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大国小史


有备而来,临场而书,触景生情,才思绽放。当时应该是这样。

文人盛会,都督宴请,赴宴者如当年的兰亭,群贤毕至,斗文采、斗书法、斗后台、斗光鲜、斗口才、甚至斗扇面,那种场合怎么也得准备点拿得出手、说得出口的素材,去前做做功课再正常不过。

如同现在的茶话会还得提前准备个节目一样道理。

但高手就是高手,临场一挥而就,必是日积月累的功底。

滕王阁序、兰亭序、岳阳楼记应该都是作者当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时,多年积淀的文字功力被场景刺激爆发出的文采。

前两篇是众目之下,酒醺人爽一气呵成,后一篇相信也是登斯楼也有话要说、有文要做的不吐不快的主动性作品。

后人惊诧此文不仅辞藻华美,更惊诧文中章典运用之多,是否是临场一气呵成存疑。

其实大家想一想,赴宴时间、地点、宴会性质都是预知的

如同一文科学霸,预先知道了高考作文题目,以学霸的天资经充分准备之后,写出传世佳作也就合情合理了。



锯齿飞镰合扇板门刀


王勃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曾有人问如何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作品,殊不知《滕王阁序》这样的雄构不是写出来的,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生生夺得的一段天地造化,所以《滕王阁序》一落笔满座皆惊,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神迹。

《滕王阁序》一文,一气贯注,奔流而下,不可遏止,读者甚至能够想象出这位少年天才挥笔遽然而就的情形。《唐才子传》记载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近乎传奇的创作状态:"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这篇605字间融合了59个典故的华章,竟然是倚马而成的急就篇,而王勃此时不过26岁。无怪人们要把种种奇诡的传说附丽于此文上,如中源水君托梦送他一阵清风助他赴会、如王勃落水是因《滕王阁序》惊动天人故被召到天上、如王勃落水后在水边徘徊不去吟诵落霞孤鹜一联......围绕着《滕王阁序》衍生出来的种种传说,暗含着人们对这篇超乎想象的神作的敬意。

那么《滕王阁序》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六朝体,盛唐声"。具体而言,从内容上来说,《滕王阁序》摈弃了六朝骈文轻靡滞重、风骨不飞的弊病,注入了初唐文学那一种凤雏初啼般的远阔高华的气韵;从形式上说,《滕王阁序》是对魏晋六朝骈文成就的继承和超越

内容:以初唐文学的刚健骨气涤除六朝柔靡之风

王勃的骈文气象高华,气势刚健雄赡,腾跃流转着一股阳刚之气,现出和丰藻克赡、风骨不飞的六朝骈文迥然相异的初唐面貌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杨炯为王勃作序时的这四句话正是对《滕王阁序》最好的形容。

骈文是中国文学所独有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以骈词俪语、隶事用典、声律对偶为主要特征的文体。陈寅恪先生曾在《论再生缘》中说过:"中国之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之文学,不同之处甚多, 其最特异之点, 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骈文最特异之骈词俪语、声律对偶、隶事对偶使骈文绽放着一层独一无二的魅力,但也给骈文带来了繁冗滞重、柔靡卑弱的弊病,受到宫体诗风影响的六朝骈文尤其如此。

王勃等初唐四杰对延续了六朝积习的唐初骈文感到极其不满,于是试图变革初唐骈文。初唐四杰里的杨炯给王勃的文集作序曰:"常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王勃试图以刚健之气荡除六朝骈文中的柔靡卑弱之风。王勃是非常注意文章之刚健挺拔之气的,读《滕王阁序》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文中蕴涵着的那一种沉潜内转的独属于初唐的气韵。"凡文章有劲气,能贯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者乃能生动,否则为死。盖文有劲气,犹花有枝干。条干既立,则枝叶扶疏;劲气贯中,则风骨自显。如无劲气贯串全篇,则文章散漫,犹如落树之花,纵有佳句,亦不足为此篇出色也。"文章劲气贯串,则风骨自显,气韵生动。王勃以雄富才力随心所欲驱驰众多典故,《滕王阁序》典故俯拾皆是,却没有给人以细碎割裂之感,而是纵横捭阖、放逸飞扬、气脉贯通,原因就在于这种一气贯串的初唐气韵。仅说初唐气韵可能失之玄虚,那么读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者说如何感受到这种沉潜内转的"气"呢?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溢全篇的真切情思;二是充实丰富的内容。

《滕王阁序》一文充溢着王勃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时不我待的焦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实在是掷地作金石声之作!如此密集的典故却没有妨害王勃情感的传达,即使是一个高中生也能感受到《滕王阁序》那种几欲挣出纸张的那种昂扬奋飞、激越不平的青云之志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滕王阁序》字里行间左冲右突的激越情感,赋予了《滕王阁序》勃勃生气,奏响了从靡靡之音到盛唐之音的序幕曲。这种激越情绪正是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六朝文人所无而初盛唐代文人独有的,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浪强过一浪,终于汇聚成一支盛唐文学合奏曲。

如果说激荡于文中的情思是《滕王阁序》的血肉的话,那么充实丰富的内容则撑起了《滕王阁序》的筋骨。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代诗礼传家,隋代著名大儒"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祖父,写出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则是王勃的叔祖。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王勃天资颖悟,识见宏远,自小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才智:六岁善文辞,九岁作十卷《指瑕》指摘大儒颜师古《汉书》的过失,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从道士曹元习《周易》,十五岁向刘祥道上书纵谈国事,此后频频向皇帝王公大臣上书毛遂自荐,二十岁因作《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二十六岁,作《滕王阁序》。在这么短的生命历程里,经历过起起落落的王勃已经品尽了人生的百种滋味,苦难是时代对天才的玉成,《滕王阁序》那厚重的意蕴也正得之于此。

王勃身处在唐代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又自诩身怀大才,却始终沉沦下僚、偃蹇终身,促使他重新审视反思宇宙与人生。于是我们在《滕王阁序》中看到王勃超越了一己之私的宇宙意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看到了他以个人悲剧而移之于全体人类之悲剧的悲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看到了他对人类面对的共同命题的审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他体悟了人生的无常,却并不灰心丧气,"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不是不怨怼,不是不愤懑,然而怨怼愤懑之后又昂然高振,高举了要求通过建功立业来显露生命力的旗帜。"哲人不遥, 四杰踵武",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使得文章更为厚重了。



形式:魏晋六朝骈文成就的继承与超越

《滕王阁序》在艺术形式上充分吸收了魏晋六朝时代的骈文成果并且超越了前人,无论在辞藻文采、隶事用典还是偶对声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骈文体制的弊端挡不住王勃的才气,而是反过来成全了《滕王阁序》腾跃高翔的气势。

先说辞藻文采。《滕王阁序》辞采流丽华美,灵动无滞。这既得之于王勃无双的才气,也离不开对六朝骈文的继承与发展。骈文发展到六朝进入了繁盛期,但也暴露了流于语言形式美而空泛无物的弊病。

王勃的骈文吸收了六朝骈文的流美华丽,但又突破了六朝骈文那种板滞晦涩、堆砌辞藻的旧习,他为情造文,用细致具体的描写创造出开阔的意境。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自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落花芝盖句不可谓不精致,然而前一联妇孺皆知,而后一联鲜有人知,原因就在于落霞一联境界开阔,气象壮大,读之则江南秋景历历在目。天边数点孤鹜和落霞竞驰于天际,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浩浩漭漭,似乎作者的思绪也随之放飞了。回头再读"落花"联,顿感境界狭小了。

再说用典。六朝骈文为人所诟病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味堆垛填塞典故,如獭祭鱼,导致文章琐碎零星,不忍卒读。王勃也喜用典,《滕王阁序》一文605字间融合了59个典故,但他的用典却产生了正面的效果,"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王勃典故运用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滕王阁序》一文用典虽多,但大多数典故都是为古人所熟知的典故,并且都统一于主题之下,精切而典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相邻的这三组典故共同表达了王勃盼望能遇到赏识、引荐自己的知音的迫切心情,显得委婉、含蓄。

王勃骈文为四杰之冠,代表了初唐骈文风貌,《滕王阁序》正是王勃最有典型最为杰出的骈文成就。莫道才对王勃骈文的这一评价放在《滕王阁序》上也很准确:"继承了徐、庾的骈文艺术成就,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从而能在徐、庾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滕王阁序》千古第一骈文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还有哪些优秀的骈文有资格争第一?

除了《滕王阁序》外,《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与宋元思书》《哀江南赋序》《代李敬业讨武瞾檄》等也都是文学史上的骈文经典。能否与《滕王阁序》一争高下,就要看读者如何思量了。


一往文学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着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豫璋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碧海晴天58930576


我们后人对于《滕王阁序》的讨论,主要都是围绕着王勃何岁作文而谈,基本上没什么人质疑王勃是否为即兴作文。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传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即兴作文时,有人哗众取宠,冒称此文早已有之,却惨遭王勃当场打脸。

这个人据说就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佳作,以便在宴会时大展其才,压倒众人。在场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辞”。

王勃的挑战自然引得都督不满,但谁料他却写出佳作,众人都感叹王勃乃天才也。

吴子章看到王勃坏了自己的好事,心里既不高兴,于是高声说:“这明明是先儒遗文,你王勃好不要脸,居然伪称是自己新作!” 随后,他高声背诵《滕王阁序》,竟无一字差错。

众人疑虑之时,王勃不慌不忙地应对道:“您说这是先儒遗文,请问文后附有诗吗?”吴子章道:“自然没有!” 于是,王勃离席,挥笔作诗一首,并称:“文后原有诗八句,不知诸公有人记之否?” 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明白了刚才吴子章是在撒谎,都对王勃的才华表达了敬服。


HuiNanHistory


我们后人对于《滕王阁序》的讨论,主要都是围绕着王勃何岁作文而谈,基本上没什么人质疑王勃是否为即兴作文。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传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即兴作文时,有人哗众取宠,冒称此文早已有之,却惨遭王勃当场打脸。

这个人据说就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佳作,以便在宴会时大展其才,压倒众人。在场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辞”。

王勃的挑战自然引得都督不满,但谁料他却写出佳作,众人都感叹王勃乃天才也。

吴子章看到王勃坏了自己的好事,心里既不高兴,于是高声说:“这明明是先儒遗文,你王勃好不要脸,居然伪称是自己新作!” 随后,他高声背诵《滕王阁序》,竟无一字差错。

众人疑虑之时,王勃不慌不忙地应对道:“您说这是先儒遗文,请问文后附有诗吗?”吴子章道:“自然没有!” 于是,王勃离席,挥笔作诗一首,并称:“文后原有诗八句,不知诸公有人记之否?” 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明白了刚才吴子章是在撒谎,都对王勃的才华表达了敬服




习水康耀建材销售有限


问题:《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前言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新唐书·文艺传》有过记录,从这段文字来看,肯定是有人提前准备了,但是王勃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挥笔立就,搅了人家的好事。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的记载。

一、《新唐书·文艺传》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洪州都督阎公本来是让自己的女婿来露脸的,宿命,即提前安排的意思。自古以来的文人雅集,有不少人是提前有准备的,这种提前预先构思、草拟好诗文,准备第二天“提笔而成”的做法被人称之为宿构。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做文章,“举笔便成”,而且不再修改,所以别人都不相信他是即席携程的,认为他是“宿构”,提前有准备。

那么王勃本人是不是提前有准备呢?

二、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对于王勃在滕王阁的表现,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写的很精彩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辛文房说,“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王勃提笔就来,而且一会儿就写完了,还“文不加点”。

您相信吗?

三、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三种可能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举笔便成”呢?那就不太好武断的下定义了。 老街来分析一下“举笔便成”的三个可能。

1、没有准备的“举笔便成”。

王勃确实没有准备,当场写了出来,而且不需要修改。

2、提前一天把文章写好了

有备而来,而且目标明确 。他提前写好了滕王阁序,而且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当场能够文不加点的一气呵成。

3、写过很多类似文章,所以写滕王阁序并不费力

这种可能其实和第一种可能相似。王勃虽然没有什么准备,但是以前做过很多类似《滕王阁序》的文章。

好比现在的考生写高考作文,高中三年已经把高考作文的各种类型练习得炉火纯青,无论高考时出的什么题目,都可以“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滕王阁集会的文章可比高考容易猜测,闭着眼也能知道写什么题目与内容 。

四、王勃的其他骈文

1、王勃14岁作品《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东海取乐於箪瓢,南山异志於文史。餐花佩叶,入兰室而谈元;挹露攀霞,坐松扃而啸逸。扬子云之澹泊,心窃慕之;嵇叔夜之逍遥,真其好也。未尝露才扬已,饰小智以惊愚;假势凭时,托中人而树迹。遍游天下,寒心於将相之门;独守太元,侧身於名利之境。尝谓奉琴卮於北牖,咏诗礼於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而属鸾扃停逸,频虚不次之阶;鹤板徵贤,累发非常之诏。天下有道,吾岂匏瓜?承达人一顾之荣,辱公车再辟之礼。平津侯之博物,终屈奉常;贾大夫之才名,犹逢绛灌。况庸者而可免於此乎?君侯要津先据,图海盛於当时;下官覆篑方勤,为山始於今日。

2、王勃十六岁的作品 《乾元殿颂》 节选

我大唐鸡浑指极,树神宰而制山河;鹤谶裁仪,辟太虚而有天地。黄精吐瑞,潜龙苞象帝之基;紫气徵祥,鸣凤呈真王之表。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于石纽。白蛇宵断,行移海岳之符;苍兕晨驱,坐遘?雷之业。属东邻委驭,扇虐政于丛祠;北拱隳尊,紊皇图于宝极。蜚鸿集野,瞻乌鲜投足之因;青犊啸风,群鹿无择音之所。天街五裂,截鲸浦而飞芒;地纽三分,触鳌山而按节。元虬在御,扫圻甸而廓星都;黄鸟分麾,动扶摇而骇?阵。镳宫仗钺,跨高陌而登元;辔野韬戈,陟圯坛而拥号。皇图不恃,圣人追卷领之风;神器无私,才子奉褰裳之运。

结束语

有一种记载,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仅仅十几岁,《滕王阁序》和上面的两篇文章写成时间差不多。

还有人说, 《滕王阁序》是王勃20多岁时写成的。无论王勃到底多大,他当时已经写过了很多类似的文章 ,再写《滕王阁序》的时候胸有成竹,没有太费劲。

相比较上面两篇文章 ,《滕王阁序》文采飞扬,精彩得多,老街比较相信是王勃20多岁时的作品。

至于王勃是不是提前一天在宾馆里复习了一晚上,老街就不知道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滕王阁序》:王勃一咏而就的人生绝唱

王勃(公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其余三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巅峰级代表作《滕王阁序》。另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全文773字,铺叙滕王阁一带形胜,宴会盛况,极抒个人情感。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引经据典(据统计全文所用典故高达46个),名句比比,真可谓千古名篇,百世流芳。

个人毫不怀疑《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兴所作。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作有《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便饱览六经(《旧唐书》等)。

问题在写于何时?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唐末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即公元663年,因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二是认为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应邀出席洪州牧阎伯屿庆贺滕王阁重修之群宴,于阁上现场所作,时年二十四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是王勃二十四岁时,一咏而就。

1、王勃十五岁前与滕王阁无缘,何来十四岁即兴咏就《滕王阁序》?

现有资料可知:王勃十五岁前,没有机会和理由在距离家乡和长安千里之外的南昌(时称洪都)逗留行吟。他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经历,一是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二是在家乡著文上书(《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直陈政见,寻找机会,积极入仕。十五岁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旋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乃是未冠(二十岁以下)之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

2、王勃二十四岁时即兴咏就《滕王阁序》,似不容置疑

天妒英才。王勃时运不佳,入仕后先后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入狱,甚至连累父亲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在越南河内西北),远谪到南荒之外,对王勃打击极大。出狱后年余,朝廷虽然宣布恢复其旧职,他却没接受,已视宦海为畏途。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长江长途跋涉,前去探望远在交趾,其时生活已十分窘迫的父亲,其间途径南昌,应邀作《滕王阁序》。上元三年(676年)夏归途中,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仅25岁。

《滕王阁序》全文八个自然段,其中五、六和八段(第八段单独又称为《滕王阁诗》),以大量的篇幅,极力抒发了“无路请缨”之感慨,最终发出“槛外长江空自流”无奈之痛嗟。没有经历过宦海坎坷、人生冷暖,王勃再是神童,亦断然咏唱不出如此饱含人生复杂情感和痛彻感悟的千古华章。(其作品具体内容和评析,可自行网搜,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应该无疑。它不仅是王勃骈文巅峰级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人生绝唱。

最后,还要纠正提问的一个说法:《滕王阁序》只能称为“千古第一骈文”,不能称为“千古第一赋”。“赋”源自先秦,盛行于汉,魏晋后发展为“骈文”,“骈文”盛行于唐。两者均讲究文采韵律,而“赋”在表现形式上比“骈文”更加自由。“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渐衰。

  • 注:本人并非专家,以上纯属个见,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原谅指正。


逹文


《滕王阁序》是千古一赋,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我相信是王勃即兴作文。

其实不要说王勃,就算普通人想做一篇格律化的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我曾经在悟空写过一篇关于黄金的问答,就采用七言长诗的形式,一下子写了几十行也不怎么费力,当然水平就是个打油诗的水平。想想看,王勃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文采冠绝初唐,全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才子,人家有质有量的完成一篇长篇赋又有何难呢。


古代文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古文培养,既不用学什么数理化生,又没有手机电脑娱乐产品的干扰,很多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就算有些人学个琴棋书画什么都的,但读书绝对是他们的主流。平日里积累的多了,再加上有些人天子绝伦,出口成章真不是事。不过像《滕王阁序》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佳作也不是什么人随随便就可以完成的,王勃的天生才思敏捷,这点也是无法忽略的。还有一点,俗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勃创作这篇佳作的时候肯定是处于一个精神饱满,才思泉涌的状态,正是灵感勃发的时刻,绝佳的状态配合个人的天才,作此千古一赋还真不是事儿。

其实看一篇文章,一首诗呈现出来的状态,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写作的状态,是一气呵成还是吭哧瘪肚,我觉得都能读出来。比如说,除了王勃,还有一些天才诗人,像李白,苏轼等等。他们的不少佳作就算第一次接触,都会忍不住大声念出来,因为确实写的荡气回肠,流畅至极,有些诗篇可能读几遍就背下来了。还有主席的几首名篇,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就感觉有一股气势涌现于诗篇之中,让人拍拍案叫绝。相信这些人创作这些佳作的时候都是一气呵成的。

对比一下会有更明显的感觉,比如我提一个诗人的名字李贺,这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称“诗鬼”,对于这位诗人的诗我一直不太喜欢,因为他的诗不要说背诵,很多读起来都费劲,不仅语句上连接不紧密,就连思想感情似乎都是分离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起来晦涩难懂,似乎怎么念都不流畅。李贺的诗独句十分华丽,有时候不知所云,偶尔也会有佳句,比如“石破天惊逗秋雨”,不过整体水平跟李白杜甫那些人相差甚远。

读李贺的诗,可可以想象的出他为了写诗如何的绞尽脑汁,如何费尽心思的去搜罗那些奇词异句。据传说李贺经常骑一匹瘦马,领着一个书童到处逛游,看到什么景致触发灵感,想到一点奇词妙句,就赶紧记录下来,然后放到书童背的袋子里。待回家以后就赶紧整理琢磨,以后写诗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要我说,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真的,不然他的诗词咋那么不连贯呢。我唯一喜欢他的一首就是一首《马说》之一:

看看李贺,让他一气呵成写《滕王阁序》那是决计不可能的,但是王勃身上肯定应该不成问题。如果《滕王阁序》也跟李贺的诗歌一样读起来疙疙瘩瘩,衔接不连贯,那肯定不是即兴之作,只有极其顺畅流利的文字才有可能是天才文人在才思俱佳的时刻完成的扛鼎之作。


一览众河小


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心潮澎湃,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对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顶礼膜拜,尤其是对那些名篇中的千古名句我可以随口诵来。象《滕王阁序》中: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又如: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每当读到这样精彩句子,仍是如食花瓣,满口余香。还有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有时感到迷惑不解,能写出这些美不胜收句子的王勃到底是人还是神,而且他仅仅只活了26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勃确实是一个神。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也就是说,王勃少年成名,还没有到法定年龄,就当上了公务员(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后来,发生在王勃身上一系列事,在此就不过多叙述。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王勃最得意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从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王勃饱读诗书,知识的储存量十分丰富。虽然,后世对王勃在作《滕王阁序》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争论,甚至怀疑他不是即兴之作。但我坚信,王勃是有能力,也必须是在阎伯舆都督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写成的《滕王阁序》。

《唐摭言》载:当阎都督听完当场诵读的《滕王阁序》,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形象说明了当时王勃即兴写作的情景。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证: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便起身告辞了。大家都对这个字猜来猜去。请客的主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再请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王勃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虽然要价比较高,但主人想: 再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啊。于是主人备下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说: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主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这样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都不假,有本事的人到那都能吃得开。


东白启明


我理解的即兴就是即心,当下心的自然无碍流露,好的作品不是一点一点写出来,也不是慢慢改出来。而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增一字太多,减一字欠缺。

古人有句话叫做书到今生读已迟。有人天生就是才华横溢,触景生心。

心有什么才能流淌什么。胸有成竹是内心早就有了竹子的样子,对竹子的习性了如指掌,对竹子的味道各种吃法品味咀嚼过,所以才能提笔成竹。

所以好的文章是一个人心性的流露,心胸大到容纳天地人万事万物而后形成自己的智慧宝藏随意取用。时而是语言,时而是文字,时而是画。

所以滕王阁序只是王勃心中智慧在此情此景中的显现罢了,也可以说是即兴,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即兴都堪称经典,所以这种即兴是来自于此情此景此心的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