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提到宝钗常服用的“冷香丸”,为什么用大量篇幅交代药的来历和制作工艺?

艺屿Eyesvot


冷香丸在红楼梦中以配置的时间节气极其刁钻而让读者印象深刻。凡是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不对冷香丸过目难忘的。可我们细分析冷香丸的构成,发现除了奇香的药引不知什么,再就是凑齐四个节气的雨露霜雪比较难之外,并无奇特之处,甚至不过就是一味花蕊水蜜丸,这样的丸药要说治病也是奇了。那么薛宝钗对外宣扬冷香丸有什么意义呢?简单分析下。

【一】

第七回,周瑞家的因刘姥姥走后过来薛姨妈处找王夫人回话。顺便看看薛宝钗,进来发现宝钗不舒服,结果引出薛宝钗关于冷香丸的一系列话。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昵。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哪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宝钗提起冷香丸特别巧妙,周瑞家的作为王夫人身边人,有名的愿意献殷勤揽事传话。薛宝钗一说病,周瑞家的马上殷勤问候,薛宝钗顺其自然的接话说出了冷香丸。薛宝钗之所以主动说起冷香丸,背后大有深意。

【二】

(和尚)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

宝钗说话特别有技巧,寻常药不中用,和尚的药有用,和尚岂不是非常神异?古人迷信,必然引起周瑞家的注意。再把冷香丸那复杂到变态的药方一说,保准周瑞家的惊奇领会四处宣扬。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冷香丸是和尚给的药方,和尚又说宝钗要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周瑞家的宣扬冷香丸的同时一定也宣扬金玉良姻,薛家在炒作上,可谓有一手。

【三】

薛家进京从一开始就炒作薛宝钗。薛家作为商人,本来没资格参加选秀。别说皇帝妃嫔,就算是给公主郡主选伴读的机会也没有。可皇帝突然下恩旨给了一次机会,仿佛好运降临在薛宝钗头上,也有了选秀女的资格。但明眼人都知道不可能成功。

宝钗选秀类似公务员考试条件今年突然放宽。以前大专以上学历,现在高中初中毕业也可以。以前有基层工作经验,现在农民工也可参加。试问真的考试,这些学历不够或者出身农民工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谁能考中?薛宝钗也是如此。薛家心知肚明,也不放在心上。当回事宣传就是给薛宝钗镀层金,皇宫都伸出橄榄枝,王公贵族自然不在话下。

冷香丸是在薛宝钗选秀之外再镀金,增加薛宝钗的话提性以及神秘感。冷香丸的作用是突出和尚。宝钗的和尚给了药方药引子,能治好宝钗的病,还定下了姻缘。而林黛玉的和尚却断言林黛玉见了外人经常哭再好不了。怎么看,薛家的和尚都是针对林家的和尚照方抓药。至于薛家和尚的真假,根本无法分辨。冷香丸是否好用也不知道。其实只要参看林黛玉进贾府说出自己生病的话,就能发现其中猫腻。但无疑,金玉良姻的说法被越来越多人添油加醋的传扬,渐渐接受了。至于薛宝钗的病,莫须有病吧!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提及这件事是在刘姥姥向贾府来求施舍的这一回,周瑞家的来见王夫人,见王夫人与薛姨妈聊天,遂进宝钗屋。二人谈话说起她的病,宝钗说她自胎里带来热毒,用秃头和尚给的药方“冷香丸”制作吃了见效。

作者大篇幅于周瑞就刘姥姥求亲告友这件事上,说宝钗得胎中带热毒病,委婉表示与钱相关。宝钗家世代皇商,家里经商做买卖,有许多行业生意。人沾染生意与各种人打交道,为了做生意获得利润使用手段,别的不知。王夫人求人参时宝钗说外边参行里假参芦枝泡酒,让她哥哥取行里未掺假的送来。她家里参行必也有假货。别的行业也与此没什么区别,大同小异。重钱热!

人久处此道人就不知不觉变了。所以宝钗胎里热毒是从父母身上感受的世俗赚钱重利上,宝钗久处此境人也变得通生意精,世态时风,经济之道,赚钱之法。世故人精已超出同龄人,深深感知自身之变,常着白衣来怀念从前,不忘于此。看戏词已入超脱之境。活于尘世不得不沾泥其中,又想做清灵如水的女儿。

她的选秀落选与王子滕外调有关,也与她外表表现出的不似青春少女天真而成熟老道有关。而作者以秃头和尚配的药方,皆以白色花为主。白色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皆是纯洁之色,是富贵又高洁的花蕊。花蕊,花心,人心。代表富贵要有精神上的纯洁,做人要干干净净。

而以霜雪雨水露这些清凉苦难象征之物来混和搅拌,意即人生需经历挫折,而不是大富贵的一帆风顺。用蜜蜂样辛勤精神酿造之蜜配药,人生方有甘甜。不似薛蟠在富贵的糖罐中融化,变质,成为另种质地。用黄柏汤煎服吃下。柏,木白。用白色质地长成金色的树木熬成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应该是此种树木一样的人。以纯洁的心生长,辛勤劳动,获得甜蜜幸福的生活。不怕挫折。以初心持始,方得终。知行合一践行道底。

宝钗药方在此刘姥姥来之际,作者提出,皆以十二为标准重量,意即人生一年十二月保此心。是与刘姥姥贫苦对比,富贵人与贫困人对比。富贵与贫穷对比。刘姥姥的女婿爷爷与王夫人之父连了宗,与薛姨妈也有关系。刘姥姥投向王夫人而不投薛姨妈二人也不一样。薛姨妈重钱,而且王夫人刘姥姥二次来给银一百两,连贾母无关系也给了,王熙凤关系不大也给了,不相干的平儿鸳鸯也给了。而与王夫人一样是家中姐妹知父连宗之事薛姨妈分毫未给,宝钗屋雪洞,穷困样。

宝钗是俭朴也不是,重利大于重情。宝钗的热毒作者用“冷香丸”让她降温,而她人也香渐冷。


圃香


我时常想,曹雪芹在写“冷香丸”类似的东西的时候,那姿态一定是嘴角上扬,透着淡淡的嘲讽的味道。他杜撰出这么一味药,是想说当年薛家,其实也包括四大家族太过于富贵悠闲,安享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最后彻底把家族的前途命运一起断送。有钱,爱怎么折腾都行;闲得发慌,所以什么样大费周折的事都能想得出来。“冷香丸”是,“小荷叶小莲蓬羹”也是,“茄鲞”何尝又不是?

这些富贵闲人沉浸在那样的安乐窝中,快乐自得,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怎样。所以焦大看着你们一个个不争气的,喊着要到祠堂里哭太爷去,这些或许都是在曹家当年落败后作者发自内心的深切感慨。人生,最怕的就是对比,尤其是到老了的时候,再去回味当年富贵悠闲的旧时光,这里面有着多少懊恼?指责?悔恨?

“冷香丸”不一定存在过,类似的奢侈一定没有少过。作者通过他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那样的一个盛世时节的场景,然后再比照一年一家子二十两银子都用不上的刘姥姥,就是让你去对比,去感慨。如果经历过这些还不能悟,还有谁能悟?所以看过红楼时常感慨什么叫“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一通胡言,我也是感慨万千!


苏小妮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大篇幅文字描述冷香丸,可以说是薛宝钗凸显了自己所服冷香丸是如何的世间稀有,显示自己的病又是如何奇怪如何难治,凸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样的大篇幅,很符合宝钗的用意。至于是否真的有胎里带来的热喘病,根据祝秉权、梅玫二位先生的研究,认为薛宝钗在第七回自叙的“小恙”全是假装出来的,因为理由“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和她的临床表现“也不觉着什么,只不过喘嗽些”不完全对应。据说从医学角度来讲,热毒发起来应是比喘嗽严重的多,当然也有可能经过冷香丸的调理现如今的病症已有缓解。另外一方面,冷香丸的配制有两个特点,“冷”和“中和” ,“中和”符合儒家的传统审美,也是宝钗身上所具有的的特征,而“冷”亦显宝钗的无情。所以,冷香丸的制作,体现了曹雪芹对儒家美学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宝钗“随时俯仰”的性情。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细腻。



例外状态


在《红楼梦》中,除了黛玉身体弱,宝钗也是需要常常服药的。但是,她俩的病情相反,药方也是相反的。



黛玉是不足之症,体弱体寒,所以吃的都是“人参”“肉桂”之类热性的药,补中益气,连宝钗都说,黛玉的药性“太热”了。

而宝钗是先天的热毒,所以需要服用“冷香丸”,这是一种极寒的药。 大篇幅交代药的来历和制作工艺,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解释后来宝钗的一些性格以及为结尾伏笔。

看看宝钗的药: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都是白色花朵象征寒性。还要雨水的雨,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也都是寒凉之物,煎汤的黄柏更是极寒了。

在这一段,脂砚斋有批语:“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虽离别亦能自安”伏笔后来与宝玉夫妻分离。

宝钗发病的时候会咳嗽,吃完冷香丸会好。冷香丸的设定很有意思,有一些像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那根金箍。让我们看看宝钗日常的一些细节,她有时会很冷血,比如她在安慰王夫人“金钏跳井”的说辞:“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辆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日常生活中,她完全不爱花儿粉儿,屋子里像雪洞一般。而且“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但是她有的时候,又有一些正常的少女情怀,比如她会在天色晚了也去宝玉房中坐着,让丫头们不能下班。

比如“鸦雀无闻”的大热天中午,她会在宝玉房中为他绣鸳鸯肚兜,还顺道为他赶蝇虫。黛玉说错了禁书“西厢记”的词,她是第一个发现的,因为她也看过。每每看到这些情节,作为读者的我都会想笑,宝姐姐估计又该吃药控制了。就像孙悟空本性又发作需要紧箍咒了一样。


大先生的故纸堆


药方中的数字也很有意思,四个季节,四种花,四个节气,取材都是十二钱。此外,花颜色都是白色药性属寒,黄柏药性苦寒,脾胃不和的都不能碰。给个女孩子吃如此寒性的药得是多大的热病。

宝钗,当时社会主流认知下的完美女性,就是这样经年累月用“冷药”精心制成,同时还要尽得天时地利人和(正所谓好巧)。对比也同样是胎里带病但没有海上仙方的林黛玉,在小说的世界观里,一面宝钗很幸运能更长久的活着而黛玉最终夭亡,我个人认同黛玉病死说;另一面宝钗何其不幸,失了贾雨村说的天地灵气只是行尸走肉苟活于世,黛玉又何等有幸在最美好的年华碰见最懂她的人并把一切美好永远定格。

一把风月宝鉴一面照出人欲一面照出理学下的天理,估计这是中国人到现在都无法拜托的纠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