为背后是情绪,而情绪背后则是自己的认知。A之所以产生各种感受和情绪,根源还是来自于自己的认知。

① 对否定的"不耐受"

这几乎是一个百发百中的通则,很少有人对来自别人的否定表现的特别淡然。这很容易理解,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保护,我们都需要/都希望被人认可、欣赏、赞美,几乎没有人能接受被别人说自己不好。

它背后的核心信念是: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我不能是不好的。

除了"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以外,我们对"否定"的不耐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遭受到的否定、批评、挑剔、抱怨等太多了。总处于一个被挑剔的感觉下,自己就会对来自别人的否定性语言特别敏感。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事件里,因为C的妻子说A"摆了他们一道",这句否定性的评判对A来说非常刺耳,她对于来自C对她的指责,无法接受,这也直接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情绪。

除了以上两点,无法区分"人"和"事",也是造成对否定不耐受的重要原因。就好像在这件事情中,不管C妻子的语言多么激烈,她要表达的其实是对A没有满足她的需求的一种愤怒,她对A的评判,是对A这件事的不满,当然她使用的语言是将"人"和"事"混为一谈了。而A,也默认了这种人与事的混合,将"C对自己这件事的处理方式的不满"等同于"自己这个人"的不好的——这种认知,实际上是认可了别人对自己价值的否定。所以问题来了:当别人分不清人和事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分清吗?

② 对拒绝别人的"内疚"

A对自己能帮C却没有帮助C是内疚的。这种潜藏在深处的内疚很难觉察。事实上,

不止是愤怒、委屈等负面情绪会让人难过,内疚、负罪感也同样会让人心理沉重。而且,内疚往往和自我攻击相联系。

A之所以会对C有内疚,是因为自己的投射,这也是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简单说,就是A如果和C对调位置,A一定会对少了这100万很伤心、难过,也会很愤怒,所以,A默认C也是这样,于是内疚的情绪就出来了,这种内疚,不一定和事实相符(例如C没有了这100万就一定会"完蛋"了),而更多的是一种自己的投射。

在生活中,投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你很难拒绝别人,明明自己很为难,但是还是不好意思拒绝,这就往往是出于自己的投射——别人拒绝我的话,我会很接受不了,觉得很丢人,没面子,所以,别人肯定也是和我一样的,所以,我不能拒绝别人。

找到自己的心理机制,再去和事实对应,就知道到底是自己的投射,还是客观事实了。

③ 对别人不领情的"委屈"

我们经常对别人的不领情感觉到委屈,觉得自己的"善意"被忽视和辜负。但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A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C的妻子对她的"斥责",为此她对C得出一个结论(印象):借钱可以,要钱就成坏人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真的是这样吗?

C的妻子说了很多话,但是A出于自己被揭穿和被指责的双重防御之下,将C妻子的语言进行了自己的处理和解读。这种受到情绪干扰的解读,往往会带来注意力方面的狭窄。简单说,她过分关注C妻子对她的指责,但是却忽略了C妻子到底要表达什么。

不管是C的妻子说"我们一直很敬佩你"还是说"我们欠钱不假,但我们没想赖账",这些信息都被A屏蔽了。其实这两句话传达了两个信号:第一,C是对A的为人是认可的,也感激A以前对他的帮助。第二,他们并不是想赖账不还。

这两个信息至少从C的妻子的口头表达上是被呈现出来的,这与A在遭受指责后的"解读"——C不知感恩,只想赖钱不还,实际上是有出入的。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C的老婆表达的方式有多刺耳,但是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要回那100万。如果A更看懂她背后的诉求——对自己目标和利益的追求,就不会那么气愤了。

所以,对方是真的不领情,不知感恩,想赖账?还是情急之下的带情绪的攻击性表达?这一点需要分辨清楚。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3. 不知道怎么回应对方,除了"嘴笨",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A在收到C妻子的微信之后,一时间情绪复杂,不知道说什么。这种不确定的情绪,让她很难受,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纠结:怼回去?不知道说什么,不怼回去?又不甘心。

实际上,在面临这种窘境的时候,很多人归结于自己嘴笨,不会说话,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还有几个更为主要的原因。

① 看不懂对方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反而被对方的情绪所裹挟。

这一点,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真相:在家庭关系中,无论表达的方式有多么不近人情,其核心目的一般都是希望对方更好,比如爸爸妈妈在我们犯错时训斥我们,虽然训斥这种方式带给我们的是伤害感,但ta的初心是希望我们改正错误,变得更好。而在社会关系中,不管表达方式如何(讨好/攻击),其核心目的,一般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诉求

如果能看懂这一点,就不会被那些行为的"烟雾弹"迷惑——当别人讨好时,我们就很受用,欣然接受,别人指责时,我们就很愤怒。其实不管形势如何,我们重要的是看懂"外衣"下的"骨骼"。这样才不会被别人的表达牵着鼻子走。

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我们常被别人的情绪裹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往往就是过于关注"表达方式",而忽略"表达内容"。

回到文中这个案例,C的妻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其实答案呼之欲出:她不过就是希望A能不扣那100万,她只是想达到这个目标而已。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会使用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表达形式,就是通往这个目标的手段,所以,不管是声色俱厉,还是讨好卖乖,虽然形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能看懂这一点,就不会对表达形式过于苛刻,进而陷入到对方的情绪"陷阱"之中了。

因为ta只是在用ta认为能达到目的的方式在跟你说话。当然,ta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最能达到效果(目标)的,但是这只是ta使用的方法而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责备孩子和引领孩子看到自己的问题,其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但是路径和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果作为孩子,能看懂严厉责备只是因为父母的能力水平有限,其初心还是想让我们更好,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

同样,如果A能看懂C的妻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不会过多的关注其语言的刺激程度了。Ta只是在表达ta自己。仅此而已。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② 分不清对方的攻击是对自己的,还是对自己的"角色"的。

A的情绪来源,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她认为C的老婆这些指责性的语言是在针对她,因为微信是C的妻子发给她的,不是发给别人的。

这也是在人际沟通中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对方的表达,到底是在说你?还是在说你的角色?

想分清这一点,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想一下,如果是张三或者李四,无论谁,处在A的位置,做了和A一样的事,C的妻子是否都会有相同的反应?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A代表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所处的角色。这个角色对C的贷款有生杀予夺的权利,这个角色想要扣掉C的100万,这个角色让C的妻子感觉愤怒,因为损害了她的利益。

C的妻子所有的指向,貌似是A这个人,其实是A这个角色。这一点相比上一点更难理解,但是如果可以理解的话,会非常有效的化解自己的情绪。

③ 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回复,其实本质是没有清晰的观点。

刚才已经说过了,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无论表达的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A也是如此,她之所以想扣掉C的100万贷款,也是怕C不还钱,想及早的填补自己公司的损失。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一个问题,A的目标是什么?

回到文中最初,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想要的样子"就是自己的目标。一个人,只有目标明确清晰,才能奔着自己的目标前行。A原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回C的欠款。但是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这个目标逐渐开始摇摆不定了。

首先,A是公司的股东之一,而公司的大股东对这件事的态度并不明确。

其次,A这么做,实际上是冒着和C断裂关系的风险,虽然A个人不在乎断裂,但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她这样做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100万断裂了关系,可能日后的合作全部都要终结了。

所以,A对自己的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的明确。

当一个人没有明晰的目标,自然也就会模糊了自己的回复

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包括公司,做任何决定都会本能的遵循一个主旨:趋利避害。我们都需要在"利""害"之间做出衡量和选择,然后再去行动。如果经过利弊权衡,A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扣下这100万,那么她对于C妻子的回复,就会坚定很多。如果再能去掉自己的情绪,那么就做到了温和而坚定。

A之所以不知所措,就是因为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她原本对C妻子的微信很生气,但是她不敢怼回去,一方面是自己嘴笨,不会怼,另外也是吃不准自己到底要怎么做。

一个人,如果自己的目标不明确,就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打乱自己的节奏,从而丢失自己的目标。

所以,是否怼回去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件事不同的解读以及自己不同的目标,会使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回复对方。

无论到了何时,怼都不是目的,沟通才是。

沟通时遭遇对方指责攻击,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错失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