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溺爱孩子‘’,有什么区别?

聊一个故事


在问题中谈到的“熊孩子“,是打上了引号的,也就是说其实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象熊一样的。人们只是没有读懂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而已。如果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愤恨、报复、叛逆等等现象。”溺爱孩子“是父母对孩子过于和善,而失去该有的规则意识。也导致了孩子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他是做不好的,处处都需要得到成人的帮助。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可想而知。

”熊孩子“为什么会有一些很”熊“的行为?

第一类”熊孩子“的行为是属于适龄行为。

比如:一些孩子会到处跑,父母叫都叫不住。先看看这样一些孩子的年龄吧!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动作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手脚协调能力都较好,他们喜欢跑、跳、攀爬等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还喜欢从高高的地方跳下来,无视父母的担心。这些淘气的行为在大人的眼里就是”熊“的行为。因为在成人眼里,安全是第一的,素不知,这些行为是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经常运动的孩子不容易出现感统失调。

第二类”熊孩子“是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差。

比如:孩子抢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1-6岁的孩子,他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孩子抢不过就会直接打人。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非常强,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喜欢的都是自己的。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直接用打的行为来解决。

第三类”熊孩子“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导致。

当孩子出现一些较”熊“的行为时,我们父母可以去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对不当行为应该及时进行教育。如果放任的话,孩子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以后还会继续这么干。在过年时,有的孩子玩鞭炮,把点燃的鞭炮扔进一辆豪车中,豪车被引燃,车主损失惨重。还有的孩子把孕妇推倒,他说我就想看看孕妇摔倒后会不会流产。我想这样的孩子在第一次出现这种奇葩的想法时,父母就应该好好教育自己孩子。他的如此”熊“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

溺爱孩子是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加约束,处处庇护孩子。动物也是会护犊子的,母爱是天性,谁都能理解。但溺爱会导致孩子缺乏是非对错的认知,错的行为也护着,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孩子今天打了别人,母亲不但不教育孩子,还说打得好。孩子的暴力行为从此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看看我们现在的校园霸凌行为,随便在百度上一搜,就可以搜到大量的霸凌事件,有的学生把女同学的衣服脱光打,并拍下视频,这种行为真不敢相信是学生所为,让人看得心痛。

孩子小不懂事,因此才需要成人的教育与引导。人一生的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根基,孩子从小在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响。一味的溺爱孩子也会给孩子自己带来伤害。因为当他的行为触及到违法时,家庭不管,这个社会迟早会管他。

”熊孩子“的某一些行为是动作发展的需要,是年龄小自控力差造成的。部分的”熊“的行为是成人的纵容造成的。而溺爱却基本上都是成人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对孩子溺爱是父母主动选择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情况是有很大区别的。”熊孩子“更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倾听。当我们看到了”熊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时,我们就能轻松的去教育”熊孩子“了。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您在文下方留言。感谢您点赞或关注!


雨后山林静


父母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要爱得适当,爱得合理。

爱得过度就成了溺爱,溺爱会宠坏孩子,是不健康的爱。

很多家长知道溺爱不好,但就是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给宠坏了。

特别是爷爷奶奶带的孩子,被宠坏的可能性更大。

孩子如果有以下几种表现,家长们要提高警惕了,熊来了。

1 喜欢控制他人

被宠坏的孩子,认为全部人都必须听他的话,一旦家长不按他的要求来做,就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2 无缘无故发脾气

过度溺爱的孩子,最常见的就是,无缘无故大发脾气,且不分场合,随时随地的大哭大闹。因为过度宠爱,他习惯了发脾气或者哭闹的时候家长就会妥协,在他的世界观中,哭闹,发脾气,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3 不愿意分享

孩子小,不懂事,喜欢什么东西就要什么东西,也能理解分享的意义。这些都需要家长教育,慢慢学会分享,融入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如果孩子到了四岁,还不懂得跟人分享,那肯定是被宠坏了,自私的性格不利于他以后踏入社会。

4 什么都想要

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就算是别人的玩具,要想要抢过来玩。这些都是因为家长无节制的满足孩子一切需求导致的。长期如此,孩子认为所有要求都应该被满足,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刁蛮,蛮横,无理取闹,不知进退。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合理的提出要求,要懂得自制。

5 凡事都要贿赂

有的家长习惯有东西去贿赂孩子完成任务,例如写完作业就带你去公园之类的,长期以往,造成孩子需要好处还会干活的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