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

布拉柴維爾(法語:Brazzaville

),簡稱布拉柴,位於剛果共和國南部剛果河畔的斯坦利湖[注 1]北岸,與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隔河相望,是剛果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2005年人口1,174,000人。建立於1880年10月3日,取代了在殖民地時期之前的城鎮恩庫納(Nkuna),主要部落是姆皮拉(Mpila)和姆法(Mfa)或姆福阿(Mfoa)。名字來源於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

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

布拉柴維爾對岸(即剛果河左岸)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兩座首都規模差距懸殊,金沙薩2009年人口超過一千萬。[2]為區別剛果河兩岸的兩個以“剛果”為國名的國家,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柴維爾)被稱為“剛果(布)”或“原法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1971年至1999年改名扎伊爾,首都金沙薩)被稱為“剛果(金)”或“原比屬剛果”。兩國首都相距5到6公里,僅次於羅馬和梵蒂岡之間的距離,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對隔河相望並能互相看見的首都。

布拉柴維爾位於赤道以南,距大西洋506公里。市區地形較為平坦,海拔317米,周圍是廣闊的稀樹草原。

布拉柴維爾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全國40%的非農業人口。行政上是剛果(布)一個獨立市鎮,為普爾區包圍。

這一地區幾個世紀以來都是非洲要地。在拉里人(Lari)的語言中,姆福阿和姆皮拉地區被稱為馬武拉(Mavula),即“發財的地方”,這個名稱至今仍為拉里人使用;但雖然這種語言的使用者數量佔布拉柴維爾第一名,卻並未在憲法中列為國語。不過,1880年時,拉里人已經不在這一地區居住,取而代之的是泰凱(Téké)移民,他們稱這裡為恩庫納(Nkuna)。

布拉柴維爾始建於1880年9月10日,由法籍意大利探險家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建立;這一天,當地的馬科科(Makoko)國王與之簽署協議,將其王國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四年後,為與河對岸比利時人興建的利奧波德維爾(今金沙薩)競爭,城市開始興建。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這裡由塞內加爾人馬拉米納·卡馬拉(Malamine Camara)率領的小部隊佔領,以避免比利時侵佔。

法國對這一地區的正式佔領始於1884年的柏林會議,這裡成為法屬剛果和後來的法屬赤道非洲(包括加蓬、中非和乍得的聯邦)首都。1911年升格為市鎮,1912年建立市政廳,1929年在時任市長安東內提(Antonetti)將軍時期首次擁有了城市規劃。1924年,剛果大洋鐵路投入使用,將布拉柴維爾與黑角連接起來。

1940年,布拉柴維爾成為自由法國的象徵性首都。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與法屬非洲殖民地代表在布拉柴維爾舉行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重定二戰後法國及其非洲殖民地的關係,黑非洲擺脫殖民統治的思想萌發。1944年和1958年,戴高樂在布拉柴發表講話,成為法屬黑非洲獨立的前奏。

20世紀60年代之前,城市分為歐洲人區(市中心)和非洲人區(波多-波多、巴剛果和馬凱萊凱萊)。1962年至1963年修建新市政廳

[注 2]。1980年,布拉柴維爾脫離普爾區,獲得區級地位。

這座城市經歷過多次剛果(布)國內、剛果(金)和安哥拉之間的多次武裝衝突。20世紀90年代的剛果內戰中,這裡發生了血腥大屠殺,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成為難民。

2012年3月4日發生爆炸事件,事故造成至少200人死亡。

布拉柴維爾位於熱帶乾溼季氣候帶,雨季從10月至次年5月,其餘時間為旱季。七、八月是最乾旱的季節,無明顯降水。全年溫差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