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释中庸之道?

文史诗词说


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释中庸之道,分别有世俗功利化、正解精确化、实用标准化,这三种解释方法:

(一)世俗功利化的中庸之道。就是生活、工作、事业中,以搞好团结为名,以不得罪人为目的,以“枪打出头鸟,棒打椤头青”、“出头的椽子先烂”为口头禅,喜欢做老好人,没有明确坚定的态度、立场和方法,搞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事事和稀泥,处处明哲保身,明面上不图有功、但求无过,骨子里面沉藏着自私、精明与算计,往往以封建社会混官场的游戏规则为指导,时常打击不同意见、不同利益者。这是一种封建社会官场为人处事之道。

(二)正解精确化的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正解,是针对“道心唯惟,人心危惟,惟精唯一,允执厥中”,所提出的不偏离“道心”,符合民心所向的一种执政态度。与《道德经》中的“崇德而重道”思想相一致。讲究但凡执政行事、制定规章制度、落实政策法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提倡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这种精确化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发展的、辨证的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规律,以对立与统一,以及相互尊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大局观,对待客观世界,力争凡事在看法、态度、立场、行动和结果上的高度一致性、正确性和连贯性。

(三)实用标准化的中庸之道。就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事业当中,坚持一种唯一正确、达成最好的生活态度和方法。这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客观、唯物、辨证的历史与发展相一致的态度、方法,一切从实际、从当下出发,说话、办事讲究有理、有度、有节,把握分寸,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一致,找准结合,促进和推动事物向着良性循,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即,以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做正确的事。争取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是一种为了大局利益、总体角度,采取正确态度和措施的观点和行为准则。


沃克特尔




谢谢。

扶贫攻坚,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这一科学决策,充满着中庸智慧的哲学思想。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这个世界虽然并不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还得降下到凡尘落脚到地球上来生活吧。中庸之道的思想丰富而透彻。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不了条件,当然就上不成了。这里“创造条件”就含有中庸之道。



大凡人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决策定夺时,都有上、中、下三种分析判断。取其上者冒进且承担危险;取其下时又浪费资源效益差迟。只有取其中,才安全保险。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或曰定势,就是对中庸之道的美妙诠释。



君子不枉不菲。君子可辩不可争。更含有丰富的中庸之道。

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中庸之道。

不激进,不懈待,不守旧,不失时;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亊而异,因时制宜。亦是中庸之道必循之核心。



无为而治,有为而作,顺天应人;存天理,灭人欲。都是对中庸之道的延伸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顺应事物变化而变化,更是中庸之道。



那么,什么究竞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中庸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敬畏自然;中庸之道,就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庸之道,就是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就是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的基础。



在中国,中庸之道已经成为国民的主流思维方式;是决策决定处理重大事项的优先选择;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采用的理事处人的方法。


FangCaoAn


中庸虽为常见于平常人际关系上所持的态度或立场,但实际是修炼修身之至要。中为体,庸为用。中庸讲的是体用关系。实际上,“中”相当于《道德经》的“道”,“庸”相当于《道德经》中的“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原文就知道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谓天命?自然之禀赋也,也就是说人一出生,上天便赋予了你这东西。人从一出生,随着“哇”的一声,一点灵光进入人体,无此则是白痴之人或早夭之人。何谓“性”?从“心”从“生”,依心而存也,实际上,心是性的寓所,人们常把心性连读,虽为一体,实则两意。心开窍于目,“目”道学上称为“月窟”,其属性为“火”,卦为“离”,是阳中之阴,火主礼,人的逐欲往往从眼观看到才会有其它身体反应,故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人的意乱情迷在于不能中正其心(忠),不能诚其心(信)所致。“率”就是遵循,遵循本心就会接近“道”。“教”一字,古为“敎”字,左上“爻”字就是变动不居,就是变化,变化从何而来?从“子”而来,“子”是子时,阳生活子时。子时分为夜子时和活子时,而阳生恰是在活子时;右为“攴”音(pu平声),小击的意思,一阳初生,其势微弱,阴阳相荡,是谓小击。修炼之人便会将修炼的真实实践告诉学人,这是教人真本领,故“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道”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修炼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体虚合道,狭义的“道”就是指无极与太极。虽有别,但实则一道。道不可须臾离是指在修炼过程中不可中途离开,并不是一生时时刻刻不间断都在修炼中。修炼时要不闻不听不视不智不动,缺一不可,故当慎独(谨慎独处)。何谓“君子”?“君”:从“尹”从“口”,坐进此“道”为“尹”,修身之人,谨言慎行,故曰“君子不器”,“器”,古为多口的器皿,引申为喧嚣。君子多谨言力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忧、思、恐,是谓七情,是心智神思活动,修道要隳肢黜聪、物我两忘、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仅如此,在初修时,由于抗干扰力差,外界须不能有一点声响,故须闭关,这也是为什么“小隐隐于野”的原因。“未发”就是不动,不仅是身体的不动,还包括不能起念,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故《易经》上说:《易》也者,寂然也,无为也。“发而皆中谓之和”,修炼经“太极”这一刹那、一瞬间分出两仪,此之为“发”,发动、出发了,出发后就会有“匹配阴阳、聚散水火、龙虎交媾、烧炼丹药”,每个修炼过程都能巧妙地吻合才能称为“和”,就象射箭每每射中靶心,和合就是“善”,道书上说“和合阴阳,同于大通”,亦如老子所言之“和光同尘”、“上善若水”。能和合阴阳,同于大通,自然是与道合真,故其人亦称为“真人”。

子思之《中庸》乃自老子传道于孔子,孔子传于曾参、曾参传于子思的修道真言,就连倡导三教合流的吕洞宾、张三丰等儒释道通才亦有引征。只是被一些没什么修炼的人给注解带歪了。我就不做过多征引论述了,就此别过,见谅!



微妙玄通冰激凌


懂得庸常的人世生活的意义,把啥事都做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与天地合参的境界,就是圣人。这就是中庸之道。

人哪,总不能都跑到山林中去,躲起来做神仙。人间的烟火,也并不就一定把人熏得那么浅俗。“不离日常形用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也是可以有的。

不要瞧不起庸常的吃饭穿衣、走亲访友。其实庸常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离开了那些貌似平淡的小事,人就不能生存。平凡的生活里,涉及政治概念,体现社会风气,融贯伦理价值,还蕴含着精神超越的意义。人们要做的,是恰到好处的过日子,这样就“中”!“中庸”之“中”,即是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即是既不要不及,也不要太过。

比如赞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是说身材恰到好处。“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是说颜色恰到好处。

比如俺要去深圳相亲,如果才到广州就下车,是为“不及”。如果到了香港还没下车,则是“太过”。这显然“不中”啊,人家姑娘会骂你神经的。刚刚好在深圳大梅沙海边下车,就“中”了,然后立马拉着姑娘的纤纤玉手在海边飞跑……


“中”,还是要掌握好火候与分寸。牛排近生,血淋淋的,牛排太老,像啃木柴。于我而言,七分熟刚好。中!

“中”,不仅与空间有关,还与时间紧密相连。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此较恰当,也有讲究。大热天穿棉祅固属有病,在半夜三更高声喧哗也甚为不妥。我就见过,一醉汉深夜在楼下大展歌喉,结果楼上泼下一盆水来浇他,正中。(不知道是不是洗脚水)当然,泼水的人似乎也有些过分,不中。毕竟,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

人们的性情禀赋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环境天差地别,现实如此,大家有分歧是正常的,没法趋于一致是必然的。但如果人们都能控制自己那颗总是有些过分想法的心,不仅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还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比如我们煲汤,把猪大骨、火腿、莲藕、海带以及枸杞、薏米、淮山、桂皮、熟地一锅炖,甚至还可加些瑶柱、虾仁。好了,盛一碗,尝尝,别提了,实在太美味!这种味道,不是锅中任何一种食材的味道,而是精心搭配的各种材料经过恰当的炖煮后和合而成的新美味。这是由“中”而致“和”。

食物如此,人的社会也如此,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得其所,和谐一体,就是美好社会。

社会如此,宇宙天地也是如此,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么美好。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功,令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化育生长。中庸之道大矣哉!


莫安排


打个比方:在纸上画一条线段,那么线段上有三个点是特殊的——起点,终点,和中点。中庸之道就是要我们去调和起点和终点,着力点在中点。

听起来比较不好理解,其实就是要正,做人要正,做事要正,力道不用在中点就会跑偏,甚至翻车。

可以把道学看做起点——最简单,佛学看做终点——最广大,而儒学就是中点——最实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不灭的圣光


中,指即正好,达到、精准。

庸,指结果,功绩。

中庸,指恰到好处,精准达到目的,不偏不倚,效率最大化。

做事时,用最少的消耗达到最想要的目的,如果再减少任何程度的消耗,都达不到目的;再增加任何消耗,都是浪费。

用当时的另一句话解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在生活的例子:螺丝帽,太大或太小,都不能用,必须正好。

但有很多错误的理解。

中庸不是好好先生,不是左右逢源,孔子明确讲过〝乡愿,德之贼也〞,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贼人。

中庸,不是中立。

中庸,不是要普通而庸俗。


转基因可以吃吗


太极两仪图知道吧,做人做事不能非黑即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程度,站到中间那龙纹条线上,是最理智的。

中庸,就是保持中间,不要极端,同时要普通化,达到最大的用处。中间是什么?相比于两极,中间是最大的。普通是什么?普通就是大多数,普通就是最重要的,放在人类身上就是人民群众,放在世界身上就是天道,万物运转的趋势,放在人身上就是天人合一所需的本心,就是本性,真正想做的事,内心真正的、最重要的想法,也就是不被外在所控制,不被情绪影响判断,把握度和量,不能因为其它的而影响真正的想法,不是无情,而是把激情用在正地方,用在把握程度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身上。

对待事情也要不偏不倚,非黑即白是绝大部分人的共性,这是不好的,容易被控制,举例子:好人做一件不光彩的事,别人就会觉得他坏透了,原来做的好事要么忽略,要么认为人家是收买人心或者是别有目的;而坏人做了一点点好事,就会有人出来大吹法螺,把它当圣人,把原来的坏事要么忽略,要么洗白,什么形势所迫,什么曲线救国,什么其实没干。这就是看待任何事都是非黑即白的人,很容易被洗脑,被玩得死去活来。不能对坏人太好,更不能对好人太坏,把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激情,用在理智的分析他们的所有的所作所为这件事上,不能偏倚,想出最合适的对待方法,这就是中庸。

滥杀无辜的坏人,不能因为扶了个老奶奶过马路,就免其死罪,最多让老奶奶谢谢它;一辈子帮助他人的善良的人,不能因为随地吐了口痰,就送他上法庭,顶多是口头教育。这虽然看起来夸张,但是在网上的某些人的脑子里,类似免罪、送法庭这样扭曲的想法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这种人绝对不少。



文刀盘青玄


中:中,宗之义。庸:用,运之意。中是来修饰用的,如何取中,如何得用,这就是中庸之道。

至善则为中,何为至善?多一份则过,少一分则不足,故中庸就是最恰当的用处,中庸之道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发挥或培养最恰当的用处。

中庸之道的意义:最佳效率,最优配置,最优结果,无痕无迹,合于天地之理。

执中庸之道的难点之一就是知中知善,知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方得其中,方法就是知与行,格事格物格人,否则不是早就是晚,不是过就是不及,不但损己也更会耗人。

执中庸之道做难点之二就是守中。功成而身不退,慕华而不处实,有钱啦,奢糜而骄逸,当官啦,贪婪而骄横,这样富贵不久矣,还会不断跌落到它的反面。


张呵呵2


中庸。一般民众的感觉,好像说这是玩和稀泥,等于是在中间找平衡。如果这样解,要么是误解,要么是污蔑。

其实中庸这个词是一个浓缩,意思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不要简单直观地看世界,而是要带有某种特定的智慧思维看世界。那种智慧的模式?

智慧不是智商,记忆力可能是天生的,这是智力,可以用智商进行衡量。智慧则是某种精致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叫思维方式,或者说叫思维模型。 如何看天、看人、看世界、看自己,完全用一种更高度的这种思维模式来看世界,用升了级的大脑看世界,这才是智慧。

从这个角度讲,中庸的意思,就是要求:面面俱到。

什么是面面俱到?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吗?完全以他人为中心吗?必定需要中心吗?必定不要中心吗?《中庸》讲:要坦诚的面对自己,要诚,那么慢慢你自己心中就会确定这个精神上真正对你有帮助的面面俱到的模式,这个就叫做中庸。

别人讲的全不对,你自己在心中建立起来的智慧,对你而言才是真的。


黄向军哲学聊斋


中庸就是要把握好"适度",不过分,也不是不到,就是刚刚好。

用烧开水来比喻吧。

你要烧开水就要烧到100度的温度,不到100度没烧开,烧过了就变成热汽,蒸发了,这个100度就是中庸。

当然,为人处世,比这个复杂多了,很难把握,尽量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