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奇特東嶽廟:日本招財貓成地藏王諦聽,黑無常有5位不著黑服


古往今來,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誕生了一眾佛神仙鬼,終於到了明代集大成於名著《西遊記》。《西遊記》不僅蒐羅了當時已有的神鬼形象,也給後世創造了一些崇拜神祗。民俗傳承與文學名著交相影響,使得現今廟宇中各神祗的造像已基本固定,形態大同小異。然而到了雲南,情況彷彿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歷史悠久的雲南葉榆古城,佛道流傳已達千年。儒釋道與本土崇拜的長期交融傳承讓這裡的廟宇普遍呈現出多信仰合流的奇特風貌,迥異於外地。位於古城北門橋頭附近的道教東嶽宮,正門門楣上繪製著觀音菩薩的畫像。廟宇佛道合處本已罕見,裡面的場景更是讓人眼界大開。

東嶽宮主祀東嶽大帝,他是主管萬物生死的道教尊神。古城民眾對其尊崇有加,每逢東嶽壽誕,家庭祭祀都會來此敬拜。按當地風俗,進入東嶽宮崇祀的流程應是先敬拜後殿的地藏王菩薩。道教廟宇很少佛道合處,但東嶽宮是個例外,全國東嶽廟很多都同祀佛教的地藏菩薩。


地藏王菩薩因發願渡盡地獄眾生而和東嶽大帝一併成為民俗傳說中的冥界上神而被廣大民眾敬拜。《西遊記》中地藏菩薩有個尊號,還有隻神獸名喚諦聽,能聽音分辯萬物,甚至可以辯認出真假孫悟空。然而此處,菩薩尊號沒變,神獸諦聽卻變了模樣。

傳說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諦聽原身是條白犬,後逐漸演化成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麟足的神獸。然而,本應菩薩座下的諦聽神獸現居然是隻日本招財貓,和幾個招財進寶金玉滿堂的小彌勒佛供在一起,儼然成為一個小型財富中心。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筆者把《西遊記》讀錯了嗎?

民間信仰會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改變,人們總是把自己的時代希冀投射到神佛的造像上。日本招財貓形象流入國內不過幾十年,就在這裡取代了歷史悠久的曉佛法避邪神獸諦聽,接受虔誠信眾的頂禮膜拜。時代變遷民俗變化之快,恐怕是吳承恩老先生在著述《西遊記》時根本意料不到的吧。


生老病死,平安財富是種樸素的理念。東嶽宮後殿香火不斷,前殿亦是拜者如雲。相比於後殿,前殿的神像造型則更為獨特。

前殿主祀東嶽大帝,就是《西遊記》中假烏雞國王青獅精口中的朋友。掌控萬物生死的東嶽大帝在當地享有極高的民間聲望,民眾對其的崇拜亙古未變,成為古城悠久的傳統民俗。

崇拜的主體沒有變化,但敬拜的內涵卻有微妙改動。東嶽宮進門處,一間塑立著白無常。在外地,白無常普遍的形象是頭戴寫有“一見生財”的白帽,而這裡的神像卻是寫著“一見人才”,手執放生寶扇。這也許是在東嶽崇拜的流傳過程中,當地民眾基於對生命的眷念進行了再創作吧。

黑無常的小殿裡擺著神龕,上方是“一見發財”,中間寫有神名。原應白無常戴的帽子現變成了黑無常的龕匾。更奇怪的是,神龕上供著5位神像,都未著黑服,卻是福祿財星君的模樣,毫無肅殺之感個個充滿喜氣。當地供奉的黑無常居然是他們,雖然不可思議,但從龕匾上發財二字看來,這敬拜的情境倒是非常統一。

從後殿到前殿,從招財貓到黑無常,許多神像已與《西遊記》的創作時期變化良多,這裡有歷史傳承的結果,也有時代變遷的烙印。幾十年已變化顯著,不知這悠久的民俗傳統,雲南葉榆古城的東嶽崇拜,在今後社會發展過程中,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