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在宋已經是官職宰相了,為什麼還要做投降派?投降金國還能做到比宰相更大的官嗎?

五毒右侍郎


簡單來說,秦檜就是因為當投降派才成為宰相的,投降金國他只會默默無聞。

客觀點來說,秦檜不算主和派,他基本算是金人的間諜了,再次也是個投降派,主和派的目的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退讓保守,但根本利益不能丟,至於投降派,只要還有塊地能夠坐著,那就行了。

南宋初年公認的主和派代表是趙鼎,他還跟金人爭執河北地界的邊界和南宋跟金國的關係問題,另外他跟岳飛的關係也不算差,主和派跟主戰派並不是水火不相容。

但秦檜完全不同,他的行事方針就是全力打壓主戰派,所謂宋金和議,那也是金人提什麼,他就是答應什麼,宋高宗有什麼不樂意的,他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宋高宗割地賠款、稱臣納貢,完全是在南宋朝堂替金國謀利益。

事實上,秦檜曾經也是主戰派,在北宋末年,秦檜接連上奏建議宋欽宗發兵抵抗金軍,而不是練練退卻,北宋決定割地求和的時候,秦檜屢屢表示反對。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擄,秦檜等官員也被擄走。在北方的幾年間,秦檜完成了忠臣到奸臣的轉變,憑自己一身本事在金朝宗室大臣撻懶那裡混出了頭,沒有跟宋徽宗等人一起流放到東北。

秦檜在金營的那幾年幹了什麼不為人知,只知道他曾給楚州守將寫勸降書,最終楚州以城破巷戰而落,勸降毫無效果。

到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離開金營,抵達行在臨安,理由是他殺了監視自己的金兵,搶了小船逃回。

這個理由漏洞很大,秦檜一個文臣,哪有那麼大的能耐奪路難逃,他又不是辛棄疾那種百萬軍中取敵上將首級的猛將,所以朝臣多持懷疑態度,秦檜可算是背了一身的黑歷史。

南宋初年可謂人才濟濟,李綱、呂頤浩、張浚、趙鼎都算能人,與他們相比,秦檜並無特殊才幹,還有黑歷史,怎麼也難擠進中央,但他還是進了,當了十幾年的宰相,原因有兩個,一是宋高宗怕打仗,二是秦檜能夠跟金國高層搭上話,尤其是他的老主子撻懶傾向於跟南宋議和後,秦檜在宋高宗眼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他在南宋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宋高宗議和的思想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開始他可能還是想跟金國較為平等地議和,到最後不管不顧了,只要能議和,稱臣也不是問題。宋高宗議和思想的加重,是秦檜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這也使得他更加依賴金人,他的權位都來自於背後的金人,一旦他敢拒絕金人的要求,就將面臨捨棄榮華富貴的風險。

秦檜在宋高宗眼中的重要性完全來自於議和,如果想要南宋方面長久不反對和議,所要做的就是讓南宋跟金國的實力拉開差距,讓主戰派望而退卻,所以那幾個戰功卓著的將領,該殺的要殺,該解除兵權的要解除兵權,以保證他秦檜的利益。

秦檜就是金國在南宋朝廷的一個傳聲筒,而且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金國的議和條款有一條“不許以無罪去首相”,也就是說秦檜不能隨便罷免,這是要搞終身制。宋高宗當時簽了和議很高興,後來發現事情不太對,秦檜的權力有點大啊。

紹興和議後,秦檜通過長期的政治鬥爭,不僅位列宰相,成為政府首腦,把親信安插到重要部門,還兼樞密院長官,掌握軍隊的調撥權,此外秦檜還控制了監察機關臺諫,臺諫成為秦檜彈劾異己的工具。

隨著秦檜執政時間延長,他的心思可能不止步於一個臣子了,這一點,宋高宗隱隱有覺,但秦檜背後站著金國,自己選的路,咬著牙也要走下去。

終究還是宋高宗技高一籌,靠著能活熬死了秦檜,在臨死前,秦檜還搞了一場牽連五十餘人的“謀大逆”案件,試圖一舉剷除反對者,給養子秦熺(秦檜沒有兒子)鋪路,但冤獄弄好後,秦檜連簽字搞人的力氣都沒了,宋高宗很是時候地下詔書,封秦檜為王,秦熺為少師(無權高位),統統退休,當晚,秦檜去世。

秦檜在南宋風光了十幾年,生前還得封異姓王,以他的身份能力,是絕不可能在金國獲得如此地位的,做到比宰相更大的官也不可能。


平沙趣說歷史


秦檜和岳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奸臣和忠臣的古代官員形象,兩者之間的行跡差異確實很大,但也沒有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很多感性的東西是後世自己加上去的,特別是戲曲文學的渲染。關於秦檜是不是投降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主戰、主和在朝廷是常態。遍翻古代歷史,在遭遇戰事的時候,朝廷在議事的時候總是會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宋金戰爭期間,同樣如此,朝廷分為兩派,各有代表人物。一般武將主戰,文官主和,也有明朝文官主戰,武將主和的反差,所以明朝很快亡了。靖康之恥,對漢人政權來講,是莫大的恥辱,對漢民族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所以,後世懷著巨大得悲憤,對宋朝的主戰派報以同情,對主和派,特別是秦檜表示鄙視。



2.秦檜更多的是馬屁派。秦檜的做法,實質上是主和派,只是後世從感性的角度罵他為投降派,其實,投降派就是放棄本國政權,接受對方的統治和奴役。而議和,則是停止戰爭狀態,謀求和平。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一點上,秦檜是主和派。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宋高宗趙構是主和派!當時,國家軍隊戰鬥力羸弱,中原失陷,無錢無糧,拿什麼打?怎麼跟金國對抗?所以趙構要議和。而秦檜要保住榮華富貴,自然要拍趙構馬屁,出頭攻擊主戰派。



3.事後發現,主和是主流。說秦檜是投降派,但秦檜永遠不會到金國去,在宋已經是相國,到金國有什麼?有什麼也比不上相國。所以說他是投降派,特別是投降到金國,實在站不住腳。而且,事後發現,雖然,中原百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但是南方的王師並不想北伐,一方面宋國實力不足,皇帝不許,另一方面,南方百姓剛剛安穩幾年,如果北伐,又要出人又要出錢,根據時人筆記記載,大量的民眾不願意國家再興師北伐。這也就是說,秦檜的背後有很多人在支持他,雖然改變不了他誣陷岳飛的事實,但是也能看出當時社會輿論的一點端倪。



雨夜說春秋


原因很簡單,如果秦檜不向金國投降,他不但做不成南宋的宰相甚至可能會丟了性命。

秦檜本是金的奸細,金國驟然滅了北宋,卻沒有能力一下子消化和統一他佔領的地盤。於是先後立了張邦昌和劉豫等偽政權作為緩衝,這和日本立偽滿洲國相同。但是立偽政權是金國的目的嗎?肯定不是,既然佔領了必然要作為自己國家的領土才行。可是統治被佔領地區自然需要一段時間給他消化,就像你吃飽了飯就覺得困一樣。

為了消化被佔領的地區,金國最好是跟宋朝議和,因為一議和,敵佔區的反抗武裝就失去了南宋的支持。

這個議和的人選就是秦檜,一開始金國立張邦昌的時候,秦檜是反對的那時候他還有點民族氣節,不過禁不住誘惑就從了金國。當時和秦檜一起被捕的還有張叔夜、孫傅、司馬樸。這三個人都死在了金國,張叔夜自殺,孫傅被俘第二年去死,司馬樸死在真定。只有秦檜回來了不是很奇怪嗎?

回國的秦檜宣稱:自己殺了監看自己的金兵,奪了船逃回,航海南歸。根據秦檜自己的描述來看,他似乎是勇猛異常。其實這正是金國和秦檜商量好的計謀,先是營造秦檜良好的形象,這有助於他在南宋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自然也更容易獲得高位。

然後秦檜再去主張議和,聲稱議和是對南宋來說最有利的選擇,一個英雄的觀點,自然會得到更多人的附和!

倘若秦檜不投降會是什麼結果?他和金國的PY交易會被金人抖漏出來乾淨,秦檜別說是宰相,性命休矣。

關於秦檜只是迎合趙構的意圖

近來多少覺得秦檜冤枉的,很多都拿這個事情說事兒,先不說秦檜是金間。單單這一點秦檜就得定在恥辱柱上。

現在我來問你,秦檜迎合趙構,那為何岳飛不去迎合?一個國家的重臣,是拿來讓你迎合上頭的?而且是讓你迎合上頭錯誤思想的?

這就好比,你做了官員,一出了事兒,先是甩鍋給領導,說都是領導這樣想,我只是按照領導的意圖做?難道領導的意圖是違法的你不曉得?法還沒有領導大了?多少人因為這種思想變成禍國殃民的老虎,有什麼值得同情的!

人人都這樣想,這國家還不是馬屁盛行,臭氣熏天。

這種唯領導意圖是瞻的人員,真是最大的禍害。今人還有不曉得這個道理的,為一己之私,罔顧國法和大義,這種人不跪著要他做什麼?


目西


趙構議和也是實在沒辦法了!國庫空空,軍餉拖欠半年以上……怎麼辦?最要的川陝方向軍餉糧草拖欠一年了,一發生兵變,立馬崩盤!

已經想過好多辦法了,加稅:到處農民起義,光岳飛就剿滅了十幾次……包括楊么、鐘相差點動了國本!放手讓中興四將自籌?老大不掉,而且可能盤剝更厲害:造成江淮等地自行割據,抗金又抗宋,苗劉兵變的原因就是欠餉、又盤剝當地百姓,準備自立為王!

現在宋吹整天說宋怎麼富,是建立在國家財政收入怎麼高的基礎上,宋是高稅、中國歷史上第一、而且計算方法很奇皅!就算這樣,照樣沒軍費!

燕雲十六州一直收復不了、包括窮西北……最大原因是當地百姓根本不支持宋,包括後來南宋的中原地區百姓也如此!遼、金、元都是包稅制:十五稅一,宋呢?五稅一!百姓會怎麼選?

所以宋早該滅亡,早該改朝換代了!


新晴辛靜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宰相是百官之首,可以說一個人如果做到了宰相的話,那麼已經算是最高官職了,死而無憾了。

而秦檜呢,兩次拜相,執政十九年,又封秦、魏二國公,關鍵又得到了趙構的喜歡寵信,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啊!!!但是秦檜為什麼還要投降金人呢?

其實秦檜到底有沒有投降金人,是不是金人的臥底,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給出答案的,只是後人的猜測而已,加上一些小說,評書等等之類的,更是讓人信以為真了。

雖然說秦檜是不是臥底已經很難考證了,但是不得不說有很多疑點的,首先就是秦檜是怎麼從五國城逃出來的,而且越過了幾千裡穿過了中原,差不多整個金人統治範圍來到了南方的。這個在當時來說是很匪夷所思的。其次就是前後的態度差距,一開始秦檜是主戰派,但是從五國城回來之後一下子就成了求和派了。還有之後宋朝向金國稱臣納貢,可以說都是秦檜一手來操辦的。所以也是不得懷疑秦檜是不是金人的臥底。

其實是與不是都是能夠說得通的,如果不是臥底,其實也是很好理解的,秦檜只是趙構的一個實際行動者,其實秦檜這個人很聰明,他知道趙構想的是什麼,宋朝真正不想和金人作戰的就是趙構,秦檜只是把趙構想做而不敢做的替趙構說了,做了。所以趙構才會如此的寵信秦檜。

如果秦檜是臥底,那麼之前的那些疑惑就很好理解了。秦檜如果是臥底,其實金人能給他的已經是沒有什麼了?但是就如前面所說的,秦檜是怎麼回來的,肯定是金人放回來的,而且叛徒一旦只要是自己答應了敵方,那麼就是一個無回頭路的,只要金人隨意拿出一個證據給宋廷,秦檜還不是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即使金人不能給秦檜什麼了,但是秦檜還是要為金人做事的。這個是一開始秦檜被抓就已經決定了的,這個時候秦檜有什麼籌碼和金人談判呢?只有選擇當叛徒才能活下去。在五國城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秦檜就是其中一個。所以秦檜不選擇當叛徒也就只有死亡一條路可以選擇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檜只是說出了皇帝內心的想法而已,趙構已經被金兵嚇破了膽,議和停戰是他心裡最真實的想法!所以秦檜只能算是南宋的議和派,說是投降派就有些過了。

皇帝做裁判的宋朝

在宋朝的政治格局中,皇帝的權利還是很大的,雖然表面上說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文官不會是鐵板一塊,有支持的,就會有反對的,這個時候,皇帝無需明確表明自己的意見,只需要將符合自己意見的官員大力提拔到中樞部門,將不符合自己意見的官員外放做官就好了,簡單高效!

秦檜就是因為亮出停戰議和的鮮明意見,得到宋高宗趙構的大力提拔,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國宰相!

該戰還是該議和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很多時候錯過機會,就再也不會來了。就如北宋初年,是其收復河套地區,甚至打壓孤兒寡母的遼國最好時機,但由於宋太宗趙光義不懂軍事瞎指揮,兩次北伐都慘敗而歸,他哥哥一手練出來的幾十萬禁軍精銳、百戰之師就這樣被消耗殆盡。而再想練出這樣的精兵,又和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相牴觸,從此宋朝無法避免的走上了“積弱”的道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樂窩又被稱為英雄冢,雖然宋朝武力被先天閹割(重文抑武),但宋朝發達的經濟卻用另一種方式滲透腐化的遼金鐵騎,事實證明,這點也很有效,不然遼國不弱,金國怎麼崛起,金國不墮落,蒙古也沒機會。但可悲的是成吉思汗戰略眼光太過毒辣,根本不給蒙古鐵騎享受生活安逸的機會,一直不斷的發動戰爭。即使是這樣,南宋也堅持了那麼久,也是很厲害了。

當時,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武力上就有著先天差距,農耕文明想要絕地反擊,要麼像明末朱元璋那樣亂世練兵,要麼像漢武帝那樣全民皆兵。先不提能否戰勝遊牧民族,僅僅做到這兩樣都註定會有一個不良結果,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個人財富歸於零,你能接受麼?我想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吧?恩,宋朝老百姓也一樣。

【口頭愛國,行動賣過,那些喊打喊殺喊拼命的人心裡真的愛過麼?想起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的學生領袖,日軍侵華時第一時間當了漢奸,反倒是趙家樓差點被燒死的曹汝霖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盡顯氣節】


瓦爾登的船伕


秦檜已經官居宰相,為何還要做投降派?

秦檜堅持投降,並不是說他還想做多大的官。因為他的官途生涯已經到頭了,再進一步就是皇帝,這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他要選擇投降,是因為想要保存他現有的榮華富貴罷了。金國強勢來襲,南宋苦不堪言,形勢危急。他不敢賭南宋會勝利,他也不想南宋勝利。

其一,他投降金國,起碼能夠保住他現有的東西,榮華富貴一樣是享之不盡。大家別說他沒有一點的愛國情懷,是的他沒有,有奶便是娘,誰給他富貴,他聽誰的話。

其二,假設岳飛真的擊敗了金國,迎回了宋朝皇帝,這樣一來,岳飛必然會對他的地位形成嚴重的威脅。這更不是他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他極力的慫恿皇帝召回岳飛,並設計將他殺害。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一點,在秦檜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只可惜了我們一生正氣的岳家忠魂。他沒有踏破賀蘭山,沒有死在沙場,而是被人從背後捅了刀子。

時至今日,秦檜一家仍然在岳飛墓前跪著。幾十年的富貴,換來的是幾百年的恥辱。可笑的是現在居然有人想要將秦檜一家扶起來。可笑可笑。


看點兒歷史


草民無能,所以沒當上國王,也沒有當上大官大老闆。是不想當?是沒能?

趙構想主和,但說不出口。剛上任當皇帝就投降,國恨家仇全不顧。天下臣民看自己都不服氣!這樣沒能沒氣的皇帝,趕緊下崗回家去吧。

只有強者才能當上國王!但連年爭戰抗金,後起之秀們軍閥,武裝實力越來越強大!在這樣繼續下去,各自為王,表面是皇帝亳無控制力。就變成漢獻帝了!

只有秦檜瞭解趙構心理,因為是心腹。丞相不是什麼人都能當上的,必需絕對忠君愛國,還要有定國安邦策。沒這兩下子趙構,只能當沒代皇帝蒲儀了。投降保住了大宋半壁江山!`

說義和好聽,實際是投降,如不投降,就滅亡,還要給軍閥們當壓糧運草官,之後光榮漓滅亡了。連個愛國光榮稱號都沒有。還不如岳飛呢,終得爰國稱號了!

誰有軍隊,天下歸誰所有!天下百姓沒軍隊絕對領導權,也當上了國家主人,看看天下這些主人們,生活啥樣就明白了!

當個小王省長,比滅亡強多了。


開心果52105317


宋朝外交以失敗而著稱,一個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與南宋時期投降主義思想的“高漲”。其中秦檜最具代表性。秦檜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對敵人以誠相待,“求和”還要“屈己”,不惜一切。

這種投降主義思想的來源主要是在強敵面前,喪失了應有的奮爭精神,極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宋高宗的投降思想,為鞏固個人地位,不惜放棄國家利益,以“保全東南”為幌子,實際上就是苟且偷生,而他這種投降色彩濃厚的思想對南宋後期有著重要影響。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宋高宗稱讚他:“決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為申王,贈諡為“忠獻”。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因為“秦檜首倡和議,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復開於臣子之口”,於是削奪秦檜王爵,改諡號為“謬醜”。

元朝時修《宋史》,將秦檜列入《奸臣傳》。後人對秦檜的評價痛斥者眾多,但為其傅粉者亦有之。如《靖康小雅》評論秦檜:“公,儒也,內激忠憤,不顧其身,惟義所在,豈古所謂忠臣耶!”

明代王明清曾認為宋金“臥鼓滅烽逾二十年,此檜之功不可掩者也”。近年一些學者也以秦檜主和為是,謂能“審時度勢”,而以主戰為非,謂其“秉持義理”。

日本一些史學家也挖掘相關材料,以重構秦檜的生平及其所施行的政策。

但是上述這些觀點都不能離開秦檜“力主和議”的思想。秦檜為相十八年,一直執行著投降主義路線。投降主義,也就是當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外敵入侵的時候,背棄國家根本利益,竭力迎合外來侵略者的利益和需要,反對和破壞反侵略戰爭,散播亡國的論調,對敵人妥協、屈服、投降的思想和行為。

秦檜這一思想給南宋初期的政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金人南下之初,秦檜也曾反對割地求和。金軍攻佔東京後,秦檜被金軍驅擄北上。可見,一開始秦檜並沒有“投降主義”的傾向,甚至還堅決反金。

但是從秦檜南歸後,他的思想出現了很大的轉變,事事迎合趙構,因此官至宰相,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詔書,成為南宋時期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紹興十年,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領兵南侵,岳飛等軍屢破金軍,進逼東京,秦檜卻頒令岳飛班師還朝。次年,宋高宗與秦檜殺害岳飛,與金朝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約,宋向金稱臣、納貢、割地。

雖然在當時南宋和金朝之間力量差異明顯,但是如果南宋能夠利用機會,實現國家與民族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不顧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答應金朝的所有要求,那麼或許不能給秦檜戴上“投降主義”的帽子。

秦檜雖然口口聲聲說戰亂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和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他不得不選擇求和的方式,但是和平的獲得不一定必然要妥協,要投降。

建炎四年,秦檜南歸,提出“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議講和”。紹興元年,秦檜又進一步明確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秦檜自北方而來,自然受到群臣的懷疑和猜忌。“南人歸南”有著打消別人對他南歸疑心的目的,但實際上只是一句空話,南宋做不了主。至於“北人歸北”,女真人早已提出,並非秦檜原創。

秦檜認為,如果北人都自動奔向金國,金人必然大喜,隨後兩國相安無事。但是他的想法遭到大臣反對,趙構也認為:“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

然而,轉折發生了。紹興十一年和議後,南宋與金的關係相對緩和,趙構認為此乃秦檜“南自南,北自北”的功勞。

秦檜“南自南,北自北”的思想,雖在一定程度上使宋金之間暫時表現出緩和的局面,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為南宋後世的邊防守備留下了無窮遺患。

紹興八年,秦檜再次入相,推行投降主義的思想路線。這時的趙構與秦檜所提出的“求和”已經不再是一種平等的和談,而是要放棄國家利益的“講和”。

但是秦檜卻為這種“求和”塗上了“孝”與“忠”的光彩。大將趙鼎對此並不認同:“假使金人與我河南地,亦須嚴備。”江南劉大中也說:“和與戰守自不相妨,若專事和而忘戰守,則墮敵計中矣。”

當時的情況實際上對南宋有利,所以群臣十分反對這種委曲求全的“講和”。韓世忠、張浚、岳飛等人認為金朝“內訌外叛,互相猜貳,擁兵角立,莫敢先動”,其軍隊“老弱盡行,人心乖離”。一旦軍事力量有所恢復,必將南侵。一些大臣認為,自靖康以來國家就因議和而失策,結果以致徽、欽二帝被俘,如今“尚不覺悟”,再與金人議和,那無異是“引賊入家”。

秦檜為了讓趙構堅定這一政策,說道:“臣僚畏首畏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與臣議,勿許群臣預。”

秦檜的“以誠待敵”的思想,即要信任金人答應還南宋失地的允諾,同時,對於金人所提要求,也要誠心誠意的考慮,其實是對金俯首貼耳,任憑宰割。

紹興八年,秦檜開始與金和談。這次宋金議和的主要內容是: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金兩國以黃河為界,金將劉豫管轄的河南、陝西之地交還宋朝。宋向金稱臣,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送還徽宗梓棺以及親族。

自此,秦檜在朝中地位大為提升。然而和約簽訂不到一年,對南宋主張誘降講和策略的撻懶被殺,完顏宗弼上臺。

金朝撕毀和約,以宗弼當統帥,揮軍直取河南,陝西。這證實當初大臣們認為議和為金緩兵之計是非常正確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秦檜屈己講和,以誠待敵思想的失敗。

宗弼興兵後,秦檜仍然堅持投降主義路線。而當時宋軍在戰場上正佔優勢,秦檜卻在關機時刻,解除武將兵權,削弱了宋軍實力。

紹興十一年四月,秦檜想方設法收回韓世忠、張浚、岳飛的兵權,密奏召三大將入朝,韓世忠、張浚被任命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明升官職,實解兵權。

之後秦檜使得岳飛受怨下獄,不但和議的阻力排除了,而且沿邊兵力虛弱,造成了非和不可的局面。

金朝方面提出“劃淮為界,歲幣銀絹各二十五萬,割唐、鄧二州”為議和條件,因軍中無將,南宋只能被動地接受金的所有提議,這就是宋金第二個和約,史稱“紹興和議”。這次和約讓南宋丟失了黃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大片領土。

“靖康之難”前後秦檜都反對與金議和,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他在士大夫群體中有極高聲譽。但是南歸之後,秦檜的思想發生了極端的轉變,從主戰變為求和。

秦檜為什麼有這麼極端的轉變?

目前有如下幾個解釋:一是秦檜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他是金朝的奸細。鄧廣銘先生有“女真貴族陰遣漢奸秦檜歸南宋”之說;王曾瑜先生認為“判斷秦檜是奸細,大致是沒有冤枉他的”,但同時認為“既然傳世的史料不可能提供秦檜是奸細的過硬證據,就留下了人們討論這個問題的空間”。

也有人反對秦檜是奸細的說法。何忠禮、何兆泉等通過史料分析認為秦檜是逃回宋廷,並非奸細。

如果秦檜並非奸細,那麼他之後的行為該作何解釋?

首先,秦檜在金朝親眼目睹了女真人殘酷兇蠻,使得他認識到僅僅依靠南宋的力量是不可能擊敗金朝的。回到南宋,秦檜又發現南宋小朝廷只是偏居江南,不思進取,於是他從主戰漸漸傾向於“屈己救國”,與金朝“議和”。

其二,秦檜本人忠君思想深重,但是與岳飛不同,岳飛忠的是宋廷,秦檜只忠心於趙構一人。所以他積極迎合高宗的思想,宋高宗本人也有很強烈的求和思想,明確表示向金人徹底臣服,因此,秦檜的思想得到高宗的肯定。明朝陸容也因此評議說:“宋與金議和,天下後世專罪秦檜,予嘗觀之,檜之罪固無所逃,而推原其本,實由高宗懷苟安自全之心,無雪恥復仇之志。檜之奸有以窺知之,故逢迎其君,以為容悅以固恩寵耳。”

秦檜的投降思想,一方面促使南宋處於任強敵宰割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南宋後期投降派的陣營擴大,成為南宋後期投降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中道道而道


用現代的理念解讀就不能說秦檜買主求榮,不能說秦檜是叛國。秦檜貴為天朝上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道要去番邦去當國師。根本不成立。朝庭已經制定岀治國反侵略政策制度秦檜作為丞相去執行是他的職責。

軍人以服眾命令為天職。宋微宗下命令岳飛停止追擊,回防。岳飛不服叢命令,朝庭要用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才不得不撤軍。嚴重違反軍令,岳飛把軍隊改名為岳家軍。軍隊屬於國家豈容岳飛把國家軍隊企圖私人化有分裂國家之事實。

岳飛嚴重違抗軍令,把國家軍隊私人化,送軍事法庭審判也是合情合理。

事實上金國最後是給宋朝拖跨的,被金國俘虜二位宋朝皇帝最後平安回國。如果任由岳飛把戰爭擴大化,發動大規模戰爭,到時國家難也控制戰局。宋朝很好能被拖進長期全面戰爭的泥潭中。草原沙漠茫茫岳飛很難殲滅金國的騎行主力,會拖跨宋朝。再說把金國迫急用被俘虜二帝脅迫宋朝割地,把二帝殺了。宋徵宗陷入就成了不仁儀,不孝的古代大忌中。被別有用心的王爺利用的話,宋徵宗皇位難保,很好能引發爭奪皇位內亂。

看美國越戰,美國夠強大,也自認陷於越戰的泥潭中,耗不起!!美國只能承認失敗,乖乖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