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两个宝玉?一个甄一个贾,此意何为?作者到底想说啥?

一萌文化杂谈


个人觉得两个宝玉其实是一个人,偏偏一个甄一个贾,其实也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宝玉。

【01】两人的家世脾性相近

都是世家,相交也甚厚。在冷子兴说荣国府时,说到贾宝玉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见了男子浊气,见了女儿清爽时,贾雨村说了甄家宝玉也是这样,读书时必得两个女孩陪着方能用心等等。

【02】都有疼爱自己的祖母

两个宝玉,都是家里的宝贝,都有宠溺自己的祖母,把个甄家贾家闹得全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就是各府的天。而且祖母疼的样子都如出一辙。

【03】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甄家宝玉是现实的,贾家宝玉是理想型的,也代表了曹老先生自己的思想。一边为了光耀门楣要苦读诗书,做二十四孝贤人,但自己内心又反对科举,反对读死书,想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替自己的人生做主。这样矛盾的心理,就像人格分裂一样,把自己分成了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先说结论,红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多的研究,有些人认为只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有人认为贾宝玉是那个顽石,而甄宝玉是那是神瑛侍者。我谈谈我的看法。

1. 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见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梦境作为转承启合的小说连接点,红楼梦里有许许多多的梦,在小说第一回中,一僧一道闯入甄士隐的梦境,这是甄士隐初次见到一僧一道,也是这一僧一道对他的首次点化。僧人讲述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还泪故事让他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而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则道出了真假有无的虚幻,旨在让他不必执着于尘世中的荣华富贵。而当甄士隐家中遭遇巨变,家道中落,心境孤寂之时,他又一次见到了口念"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士隐在做出《好了歌》注解后,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随着疯道人飘然而去。由于甄士隐平日博览群书、慧根颇深,在一僧一道的点化下顿悟缘起性空之道理,以至于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红楼梦》中的这幅对联,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贾宝玉真正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所以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

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strong>

《红楼梦》里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讽刺,比如癞头和尚"癞头"之隐喻,和尚本来是光头,为何特别强调他是癞头?书中说他是"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是指长了癞头疮,有的头发掉了,有的还稀稀落落的留着,那一片疮痍,十分难看。

其实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了清初对汉人的"剃发令"。当时满清强令汉人剃发,因为剃发,多少人头落地。而满人的发型是 金钱鼠尾头,周围一圈都剃去,滞留后脑勺一小撮头发弄成辫子,恰好能从一个铜钱穿过,故叫金钱鼠尾头。后来满清发型经历了演变,辫子更粗了,后面的头发更多了,所以辛亥革命前后将其贬称为"豚尾头"(即猪尾巴头),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忘上国之衣冠,而奉豚尾为国粹。"

金钱鼠尾头,比后来的豚尾头更加难看,你说他是"光头",他偏偏有一些头发,秃秃落落的要多糟心就又多糟心。 何况清初那时候剃发的工具可没有现在的优良,剃发过程中又伴随着暴力,因此很容易剃破头皮,形成疮疤。那么难看的发型,再加上剃发造成的伤疤,不就像癞头疮吗? (文革时也有暴力剃发,对走资派、黑五类分子剃阴阳头,好好的一个人,被剃得跟癞子头一样)。

所以,我相信,癞头和尚的癞子头,肯定是与清初的"剃头"有关,再结合贾宝玉的那句名言"看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我更坚信了自己的推断。 因为剃发易服是针对汉人男子,汉人女子并没有。汉人男子被剃得满头疮疤、跟癞子头似的,再配上满人的服式,那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难怪贾宝玉会觉得"浊臭逼人"。

如此,以甄宝玉讽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不难理解了。

2. 贾宝玉的一个分身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真假美猴王的桥段,那个假美猴王被如来佛祖说成是六耳猕猴,也有人说假美猴王是孙悟空的心魔而已,其实,这个假美猴王,根本就是孙悟空的一个分身。东野圭吾曾经也写过一部小说《分身》,《分身》的主角是两位外貌酷似的女孩鞠子和双叶,东野采用的是双线叙述方法,从两位少女的视角出发,都以第一人称"我"来分别进行叙述。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两人不仅相似,简直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然而两人各有各的母亲,生活在异地,彼此素不相识。两个人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因为母亲都死于非命,使得两人开始追寻自己的身世与母亲逝世的真相。她们通过对自己当年出生时情况的探索和询问得知,自己确实是母亲的亲生孩子,然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双叶的好友阿裕这样描述两者的相似之处:"根本不是相像的问题……那个女孩就是你,是你的分身"。阿裕身为双叶数年的好友,对她十分了解,也这样来描述她们的面容与外形。两人在寻找自己身世之谜的过程中,得知自己的诞生另有隐情,由此开始有了微妙的联系。《红楼梦》也是一样,甄宝玉和贾宝玉有着相似的外貌、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家境,甄宝玉分明就是贾宝玉的一个分身啊。

五四以来,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评价中,将其定性为一部反封建反传统反礼教的著作,几乎是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即便是别出心裁的索隐派和专注于"自传说"的考证派也不能否认,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在这样的语境下,"真"与"假"也就有了最直接的对应:"情"、"爱情"、"真性情"、"自然天性"是"真","父子伦常"、"君臣家国"、"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为"假"。

我们说《红楼梦》里有真假两个世界,在"假"的世界里,更能见到的也的确是"礼":现实世界中的贵贱、主仆、亲疏、家国、君臣皆是"礼"建构起来的,而"忠"、"孝"以及男孩子被要求读书明理,留心仕途经济,女孩子被希望贤良淑德,都是"礼"所期望的德行。在这个"礼"构建起来的世界里,原本和贾宝玉有着同样脾气秉性的甄宝玉,也完全接受了"礼"所提供的秩序与价值。

这种叙事的方法,使得甄宝玉更近似贾宝玉的一个分身,贾宝玉看破红尘,甄宝玉"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红楼梦》"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揭示主旨,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参考文献:董学美《从"情"与"礼"看《红楼梦》中的真假两个世界》


一往文学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使其化为绛珠仙子,而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去凡间,绛珠仙子为报答恩情,就也要求去凡间,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头被夹带于中,跟随神瑛、绛珠等经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于是,神瑛侍者化为宝玉,绛珠仙子化为黛玉,那块顽石化成为美玉。所以,在宝玉出生的时候,便含玉(即石头)而生了。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瑛是像玉的美石,侍者是随侍主人,听候使唤的人;传国玉玺就是随侍皇帝的宝玉。贾宝玉的原型应是传国玉玺。

“玉带林中挂”暗中追悼了在枯木上吊死的崇祯皇帝。林黛玉名字的出处是“玉带林中挂”,暗喻明朝;林黛玉配贾宝玉暗喻明朝配传国玉玺。林黛玉这颗绛珠草属草木,亡国的玉玺就如同石头一样,这就有了“木石前盟”。

“金簪雪里埋”暗喻明代男人专用的一股簪因头发被强制剃去而无处使用,终被大雪掩埋。暗中发泄了对清朝“剃发易服”劣政的愤恨。薛宝钗名字的出处是“金簪雪里埋”,暗喻清朝。薛宝钗配贾宝玉暗喻清朝配传国玉玺,薛宝钗的钗为金,这就有了“金玉良缘”。

《红楼梦》〔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贾宝玉不图金玉良缘,只念木石前盟,这里就暗喻《红楼梦》作者拒绝满清的高官厚禄,终身不仕,只愿做维护汉民族文化的明朝遗民。

作者在书中追悼了亡明,还不忘在反清复明斗争中曾经英勇奋战的以郑成功为首的郑氏集团。第十六回写元妃省亲时,赵嬷嬷与王熙凤的一大段话:“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 、“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等语。1644年清廷定鼎北京后,江南大地尚在明廷各军事势力控制下,先后有明朝宗室南逃,建立过四个南明小朝廷。旧时文人把皇帝离开京城逃跑的行为,一般都遮羞称为“南巡”、如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西巡”等,将南明“三帝一监国”逃至江南另立小朝廷之行为,《红楼梦》作者借赵嬷嬷之口,总称为“仿舜巡”即离京巡视三山五岳的四位皇帝。

这四位“仿舜巡”的南明小朝廷皇帝,“巡幸”到了江南后,有谁家居然有能力“接驾四次”,也就是全部参与过这四个小朝廷的建立事宜呢?这个被《红楼梦》作者称为“江南甄家”的家族,不可能是其他任何江南家族,只能是郑成功及其家族组成的郑氏集团了。“甄”和“郑”是谐音字,“江南甄家”就是江南郑家。

江南甄家有个甄宝玉,暗喻郑成功的郑氏集团也有个传国玉玺,甄宝玉的“甄”在这里暗喻为“真”,暗喻这个传国玉玺是个继承正统的传国玉玺。后来甄家被抄家败落,反清复明彻底无望。

甄宝玉及甄氏的出现就是为了纪念以郑成功为首的南明反清斗争。

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正史中不可能记载的闺阁史以隐晦的方式昭传下去,同时在书中暗地里悼明之亡,并对清初的“强制剃发令” 表达出强烈的不满。

书中虽有悼明之迹但并没有复明之意。

书中多处表达出对清初“强制剃发令”的强烈不满但并没有反清之意。

对于明末的崇祯皇帝,清乾隆皇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因此,明末的有为之士对崇祯皇帝是非常怀念的。

清初,顺治皇帝参照明制、遵从汉文化,继续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作者在书中由衷地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肯定了清初朝廷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强制剃发令”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关于“闺阁昭传”,作者特意要对哪些人作昭传将在其他文章中详叙。


冒士模


甄宝玉在《红楼梦》一书中出现的频率很低,用笔多一点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贾宝玉做梦,梦到了这个甄宝玉,两人几乎一模一样。二是,甄家来了几个嬷嬷,拜访贾母,也见了贾宝玉,也聊起了甄宝玉。三是,贾府修大观园,有四万两银子放在甄府。甄府被抄了,连夜将一些财宝大箱子运进了贾府。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甄家和甄宝玉并无十分重大作用,不写,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为何要写呢?作用可能只有一点,暗示贾府其实是在江南,贾宝玉也是江南人氏。在《红楼梦》里,贾府似乎在京城,贾宝玉也在京城。但有几处,作者又说贾府在石头城,即南京。贾雨村与冷子兴聊贾府,贾雨村说旧年在游石头城时,见宁荣二府如何如何,似乎京城是在南京。贾蓉买官的履历上又写的“江宁府江宁县人氏”,贾宝玉也应该是江宁人氏才对,江宁古时就在南京。鸳鸯的父母在南京守着贾府的老房子,贾府似乎不在南京才对。刘姥姥进贾府,把长安当京城,但看她的行程,刘姥姥进的应该是南京。在作者心中,有两个京城,但贾府似乎是在江宁才对。


朵朵佬爷


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因为顾忌政治因素,所以把真事(甄事)隐去,用如同梦境的方式,大幅度运用穿插迂回拼接和隐喻,只能小篇幅小心翼翼地偶尔点下甄家甄宝玉,若隐若现,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为入梦和出梦。


平凡的世界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永生196045664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丁德长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想可能甄宝玉是作者自己,贾宝玉是作者对自己的一个幻想,另一个精神世界吧!好可惜前八十回甄宝玉没有正式出场过,不知道后面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